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经济体制改革 正文

经济体制改革

2017-01-08 06:24:0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篇二: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8 岳麓版必修2

- 1 -

- 2 -

- 3 -

篇三: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

第9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

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

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材料二: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历史性的转折

1.背景

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两年的徘徊期。

出现“徘徊”期的原因:

客观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思想、组织混乱局面一时难以解决。

主观上: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根本改变,干扰着前进的方向;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因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教材“链接阅读”),实现了思想解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内容

思想路线:“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合作探究一: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3.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课件展示票证的一系列图片。

合作探究三: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说明了什么问题?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合作探究四: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首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其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材料展示凤阳花鼓词的变化:

明朝: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文化大革命”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改革开放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由材料可以看出农村的新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材料展示小岗村的生死抉择,最后小岗村一跃变成了“冒尖村”。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试行: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深化:变革生产关系: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合作探究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

本质上:都是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村经济体制。 优越性: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经济体制改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1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经济体制改革
相关文章
  •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8岳麓版必修2-1--2--3-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