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造化钟神秀下一句 正文

造化钟神秀下一句

2017-03-05 05:54:2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杜甫诗三首赏析含答案

杜甫三首赏析

望 岳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春 望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 于安史之乱期间,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于州(今陕西富县),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 壕 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深刻地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的其他五首诗中。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诗词赏析训练题《望岳》

一、赏析《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 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_____景,用_____描写,表达了___ _ 。

答案:高大、神奇秀丽、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造化"句写泰山的___ _,是___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_____,是____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 。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案: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 "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案:"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答案:从山的北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0、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1、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诗词赏析训练题《春望》

二、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伤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 。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 ;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7、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3.《新安吏》《潼关吏》

4.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5.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6.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7. 略

篇三:苏教版八上册诗词赏析全集

八(上)诗歌赏析

一、《七律 长征》 押an韵

首联: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颔联: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比喻、夸张、对偶,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颈联: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暖”字既写出了五月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 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尾联: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阅读《春望》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借景抒情,深沉真挚: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虽是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用拟人的修辞,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内容上: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形式上:用对偶的修辞,从前面的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诗句表达反对战乱、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感情强烈而不浅露,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6.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所以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7.尾联中诗人的一个动作“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8.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三、《泊秦淮》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诗人的忧国爱国之情。

2.试分析首句中两个首句“笼”字的妙处。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诗的第二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4.说说你对诗最后两句的理解。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四、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成下列练习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2.第一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3.试分析后两句的修辞及作用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处境。把现实和梦境结合

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五、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练习

1.首联叙写诗人的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经书之意,“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崇高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以及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试分析颔联的意思以及修辞和作用 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4.试分析颈联的新奇之处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是“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将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5. 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操和人生观念? 这两句诗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表达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尾联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①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②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③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2.首联: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3.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4.试分析颈联的含义。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该诗句一洗往昔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体现出高原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也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因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5.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6. 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有什么不同?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七、《己亥杂诗》

1.首句:以“浩荡”修饰离愁,形容愁思无穷无尽;以“白日斜”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3.试分析三、四两句的妙处?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表达了诗人诗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八、《望岳》

以“望”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联: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这是远望之景。

(1)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 不尽的意思,即苍峰连绵不尽。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的山势连绵不断。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 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 颔联:近望之势“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高大神奇秀丽;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钟”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大自然以人的形象,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虚写)

“割”即割裂,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昏暗、明亮不同的景观;采用夸张的修辞突出泰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

2) 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 。

颈联:凝望之景,细节描写,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山腰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激荡,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已经是薄暮时分。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流露出作者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

尾联:(1)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虚拟的笔法。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2)富有象征性和启示性的名句,化用孟子的名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 会当:终要,终当;“凌””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示例二: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示例三: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九、《钱塘湖春行》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

1.这首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浅草”“几处”“新燕”“早莺”。 等词表现了“早”字

2. 颔联3.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早春景象的?写早春景象。这两联注意声(音)与色(彩)、动与静的结合。

十、《登飞来峰》

1.“闻说”的“鸡鸣见日升” 的景象,象征诗人所向往的改革事业力量非凡,前程似锦。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2.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这不是作者观赏风光的体会,而是登高所感,是一个政治变革家拔云见日,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奋发向上的启示: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

十一、《雁门太守行》

1.一二两句 (内容、修辞、炼字):

①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次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 ②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③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一个“压”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2.三、四两句 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 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 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 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 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 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五、六两句

(1)表现他们的什么精神?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2)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七八两句诗

(1)七、八两句运用典故作用上什么?七、八两句运用典故来称颂天子和将士。

(2)含义: 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3)赏析: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6.诗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 英勇赴战的决心。

8.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边塞风光战争风云 苍凉悲壮

十二、《别云间》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在诀别故乡时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羁旅客”是诗人自谓。“又”充满感叹之情,极为悲苦。

2.你对诗人所说的“难”是怎样理解的?“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首联写的内容是_回顾三年征战生活_

颔联的流泪,一是哀个人之不幸,二是悲国事之不可收拾。

颈联:表现诗人面对死神,毫无惧色,而遗憾的是,因为失去了人身自由,连想要与故乡作最后诀别都无法办到。

尾联:表现诗人坚贞的民族气节、坚强的斗志和虽身死而志不灭的大无畏的抗清精神。


造化钟神秀下一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174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造化钟神秀下一句
相关文章
  • 造化钟神秀下一句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