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卧虎藏龙》影评
《卧虎藏龙》影评
—江湖人文与规矩
学号:2012010711
班级:环工12班
姓名:袁小康
《卧虎藏龙》影评
——江湖人文与规矩
《卧虎藏龙》由李安执导,由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影片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中国传统武侠片那种笑傲江湖的豪气,却是一种寻找江湖人文内涵的一种深沉思索与含蓄,给人一种深厚的东方文化气息。影片透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和矛盾:即对个体的人的压抑、约束和个体寻求自我解放的矛盾,同时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历来追求的整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及其存在的价值,还有就是个人放任、绝对自由带给社会和个人的巨大危害。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江湖上地位显赫的李慕白,因为想引退,而托付俞秀莲将自己的爱剑“青冥剑”转交给贝勒爷保管。深夜,玉娇龙潜入王爷府窃取“青冥剑”,经俞秀莲追至,欲说之以理,动之以情,盼她将剑交回,但玉娇龙任意而行,造成许多麻烦与误会。岂料,不怀好心的碧眼狐狸,也从中搅和。随后,玉娇龙在与俞秀莲相遇相识之间,不仅羡慕她的自由生活,更是与她以姐妹相称。
可是,俞秀莲发现玉娇龙的师父是逃犯碧眼狐狸时,反而形成一种交错复杂的关系。由于,天资聪颖的玉娇龙,早练就一身高强的武功,却深深地被传统的礼教所束缚,并在声名狼籍的碧眼狐狸影响之下,一步步踏上不归路??
李安眼中打算有别于武打导演的江湖世界,儒雅气质的一辈含蓄、深沉,年轻一代豁达、开朗,江湖中人的完美人格展现。一把青龙宝剑将中、青两代人联系在一起,之后发生的事情更甚于此。中年
侠士李慕白、侠女白秀莲、青年侠女玉蛟龙,两代人的世界在对比和交战中损失殆尽,仅存的是那浩然之气。正是这中、青两代的世界构成了这个江湖,两代人的不同生命体验促使产生不同的命运,直至故事终结,老者不尊,如年青人般表露情感,少者已然悄然成熟,人生哲理在此体现。
影片开始不久,玉娇龙盗取了“青冥剑”,被刘师傅发现,可是刘师傅武功不及玉娇龙,反被玉娇龙戏耍一番,刘师傅最终没有夺回“青冥剑”,这时俞秀莲闻声而来与玉娇龙展开争夺。此时李安用长镜头从各个角度跟拍俞秀莲和玉娇龙两位武功盖世的女性在屋顶上施展轻功,追逐跳跃的情景,这一段时间,我感觉非常舒畅,镜头在两个人的后上方不紧不慢的跟随着,连摆动的时候都保持着优美的旋转姿态,仿佛与整个情景融合在一起,说不出的优柔与内在的刚毅融合在一起,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之后,俞秀莲为了不将事情复杂化一直在暗中查访宝剑下落,也大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蛟龙一时意气所为。俞秀莲对前来京城的李慕白隐瞒消息,只想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玉蛟龙归还宝剑,免伤和气。不过俞秀莲的良苦用心落空,蒙面人真的归还宝剑时,不可避免地跟李慕白有了一次正面的交锋。而李慕白又发现了害死师傅的碧眼狐狸的踪迹,此时李慕白更是欲罢不能。
玉蛟龙自幼被隐匿于玉府的碧眼狐狸暗中收为弟子,并从秘籍中习得武当派上乘武功,早已青出于蓝。在新疆之时,玉蛟龙就瞒着父亲与当地大盗“半天云”罗小虎情定终身,如今身在北京,父亲
又要她嫁人,玉蛟龙一时兴起冲出家门浪迹江湖。再次引起江湖一波波震荡??在这一段影视中,碧眼狐狸的残酷和冷峻让人不寒而栗,李慕白和俞秀莲以义对不义,坚决和碧眼狐狸作斗争。故事曲折动荡,扣人心弦,我被深深吸引其中。
任性傲气的玉蛟龙心中凄苦无处发泄,在江湖上使性任气,俨然是个小魔女。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玉蛟龙人才难得,苦心引导,想要把玉娇龙收为徒弟,将其引入正途,可惜总是无效。在最后和碧眼狐狸的交手之中,李慕白为救玉蛟龙身中毒针而死。玉蛟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却无法面对罗小虎,在和罗小虎一夕缠绵之后,投身万丈绝壑。影片结尾舒缓而优美的旋律,惆怅而悲伤的人生。这音乐气息中透出的伤感就如同是对背负着太多压力的中国人的人生发出的一声叹息。
李慕白说:“我们能触摸的没有永远。”电影原声专辑《卧虎藏龙》中并没有“卧虎藏龙”,只是很伤感,很动人。,这些让我在唏嘘感慨之际,不免多了些感伤和反思:性格鲜明的玉娇龙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为了追逐自己的欲望,她从对青冥剑这一“物”的占有欲望发展到对李慕白这个“人”的占有和征服的欲望,进而扩大到对自己所在生活的彻底颠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盗剑、帮助碧眼狐狸、跟马贼头子私奔、出走逃婚、大闹江湖、打伤关心自己的俞秀莲??她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对亲人和家族以及关心自己的李慕白、俞秀莲等人带来多少伤害,只图他自己痛快就行。一个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形象跃然于影像和我们的脑海中,可是江湖毕竟是江
湖,和社会一样,也有自己的规矩。玉娇龙死前终于领悟到了,人还是不能无限制的扩张自己的欲望,还是要讲一点东方式的忍让与含蓄。同时,李慕白在临死前在自己喜欢的女人怀里,终于说出了自己压抑许久的心声,宁愿在自己爱人身边做七日七夜的孤魂野鬼。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东西方思想的差异,两种思想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融合后产生的新的思想力量,才可以带领人类走向未来的辉煌。
篇二:卧虎藏龙影评 (2)
《卧虎藏龙》影评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这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剑伤人无数,李慕白希望如此重大决断能够表明他离开江湖恩怨的决心。
《卧虎藏龙》影评
一.有人说里面的轻功虚无缥缈,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乍一看是成立的,不过如果用新体会的话,你会发现李安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首先,想一想 李慕白为什么到死的时候才敢说出埋了一生的话,玉娇龙为什么一味追求自由最终却跳崖自尽, 为什么在大漠叱咤风云的罗小虎到了京城却变的什么也不是, 为什么位高权重的贝勒爷面对问题却什么也不能做........等等。这些问题归根揭底,都变成一个问题, 五千年的封建统治在所有人心中都种下了根深蒂固的奴性,所有人都不敢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就算仙风道骨,武功盖世的李慕白 ,聪慧潇洒的于秀莲 ,大漠的半边云 ,统统逃不出如来佛主的掌心。所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中的轻功都这么轻的原因 ,那是因为 ,所有角色都不能真正飞起来,永远不能挣脱自己给自己的牢笼 ,在空中就好像有一个透明的墙,使高手们永远不能逾越。 关于这段思想,李安之前就给过伏笔。 片头李慕白入定出关,对于秀莲说道:“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但是这种境界却不能给他带来成功的喜悦,相反还让李慕白感到恐惧厌恶,那是因为他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却不敢去触摸,所以他注定只能入关而不能得道。
二.居然有人说《卧虎藏龙》的武打太含蓄,不能给人快感..
《卧虎藏龙》让我在看过《黑客帝国》 《指环王》 《金刚》 《阿凡达》 和中国铺天盖地的武侠电影之后 ,依然认为这是我看过最精彩的动作片。更别提《风语者》了。武侠小说为什么能吸引人?因为里面细节丰富到让你能在自己大脑中拍一部电影,但是小说中的细节太过丰富,也导致这些影像无法被转化成真实的画面。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可以花一整页来说A使用某剑法找到了B的破绽,或者B使用内力化去了A的攻击,还有某某剑法的特点细节,A占了上风,B又有了转机等等 ,因为要在电影里表现出这些东西太过麻烦,所以我之前看的武侠都只不过是几个人打一气,胜负自然就分出了。但是在《卧虎藏龙》中,从午夜屋顶的追逐,玉娇龙用内力化去于秀莲的拳,于秀莲双手摆出双刀的架势,再到玉娇龙第一次遇到李慕白,被李慕白完全看透招式,只用木棍就点破玉娇龙的破绽,然后于秀莲通过书法认出武当剑法,从而确定玉娇龙身分,再到庭院之战,于秀莲每次都占上风,却被青冥剑削断武器被玉娇龙反超,再到于秀莲使出十八般兵器各显神通的时候,李慕白把同样的剑招使得天衣无缝的时候,还有哪个武侠爱好者能说不? 每一段打戏都再现了我们看小说是大脑中YY的画面,精彩至极,期间还有马友友细腻的琴声,大鼓小鼓密集的鼓点,跟美国式的肉搏,史诗式的堆人,科幻式的满天星比起来,这样的功夫才是真的精彩。所以 我简直觉得,说《卧虎藏龙》动作垃圾的人,到底看过没有。
三.《卧虎藏龙》崇洋媚外,乱用中国元素,讨好外国人,丢了中国的脸。
这一个问题就提的更是诡异了。首先说电影的主题,他讲的是中国深入骨髓的奴性。这一点外国人能看明白吗?外国人没经历过,估计外国人看完后,会觉得,嗯,这个故事有深意,但是确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说动作。外国人没看过武侠小说,所以我刚刚提到的打斗中的细节他们是体会不到的,在他们看来也就是2个人在打架而已,外国人根本体会不到《卧虎藏龙》的妙处。 再其次,大到京城的一个航拍镜头到传统四合院,再到小巷的追逐,小到一个雕花的椅子,竹林中的小亭子这些东西外国人看来就是一些单纯的房子椅子吧。外国人看《卧虎藏龙》只能体会到电影一半的好处。 《卧虎藏龙》电影,从中心立意,到表面包装,完全是中国人的电影,只属于中国,也只有中国人能明白。说李安崇洋媚外,完全是无稽之谈!
四.作为一个武侠电影,没有侠义精神,只充斥着无意义的武打动作
这么说的人真是让人汗颜,也许他们看的版本 李慕白于秀莲贝勒爷罗小虎都没有露面吧......也有可能他们觉得现在电视上充斥着的 帅哥美女谈谈恋爱 打打架才叫 “侠义”吧 。
五.演员南腔北调,对白纯现代,没有古韵。
我觉得这不是问题。首先演员不都是北京人,不可能要求他们都操一口正宗的普通话,而且中国这么大,电影里的角色也各式各样,说话不同也没什么不对。 关于对白现代的问题...电影是拍给现代人看的,难不成要满口之乎者也?想到现在古装电影里充斥的“萌萌”“你立秋了”之类蠢到家的对白..甚至片名也能取个《大内密探灵灵狗》之类真是感叹世风日下。
关于《卧虎藏龙》的批评实在奇怪,难道中国观众失去鉴赏能力了吗?我看不见得。只能是有高层人士在操作。可是难道他们这么说我们就要这么做吗?这就回到了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中心,奴性。
《卧虎藏龙》影评:李安的劲道
李安是个聪明人。两千年,《卧虎藏龙》出来,我那时才十八岁。看不懂电影。老师赞好,在黑板上大书八个字:“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对我说:“你尤其要深思。”胡乱看完,不中不西,半文半白,打得又不热闹,大呼不过瘾。直到这几年,看《英雄》看《无极》,越来越感叹《卧虎藏龙》的好。光从名字上看,英雄,无极,就有不可一世的野心。李安也有。但是他含着。这是他的聪明。
李安是在美国学的电影,学的是娱乐片。从头到尾,他没有给自己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的定位。从一开始做电影,他就明白,定位是“亚洲的主流,美国的艺术”。在美国卖片,卖的是中国商业片,只有死路一条,艺术片,还有一线生机。这几年,眼看着内地的电影导演,要往死路上去死磕。回头看李安,若干年前,就看透了,看化了。到这一部《断背山》,仍旧小成本,故事讲得轻描淡写,不动声色,到了结末,显山露水那么一件衬衫,顿时就把全球多愁善感的观众煽得涕泪交流。不敢说李安对电影的精髓全然把握,但是美国电影的那套东西,显然他已经炉火纯青了。
李安的电影,不是很艺术。他的电影可以读解,可以学。他从来不试图讲道理,而是说故事。他的电影从来都不难懂,也不难看。有的电影,若干元素,一有一无。而李安的电影,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是一隐一显,一张一弛。比如说色彩,李安也用大块的。《卧虎藏龙》里,江南是绿的,塞外是黄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终的
窑洞是黑色的。点到为止,是那么个意思。始终不是那般铺天盖地用一种颜色的霸道。而音乐,你沉浸其中而注意不到的音乐,才是电影中的好音乐。
他的电影,一半是国语电影,一半是英语电影,好似太极八卦,圆转自如,静中有动,见招拆招,指哪打哪。到了一定境界,电影如同功夫,已经是左右逢源,所向如意。很多华语电影导演,有一种雄性荷尔蒙猛烈爆发的霸气。李安没有霸气,但是他有劲道。有风度。有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操守。作为一个导演,他有方法。作为一个文人,他有气质。蕴藉圆熟,在强势面前,他不顶,在困境中,他不丢。对于李安,与其说佩服他的“剑法”,不如说,我佩服他的“人法”。“剑法即人法”,人境就是心境。电影好不好,和做人有很大关系。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很少。李安要算一个。
李安的电影,大家都比较了解。早年出头的《父亲三部曲》,李安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家庭题材。每一部都是一个看似和睦的结局,但不是喜剧,而是中国人的悲剧。在中国人的社会里,和谐大于一切,一切冲突都必须压制。外表上一团和气,其实每个人都在流泪。一个“完整”的家庭,是要每个人都各退一步。撕破脸,你死我活,就不是中国人的厚道了。所谓的厚道,不过是“难得糊涂”。难得糊涂,言下之意是大家都明白。《喜宴》把这个说得最清楚。父亲在安检时的一个举手,是妥协也好,成全也好。理解和情感都在,但无奈最重。在李安的观念里,家庭这种东西,大家相互都爱着,但是并不商量,互相失望。这种失望,不是尖锐如同刀刃的东西,它默默宰割着你的心和你的忍耐,却有着一层泪水的软壳。你在疼痛的同时,承受和感动。
《推手》里,说的明白,“推手是讲卸掉力道,闪避人群。推手是父亲逃避苦难的一种方法。”《推手》讲的是把一个太极拳大师,放到一个格格不入的西方社会,看他沉不沉得住气。结果他沉不住。因为外界的影响可以抵御,内心的牵挂却无法放下。这是李安的慈悲。李安很懂道理,但是更懂人情。他是可爱的,因为他最终仍旧觉得情感要战胜理智。所以,李慕白放弃了修道,选择了表白,因为他也放不下。
父亲,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人,无法回避的主题。父亲代表着压力,责任,尊严和荣誉。在传统文化渐渐丧失的时候,父亲的统御也开始消解。《推手》的父亲是强大的,然而却无奈,《喜宴》的父亲虽是个将军,却经常瞌睡,《饮食男女》的父亲,则因为压抑而失去了味觉。《推手》的儿子,是那么不知所措,《喜宴》的儿子已经无力传承,《饮食男女》嘛,根本已经没有了儿子。所幸,这一部里,年迈的父亲因为娇妻而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聚散离合,是李安的兴趣所在。饮食和功夫,是他另外的兴趣。饮食,是台面上的事,男女,是台面下的事。台下的事,台上说不得。不得不说的时候,就成为了爆发。这种爆发,看似突兀,其实都有长久的情绪铺垫。难免有点尴尬,这种尴尬成为了李安的幽默。他的电影里,笑声很多,但是是沉痛的。
李安这个人很浪漫。我是说,他喜欢功夫。他一直说,《推手》就是功夫片。真正的功夫片,不是讲打斗,而是讲内心的争战。在《推手》之后,他险些去做了《偷拳》。因为他的梦想是“功夫三部曲”。功夫,是中国人的浪漫。侠客,是浪漫,江湖,是浪漫。剑走轻灵,是浪漫的。最浪漫的,是轻功。轻功是一种飞翔的梦想,是对地心引力的反抗,是短暂的超脱,是久受压抑的中国人内心抒解的出口。但是轻功再高明,最终也要落地,若真想超脱一切束缚之外,只能纵身一跃入山崖。
李安做功夫,不是要看打,而是要打出意境。他对周润发的要求是“圆活谦虚”。对动作的要求是“动静起落,进退虚实”。对于竹林一场戏,他的要求是“意乱情迷”。别的功夫片,是先有武打,再有剧本,只有他是先剧本,
再武打。成龙他们是边打边说,他刻意要说管说,打管打。他延续了胡金铨一路,文人导演拍武侠的传统。他对演员的要求也相当有意思,他要章子怡有“松沉劲”。但是章子怡天生不沉实,于是他要她一直练毛笔字,要沉下来,起码是个架势。
李安的这些想法和思路,是浪漫的,甚至有点天真。武术指导袁和平说他“文人说大话”,又经常和他吵架,说他不懂武打,“力从平地起,你怎么力从威亚起?”想想看,他为了向胡金铨致敬,死命捣鼓那么多生鲜竹子的场面,我总是很想笑。一边觉得他有文人的迂,一边又觉得他“不丢”。
至于《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同骑》,《冰风暴》,《绿巨人》,还有《断背山》,我都是一个态度。大抵是不错的,尤其是《断背山》。但是我没什么兴趣。因为说到底,我是一个中国观众。那些赚美国人银两的电影,尽管去唬弄美国人吧。
卧虎藏龙,一个最中国的梦
说来惭愧,直到昨天晚上才看完了卧虎藏龙。但也很高兴,因为之前看了那么多古装大片,而把这最好的留在了最后。
一直有人说卧虎藏龙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片,之前没看过,不管妄断,但是心想着可能大家都这么说应该差不多吧。但是看完再想,才觉得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刻意的中国元素,也许八年前大家真的这么认为,但是经过这些年国学热潮的熏陶,现在的我再看这部电影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真切,没有虚假的模型,没有大片大片的色块,也没有美轮美奂的服装,可是为什么还是让我们一眼就能感到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而没有一丝一毫的排异呢?也许,是原先的我们太西化了吧。
从第一个宏村南湖的镜头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清新,淡定,时而急骤却整体幽静,这是我们很长时间渴望却无处追寻的东西。这部电影更多地是让我们对自身的身份发生了更为彻底的追问,我们到底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人。
说回电影,之前看的评论指出的这部电影的评论无外乎以下几点:
1,刻意的中国元素。我想,现在回头看这部电影,更将之至于由此滥觞的一大批古装电影的大环境中去看,还会有人这么认为吗?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遗忘的太多也太久了?放眼整片,并没有刻意的堆砌,更没有做作的谄媚,而此片的布景恰恰就是我们的前人生活的场景。村庄里的镖局其实就是皖南宏村的祠堂,而家具也就是正儿八经的太师椅和八仙桌,没有闪亮的油漆,没有金光的挂饰,但就在这一板一眼中带领着我们进入了那个怀旧的梦。
2,对白的西式句法及演员的南腔北调。先说演员的口音吧,同样是经历了更多大片的洗礼,我们现在还觉得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口音不正常吗?我更想说的是,这本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中国本来地大物博,一个演员的广东口音跟东北方言,四川方言甚至背景口音就真的有很大不同吗?是不是我们原先因为太自卑而太敏感了?再说说对白,现在还有人敢嘲笑卧虎藏龙的对白吗?如果有的话,那怎么解释大陆各位导演后来的笑话呢?这原本也
不该是个问题,既然表达的是正宗的中华文化,用现代人使用的各种句式有有何不可呢?我反而觉得如果细细地品味那些对白,有些话反而更像是古老语言与时俱进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有时不自觉地使用的生搬硬套的句法。从中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导演及编剧深厚的功底,将一个古老传说娓娓动听道来的功力和方法。
所以我以为,卧虎藏龙更多地是一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并将之按照现代观点完美诠释的经典,这一点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愈来愈明显的证明。应该承认,这部电影融合了更多地是李安个人的情怀和梦想。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内敛,睿智,含蓄,宽容,流淌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中,闪耀在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间。这里还应该提到音乐,谭盾的谱曲恰到好处地给影片加上了一抹难以名状的淡淡忧愁和哀伤,就算在打斗场面的激烈鼓点里,我们还是会若有若无地感觉到想要传达出的各种心绪。人物内心世界的纠葛,外界各种压力的纷扰,就算是打,也不是畅快凌厉的发泄,更多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无奈和对他人不幸的敏感和悲悯。
李慕白对玉娇龙的以德报怨,是这种精神集大成的体现。技艺上的超群伴随的是精神上的超脱,对于玉娇龙这个人心不坏但是受到误导从而屡屡毒害他人的后生晚辈,三番五次的循循善诱尊尊教导要求的不是视一切为蝼蚁的冷漠,而是念其性善及劝恶向善的苦心和宏大。俞秀莲也是这种心境的追随者和信徒,从贯穿影片始终对玉娇龙在场面上的掩护就能体现她的隐忍,在自我的痛苦和对他人的怜悯中,她始终在挣扎,虽然向恶的一面在逐渐抬头(与玉娇龙翻脸),但是最终李慕白的死救赎了这一切,她原谅了玉娇龙也最终达到了李慕白以及师父江南鹤的毕生追求:“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就拥有了一切”。碧眼狐狸是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李慕白对她的恨来自师父的惨死,也无可改变,这是文人的决绝和愤恨,同样的斩钉截铁。但是全片的主题却从她的嘴里点出,“世上最毒的东西藏在一个十岁孩子的心里”。她确实更多的是一个符号,一面照出他人(包括那个陕甘捕快)精神特质的镜子。玉娇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符号,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既定的,安排的,都是需要反抗的,而这种情绪在结识小虎之后变本加厉地占据了她的内心。加上碧眼狐狸的灌输,使得这样一个从头到尾都是孩子的人变得盲目和极端。李慕白一直肯定着她的天赋和本性,并三番五次从旁指点,这就使得玉娇龙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后期她的挣扎将这种徘徊展现得更为彻底。而她砍伤俞秀莲只能说是强烈自我内核的激烈外延表现,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第一反应是狠,像只刺猬,害怕受伤害,所以先伤害别人。至于小虎,这个人物是抽离于儒家体系之外的,是其他人物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他象征的是极端,绝对的自由,但却于中原世界所不容。所以最后他只能看着爱人超脱而无可挽回。所有这些都是李安隐藏在浮光掠影背后的语言。这样的表达,充盈在他的其他电影中,从“回家三部曲”到大爱无疆的《断背山》《色戒》,无一表达的不是传统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抱元守一的心境。想到当年卧虎藏龙在国内遭到的冷遇,我们都欠李安一个真诚的道歉,这在经过别人努力尝试的今天,显得更加的明显和急迫。卧虎藏龙是一个梦,一个承载了李安个人,并由此可以折射出传统知识分子整体的世界观的梦。这个梦,精致,隽永,如一捧清泉带着我们的灵魂升腾,飞跃了建筑与城市,到达了中国人五千年的精神家园,仿佛李慕白鹤立枝头,顷刻间扶摇直上,轻灵飘逸。
P.S. 再说两句题外话,李安之后各位大导演拍出的大片其实各有优劣,但是普遍的一点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充斥着暴发户的心态,在拿到大把资金的同时,忘记了更加本源的东西,这样的影片注定占据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各种地位,独缺艺术品味。就好像我们会记得《英雄》开创了国内大片市场,但是却不会记得这部电影本身各种贡献。张艺谋的问题是摄影出身,早年的农村题材有感而发,不做作,记录的是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即使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反省也依然可以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带来一丝亮光。之后的几部大片都显得空洞,苍白,毫无内容,关注的是形式,忽略的是内容,看不出浮华的声色光影与主题有何联
篇三:卧虎藏龙影评
矛盾与压抑的江湖
——关于《卧虎藏龙》的一点感受
《卧虎藏龙》是李安导演的一部影片,不同于王家卫的文艺,张艺谋的商业,李安的电影有他自己的风格特点和内涵。《卧虎藏龙》整部看下来是比较压抑的,电影结束时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无论音乐,画面镜头,还是内容思想,都是精美压抑而低沉的。
就先从音乐说起吧,电影一开始,画面未出现时,就已经开始了忧伤、舒缓而低沉的音乐,有一种很压抑不能释放的感受,就如片头李慕白对俞秀莲说的那段话:“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缠绕了我很久,使我无法再继续”。 整部电影萦绕的都是这低沉、舒缓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很深的寂静。之后是打斗时的音乐,中国鼓点。随着打斗的进行,鼓点一声紧着一声,使人紧张起来。在影片回忆新疆的那段爱情故事时,用的是异域音乐,短暂的轻快音乐,伴着广阔的新疆风情,马上奔走,有一点欢快的回忆。
从画面镜头上看,整部影片色彩暗沉。开场第一幕是一幅上面是桥和房屋,下面是水和渔船,远景,然后拉近,是镖局房屋全景,最后再拉近是一个人半身近景。一步步拉近,开始影片。俞秀莲刚入京交完镖之后,画面时京城内繁华热闹的景象,杂耍的,唱戏的,看着很热闹,之后一个俯视镜头拍摄骑马的俞秀莲,下一个镜头是俯视的整个京城,画面里热闹而色彩暗沉,就像整部影片的底色,压抑、暗沉,消色,这种暗沉的颜色直到竹林打斗时才有所改变,竹林的新鲜
的绿色,明亮的画面与整部影片的暗沉成为对比,这一段,应该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吧,主人公也释放出自己的压抑。
从内容和人物上来看,这部电影最突出的是玉娇龙的形象,任性骄傲自由单纯聪明。她是单纯的,也是骄傲的,她的任性在她还剑的片段最是明显。她去还剑,在门口时李慕白出现说她来还剑了,玉娇龙一听就偏不还剑,二人打斗到寺庙,李慕白说教,玉娇龙偏不听,还骂他别到了庙里就说和尚的话。玉娇龙与李慕白、俞秀莲不同,她无视道德礼教,她追求纯粹的自由,在离家出走后,遇到一群江湖人士,她无视江湖所谓虚礼,看不过就打,打出号称铁臂神拳的人的真面目,因丈夫姓鲁而痛打姓鲁的那个江湖人,就算是一向碰不得那些高僧和尚她也不在乎,她说,和尚不念经,跑到这里来开荤压该打。这是她的真性情,这也是对那些所谓江湖世俗的讽刺。最后她经世事而懂得了一味的绝对的自由也是不对的,知人世的她选择了跳崖,不知是内疚还是解脱。
说说罗小虎吧,一个单纯的男孩,尽管他是半边云,他驰骋新疆,他也只是一个性情单纯善良的男孩,他爱玉娇龙,却劝她回家,他只身到京城找她,想带她走,到最后知道玉娇龙想要离开,他也只是含着泪看着她跳崖了。
李慕白和俞秀莲同样都是矛盾纠结,遵循时世俗道德礼教的人。他们不断的自我压抑,他们也都是顾全大局的人呢,这不同于玉蛟龙的绝对自由,不管不顾,但是这种自我压力和遵循礼教也让他们一生都不得自由,临到死,才醒悟表达出自己的爱。
这里还有一个看点,就是碧眼狐狸对玉娇龙的那份感情,有半分亲情有半分师徒感情,还有背叛的恨,这是很矛盾的,碧眼狐狸说,什么是毒,一个八岁的孩子就有那样的心机就是毒。是她引领了玉娇龙走上了江湖的路,也是她结束了整部影片。
这部影片最为经典的就是轻灵的轻功,无论是竹林打斗还是俞秀莲追玉娇龙,轻功场面飘逸轻灵,不同于一般武侠借力而飞,有力道,这里的轻功似乎没有力道,没有借力点。这种轻灵飘逸与整部影片的压抑形成了对比。
《卧虎藏龙》主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江湖恩怨纠葛,而是责任与自由矛盾的主题,李慕白俞秀莲等人就象征着责任,道义,世俗礼教,而玉娇龙就代表着绝对自由,无所顾忌,当自由碰上责任,该何去何从。结局,一生遵循道德礼教,承担责任,压抑自己的李慕白临死前醒悟,他对俞秀莲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最后一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他挣脱了。
“还记得你说的那个故事么?”
“心诚则灵。”
“许个愿的吧,小虎。”
“一起回新疆。”
结局。
《《卧虎藏龙》影评》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146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