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正文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2017-02-22 07:07:1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论李清照作品中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摘 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一朵耀眼奇葩。她作品中情感格调对比鲜明,在词中,她是抒情圣手,语言巨匠,意境细美清新,以花自况,主要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而在赋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炼,其强劲情感,豪壮风骨,俨然一位叱诧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大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阳刚与阴柔的完美统一,全面展示出李清照的多面性格和人格魅力。

关键字:李清照 诗词文赋 阳刚 阴柔

Title :On the works of Li Qingzhao and the masculine Yiou

Abstract: Li Qingzhao China's literary scene is a dazzling wonderful work. She works in the emotional tone sharp contrast, in the words, she is lyrical Inn, language Maestro, the U.S. fresh fine mood to spend the state, clearing the main show-wan Lifang Yiou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Shifu driving in discussions, elegant condensate Lian, their strong feelings, Haozhuang strength of character, like a situation of Chicha Xu Mei men, rather Taizhang Fu spirit, and display of uninhibited Yi Gang aerobics. Yiou masculine and the perfect unity, Li Qingzhao fully demonstrate the multifaceted character and personal charm.

Key words: Li Qingzhao;Poetry Wen Fu;Masculine;Yiou

论李清照作品中刚柔并济的人格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打破了男性长期统治文坛的格局,成为两宋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一朵耀眼奇葩。如果说“文如其人”李清照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思想情怀。

据史料记载,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大多散失,现存仅八十多首,作为我国宋朝最负盛名的女作家,她的词作广受赞誉,有人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1】”。历来人们评价她,往往只重视她的词作,而忽视了她的诗赋创作,实际上李清照在词作中表现的只是她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在诗文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她另一种情感:阳刚格调和爱国激情。下面我们就从诗、词、文、赋方面纵观李清照的思想情感展示其人格魅力。

一、闺阁及爱情词中的阴柔美

李清照独特人生非常经历和审美经验,使她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审美创造的主体。她以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敏感,来自于自然健全个性的率直性情,再加上她所受的良好文化与文学的熏染,使她能够深入细致地把握和感受女性绚丽多彩的情感生活的内心世界,创造出极富个性的女性形象,营造出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

李清照以少女和少妇的神秘美妙心态,捕捉生活中的真与美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甜蜜爱情的大胆追求。

宋代统治者用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更剥夺了女性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女性都“安守本分”,把封建理学施加在她们身上的束缚政策视为合情合理,逆来顺受,即使对美好生活有感于怀也不敢表现出来。而李清照则不同,她生长于仕宦家庭,父母都很有文化修养,使她的天才得以培养和表现,培养了她健康的生活意趣。对大自然,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以一种纯真的童心去领会,表现在作品中则超颖不俗,清新灵秀,独出群芳之上。她走出闺房,玩赏美景,饮酒惜花,写诗赋词,如男子一般毫不掩饰地抒写其内心情怀。

肯定生活,把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积淀在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情感生活的内容里,李清照以此去体验生活,捕捉美的生活形象,讴歌生活。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

把青梅嗅”。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妙龄女郎,一个与生活共欢乐的少女。她含羞而不完全拘谨,礼教的阴影笼罩和向往接触现实异性的复杂心里渗透在“和羞走”、“倚门望,却把青梅嗅”的细节之中,含蓄委婉,朴实自然,如同生活本身一样,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致和认识,在这欢快明朗的艺术境界中表现了出来。《如梦令》表现得更加充分: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女词人回忆她的一次乐游:她驾着兰舟到溪亭与友人一起赏景饮酒,谴发词兴。这藕花深处如何?那是炎炎暑天中的一片清凉境界:藕花亭亭,荷叶田田,清香飘溢。这幽美适意的境界,使人爱,使人醉,使人流连忘返。“争渡,争渡”不料却惊动了栖息于湖边的水鸟,“呼啦”一声,腾空而飞,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相亲相偕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荷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

另一首《怨王孙》在貌似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描写之中,浸透着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挚留恋和无限热爱,也透示着青年女性特有的纯真、自然的天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秋日湖上之作,写得笔致清研,含情吐媚,通篇都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它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献给大自然的一曲赞美之歌。

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幅《湖上秋色图》,但它却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诗与画都是艺术,既然有其艺术上的共性,就有其分野。这首词中所蕴含的诗情,是任何画家都无法描绘出来的。这里充分显示抒情作品在传达感情上的长处,在作者眼中,水光山色都有生命的感情,与人亲近。眠沙的鸥鹭不愿与人离开,人归处时,它也不忍回头望一望。在这里,作者凭借移情作用,把人物形象虚化了,主人公热爱大自然及生活的抒情形象由感情移入外物得到表现。

李清照拥有令人艳羡的爱情及婚姻,在封建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她的许多词描写爱情,其中有描摹少女初恋和少妇生活的,也有撰写自己与丈夫离别的相思。《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美丽动人的外貌,也展示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深幽的感情。词语新鲜生动而不失朴实。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多么真挚、大胆、热烈,从而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机盎然。

又如她的《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她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精致,特别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已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还有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写的那种“欲说还休”的境界,委婉含蓄的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

总之,李清照词意境的精工细美,描述的婉转灵动,语言的通俗流畅,令许多男性大家都望尘莫及。

二、诗、词、文、赋的阳刚美

李清照丝毫不是那种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呆板,缺乏生命力的女性,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她心胸阔大,眼界宽广,虽身在闺阁,而心系社稷。

李清照一生跨越了北宋末与南宋初,其时政治形势风云多变,朝廷腐败,党争激烈,金人趁虚而入,国土沦丧,内忧外患,社会日趋衰落。目睹国事变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这位胸怀大志的奇女子不能无动于衷。但社会不允许女流之辈参与政治,没有机会在政坛上“指点江山”,她便把一腔爱国赤诚赋予“激扬文字”中,这使李清照的诗词有了非同一般女性的爱国激情。

(一)、洞察时事,远见卓识

李清照有两首非常出色的咏史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虽然她当时年仅十六岁左右,但大处落墨,颇有风骨,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在这两首诗里,李清照从大处落笔,不再重弹“女色亡国”的老调,分析了唐王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和唐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以及奸臣误国的危险。对唐玄宗天宝年间腐败的政治局面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批判:“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不仅敏锐的批判了元结《大唐中兴颂》错误地歌颂唐肃宗平息安史之乱是唐室“中兴”的看法,她爽快的亮出自己的见解:

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

认为像尧舜那样功德大如天的君王,不必用区区文字记载,其德泽自在人心,并以“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的诗句,肯定了平定安史之乱者乃是众多不知姓名的健儿猛将,获得胜利是以其宝贵生命换来的。

李清照不仅“史识“可嘉,诗艺亦很高,无一句不体现出诗人卓越的见解和凝炼的笔力。如:“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包含着微妙的历史内容,她能把皇室内部的最高权力之争,通过高力士的身世变迁表现的既含蓄又透彻。借古说今,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一个阅历不深的少女能有如此高的思想水平,如此深刻的见解,如此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不能不令人钦佩。因此古代评论家也认为:“二诗其气横溢”《寒夜录》,“以妇人而侧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2】。

(二)、诗赋中强烈的爱国情感

靖康之难,李清照和千千万万的民众卷入离乱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漂流随入伍”的难民。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铸造了李清照诗中的爱国主义旋律。

金人的入侵给中原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苟且偷安于江南,继续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外推行卖国的罪行,激起了当时所有爱国人士的不满和愤怒。李清照在避乱南下期间,面对残破河山,对朝廷的行径十分愤怒,写下了一些爱国诗歌以刺当世。

她的诗既有托古讽今干预时政的:“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又有反对投降主张一战的:“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

篇二:李清照

清照(1084~1155?) 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籍记元□党人姓名,不得与差遣"。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

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

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创作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从艺术成就上看,她的词超过了诗和文。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从李清照北宋时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领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基于对北宋王朝现实政治的清醒认识,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她提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青今具在",主张吸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历史教训。宣和三年写于莱州的《感怀》诗,表达了对于官场庸俗生活的厌恶。另外,在早年她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总之,她的诗、文讲历史,谈世事,论文艺,题材范围比较宽广。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翦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王灼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种批评正说明了李清照词的意旨在客观上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到南宋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她的诗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如《咏史》诗和《夏日绝句》,通过对嵇康"至死薄殷周"、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的赞扬,批判了伪楚政权,指责了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政策,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绍兴三年(1133)写的《上枢密韩公诗》,表现了作者对北方的家乡和人民的怀念,并勉励使者充分估计使命的艰劬,勇敢地维护朝廷的尊严。她在绍兴四年写的《打马图经自序》和《打马赋》,真实地记录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迁徙",表现了主张秣马砺兵、抗击金人、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这一时期她创作的很多诗、文都是针对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词论》极重视词的特殊格调和协律性,所以能够独辟门径,在丰富词的表现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词,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闺中生活和流落异乡的思想情感。她巧于构思,常常选取一些生活片段写入词中,极具体、细致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通过"也拟泛轻舟"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矛盾,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处境。她又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如〔永遇乐〕中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自己情怀之恶;〔一翦梅〕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状来写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象〔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作品集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宋代女词人。自号 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时

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当时蔡京为左仆射,由于忌恨赵挺之而对赵家进行诬陷。但因查无实据,所以只追夺了赵挺之的官职。赵明诚弟兄可能即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

赵明诚屏居乡里的时间在10年以上。他们“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更加努力地访求古碑、文物。大约在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又重新出仕。先是出守莱州(今山东掖县)。任满后,改守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又授直秘阁。这一时期,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次年,赵明诚母死于金陵,明诚携书15车南下奔丧。随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后,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这件事竟被人传成是他们夫妻以玉壶颂金,并听说有人已向朝廷告发。这样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为惊恐,她决定将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品进献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脱。于是,她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砚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悲惨。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资料记载,李清照曾经改嫁,但后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这一年冬,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才返回临安。关于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但她曾写诗送韩肖胄、胡松年使金,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前人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这说明她一直在关心国家大事,并且一直在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活动。

篇三:李清照

多舛佳人——李清照

学院:教科院 班级:11语教1 姓名:祁美乐 学号:20111203107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期的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公元1155年逝世,终年72岁。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 ,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虽然当时有许多人上门提亲,但因女儿东挑西捡,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闺中.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其父知此心意,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新婚后两人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婚后幸福的少妇生活也触发了她的写作灵感,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郞比并看。”就是这期间的代表作。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李清照的前期生活可分为出嫁前和出嫁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生活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候。 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眷回到原籍明水。赵家亦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没有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起出去做官。所以,青州十年的安逸生活结束了之后,随着赵明城仕途重新的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这时候李清照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那些很有名的词就开始出现了,比如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一剪梅》(节选) 以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节选) 都是在青州生活结束以后的这一段时间写的。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伋《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的后期生活可谓一位女子可以承受之惨。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了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永遇乐》的下阕曾写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种由时代及个人命运的变化所引起的性格变化,使她在南宋时所作的词充满了过去所没有的愁苦悲凉的感情。李清照的这“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的失望等等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李清照的诗现存十余首和一些断片,也不乏豪迈之作,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及断句:“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等,都是涉及南渡后民族与国家大事的慷慨悲愤之作,但由于词“别是一家”的观念的束缚,这种题材和风格在她的词中极少出现。

综合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你会发现她的的词亦如她的人生,都可以分前期和后期。她前期的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她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多舛的人生也让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如果说武则天是女人在政界的一个传奇,那么李清照就是女人在文学上的一个传奇。可是女人在那样一个时代,无论怎样挣扎,都注定了难以逃脱的厄运。不过,李清照或许是幸运的,最起码她拥有过幸福,得到过别的女子一生从未得到的许多。可能若不是上天造弄,她的才华也只会禁锢在青涩的层面,达不到而今我们眼中一篇篇情感错杂、含义丰富的难得境界。所以,往往历史造就的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28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

    李清照刚柔并济的人格美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论李清照作品中刚柔并济的人格美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一朵耀眼奇葩。她作品中情感格调对比鲜明,在词中,她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