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诗
过故人庄⑴
故人具鸡黍⑵,邀我至田家⑶。
绿树村边合⑷,青山郭外斜⑸。
开轩面场圃⑹,把酒话桑麻⑺。
待到重阳日⑻,还来就菊花⑼。[1]
词句注释
⑴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⑶邀:邀请。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xiá):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⑹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⑺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huán):返,来。就菊花:指饮菊花酒,也是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2]
1
过故人庄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3]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4]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2
山居秋暝⑴
空山新雨后⑵,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⑶。
竹喧归浣女⑷,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⑸,王孙自可留⑹。
词句注释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山居秋暝》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2-4]
白话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3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4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⑴⑵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⑶⑷⑸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⑻⑼⑽
词句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白话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5
篇二: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洪水
我家门前有条小河,河的周围是方圆几十里的田坝。小河上搭了几架木桥,还建了一丈多高的石拱桥。咋夜下了一场滂沱大雨,天刚亮,就听见有人大喊:"水,好大的水呀!"我忙开门出去一看,全都变了。
几架木桥不见,几百斤重的桥墩石被水冲走了,洪水翻过石桥顶,宽宽的田坝变成了一片黄汤。
原来清清流淌的小河,如今变成了凶猛的虎,呼啸着横冲直撞,张着血盆大口,像要把一切都吞没似的。那一股股红潮,从河底钻出来,咆哮着,吐着白沫,沉重地扑打两岸。肥沃的泥土和茂盛的禾苗被一卷而光。两岸的人们含着凄酸的泪,愁苦着脸,像一个个木头雕成的呆子,无言地对视着。忽然,一位老大娘哭喊起来:"老天爷,你为什么不长眼睛呀?"
唉,庄稼,一季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庄稼,就这样被洪水吞食了。是老天爷不长眼睛吗?难道真是老天爷无眼吗?
回头看看吧:山上光秃秃的,表层的泥土被水冲走了,现出了"骨头"。原来,山上没有树,保不住水土,大雨来了,水和泥,泥和水,聚成了洪水,汇成了黄汤。
满山的树呢?砍光了。
洪水,多么值得我们深思的洪水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凶猛—() 吞没—() 茂盛—( )深思—()
2.用“——”画出描写小河原来的样子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小河现在的
样子的句子。
3.用“______”画中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说说发洪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
第一课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
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 ),( 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A、 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形状 )、( 声音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白线 )、( 水墙 )和( 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 人物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观 )。
第三课 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 )-----( 热闹 )
3、这是作者第( 二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 )、( 小的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花的 )、( 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站 )、( 飞 )、( 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 姿态 或动作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 )和( 赞美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 数量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
6、这段话是 ( 动 )态描写。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 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横 )、( 侧 )、( 远 )、( 近 )、( 高 )、( 低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子瞻 ),( 宋 )朝人,号( 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书写、题写)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以为、怀疑)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 三 )句和第( 四 )句诗所表达的含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宋 )代的( 陆游 ),诗人以( 游 )字贯穿全诗,诗中( 足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 ),没有( 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颜色浅
嫩叶: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① 仔细观察;② 连续观察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拟人的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直的 )的,后变为( 弯曲)的了。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刨开、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扒 )、( 搬 )、( 踏 )、( 推 )、( 铺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
篇三: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和答案
四年级语文课内阅读和答案
第一课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A、 由远及近 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 )、(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 )和( )。
4.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该句子写得很好。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
第三课 鸟的天堂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边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子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 )
3、这是作者第(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和( )之情。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多、(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6、这段话是 ( )态描写。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解释诗的含义。
2、《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时题在( )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分别从( )、( )、( )、( )、( )、( )这几个
角度观察了庐山。苏轼字( ),( )朝人,号(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4、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5、《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第( )句和第( )句诗所表达的含义。()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
6、《游山西村》的作者是()代的( ),诗人以( )字贯穿全诗,诗中(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7、昨天晚上,小红在做数学题是,尽管不断思考,还是找不到正确的思路,爸爸走过来,给她做了指点,她很快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哪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嫩叶: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4、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爬。
1、用横线画出第二句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的,后变为( )的了。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和(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 )、( )、(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 )、( )、和(),外部特点是()、( )、( )和(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和(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B:(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蟋蟀(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肯随遇而安。
4、修辞:
A: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B: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
C: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D: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上一句及全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5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