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姜夔《疏影》赏析 正文

姜夔《疏影》赏析

2017-01-13 06:24: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第十章 姜夔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第一节姜夔

一、格律派/骚雅派/姜派:

此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与张炎等。词作内容以男女之情、写景咏物为主,艺术上矫正南宋后期词坛学苏辛者流于粗豪,学柳秦者流于鄙俗的弊病,讲究章法、章律、追求完美蕴藉的意趣、注重音韵格律的严整和辞藻的雕琢。

二、生平简介(p145)(p89)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

屡考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浪迹江湖(青年时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往来于官宦之家,但耿介清高。

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与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都有交往,且得他们的推重。

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

存词87首,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三、词作内容

1.爱情词。

(1)不写男女欢会的缠绵、快乐,多写别后的魂牵梦绕,刻骨相思。

(2)用冷色调处理炽热的柔情,将恋情雅化,既深情绵邈,又意境高远。

冷色调:词中使用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衬托离情别绪。

(《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p146)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怀念合肥恋人,无艳遇时的旖旎风情,只有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忆恋。

把离别相思的心绪通过素白的月光,传遍整个大自然,使千山都带上了一股寒意。

2. 咏物词。

特点:将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既形神兼备,又寄托遥深,意蕴丰富。 《齐天乐·蟋蟀》:

“凄凄更闻私语”、“哀音似诉”、“侯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一声声更苦”。全词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同时将这份愁扩大到写思妇、游子,不幸的帝王后妃,所有失意者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伤心无限。

《暗香》《疏影》:看似咏梅,实写对恋人的怀念,在怀人的伤感中寄托身世飘零的悲哀。

3.写家国之恨、黍离之悲,含蓄委婉,情调低沉伤感。

《扬州慢》(淮左名都)(p195):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诗经·王风》篇名。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四、艺术特色

白石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清空、骚雅为基本特征。

清空:用笔灵动,虚处落墨,不着实处,点染其情韵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合进去。

《疏影》:“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不刻画梅花的状貌,而设想它是王昭君的幽魂所化,取其神韵。

骚雅:比兴寄托,含蓄蕴藉,余韵悠长。

咏物状景词,所写多不是客观景物,而是寄托了作者的怀抱,预示了国家的衰亡。

(2)以凄清素洁的物象,营造出一种“幽韵冷香”的意境。

词中多取冷月、寒碧、幽香、烟云等清冷意象,寄寓作者的身世之感及怀人之情。(p147) “淮南皓月冷千山”、“冷月无声”、“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3)语言方面:

A. 语言风格淡雅素净。

既扫除周邦彦一派的软媚,又破除苏辛词派粗犷的流弊。

B.善于用典。

能变熟为生,化俗为雅。

C.善于用虚字。

《疏影》: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各句首连用“还”、“又”、“等”、“重”、“已”,把时间关系错落开来,一推一挽,给人以动荡的感受。

(4)精通音律,注重词法,格律严密,音节谐婉。

“自制曲”:因词谱曲,声情并茂。

“自制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阙多不同。”(《长亭怨慢》序) 实现了词的音乐美和词人情感律动的高度和谐。

(5)表现手法:善用通感、联觉思维,侧向思维等。(p147)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清角吹寒”;“冷月无声”。

《扬州慢》从侧面着笔写扬州的残破。

(6)善作小序(p148)

姜词大多有精美风趣的小序,与词相配,一散一韵,情意相发,珠联璧合。

总结:姜夔在豪放词风独盛的南宋中叶另树一帜,为传统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词境,并在婉约、豪放之外别立一宗,开创了新的词派――格律词派(骚雅派、风雅派)。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南宋后期词人乃至清代浙西词派都有极大的影响。

五、作品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p195):..\曲\扬州慢.mp3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主题:

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发为吟咏,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2>赏探:

上片侧重写景,以景现情。

听觉所闻:清角悲吟,触觉所感:寒气逼人,视觉所见:“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交织在一起,统一在“空城”里。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

下片侧重抒情,多化用前人诗句,委婉含蓄。

<3>艺术:

a.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豆蔻”“青楼”“二十四桥”,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既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又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b.善用对比。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c.善用去声字。

姜夔精通音乐,常在领头、换头处用去声字发调,如“过”等,响亮悦耳,跌宕飞动之美。

第二节吴文英

一、生平作品 p149 p202

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他是一位颇为独特的江湖游士,虽放浪江湖,然足迹未离江、浙;虽以布衣终老,却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门客与幕僚,非官又非隐;虽曳裾侯门,但只为衣食生计,而不为仕进投机钻营,尚保持着清高独立的人格。

存词341首,有词集《梦窗甲乙丙丁稿》。

二、内容:

恋情、咏物写景、伤今怀古、应和酬唱。

无特别之处,受当时社会环境之影响。

三、艺术:

1、艺术思维方式上:善于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p149)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八声甘州》

2、在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p151)

3、语言生新奇异,密丽深幽。

A.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p151)

B.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p151)

第三节宋末其他词人

一、周密(p153)(p209)

号草窗(1232~1298?),与吴文英并称“二窗”。

存词153首,有《蘋洲鱼笛谱》、《草窗集》。

1.内容:

宋亡前:流连风月的闲情雅趣。

《木兰花慢》:西湖十景

宋亡后:写凄苦幽咽的情思。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逃到绍兴后所作。

2.艺术风格: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了典雅清丽的词风。

二、王沂孙(p213)(p153)

号碧山,现存64首词。《花外集》。

1.内容:工于咏物。咏物词即占了34首。

2.特点:

A、善于隶事用典。

根据主观的意念巧妙地选取有特定含意的典故与所咏之物有机融合,使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相互生发。

B、擅长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

用象征性的语言将所咏之物拟人化,使之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深远的寄托。

身世之感,故国之思。

《眉妩·新月》: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华影。

新月,寄托着词人复国无望的深哀巨痛。

《齐天乐·蝉》:“枯形阅世”、“独抱清高”的蝉,是遗民身世和心态的写照。

3.影响:清中叶以后的常州词派。

4.缺点:词境狭窄,词旨隐晦,情调低沉,情思缺乏深度和力度。

三、张炎(p219)(154)

《山中白云词》

1.内容:高雅地摹写风月;凄楚地备写身世盛衰之感。

2.风格:前期词风清雅疏朗,与白石并称“双白”。后期词凄凉怨慕。

3.理论:《词源》。

a提出“清空”、“骚雅”等概念;

对宋代词人词作优劣得失进行评论。

4.代表作:

《高阳台·西湖春感》借描绘西湖暮春之景以抒发国破家亡之痛。

《解连环·孤雁》借离群孤雁抒发入元后凄苦心态。“张孤雁”。

5.影响:

清初浙西词派。

四、蒋捷(p215)(154)

号竹山,存词99首,有《竹山词》。

1.内容:

a. 表现亡国遗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沁园春·为老人书南堂壁》、《贺新郎·乡士以狂得罪赋此饯行》

b. 表现亡国后遗民们飘泊流浪的凄凉感受和饥寒交迫的生存困境。

《贺新郎·兵后寓吴》。

2.艺术:

a. 词风既清奇流畅又含蓄蕴藉。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b.情感基调不一味低沉阴暗,有的词作格调清新,乐观轻快。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和《昭君怨·卖花人》写折花和卖花,富生活情趣。

3.影响:清初阳羡派。

五、辛派后劲

南宋末期仿效辛弃疾的词人,为与辛派词人区别开来,我们称之为“辛派后劲词人”。

1、刘克庄(p155)(p94)

<1>生平作品:

刘克庄(1187~1269),号后村。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词人,同时也是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2>内容:

a.“不涉闺情春怨”,以国家命运为念。

词中充满一股强烈的危机感。

“作么一年一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城危如卵。”(前调《杜子昕凯歌》) “新来边报犹飞羽,问诸公、可无长策,少宽明主。”(前调《跋唐伯玉奏稿》) 表现出对当前蒙古兵马压境的焦虑,富有强烈的现实感。

b.体现出了一种极其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上较辛弃疾又有所拓展。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写联络北方义兵以定齐鲁之“公事”。

《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写南方少数民族的起义。

《贺新郎·郡宴和韵》:“此老饱知民疾苦”、“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等。表现出对贫苦民众铤儿走险的理解和同情。

<3>艺术:

a.风格雄肆疏放。

《沁园春·梦孚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馀子谁堪共酒杯。车千辆,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醋鼻息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情怀怨愤激切,笔势纵横跌宕。

B.语言有时锤炼不足,失于粗疏。

2、刘辰翁(p156)(p205)

内容: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谴责奸臣的误国罪行;表现对于亡国的痛苦;以及亡国之后的社会状况。

《六州歌头》(向来人道):强烈谴责了贾似道全军覆没的罪行及其专权误国的种种罪恶。 《兰陵王·丙子送春》: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国亡“无主”和“人生流落”的悲哀。 《唐多令》:表现了战乱中“青山白骨堆愁”的惨状。

《柳梢青·春感》则:描写亡国后“铁马蒙毡”横行、“笛里番腔”喧嚣的社会现实。 “暮所诗、句句皆成史。”(《金缕曲》)

宋亡以后,词坛一片苦调哀音,唯有民族英雄文天祥,高昂地唱出了民族的尊严和志气: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严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沁园春·至元间留燕山作》)

篇二:探索姜夔词的幽冷词风

摘 要:姜夔是南宋江湖词人,其词风以幽韵冷香著称。关于幽冷词风的成因,前代学者也作出了不同的阐释,笔者认为姜夔词作,在题序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对“幽冷”词风的塑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姜夔的具体词作,来探索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词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姜夔;幽冷;白石词;词风

作者简介:聂聪聪(1990.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姜夔的词作相比于前人而言,其大量的创作题序,另外在叙事结构上发生了转变,改变了以往单纯的平铺直叙,出现了时空跳跃,在此之中,体现了作者的幽冷词风,另外作者大量的化用典故和前人的诗句,继续拓宽了词作的容量,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词作之中,使得词作展现出“幽韵冷香”的艺术特点。

一、幽冷词风在题序中的时间感和季节感

姜夔在词作中创作了大量的题序,他的题序堪称一绝,不仅数量多,而且富有文学意味,很值得研究。

对于题序,可分为词题和词序。对于题序施蛰存先生在《词学名词释义》中指出“写得简单的不成文的称为词题。如果用一段比较长文字来说明词的创作缘起,并略为说明词意,则称之为词序。”[1]白石词的幽冷词风在题序也有所体现,其中主要通过时间感和季节感来展示。

季节感指的是题序中直接标注了季节,确切表示季节的如“丙午冬”、“甲寅春”、“丙辰秋”、“丙辰之冬”、“丁未之夏”。而在春夏秋冬这四季中,通过笔者统计,春季20首,夏季6首,秋季7首,冬季16首,冬季天气寒冷,秋天万物凋零,令人自然产生清冷幽寒之感,而在姜夔词中的春不是往常意义上生机勃勃的春季,而是指的是早春,与清冷孤高的寒梅相联系。在大自然凄清环境的衬托下,词作沉浸在一种季节性的清冷之中。如“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冬寒沙露,衰草入云”“梅开雪落,竹院深静”,增加了词人心中凄凉的悲伤感,也使全词沉浸在一种幽冷的境界中,显示出姜夔词作的清刚醇雅。

而在写作时间,词人总是选择“除夕”、“丙申至日”“丁己元日”“正月十一日”“元夕”“十六夜”,这些时间本来就是特殊的时间段。尤其是正月十五,正月初一。这本是家人团聚,庆贺新年,热闹赏灯的时间,而作者总是寄托身世飘零,怀念当初昔日合肥恋人。采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使整个感情基调陷入一种孤寂幽冷的情调之中。如写作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到庆元三年(1197)年的五首《鹧鸪天》,作者在正月这个时间,怀人情感明显高出平日。

二、改变叙述结构营造“幽冷”词风

在结构中,首先从平铺直叙转变为时空上的转换。姜夔词作的结构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了对以往词体平铺直叙结构的改变。过去、现在、未来不断交替,纵横跌宕。把往日的欢乐、现在的悲凉、离别之后的痛苦思念,交叉在一起。把故事情节进行穿插叙述,采用情感的线索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把握住内在联系,有意淡化情节,注重主体抒情,完全按照自己感情的流动来结撰全词。其他表现如在《探春慢》(衰草愁烟)、《解连环》(玉鞍重倚)、《凄凉犯》、《阮郎归》。这种情感的流动和姜夔的人生际遇有关,包括姜夔对合肥恋人的怀念,以及一生频繁的四处漂泊,在此之中体会到羁旅之愁。

词作中的记事,将漂泊途中的见闻融入感情,运用悲凉的心境来构建一个与世隔绝的幽冷的世界。这种幽冷情感从外界向内心渗透,采用时空跳跃的结构方式,通过其感情的流动,

使文章变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同时也通过情感的蔓延,让人形成通感,形成幽冷词风。

三、通过虚与实营造清幽旷远

陈锐在《?碧斋词话》说姜夔词“结体于虚”,另外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有相似表述“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在姜夔的词中,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带来了纤尘不染的空灵冷峻之感。

姜夔词作中,其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大多表现在咏梅词中。据笔者统计,姜夔词作中共有28首词涉及到梅花,占到总词作的1/3。在这些词中,所吟咏的梅花,意境空灵,格调清远,采用虚与实相接的手法,让词的意旨飘忽不定,产生了一种飘渺,幽远之感。 在写作梅花方面,其的传世名品如《暗香》《疏影》被称为是前无古人。在《暗香》中“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叹寄于路遥”两者都是从虚处着笔,一个是感叹梅花把香气送到我的身边,令我想起往事,一个是暗用陆凯把梅花寄给长安的范晔的典故,而“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却是从实处着手,对酒伤悲。在《疏影》当中入眼的是苔枝点缀的梅花和小小翠禽,可以算是实景。可是翠禽却也是虚景,是化用赵师雄梦遇梅花之神的典故,这便是虚实相接。而紧接着暗用昭君远嫁,寿阳公主的梅花妆,金屋藏娇这三个典故把词境引入虚处。词的独到之处便是对意境的渲染建构,将词人的情感建立在悠远辽阔的情景之中,营造了清空绵邈的意境。使全词透着一股清幽纯净之气韵。

姜夔在结构上采用虚实相接的手法,采用情感作为主线,虚实相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给人呈现物象的整体视觉效果,从细处着笔。张炎的《词源》在评价姜夔词中提到“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2]姜夔词作中的空亦是虚,营造出一种清空幽冷的意境。

四、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所营造的幽冷词风

姜夔的词作中喜欢化用前人的诗句,并且运用大量的典故,诗句的化用以及典故大量运用,使得词作的雅化程度大大增加,并且作为事件穿插在词作当中,成为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有的诗句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带有幽冷的情调。下文从诗句化用和用典来分析姜夔词幽冷词风的塑造。

姜夔词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量化用前人的词作,用典繁密。笔者统计姜夔84首词中,用典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共计50首。占词作的1/2以上,这些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大多使用的了无痕迹,与作品的情思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因为姜夔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熟练的采用夺胎换骨的手法。在《缪钺说词》中写道“白石词之特点,即在以江西派诗人作诗之法作词。白石早年学黄山谷诗,用心甚苦,所入颇深,既得其法,而移以作词,遂开新境。”

[3]姜夔融合江西派的写作方法,已经开辟出自己的新境。

姜夔诗句化用以及典故运用,体现在白石词中能够进行整体分类的咏梅词,以及带有神仙情调的词作中,另外也大量存在无法进行明确分类的其他词作中。

姜夔喜欢用梅来喻指思念的女子以及高雅情怀,姜夔的28首咏梅词中,笔者统计作者用典的频率,发现林逋,何逊,庾信,陆凯折梅花送范晔之事,赵师雄醉游罗浮山之事出现频繁。

其中用的最多为林逋,出现7次,姜夔化用《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2次。化用《梅花》“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2次,林逋又被称为林处士、逋仙。因为林逋个人隐逸情结浓厚,有梅妻鹤子之称,化用林逋诗句中的名作,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思想。另外在非咏梅词中也多次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何逊“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庾信“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次数频繁的引用这些诗句或者化用这些典故,梅花本来就意味着清冷,姜夔又用了大量的带有清冷意味的诗句和相关典故,使词作显得幽冷。

另外姜夔的其它词作中,有许多神仙意象在里面。如《阮郎归》(旌阳宫殿昔徘徊)《喜

迁莺慢》《念奴娇(昔游未远)《虞美人》(阑干表立苍龙背),里面有神仙的意象,典故出处有《神仙传》《列仙传》《搜神后记》,这些游仙题材的词作,显得作者神思幽远,显然能够表现姜夔词作“幽”的趣味。

姜夔的幽冷词风,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姜夔在融合“江西诗法”的创作理论外,还形成了自成风格,反映了南宋词坛的新风尚,使语言变得清刚醇雅,达到了清冷的审美境界。形成幽韵冷香的特征,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影响范围甚广,直至到清初的浙派词。

参考文献:

[1]张炎:《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页。

[2]施蛰存:《词学名词释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5页。

[3]缪钺:《缪钺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7―148页。

篇三:古典诗词鉴赏: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赏析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译文】

在湘江边绕着江岸一直走下去,不觉月亮都快要落下来。江畔的梅树横斜,小小的花枝开放,浸满了忧愁的涟漪。梅花的一春幽愁之事有谁知道呢?寒冷的东风吹起。梅花也很快就要花落香消。

鸥鸟离去,昔日之物已是物是人非。只能远远地怜惜那美丽动人的花朵和依依别梦。九嶷山云雾杳杳,娥皇、女英断魂哭泣,相思血泪浸透在绿竹枝上。

【注释】

1.小重山令:即《小重山》,又名《小冲山》、《柳色新》。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2.潭州:今湖南长沙市。

3.湘:湘江,流经湖南。

4.皋:岸。

5.茜(qiàn)裙:绛红色的裙子。指女子。

6.依依:依稀隐约的样子。

7.九疑: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

8.断魂啼:据任昉《述异记》,帝舜南巡,死于九疑并葬于此,其二妃娥皇、女英闻讯奔丧,痛哭于湘水之滨,传说他们的眼泪染竹而成斑。后二人投湘水而死。

9.沁:渗透.

10.绿筠(yún):绿竹。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086年),作者客居长沙之时。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南宋时盛产红梅。这首词名为咏梅,实为写怀人之情,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词源》卷下)并标举了咏物词的几条原则: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若用以上原则衡量

此词,可谓处处吻合。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人物、地点、时间。湘皋,湘江岸边。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注:“泽曲曰皋。”水滨江岸往往是情人幽会的理想场所,加之红梅掩映,更富诗情画意的美感。然而此刻词人写的不是相聚时的欢乐,而是写离别后的哀愁。一个“绕”字,写出百般无奈,万种离愁。绕者,徘徊也。“月坠”二字说明其“人”(抒情诗中的主人翁常常是作者自己)已在此徘徊良久。月坠湘皋,环境凄清,以此烘托心境,其愁苦悲凉可以想见。第二、三两句由人及梅,正面点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词人不是写梅影映照于水面,而是写梅影浸透在水中,着一“浸”字,感情已很强烈,再以“愁”字形容涟漪,将涟漪拟人化了。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愁人观物,触目皆是愁色,这在美学和修辞上叫做移情。诗人写梅多写其横,写其斜。如苏东坡《和秦太虚忆建溪梅花》诗云:“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词人这里不仅写其疏影横斜,而且突出一个“小”字。“花树小”,一作“花自小”。小字有娇小纤弱意。唯其娇弱,更显得楚楚可怜,让人顿起爱心。以上三句用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潭州红梅独特的品格风貌,奠定了全篇离别相思的基调。

“一春”三句既是写人,也是写梅。它既承上句,进一步写梅之愁,又从“幽事”渐渐逗引起无限伤心往事,暗暗点出心目中那个“人”来。梅的“一春幽事”是什么?是“嫁与车风春不管”,转眼间“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白石《暗香》)春残花落,惆怅自怜,除清风明月外,亦复谁知?“香远茜裙归”,是以茜裙女子的归去,象征梅花之飘零。茜裙,即红裙。香气被寒冷的东风吹远了,而落花仍依恋残枝,在树下回旋。此句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香”犹花魂,缥缈而去;茜裙则是由花瓣幻化出来的形象,如在眼前。这个幻化出来的形象,即是白石魂萦梦牵的合肥情侣,这是白石一生的“情结”所在,所以看到了梅花,会马上联想到分离的情人。那时节春寒料峭,红梅绽放,他与穿着红裙的女子在江边分别。词人渐行渐远,回首岸边,只见那红裙渐远渐小,以至成为一个红点,就像江边的一朵红梅。??此时此刻,词人又深情地望着湘江边上的红梅,双眼渐渐模糊,幻化出当年江边的“茜裙”来。人耶?梅耶?真耶?幻耶?这样的描写,是写物而不凝滞于物,符合上面张炎所标举的第一个标准。

过片一笔宕开,以“鸥去”结束对往事的回忆。词中本咏红梅,为何一下子又扯到江鸥?此法即张炎所云“收纵联密”中的一个纵字,也就是说不拘泥于故实,而要从远处着笔。鸥是眼前的景物,符合湘皋这一特定地点。词人在江皋徘徊,惊起一滩鸥鸟;而鸥鸟的拍翅声又惊醒词人,使他从迷惘的回忆中回到当前。啊,这一切原来都是幻觉,往昔的情事就象鸥鸟一样飞去了。词写到此处,如果继续从远处着笔,则失其收纵自如

之妙,于是“遥怜”二字又把它收回本题,并与上阕的“香远”遥相绾合,从而构成一体,深得“联密”之致。“花可可”,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可可,小也,形容梅朵小如红点。“可可”和“依依”俱为叠字,且平仄相谐,声韵极美。

《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说姜白石词“能以翻笔、侧笔取胜”。这首词上阕由梅及人,写己之相思,下阕始则宕开,几经翻转,写对方之相思。从对方写来,将两地相思系于一树红梅,故其相思之情,愈翻愈浓,益转益深。细细品味“遥怜”以下诸句,即可探知个中消息。“九疑”三句,看似写竹,实为写梅。

在词人看来,这红梅之红,分明是娥皇、女英二女的相思血泪染成的,也即自己恋人的相思血泪染成的。这里用湘妃的典故,既关合潭州湖南之地,又借斑竹暗喻红梅,以娥皇、女英对舜帝之相思,比作合肥恋人对己之相思,虽从对方写来,并以侧笔刻画,然却“用事合题”,非常精当。因为其中“相思血”三字,是牵合梅与竹的媒介。这也可见白石用典的妙处。前人用典,用其本意,有时显得呆板、平直;白石用典,只是取其所需,只取其大意,不拘泥于故实,用的非常灵活

这首词在审美价值上是创造了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一中说:“所谓沈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此词没有像一般的咏物词那样,斤斤于一枝一叶的刻画,而是着重于传神写意。从空处摄取其神理,点染其情韵,不染尘埃,不着色相,达到“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的妙境)。它通过“月坠”、“鸥去”、“东风”、“愁漪”以及“绿筠”的渲染烘托,通过“茜裙归”、“断魂啼”、“相思血”的比拟隐喻,塑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风采的、充满愁苦、浸透相思情味的红梅形象,借以表达对心上人的深深眷恋。

【作者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姜夔《疏影》赏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914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姜夔《疏影》赏析
相关文章
  • 姜夔《疏影》赏析

    第十章姜夔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第一节姜夔一、格律派 骚雅派 姜派:此派是南宋词两大流派之一。以姜夔为代表,其余重要词人还有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与张炎等...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