篇一:对讽刺的认识
1对讽刺,应该欣然接受,一笑而过。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明指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中,都对别人存在某种或隐或显的不满,这些不满又因为自身道德感的压抑而未必能得到充分表达。当听到别人以某种讽刺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不满时,我们自己便会在感到释然的同时,避免受到自身道德感的谴责——于是群起而和之——这其实是一种替代性表达。”er but I do not have it
。“以讽刺者为代表的人群内部,会把讽刺行为美化,视为一种艺术或者幽默;而以被讽刺者为代表的人群内部,则把这种讽刺丑化,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攻击。You are
实际上两者都在遵循同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心理的投射。自身不愿接受的缺点,会被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以讽刺别人的方式折磨自己。”李明补充说,“喜欢讽刺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并不快乐;对自己欣然接受的人,也很少为此感到受伤害。”
怎么不再讽刺
■ 注意别人的反应 就是多注意注意
当你沉浸在讽刺他人的自娱自乐中时,也许应该稍加留心,观察其他人的反应,考虑场合是否合适。
■ 回忆一下
你自己被讽刺过吗?这种经验让你想起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你只是因为太过惧怕这些负面反应,而试图把它们“丢到”别人身上?
■ 停止谴责自己
如果你的生活因此麻烦连连,反过来再批评自己是没用的。这不是你的错,好人也会说错话。你要做的,是放弃以前习惯了的与他人发生联结的方式。必要的时候,去找你的心理医生。 爱讽刺的人更为聪明的三大原因
讽刺曾被奥斯卡·王尔德描述为“最高阶的智慧”。然而另一方面,讽刺也通常被认为是“最差劲的才智”。有些人因为害羞而远离讽刺,认为那既刻薄又不友好,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朋友之间的讽刺行为并不会产生其中一人可能在期望着的所谓蔑视的感觉。实际上,讽刺反而能增强友谊,以及双方互动中的信任。所以我们要如何解释讽刺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讽刺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对讽刺来说,需要记住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即是讽刺并不常被认为是既简单又粗鲁的评价——比如,有人问你是否对家庭出游感兴趣,你回答道,“嗯,当然。”讽刺可以代替许多有利的目的——比如在一间气氛紧张的屋子里活跃气氛,或是将人们羞于说出的真挚情感激发出来。路易斯·C·K的喜剧绝妙的证明了讽刺其实是可以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他的职业生涯起始于讨论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小细节。讽刺可以使我们用一种健康并幽默的方式将平常积压的挫折发泄表露出来——这比起我们要假惺惺的伪装成诚挚的样子来说更为健康,不是吗?
所以,哈佛及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者们说有三个原因可以表明讽刺能将人们联系更紧密并挖掘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和智慧。
1、更努力的想
讽刺要求更多的思考。当你回应朋友的谈话时,一个不尖锐刻薄的回应是很容易的。对于一个直截了当的问题,我们无需冥思苦想的就能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然而尖锐的答案却要求在同时间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尽管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这却实实在在的算是一项脑部运动。你均衡的考虑着对方预期你所做出的反应以及自己实际的感受,并飞速的将两者融合成为既幽默又蕴含隐喻的回
答。这也是为什么他人并不能立即认识到我们是在讽刺的原因。他们必须作深层次的思考才能理解我们真实想表达的含义。
在众多特征当中,研究者将讽刺与创造力相关联
抽象的思维
讽刺可提高概念化。真正讲讽刺与智慧连接起来的,是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抽象思维的大门——这也是长久以来与高智商相关联的。总而言之,抽象思维将人类与动物极大的区分开来。
篇二: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
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
1、一个漫画家想宣传戒酒,就画了一个骷髅仰面喝酒的漫画。
一日,他逛街看到自己的漫画贴在宣传栏上了。
他想看看效果,遂问身旁的人这幅画什么意思。
那人立即回答:"喝酒就要往死喝。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
又一个人说:"不对,是死也要喝完酒。"
又有一个人说:"才不是呢,是死也要做一个酒鬼。"
第四个人开口说:"你们都错了,这是一个酒的广告,是说:好酒喝死也值得。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文章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出自wk-78500000522422.html,此链接!。"
2、南京地铁乞丐月收入过万,拥有两套房,现场检查他们的随身物品,发现有港澳通行证、护照、高档手机等。
记者不明白了,问:"你们的日子都超小康了,为什么还干这行?"
一乞丐憨厚的回答:"我们有钱人,无非是为了寻个乐子!"
3、几十年前,一位老大娘向我炫耀:"我的三个儿子都很有出息。老大在物资局,屋里家具经常添,盖房木料用不完。老二在交通局,拉用东西很方便,出门坐车不花钱。社会生活讽刺冷笑话笑话大全。老三在工商局,处理商品先轮咱,买紧缺东西把光沾。"
我听后笑道:"还有点美中不足,缺个儿子当法官,如果他们犯了法,求人说情有多难!"
4、武松墓在山东又被发现,墓内《武松日记》经专家确认为珍贵文物,其中有两段已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是《打虎悔恨篇》:昨天确实喝高了,竟然连老虎也敢打,真是仗着年轻耍二球。
二是《晚年反思篇》现在看,当年拒绝嫂子有些草率,不仅害了哥哥,自己丢了差使,吃上官司,还被逼当了土匪,不值!
篇三:《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指导老师:周先林 学员:田春
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 社会现实 讽刺 批判
《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
①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更
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③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作品里所描写的天上人间,实际上都没有一块干净的“乐土”,神圣威严的天宫和地府,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之下,隐藏着腐败和丑恶。
唐太宗魂游地府时,判官崔珏因为生前是“先皇帝驾前之臣”,更因收到当朝宰相魏征的求情,而他与魏征又是 “八拜之交,相知甚厚”(第十回)④所以就私改生死簿,让唐太宗得以延年二十,还魂阳世。乌鸡国那个狮猁怪,因为他“官吏情熟”,与神佛阎王有亲,所以就仗势欺人,不但霸占王位,害死国王,而且使乌鸡国王“无门投告”,有冤难伸 (第三十七回),一个国王尚且有如此经历,黎民百姓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唐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西天 “极乐世界”时,却因为 “不曾备得人事”,被阿傩、伽叶二尊者 “掯财作弊”,不肯“白手传经”。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只得把那只“沿途化斋”的饭碗——紫金钵盂都献了出去。书中写道:“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更可气的是如来的话语:“佛祖笑道:‘??。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来子孙没钱使用。’” (第九十八回) 从这里,我们一眼可知贪腐的源头是在哪里。
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作品也大胆的给予无情的讽刺和揭露。车迟国的那个国王,根本不懂为君之道,是非不辩,宠信奸佞,把邪道奉为国师,是个十足的昏君。胡适先生考证的吴承恩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约1520年),死于万历之初,恰好经历了嘉靖朝的昏庸政治。我们把车迟国王和嘉靖皇帝比一比,就不难发现,这位国王的一言一行,就是现实中崇奉道教,自号什么“灵宵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的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璁的一面镜子。嘉靖皇帝在位长达45年(1521—1566),当时文有杨廷和、海瑞,武有俞大猷、戚继光,朝中不乏能人志士,但嘉靖帝对内不修朝纲,不问政事,任由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朝政;对外疆界荒芜,武备松弛,使得倭患不断,黎民涂炭。而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和唯一志向仅仅在于向神仙祈祷和觅取道家的秘方以期长生不死。书中描写的其他帝王也好不
到哪去:比丘国王受妖道蛊惑要拿小儿作药引;宝象国国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与黄袍怪“认了亲眷”;乌鸡国国王同青毛狮子精“八拜为交,以兄弟称之”??,即便书中备受称誉的凤仙郡郡侯,也只是个不能齐家(连妻子也管不好)、不能治国(纾解民困)窝囊废而已。
人间的帝王或崇信邪道或沉迷女色,多是昏庸无能之辈。那么天上的玉帝呢?这个庄严的偶像,在《西游记》里也是一个贤愚莫辩,专横独断人物。一方面,他对待孙悟空这样的造反者,在太白金星,太上老君一伙的策划和支持下,设骗局,搞阴谋,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另一方面,对黎民百姓,极尽欺压之能事,例如对凤仙郡里的那些顺民,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己之私怨,迁怒全体人民,三年不雨,把人往绝路上逼。书中借凤仙郡郡侯之口描绘了凤仙郡民的惨状:“一连三载遇干旱,草子不生绝五谷。大小人家买卖难,十门九户俱啼哭。三停饿死二停人,一停还似风中烛。”而玉帝的暴行却看不到尽头:“有一座米山,约有十丈高下;一座面山,约有二十丈高下。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在那里紧一嘴,慢一嘴,嗛那米吃。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在那里长一舌,短一舌,餂那面吃。左边悬一座铁架子,架上挂一把金锁,约有一尺三四寸长短,锁梃有指头粗细,下面有一盏明灯,灯焰儿燎着那锁梃。??直等鸡嗛了米尽,狗餂得面尽,灯焰燎断锁梃,那方才该下雨哩。”这是何等残暴的统治,不给人民一点出路,却还要假仁假义的美化自己的恶行,厚颜无耻的自称“公平”(第八十七回)。在这些统治者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人间那些昏庸贪婪,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和官僚的真面目。
《西游记》尽情地嘲弄,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荒淫残暴,揭露了当时社会那种官官相护,徇情枉法,贪赃行贿等种种黑暗腐败现象。也对当时社会上的地方强梁以及东、西厂、锦衣卫特务等黑恶势力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遇到的许多妖魔鬼怪,大多是当时社会中欺压良善,危害人民的社会黑恶势力的写照,作者都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撕破,赤裸裸地摆放在我们面前。取经途中,几乎每一座山都有妖精或者是强盗,他们占山为王,祸害一方。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在平顶山占山为王,抢劫过往客商;通天河里的灵感大王,吃摆渡过河的客商,见了唐僧还要吃唐僧肉;波月洞里的黄毛怪,抢了国王之公主,霸占为妻;牛魔王夫妇控制了火焰山的地盘,因收不到保护费,就不让下雨,导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
在第四十四回车迟国一章中,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妖精化为道士,在车迟国以妖术迷惑国王,大肆迫害和尚,“??把我们寺拆了,度牒追了,不放还乡,亦不许补役当差,赐予那仙长家使用,苦楚难当。”使和尚们欲死不得,欲逃不能,“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而且迫害所及,“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这不正是当时社会中东厂、锦衣卫“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一家犯,邻里皆坐”⑤的特务统治的写照吗!
这些强盗、妖怪,虽然都受到了打击,但其成员的命运,却是各不相同。有的被铲除掉了,但更多的却因为有保护伞的庇护而安然无恙。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照样回天庭做老君的童子;灵感大王照样回观音的莲池;下凡作恶的奎星照样官复原职;小雷音寺的黄眉大王、寿星的梅花鹿、观音的金毛犼??这其中的缘由,却是大有学问。
以上种种情节,无不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无情批判。这种不满和批判之情,在作者的长诗《二郎搜山图歌》中也有深刻的体现。诗中写道:“我闻古圣开鸿濛,命官绝地天之通。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啗虚耗。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作者甚至直言不讳的说:“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其中对当时时政的态度显而易见。诗歌的末尾作者写道“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日有矢救月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麐凤,长享万年保合清宁功?” 胡适先生因此认为:“这一篇《二郎搜山图歌》很可以表示《西游记》的作者的胸襟和著书的态度了。” ⑥
二 《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讽刺
《西游记》也是对当时的时代思想的讽刺,作品通过对唐僧之流荒唐可笑的思想性格及其严重危害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批评了当时社会中一些所谓的追求并代表着“真理和正义”的人,并进一步抨击了佛家教义和封建儒学思想的荒谬有害和欺世惑民,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
唐僧是取经集团形式上的首领,如果说西天取经在《西游记》中是作为正义事业的象征加以歌颂的话。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正面人物;但是,就其人物形象的性格内容和思想意义来说,唐僧却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唐僧是《西游记》中最具讽刺内涵的典型。
唐僧所恪守的“慈悲为怀”、“一心向善”和“忌杀生灵”的思想信条。正是佛教的最重要教义和戒律;他所恪守的“仁爱”之心和“温良恭俭让”,正是儒家的传统思想那一套,这些思想,恰恰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时代思想。我们可以说,唐僧就是这种思想的忠实捍卫者:他一再宣扬毫无原则的“慈悲”思想和“仁爱”观念,处处拘泥于“温良恭俭让”,不分对象地一味“行善”,反复鼓吹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结果就是人妖不分,颠倒是非:他把伪装的吃人妖精当作好人加以姑息、纵容;却对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忠心耿耿降妖救主的孙悟空无端责骂、残酷打击。特别是他还顽固地一概反对杀生,甚至在他历尽灾难,处处遇到妖魔鬼怪要吃他的肉,害他的命的情况下,竟然还认为杀人是天大的罪过,迂腐愚昧达于极点!所以孙悟空说道:“只管行起善来,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
但是,深受这一套假仁假义的思想毒害的唐僧是屡教不改的。在唐僧身上最具讽刺性的是他不断重复的那套说教言语,什么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一心向善”,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几乎每遇孙悟空杀妖除恶,他总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唠叨,简直没完没了。即使自己一再深陷险境,却仍是始终如一,让人感到既可气又可恨。同时又让人深深体会的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对人心灵的禁锢,又让人有一种无奈的感觉。作者让唐僧一再重复这类荒谬的陈词滥调,使他显得格外迂腐可鄙,不断加深人们对他的厌恶之感,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
而更具讽刺性的是,每次唐僧行完善,报应就来了,刚刚前脚赶走打死白骨精的孙悟空,后脚就在黑松林里,被黄袍怪拿住,并在宝象国宫廷公然把他变成一只斑斓猛虎。被当作妖魔“用铁绳锁了,放在铁笼里”。真实“因果报应”啊!这种人妖颠倒的场面正是对唐僧之流不分人妖、一味“行善”的行为的绝妙讽刺。最后,还是要靠被贬逐的悟空来解救。作者让孙悟空对着铁笼里变了形的唐僧尖锐嘲笑说:“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一针见血!
对旧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的同时,作者也必然表现出对新的思想的追求。作品体现了在明末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胆战心惊,
《讽刺社会》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46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