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节选自于是之《幼学纪事》阅读答案(2) 正文

节选自于是之《幼学纪事》阅读答案(2)

2017-01-12 06:16:0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幼学纪事

幼学纪事

作者介绍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原籍天津, 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于是之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作为一代话剧表演大师,于是之所演的众家人物们出神入化,倾倒一大批 “痴情”者,仅提《茶馆》,都知戏中有个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都会说上句最能传神的:演绝了!在下有位做拍卖师的朋友,堪称为于是之的顶礼膜拜者,看《茶馆》已不下十几遍,其迷恋程度竟达这般:晚上乘十一时的火车欲出差,他事前算计好了时间,先去首都剧场看场《茶馆》,待“晕”够了,戏散罢则直奔火车站。而剧中凡王掌柜的台词,这位朋友不仅能脱口而出,其熟练利索如珠落玉盘,而且对于先生的声调语气、抑扬顿挫,皆尽模仿之能事,惟妙惟肖。这也是一种爱屋及乌。

于是之平生最为钦佩两位恩师:曹禺和焦菊隐先生。他认为这是两位学贯中西,颇具学者风范的戏剧大师,因而他首先提出了要 “建立学者化剧院”的思想。读书、求知、解惑与思索,已构成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每次去他家,总是见他独坐书房。一间不大的书房与四下里堆着的书,构成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退休后,他撰写了《论民族化(提纲)诠释》的长篇论文,主编了论文集《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这些不仅使他埋首书堆中苦读苦写,而且凝结着他对北京人艺舞台导演理论与实践以及北京人艺风格的精辟总结若以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形容于是之先生的晚年当最为恰当贴切。辉煌的演剧生涯夹杂着无尽的辛酸与苦涩、寂寞与兴奋伴着他走过了漫漫人生。于是之已不能每日居守书室,读书习字著文章;更难以起步去公园晨练或望望西山的落日,晚霞的余辉……在岁月的年轮里,他甚至差不多已忘记了他所熟悉的昨天,不记得那舞台上的王掌柜……一代话剧大师衰老了,看上去已然衰老得不太成样子……荣枯事过,喜忧心忘。一切都抛入了历史。绚烂归于平淡,宁静达以致远。

于是之 1929年7月9日出生于北京,成长于穷苦人聚居的大杂院,曾就读于著名的孔德小学,后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但仍坚持业余求学,1945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肄业。

在艺术上,于是之是于1942年开始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的。1945年加入进步话剧团体“祖国剧社”,参演《蜕变》《以身作则》等剧。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与由焦菊隐导演的《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了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前身)。1951年因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舞台形象,奠定了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他相继塑造了话剧《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和关汉卿,《雷雨》中的周萍,《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以及《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老马等舞台形象。1958年《茶馆》首次上演,引起轰动,于是之创造的老板王利发的舞台形象,标志着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著名画家叶浅予曾兴致极高,特地为剧中角色做了人物速写,并配上老舍先生的打油诗,对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是这样描绘的: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饱暖,太平天下。随着时代,大改其良。任他开炮,我须开张。为作顺

民,心机用尽。顺民不行,悬梁自尽。

另外,在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和《茶馆》中同样饰演主要角色。

在20世纪80年代他仍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并有出色的表现,如话剧《丹心谱》《洋麻将》等。并且在赴日本和西德等国的演出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在电影《秋瑾》中,因出色地饰演了贵福这一艺术形象,荣获第四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于是之1984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 重难点分析

理解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把握重点语句和词语的深刻内涵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一、正确理解文章中的有关语句,深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受到身心教育,如教学设计·方案一中的自读作业(二),其中的句子就是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例如,第8句“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地写出“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又如第2句,“每当路过孔德旧址,我还常常想起他来,我总觉得他或者是一位诗人或者是一位革命者,老幻想着有一天会碰上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帮助自己、向自己传播革命思想的老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除了以上两句还有另外六句,同样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其内涵,使学生理解并感受文章文约意深和语言的精妙。当然,只靠分析是不行的,分析与朗读紧密结合,才会感悟深刻,读出感情。

二、匈牙利小说家莫利兹曾说过:“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这种语言风格,这个特点我们也能从教学设计──方案一中的自读作业中体会到,比如第(三)题中的第2句:“我于是拿了毛笔、墨盒伏在老郝叔的炕上──他家无桌,炕上只有一张席,硬而且平,伏在上面写字是极方便的──就这样,他说我写,不大会儿的功夫,居然写出来了。”还有第5句,“母子两个茫茫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的未来。”其中老郝叔家“硬而且平”的炕和“茫茫”的重复使用,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而作者和老郝叔们是以平和地微笑面对的。如果老师把这些句子交待给学生,使学生面临矛盾,创设出问题的情境,并鼓励学生们讨论、寻求问题的解答,其中的正确答案学生们自会获得。 另外,文章中的一些语句不仅体现劳动人民对生活如上面分析的平和、宽容和豁达,而更以幽默的表现形式感染了读者,比如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中的“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的为?皇历?的那本历书。”再如第二段中的这句“我替老郝叔起草的这篇?通知?,无疑是一篇为人生的文学了,何况还分出去,也算是发表了的呢!”这两

幼学纪事

王艳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紧扣“幼学”合理剪材,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

2、理解作品中幽默的语言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颂师恩、惜友情,做真人

(三)技能目标

学会剪材,会写作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纪年求学时的艰辛和他对当年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学习作者执著苦学、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题目是《幼学纪事》选材、组材都围绕幼年求学之事,请你谈谈本文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与记叙中心的关系。

[导入]

 有人说贫苦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下面我们学习一篇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看于先生是怎样面对贫苦的。

[教学目标]

1、充分感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特殊效果。

[重难点]

 理解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把握重点语句和词语的深刻内涵。

 [作者介绍]

 于是之,著名表演艺术家,原名于淼,天津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肄业。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艺术形象。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

[速读测试]

1.《幼学纪事》选自《中国青年》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作者于是之回忆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生活。(8分)

2.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作者回忆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表达对黑暗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10分)

3.第一部分写幼年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第一段不写生活的贫困,而全段侧重写“没有文化”?

这实际上是在写他家境的贫寒,另外根据中心的需要,首先点出作者渴望求学的艰辛。(10分)

4.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我”帮助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

突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文化的痛苦。(5分)

5.第二部分写幼年上学时的两位良师。其中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过渡段,概括叙述求学的困难,引出对良师益友的深情忆念。(8分)

6.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引起对小学时代两位良师的回忆。第三

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对给我们诵读《罪恶的黑手》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10分) 7.作者回忆美术教师卫天霖时,详细写教师教给孩子各种画法,特别着重回忆一次写生课的情况和教师给自己的鼓励,为什么?为什么强调卫先生的“价值”?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留露对老师的喜欢和敬重之情,表明老师给“我”的影响之深 突出老师的伟大颂扬老师的平凡的画像,表现老师的谦逊的品格,赞颂老师是一位“播种者”。(15分)

8.第三部分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思考一下,为什么写这段生活?

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 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的转折点必须交待,这段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苦心求学作了铺垫。(15分)

9.第四部分写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内容?

分三层:①写侥幸进辅仁大学旁听;②找到职业后上夜校学法语;③最后一段,全文的总结。(9分)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议论点题,表达作者对当时的恶劣政治制度的痛恨,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和怀念。(10分)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精读导引及疑难讨论]

1.首先理出本文写了哪些材料?分别说明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最后归纳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材料:①贫寒的家境 ②周围环境大杂院 ③两位良师 ④中途辍学 ⑤辅仁大学旁听 ⑥上夜校。

与中心的关系:文章以“幼学纪事”为题,明确了记叙中心,记幼年求学的事。在什么情况下求学?环境条件如何?这就需要交待家境的贫寒和环境的困难,所以文章首先写家庭贫寒,突出没有文化;写大杂院,也突出没有文化。这样就写出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求学的艰难。为什么在如此艰难中,“我”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呢?是因为“幸运地遇到了校内外的许多良师益友”,尤其是两位启蒙教师。于是写两位教师的材料成了回忆的中心内容。中途辍学是求学生活的转折点,而且这段生活经历最艰难,也最能反映“我”苦学的精神,所以文章对旁听和业校学习生活做了细致地描述。纵观全部材料可以看到都是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的。

2.查查有关资料,先理解什么是幽默?本文中哪些地方是幽默写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幽默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风格。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本来很严肃的事情,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表达;轻松的笑谈却故意说得十分严肃。

本文第一段交待作者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家里没有书,作者却说“家里的藏书每年一换”,接着一个转折“但只有一册”再接着解释“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书”。这笑话说得多么严肃,本是凄凉辛酸的往事,作者却说得俏皮轻松,叫你听得忍俊不禁,正当你想笑时,分明感到作者说得那么严肃,几乎催人泪下。

再如文章第三部份写作者辍学后找事做的艰难。“母子两个茫茫然地等着,等着一个谁也不愿多想的茫茫然的未来”。文章在叙述这沉痛的往事后不再去写令读者“哭”的话,而接下来的却是一句轻松的俏皮话:“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这俏皮话,貌似轻松,却比涟涟的泪水更令人沉痛。这样幽默的语言就更深刻地表现中心思想。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最后一句“一当二押三卖,手续虽不繁难,我和母亲的一间小屋可就渐渐地显露出空旷来,与老郝叔的家日益接近。”这句话用貌似豁达幽默的语言,揭露了旧社会对穷人的残酷剥削,生动地写出“我”家日益贫困的过程。

篇二:幼学纪事

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语文》(基础版)

姓名:陈云 2008年9月6日

《语文》备课说明

一、本课程性质:

《语文》是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需要,编写的关于公共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他们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程特点:

《语文》既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又突出语文实用能力以及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实用语文能力培养,重视文学教育。

四、教学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并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繁多而教学时数较少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突出每一单元训练的重点,按照必学、选学、自学的要求,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六、教学时数与课时安排:

因新生入学军训一个月,本学期实际授课时间约为11周,周课时4节,总课时是44节,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一 幼学纪事(3课时)

二 创造宣言(3课时) 三 求知善读(2课时)

第二单元 四 景泰蓝的制作(3课时) 五 胡同文化(2课时) 第三单元 六 条据、启示(2课时)

七 通知、通报、通告(4课时) 八 书信——一般书信(1课时) 第四单元 九 南洲六月荔枝丹(3课时) 十 说“后生可畏”(3课时) 十一 作文课(2课时) 第五单元 十二 荷塘月色(2课时) 十三 故都的秋(2课时) 第六单元 十四 《诗经》两首(3课时) 十五 唐诗两首(2课时)

十六 廉颇蔺相如列传(3课时) 十七 邹忌讽齐王纳谏(2课时) 十八 作文课(2课时) 七、作业与考试

1、作业:共6次,全批全改;“练习题”要求学生做在课本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评。 2、考试:进行期末考试,考试为闭卷,分值100分,主要题型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翻译题、论述题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100。

八、教学对象情况介绍:

本学期,教学对象为2008级五年制的学生,他们都是初中刚毕业,语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九、任课教师:

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基础理论教研室:陈云。

第一单元 一 幼学纪事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理解文章紧扣“幼学”合理剪材,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表达中心,以体现散文特点;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颂师恩、惜友情,做真人。 二、教学内容提要

文章的结构、主旨和情感;语句的特点等。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五、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式、讲析法。 六、教学具体内容和步骤 【课程导入】

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你在求学的过程中发生了多少事?有多少值得怀念的人?怎样在一篇文章中写出?今天我们学习于是之的《幼学纪事》。

一、作者简介

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原籍天津, 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起曾做仓库佣工,后当抄写员。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于是之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二、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幼学纪事》选自《 》1983年第5期。这是一篇______散文,是作者______回忆少年时期______。

2、扫清文字障碍

熏陶 困惑 殁 呈送 辍学 不绝如缕 3、找出本文的主旨句

政治制度——老师和朋友——书——没有胡乱地生长 4、结构梳理

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回忆了作者幼年求学的艰辛经历,对那不堪回首的黑暗年代,作了深沉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那时恶劣的政治制度的深恶痛绝和对良师益友的深挚怀念,字里行间,寄寓着对今天年轻一代的深切希望,希望他们珍惜良时,好学上进。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贫寒家境,读书作用幼已明。(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第二部分:短暂求学,读书习惯师育成。(作者幼年上学时,遇上两位良师。) 第三部分:不幸辍学,艰难生活难读书。(作者少年辍学,陷入更加困顿的境地。) 第四部分:业余读书,苦心求知得真趣。(作者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5、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回忆性文章,求学经历,反思黑暗制度,怀念良师益友,寄寓青少年惜时读书。

三、详细阅读课文,深化理解内容深意 1、读第一部分,回答:

①幼年生活环境为何侧重写“没有文化”?(突出家境贫寒和渴望求学的艰辛。) ②为何详写“我”帮老郝叔起草请会通知的事?(一方面,说明我的处境地位:与拉洋车的同处社会底层;另一方面,说明劳动人民无文化的痛苦。)

2、读第二部分,回答:

①第二部分第一段,从全文结构上看是个______段,概括叙述______,引出对______的深情忆念。(过渡;在艰苦而无文化的环境中求学的困难情形;下文对良师益友的。)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也是过渡段,它的作用是______。第三段写忘了姓名的教师,______印象最深,始终留在脑海里。(引出对小学时代的两位良师的忆念;这位老师给作者等几个同学诵读《罪恶的黑手》,引导作者接近文艺,并给予阶级解放、民主革命等思想启蒙。)

③为何详写卫天霖写生课?(对良师的敬重,印象深。)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老师谦逊,伟大而又平凡,是一位播种者。)

3、读第三部分,回答:

第三部分为何写辍学时期的困苦生活?(求学历程的转折点;为下文苦心求学作铺垫。) 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交代作者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因为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

第二层,写在茫然待业的时间里,作者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的情景。 这一部分不是文章记叙的中心,但少年辍学,是作者求学历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记叙待业期间的凄苦生活,则是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作了铺垫。

4、读第四部分,回答:

①第四部分写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这段可分几个层次?各层次写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的经过。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当他从教授们的精湛讲解里,领略到秦少游、辛弃疾等大词人的妙处时,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么美呀,多少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对艺术的酷爱。

篇三:3《幼学纪事》

资源信息表

《幼学纪事》

教学目标

1、把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色,理解文章紧扣“求学”合理剪裁,中心突出。充分感

知作者身处困境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好学不辍的奋斗精神以及对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2、仔细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并悟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情感。 说明

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方能给学生产生兴趣。方能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人在旅途,感受到的不可能总是满园春色,鸟语花香,还有西风落叶,雨雪冰霜,映入眼帘的不可能总是一马平川,灿烂阳光,还有悬崖峭壁,月遮星藏。

有人说贫苦是一部血泪史,它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沧桑;有人说贫苦是一笔财富,它教给人的是难得的经验;有人说贫苦是一面横于绝路的墙,它会挡住人前进的路;有人说贫苦是一台助跑器,它能助人增加意想不到的能力。究竟贫苦给人的是阻力呢,还是助力?于是之先生的文章《幼学纪事》会给我们最好的回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记事写人材料的选择以及各部分之间内容的联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透对良师益友的感激、敬仰与怀念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 2、难点:

作者借“以凄楚说得轻松和鲜明的对比”诙谐幽默手法,表达作者乐观、豁达、进取、感恩的思想感情。

说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在研究中学习,最好是一课一个知识点的突破,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幽默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节选自于是之《幼学纪事》阅读答案(2)》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82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节选自于是之《幼学纪事》阅读

    幼学纪事幼学纪事作者介绍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