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山水田园诗派及代表人物 正文

山水田园诗派及代表人物

2017-01-14 06:18:3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谈谈我眼中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上那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田园诗,百科上这样说道,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水,悠闲的田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一般来说,山水田园诗派赢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鸣,虽然王维、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没有李杜那样 的盛誉,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从严羽《沧浪诗话》看,虽然他标举 李、杜,但实际上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飘逸无人能及,因此虽然在诗坛地位颇高 ,但在后世却很寂寥,实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拟的高峰。相对于李白,杜甫可以说是 另外一种情形,同为诗歌的巅峰,杜甫却成为后世师法的楷模,无数追随者争相模仿, 成就了一批大诗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拟甚至剽窃的庸人。无论怎么样,李杜在后 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诗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风格吸引着一代一代的文人。

一直以来,王维都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在唐代的诗人中,王维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他的 诗各体兼备,以至于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里说:论五、七古以王维为名家,五、七 律、五绝以王维为正宗,七绝以王维为羽翼。实际上王维的六言诗和七言歌行无不卓有 成就。记得他那两句"花落家童未扫,鸟鸣山客犹眠",是何等得悠闲自在,试想在一个 春天的早上,落花满地,还未来得及收拾,一切静悄悄的,独有那早起的小鸟在欢快地 鸣叫,贪睡的客人如果一觉醒来,将会看到一个多么明媚的早晨!这和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这么简短而充满生活气息和画面感的句子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可以说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诗中,有 一种沁人心脾的东西,可以说是佛光禅吟,也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总之, 给人的是一个超脱而又入世的心灵空间。超脱和入世本来是矛盾的,但王维的诗就是可 以融合这两种自相矛盾的东西,还让你觉得水乳交融。说他超脱,是因为他在诗中展现 了一种不经意间的感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 《鸟鸣涧》说实话本来我并不喜欢,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比较喜欢那种个人感觉 朗朗上口的绝句,而不喜欢首句仄收的句式,这么浊重的仄声字总让我觉得有些别扭,在我看来,这首诗远远不如《春晓》来的明快流畅。但后来我很快改变了这种看法,这首诗很有代表性的集中了王维诗歌最明显的特征,从诗歌形式美来分析,声光色交错使用,动静对比和谐,形成了一个幽谧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画面。从桂花、春山、月亮、山涧等名词来看,又聚合了不同视野的事物,桂花是何等的小,因为要看到甚或听到其落地,实在是小到精细处,而山、山涧又是怎样的大,是一种空阔的视角,这 是一种远距离的观照,更何况要抬头看月亮,如果可以设想诗人的存在,那么他几乎没有办法同时看到这些。但实际上,"人闲"句是一种感情推测,在这样一个无可消遣的春夜,实在不是有桂花的时候,那么诗人偏要说桂花落,这就是一种情感替代,桂花其实完全可以看成春天的一切花的象征。诗人这时突然写到春山,也不是突然,因为第一句是虚写,第二句的实写也就不会很突兀了。 诗人真的很有童心,或者说,诗人很享受这个广阔空间中的一切寂静,当夜鸟鸣叫的 时候,他居然以为是月亮的升起惊吓了鸟儿,这之间是有一个动词作为情感基础的,就 是"出",因为有了这个动作,才会惊吓到鸟儿,这么夸张的描写,无疑是为了突出

山的 寂寞空旷。然而真正的画面却是并不寂寞的,而是花好月圆,只是全然没有世俗的种种 人情事故。我们固然可以将之看成是一幅春山明月图,王维诗在"画面"上的效果早为人知。 我个人一直觉得,这首诗可以作为解读王维诗的一个突破口,因为在画面之外,还蕴藏 了更富有意味的内涵,是那种浸透了浓浓的哲思,或者我们直接可以说透着一种佛光禅 吟,王维是虔诚的佛教徒,在它的诗中就已经潜移默化的有着那种平和而内敛的生机, 很多人对于信佛的诗人的诗有误解,以为一旦信佛,其诗变枯淡无味,固然很多僧人之 诗如此,比如北宋九僧的诗,居然达到了不谈山水花鸟就无以言的狭窄的境界。但王维 生逢盛唐,正是一个生机勃勃意气风发的时代,况且其也是俗家弟子,兼之个人才学, 所以成就了独一无二的生气勃勃而又简淡恬雅的意境,这得自于时代,也得自于个人修 养。

王维诗中对于山水的表现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何 等的胸襟,何等的雍容气度!水穷之处,对于追根溯源去探究水流来处的人,自是一种 怅然若失的迷惘,一种没有悬念的失落, 水穷之处,也自然是一个尴尬的所在,这时如果你顾自后悔或者牢骚满腹都,只有徒伤雅兴,何如转换视线去欣赏云?当然,你知道 ,这不过是一个隐喻而已。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本身就具有着这样一种悠闲恬 淡的气质,它不但是文人们毕生追求的人生方式,也是他们改造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种 玄想,却轻轻松松的融会在对自然界的感受和体悟之中,不经意的就道破了人与自然之 间的微妙而纯美的交融,诗人正是通过与自然界的疏离表达了传统文化中一种普遍的情 感体现特征。可以说,这种情感特征是中国文人最单纯朴素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是一 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深受儒释道等不同思想体系和文化底蕴熏陶的中国文人就自然而 然地形成了一种超越任何其中一种的独特品格,既有儒家的入世的积极态度,又有道家 出世的洒脱不羁,功成身退,归隐山林始终是文人最完美的人生理想。王维四十岁后带 官归隐,前后期的诗中自然都少有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淡淡的禅机 常常不经意的出现在诗句中,虽然少了年少时的凌云斗志和轻狂,却增添了无限的韵味 。喜欢王维的诗,也正是因为他的诗更多的是对自身的一种关照,这种关照是超越时代 的,不会因为李唐王朝的覆灭而变得失去意义,个人是渺小的,但又是最深邃的,以诗 的美感来体验个体存在的状态,是一种超人的睿智。王孟诗在后代受到文人的普遍关注 ,也是由于他们的诗能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让人在欣赏诗的过程中体会其中 的哲思,然而这种哲思又与宋代那些浅薄的哲理诗有着明显的不同,那种所谓的哲理诗冲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甚至没有了美感,而摩诘诗却是在形式的美感后面潜藏着悠 悠哲思,这种哲思是要靠感悟来获得的,而不是靠说教灌输给别人。

2014年12月17日星期三

学号:20133330229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班

姓名:王志强

联系方式:15136292943

篇二:唐代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

第三章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这个诗派从题材归类叫山水田园诗派,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 、裴迪、王缙、綦毋潜等诗人。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盛唐山水田园诗则为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它们既注重象谢灵运等人那样对山水形象作精工的描绘,也注重如陶渊明那样通过山水田园表现主体的品格与精神。

从内容上讲,盛唐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盛唐富庶的经济为一大批士大夫提供了优哉游哉的件此时士人隐居山水与六朝士人徜徉山水不同,后者是对政治的一种退避,是对现实不满,是对官场腐败的厌恶;前者则是通过隐居造成广泛的社会名望,为将来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积累资本,因此,它们在本质上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介入。

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

由于这一派诗人主要是通过诗中那种恬适欢快的情调来反映盛唐乐观的时代氛围广阔的生活画面未能进入他们的眼帘,这不可避免带来题材的狭窄和内容的贫乏,也使其诗歌缺乏汪洋姿肆的气势。

第一节 孟浩然

生平 我们今天讲孟浩然的诗歌倒不是因为他是我们湖北人,尽管我们为湖北这位著名诗人而自豪,而是因为他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与王维一起开创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是因为他是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关键人物。

孟浩然一生的行止并不复杂,正象他诗歌内容一样地单纯。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情趣,对我们今天的读者相当隔膜,熟悉他的生活道路,了解他的生活环境,是了解他诗歌的重要环节。

他于武后永昌元年生于襄阳,卒于开元二十八年。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生活的环境对于形成他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先看看他生活的时代。 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武则天当国时期度过的,这时政治比较修明,社会也比较安定经济越来越富裕,国力越来越强大,为后来的开元之盛奠定基础。他的青壮年正处在唐玄宗当国的前期,也就是他正在厉精图治的阶段,当时社会的宣庶情况,伟大的诗人杜甫曾为我们留下了生动的描绘:“忆昔开元全盛日,稻米流旨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洲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膝;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无论是武则天还是唐玄宗都很注意招揽人才,不少出身中不层的庶族地主阶层的士人此时都在政治上成就了令人企羡的事业。这样,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清明激发了广大士人的政治热情,他们都盼望或在政治上致君尧舜,或在边塞建立军功。与他同时而稍晚的李白自称 “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连一生潦倒的杜甫青年时也发誓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一个精神开朗,豪迈,进取的时代。

要登上当时的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采取两条道路;科举考试和归隐田园。科举考试是干禄求官的正途,隐居山林则是猎取功名的捷径。因为一方面富庶的物质为一大批士优哉游哉地品尝山水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李唐 的统治者攀道家的始祖李聃为家门,使得道士隐士大盛,于是不少人便不去参加科举考试,或去深山大泽隐居,或去各地漫游,以此来造成广泛的社会名声,名气一大自然就有州郡或朝廷来征用。四十岁前孟浩然在家乡过着闭读书的生活,他在 《 书怀贻赠京邑故人》 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亦颇工。”他在《秦中苦真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御》一诗中说:“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他青壮年时代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希望有所作为:“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四十岁到京师考试落第以后,他就抛弃“忠欲事明主”的志向,在傲山林中寻找人生的归趣。

闻一多说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固然有失夸张,但他早年用世之志不太执著却是事实。他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又不愿低眉下气地巴结权贵,在官场的功名利禄和人格的独立不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唐摭言》卷十一记载了他落第后在京师的一段小插曲:“襄阳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击节不巳。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呤,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体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上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这段话是小说家言当然不足为信,但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孟浩然对于仕途并不象他那个时代大多数士人那样热衷。为什么别人积极向往边塞,切望建立功勋的时候,孟浩然一次不第就想“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了呢?答案恐怕要到他生活的具体环境中去找。襄阳以山青水秀,幽静富庶而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东汉末年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陇亩,“南阳有卧龙,高眠睡不足。”南阳郡,汉置,治所在今天襄樊市北面。和诸葛亮同隐的还有

阳人庞德公,此人为东汉末年大名士,当时的荆州刺史刘表劝他出来作官说:“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孚?”他笑着回答说:“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宿而己。天下非所保也,因释于陇亩上。”晋朝山简在放浪饮酒留下了不少美谈,羊祜因留恋这里的风景而引起留恋人生的喟叹,这里至今大概还有羊祜的堕泪碑。大家不妨去念念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以及王维的〈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从这两首诗你们便不难知道襄阳有多么可爱了。孟浩然的家就在岘山的漳涧南园,在鹿门山还有常去游览盘桓的别墅。他一举足触目便会想起东汉大名士庞德公,想起这里无数令人陶醉的逸事,无形中激起他对于归隐田园的向往,培养了他对高洁旷达的神往和对官场的厌恶。所以,当别人都在为功名事业而奋斗、挣扎、痛苦、失望的时候,他与同乡好友白云先生等人或隐居鹿门,或泛舟汉水,或南游吴越,或畅游三峡,他的诗歌大多是写隐居的乐趣、旷士的孤怀、登山临水的雅兴、静夜相思的闲情。

李白青年时见到孟浩然后倾服不巳,在〈赠孟浩然〉中称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的友人王士源说:“孟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

以全高尚。”诗人为人的潇洒高旷、落落不凡从此可见一二了。他诗歌的审美特征酷似其为人:冲淡闲逸,高旷幽雅,平淡简素。下节课分别讨论这三个方面。

一 冲和闲逸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所要满足的要求,是要倾听一个自生自发的束整体,而与创作主体相对立的动作情节,抒情诗所要满足的则是另一种相反的要求,那就是要表现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要家知道,抒情诗所要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整体,它不是要客观地再现外在环境,诸如自然风光、地方风俗、狂风暴雨等,而是要表现诗人因这些客观环境而引起的心灵的细微波动,或紧张或轻松的感受,或喜悦或痛苦的情绪。而这些波动、感受、情绪仍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这种整体性诗人自己,他的波动、感受、情绪与他整个性格具有深刻的一致性。抒情诗人从来不害怕描写自己最独特的主观感受,相反,他总是想方设法将自己最亲切最隐秘的情感最饱满地呈现出来,供人们去体念、感受和回味。在抒情诗里最容易看到真实的性格与灵魂。孟浩然的诗歌几乎都是抒情诗,其诗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冲和闲逸。所谓冲和闲逸是指诗人在感受或观照客观对象、体验巡视自己内心活动时表现出的一种和平安静、恬淡自如的情怀,以及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趣味。我们先看看大家熟悉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一句就正面写出了他自己生活的闲散,没有任何事情告等着他去干,也没有任何人或任何规章制度来约束他,更没有任何东西让他忧虑或需要他去思考,他安闲自在,无拘无束,任情任性。他无官一身轻,没有国家大事需要他操劳,没有紧急军情需要他去应付,他不必象我们那样怕早晨起晚了食堂里没有稀饭馒头,害怕违反了学校的作息时间受到教师的批评,受到同学的指责,他在春天适宜的气候里尽情尽兴地睡到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起床,外面温暖的阳光斜照着窗户,窗户外面树枝上清新的露珠在晨光里一闪一闪地晶晶发亮,我们的人还在梦里逍遥。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好象是诗人交待自己是怎么走出梦乡的-被鸟儿叽叽喳喳地吵醒,实际上是写自己闲适轻松、自在舒畅的心情。当他睁开惺松的睡眼时,就听到欢快的鸟儿在明媚的春光里歌唱,欢乐的啼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反衬得清晨更为恬静清幽,生长在区丘陵的同学自然容易体会“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境界。第二句写诗人一觉醒来后的所闻,第三句接着就写他醒后的所思所想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都为事业而操劳,为生活而奔波,为出人头地而费尽心机,为积累财富而绞尽脑汁。清晨一睁开眼睛,如果一个想成名万家的青年人,就要计划即将开始的一天应该看什么书,翻译什么外文资料,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果是一个巳届中年有妻子之累的人,就将想着除工作以外,要如何挣钱养家糊口,如何消除与妻子的误会,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是一位豆寇年华的少女,她将考虑如何摆脱生活和爱情上的烦恼,如何减轻工作上的压力;如果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他将思考如何趁年轻打下事业的基础,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业,如何赢得甜蜜的爱情;总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精神的紧张,大家都失去了心灵的平静,都没有孟浩然那份闲情,早晨很少人有闲心去倾听鸟儿的啼叫,至于昨夜狂风骤雨摧残了多少花朵更与自己毫不相干,没有人能象孟浩然那样郑重其事地关心昨天夜里风雨吹落了多少花朵。最后两句写得十分有味,它把诗人闲适恬淡的情怀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用对花事的关心反衬自己对世事的冷淡:地位的升降沉浮他毫不感兴趣,人们之间的你争我斗与他完全绝缘,妻子儿女的生活有管家替他考虑,春耕播种更用不着他来操心。这道诗的好处就在于:诗人用一种恬淡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事的自得其乐,反映了诗人闲适自足、冲和安逸的心情,从诗风到诗境都使人心宁境静。

为了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来读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诗虽然也是写关心花事,但它表现的是少女的天真烂漫,少女的细腻敏感,词的节奏很快,音调急速,而

〈春晓〉的节奏纡缓,它表现的是一个士人心境的闲适、自在、安宁。闲适冲淡的特点几乎体现在他各种题材的诗歌中,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在讲这首诗之前,先读一下杜甫的〈梦李白二首之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孟诗虽然也是写怀念友人但给人的审美感受与杜诗几乎完全相反。辛大是诗人的同乡好友,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一诗中“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琴。纳凉风飒至,逃暑日将倾”诗句可知,辛大等同乡好友常于夏日来作者隐居的南亭纳凉、弹琴、饮酒。诗的前六句写自己一个人在夏夜纳凉时清爽的感受、潇洒的风致和闲适的意趣。衔山的夕阳不知不觉落下了西山,新月从东边池塘冉冉升起,诗人巳吃罢晚饭,宽衣解带披头散发地躺在安静而又宽敞亭子里。东边池子中的荷花随着凉的微风带来沁人心脾的幽香,窗前竹梢上露珠滴下的声音是那般清脆。可以想见,诗人在幽静清香夏夜是多么惬意,多么清闲。要是在此时此刻弹上一曲就更好了,正当他准备取琴弹曲的时候,恬淡的心情中便多了几份懊恼:如果取琴弱弹奏高雅的曲调,弹曲和听曲都是自己一人,身边没有人能欣赏自己所弹的名曲,良辰、美景、妙曲般般不少,偏偏少了一位知音,要是友人辛大在身边该有多好!这样便引起了他对于辛大的怀念。该诗没有杜甫〈梦李白〉那种对于社会黑暗的愤怒,对于从事变迁的激动,他的感情十分平和安宁,完全超脱于从事的纷争之外,有的是平静的情怀,有的是潇洒的风韵。他感到孤寂时固然也想到朋友,但一点也不像杜甫那样深切。朋友此刻要是和自己一起当然更好,即使不在身边也绝不会为他的命运牵肠挂肚,自己照样自在、照样安闲。 孟浩然当然免不了有一些叫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他四十岁那年进士落第,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孟浩然对此有何感受呢?〈岁暮归南山〉一诗为我们留下了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在这样令人头痛的事情面前他仍不过火、冲动和愤激,要是遇上李白恐怕早就要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怒吼了。

二 韵致高雅

讲到孟浩然诗歌的审美特征就要论及孟诗为历代骚人墨客所称颂的“韵致高雅”。宋代苏东波称孟诗“韵高才短”,所谓“韵高”是指孟诗所显露出来的韵味情趣高雅脱俗,落落不凡。

我们从孟诗中所看到的多是脱俗的孤怀、散朗的风致,即使从他的山水诗中仍能见到他

那潇散的风襟和飘逸的个性,如名作〈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全诗无一字正面写庐山,只是从字里行间见出诗人望山的神情神态。诗人长安落第后远游吴越归途写成此诗。泊即停靠,挂席就是扬帆,郭即外城,此处指城外。香庐峰是庐山的北峰,慧远法师在〈庐山记〉中写道:“香庐山孤峰独秀,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它的形状象一柱香炉,因而得名。香庐峰下有著名的香庐瀑布,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曾吟咏过它。〈远公传〉指梁释惠皎〈高僧传〉中有关东晋名僧慧远的传记。该传说“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在今广东省东江北岸,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晋葛洪曾在此修道)及至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往龙泉精舍。于时沙门慧永居住在西林,与远同门旧好,遂邀远同止,剌史桓伊为远复于山东立房殿,即东林是也。”永,长久,久久。尘外,世外。踪,踪迹,行径。

古代写望山的名诗很多,如伟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这类题材的诗歌,《望庐山瀑布》、《望岳》都脍炙人口。孟浩然虽然也是写望山,但他既没有李诗那样雄健的笔力,也没有杜诗那样阔大的气象,那么,孟诗令历代诗人和诗评家称赞的好处何在呢?诗人对于自然美的鉴赏实在太精致了,以致在风光秀丽的长江中下游水行几千里还没有见到值得他留恋的山峰。傍晚船泊浔阳城外时才看上西南面的香庐峰。他没有一句描写香庐峰的景色,可读者好象巳感受到香庐峰景色妙不可言。诗人用笔很轻,几乎笔不触纸,香庐峰的美景全从虚处让人想象:香庐峰的夕岚如同香烟缭绕,秀丽的山色在氤氲的烟雾中若隐若现,整个境界幽渺空灵。不过这几句的妙处主要还不在于它所使用的暗示手法,而在于前四句中所显露出来的韵味情趣。“泊舟浔阳郭,始见香庐峰”,这儿没有见到美景时的冲动狂喜空灵缥缈的景色虽然令他悠然会心。该诗妙处不于写出了香庐峰的美景,而是写出了诗人望香庐峰的神情:在微风轻拂的傍晚,一个清瘦朗拔的诗人沉浸在烟雾迷蒙的山色之中,物我两忘,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后四句写见美景而生遐想,“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让人回味无穷。宋代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出韩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己”(〈沧浪诗话〉)。前人多将此诗视为孟浩然的代表作,下面是历代的评论:

吕本中云:“挂席几千里------始见香庐峰。”但详看此等语,自然高远。(〈童蒙诗训〉) 何焯云:发端神来,所以虽晚而亟望也。眼中意中,前后两层透出“望”字神味。后半写“望”,闲远空阔。(〈唐三体唐评〉)

在表现高旷的情调和幽雅的韵致上,他的〈夜归鹿门歌〉同样也很有代表性:

山寺钟鸣昼巳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在今襄阳城东南三十里,原名苏岭山。东汉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神祠于此山。刻两只石鹿夹神庙道口,因此改名鹿门山。渔梁指渔梁洲。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注》载:“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该洲位于襄阳岘山附近汉水滨。开烟树,原来被夕岚笼罩的树林在皎洁的月光中清晰可辨。岩扉,指山崖上房舍的门。幽人指包括诗人在内的隐士。 这首诗写傍晚自涧南园家中经岘山到鹿门隐居途中的情景和感受。鹿门山迷蒙的烟树,栖隐处朦胧的月光,月光下树影婆娑的小径,山崖上阗寂幽静的居所,以及在月光下踽踽独行的诗人,鹿门幽寂空旷的意境与诗人冲淡幽雅情怀相映成趣。

篇三: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发掘自然美时,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王维成就为高,他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增多,初唐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古体诗,

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汉代以后、南北朝、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近体诗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我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其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1、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至初唐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是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

绝句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

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其分类有两种:1、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2、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想象

想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想象分为: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 例如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烘托

烘托:一、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二、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具体指衬托的意思

基本解释

1.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 陪衬,使明显突出以写景烘托人物性格

详细解释

1.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运用此法。

2. 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

对比是指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反面对比;反物对比。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衬托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用另外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以形成对照,使事物的特色更突出方法

例子:

1、衬"景"托"景"。

2、衬"人"托"人"。

4、衬"明"托"暗"。

5、衬"景"托"情"。

6、衬"声"托"静"。

7、衬"悲"托"喜"。

对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多用于骈文。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用典

要求:

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

作用:

1、使立论有根据。

2、便于比况和寄意,委婉表意。

3、减少语辞之繁累。

4、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种类:

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化用

“化用”,也称作“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作者对素材积累的浓缩与升华。是作者情感酝酿的奔突与发展。化用,乃是取我所需的一种重新整合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与古代的界定,写作者似信手拈来,却深思熟虑。这既是语言的创新,又是思想的提升。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文以载道

成语解释:文以载道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

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成语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成语示例: 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3、奏章。亦指上奏章。

4、疏封(奏疏;奏章);疏草(即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5、书信。

序,又称叙、叙文、叙言、序言、序文、引、引言、导言等。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在古代多放在书的后面,现在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放在书后面的序称为后序或跋。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可合称序跋文。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意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

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

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作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

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文体名。亦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滕王阁

南昌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

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另有阆中滕王阁,是唐滕王阆中滕王阁颐神洞元婴镇守阆中时所建,同时建有玉台观,清以来合称滕王阁。建国后仅存部分台基及数间破屋,但岩有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题刻保存完好。洞内有南宋人题记,洞外有明邵元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及杨瞻撰书颐神古洞诗四首。

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三桥镇南,其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长安县纪阳寨,南至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车张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在现辖域内约7.8平方公里。史载秦惠文王时在此建离宫,宫未成而亡。秦始皇三十五年再次修建阿房宫,秦二世胡亥元年继续修建。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山水田园诗派及代表人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96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山水田园诗派及代表人物
相关文章
  • 山水田园诗派及代表人物

    谈谈我眼中的山水田园诗派山上那水水总关情——山水田园诗所谓山水田园诗,百科上这样说道,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