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暮江吟的诗意 正文

暮江吟的诗意

2017-01-13 06:25:1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 “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 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 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 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 。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 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 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 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 乡之情)

3、 《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 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 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 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 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 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 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 。之后再引出《暮江吟》。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 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 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 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 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 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 、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

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 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 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 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 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 。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 教学的巩固与提高。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 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 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却难比汪伦,与我情意真。

二次创作的设置不仅吸引了学生,最重要的是达到了培养学生能力,使之乐学的目的,也为学生以后接触 古典文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篇二: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

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

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京城,离开了腐败的朝廷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他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

首意境优美的山水风景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从“暮”字看出是在傍晚。从“江”字还看出人是在江边吟的诗。)

【设计意图:有意从学生平时积累的带“日”“月”的古诗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作诗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以 “暮” 字引路,与学生共同对古诗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目的。】

二、听诗读诗,初步感诗意

1、过渡语:是啊,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诵出了——(师范读古诗。)

师:想不想读?先自己练习读读吧,注意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4、指名读,再小结学生朗读情况,并再次指导古诗的读法:跟平常朗读习惯不一样,古诗朗读更夸张、更注意拉长音,读出韵味和停顿。 (2)师划出诗歌节奏范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有效方法。诗歌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此处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为下面再现诗歌的画面,体味古诗的情感作铺垫。】

三、自学古诗,研读悟诗意

过渡语:我们把古诗读顺了,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大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一)出示导学提纲:(小黑板)

二)生小组学习,师巡视,了解学情并指导。

三)全班交流。

师:本诗写了傍晚、夜晚两个时段的美景,我们就按这两个时段来学习吧!

◆学习“傍晚美景”:

1、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残阳和江水)

2、 “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

3、诗人眼中的江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瑟瑟”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

师作简笔画,一生上台上色彩。

5、“铺”是什么意思?如果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板书:照、射)

(引导学生体会:用“铺”,感觉阳光像地毯铺在水面上,假如用“照”或“射”的话,没有那种柔和、平静的感觉。)

师小结:是啊,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一个“铺”字,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照的面积广大和江面的平静。这样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男生读。 ◆学习“夜晚美景”:

过渡语:多美啊!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景色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

1、诗句“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2、你们知道诗中指什么可爱吗?(九月初三)它是因什么而可爱呢?(因为这时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师:九月初三夜,这深秋的夜晚多可爱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看看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鼓励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意描绘得生动美丽些。

4、师:好美的深秋夜景图啊!你们把我带进诗中了!请女生把这美景美美地读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遵循我市倡导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没有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对照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诗意。另,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都十分讲究,力求完美。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铺”与“照”、 “射” 、“洒”进行对比,研读品味,并在反复的朗读诗句中,进一步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诗人谴词造句的精妙,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趣。】

四、品味古诗,诵读入诗境

师:真是良辰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

1、听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这景色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诗人在江边,不仅欣赏到了残阳铺水的柔和,还欣赏到了新月东升的宁静,而诗人正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轻松喜悦)从“可怜”一词,你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

引导语:谁来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

4、指名,全班配乐朗读。(音乐《春江花月夜》。)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通过配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闭目想象,尽情诵读,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升诗情

1、师:古往今来,不少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夕阳、月亮的千古佳句。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与同学分享!

2、背诵、默写本诗。

3、为古诗配画。

【“学习即生活”,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拓展积累其他诗人描写月亮、夕阳的诗句,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 铺水中

傍晚 半江 瑟瑟 半江红

轻松愉悦

热爱自然、

夜晚露似 真珠

月似弓

教学反思:

把学生带进诗歌里

——《暮江吟》教学反思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然而,古诗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引导领略古诗中那流光溢彩的意境美?本课,我着力通过诗意的语言,创设诗意的情境,构建诗化的课堂,力求从诗歌的整体出发,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把学生带进诗歌里。

一、不求甚解,朦朦胧胧才美丽

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对于诗意,并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而是尊重个体,坚持粗讲,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学生自学期间,我下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于是,交流时我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 “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使学生在理解诗意时,更领略到了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所以,这一次,我让学生不须顾忌,只要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而教学“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我则让学生听老师读,同时闭目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一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诗人低头一看,江边的草叶上,颗颗露珠闪闪发亮,好像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月牙儿弯弯,就像一把精致的弓悬挂在空中。”我想,古诗词字义的理解应该浅出,学生领会意境才能够深入。

二、创设情境, 寻寻觅觅入诗境

古诗学习,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全身心“潜入”诗中,仿佛自己便是诗人,仿佛就在诗中。本诗意境优美,我是这样引领孩子走进诗境的:

1、语言创境,点燃诗情

“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而是要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教学中,我努力用饱含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让学生披文入情。教学中,我在过渡语、引导语上费了一点小心思,如:“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再如过渡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多美啊!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在江边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这样的语言,自然地让学生跨越时空,进入诗境。又如在“诵读入诗境”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融情吟诵古诗的:“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白居易,你正在往杭州就任的路上,面对着如画的美景,你吟出了——”学生在此语言引导下,饱含愉悦之情地进行了诵读,真正进入诗歌之中。可见,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拨动学

篇三:诗意的四季

诗意的四季

古人将诗意播洒人间,在历史的长河中飞溅起朵朵浪花。春、夏、秋、冬,不知疲惫,年年岁岁,不停地轮回。

(甲)你好,春!你为世界披上缤纷的绸缎,让沉睡的大地从梦中苏醒。你随清风而舞,洒下希望的种子;你随流水而歌,唱出生命的乐音。

(众)《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 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乙)你好,夏!你充满热情,激情如火,让我沉醉其中——

(众)《小 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遇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丙)你好,秋!你收走刺眼的绿色,用你的气息为大地染上红色或黄色,你用萧瑟的风吹下了叶,随风飘散了。而活下来的则成了丰厚的果实,这正是你送我的礼物,秋的魂魄。

(众)《山 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丁)你好,冬!你用银白将我们包围,你将世界冰封,让它们保存力量,等待下个春季开始的轮回。 (众)《江 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咏 梅》【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合)春、夏、秋、冬,不知疲惫,年年岁岁,不停轮回。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掬起朵朵浪花,将诗意永远收藏!四季如诗啊!诗意的四季!


暮江吟的诗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921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暮江吟的诗意
相关文章
  • 暮江吟的诗意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