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正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017-01-08 06:26:1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一“文化中国”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

夏”。

?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赤县神州。毛泽东有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二“天文历法”

二、天文历法

1,天文星象

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吴王),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请看“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啊。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

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篇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三皇五帝:

中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古史帝王。战国时期已流传了几种“五帝”说,但到战国末期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统称“三皇五帝”。

“ 三皇”,“皇”本是“大”和“美” 的意思,是形容词,不是名词。但到了战国末期,因表示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汉代关于“三皇”,有五种说法(其中以第①和⑤流传最广):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礼·含文嘉》、《春秋命历序》)

②伏羲、女娲、神农。(《春秋运斗枢》)

③伏羲、祝融、神农。(《礼·号谥记》、《孝经钩命决》)

④伏羲、神农、共工。(《白虎通》)

⑤ 伏羲、神农 、黄帝。(《礼·稽命徵》、《尚书序》)

汉代传说中,天神也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道教的经典中也将先神分为“三皇”,而且按历史发展时期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还具人形;中三皇则具人面蛇身或龙身 ; 后三皇中包括后王皇(人首蛇身 ,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传说中的“三皇”,实际上是指中国远古时期,生活在父系部落联盟之前的原始社会,且对华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人物。

“五帝”,“帝”原指天帝。《荀子》中始有五帝一词出现。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下列五种五帝说(其中以第①和④流传最广,第⑤形成最晚):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国语·鲁语》、《五帝德》、《吕氏春秋》、《史记·五帝本纪》)

②宓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赵策》、《易·系辞》、《庄子》、《淮南子·淑真训》)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

④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尚书序》、《世经》)

⑤以黄帝、少昊、颛顼、喾、尧(《通鉴外纪》、《通史》)

战国末期的传说中,天神也有“五帝”,《山海经》、《楚辞》等都有提到,但并未明指哪“五帝”。 “五帝”,主要是生活在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后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

盘古:中国古代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传说他吐气成风,发声为雷,死后双目化为日月,肢体化为山岳,血液化为江河,用整个身体使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美丽。人们尊他为化造万物之神,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先。《艺文类聚》卷一引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极泣为江河,所耿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清马骕《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去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伏羲:又名“太昊”,合称太昊伏羲氏。太昊也写作太皞;伏羲或写作包牺、庖牺、宓羲、宓戏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东方天帝,掌管春天。传说他效法蜘蛛织网而制成打鱼捕兽之网,发明乐器瑟,制定八卦,与其妹女娲结为夫妇,生衍了子孙后代。因而成为华夏诸族人民的祖先。汉代画像砖与石刻上,伏羲与女娲的形象俱为人头蛇身,腰以上作人形,穿袍戴冠,腰以下,蛇躯缠绕相交。《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郑玄注:“太皞,宓戏氏。”《世本》:“瑟,庖牺作,五十弦。”《淮南子.时则训》:“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宓羲氏。”张晏注曰:“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网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绎史》卷三引三国

蜀谯周《古史考》:“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晋葛洪《抱朴子.对俗》:“太昊师蜘蛛而结网。”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谓伏羲。变混沌之质,文宓其教,故曰宓牺。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类,莫不尊焉。以木德称王,故曰春皇。其明睿照于八区,是胃太昊。昊者,明也。”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她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支撑四极,平治洪水,驱杀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又传说她曾抟黄土造人,与伏羲上兄妹而结成夫妇,繁衍了人类。因而后世奉她为司婚姻生殖之神,专管男女结合之事。文化史家认为她是女性生殖器崇拜时代产生的神,是女阴的象征。《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箅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汉应劭《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绠于泥中,举以为人。”又“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媒之神。”唐李冗《独异志》卷三:“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取妇执扇,象其事也。”参阅龚维英《原始崇拜纲要》。

有巢:即有巢氏,也称“大巢氏”,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其初,人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上古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晋张华《博物志.杂说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燧人:又称燧人氏。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 《韩非子·五蠹》有记载:“民食果蓏蜯蛤,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祝融:名重黎(简称黎),又称祝诵、祝和。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管火的大臣,自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人类却不会保存火种,生火很不方便。一次,黄帝带着夏部落迁移,途中遇到暴雨,他们带的木柴全湿了,无法钻木取火。祝融无意中发现石头撞击岩石会溅出的火星,他们灵机一动,将芦花絮放于石头下,再击石,火星终于点燃芦花絮生出了火苗。祝融发明了“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火神”。

神农:也称“炎帝” 。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农业之神。他教民耕作,使五谷生长,还教人民成立市场,彼此买卖交换。此外,他又是医药之神,传说他亲尝百草,曾在一天里辨别毒草七十余次。后之人才知以草药治病。《淮南.时则训》“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司者二万千里”高诱注:“过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又《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汉班固《白虎通.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祖农也。”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于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炎帝始教民耒耜,躬勤畎亩之事,百谷滋阜。”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

黄帝:亦称轩辕氏、有熊氏,传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史记·五帝本记》),是姬姓部落首领,妻子叫嫘l?i祖。上古时代的姬姓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黄帝后来逐步统一了居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一带的各部落,统称夏族。在他们的东面,还有一个姜姓部落,以炎帝为首领,他则统一了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的各部落,成为华族。后来双方发生摩擦,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族结为联盟。炎帝后裔,居住在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部落首领蚩尤为炎帝复仇,黄帝又率各部族在涿鹿击杀了蚩尤。于是

有了“华夏族”,后人也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帝也被后人尊为“五帝”之中央天帝。黄帝时期发明了星历、文字、舟车、衣裳、陶器、医药、音乐等。《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本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作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晋干宝《搜神记.轩辕黄帝》:“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袞尤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祥踊,沧海为之恬波。泛河沉壁,有泽马群鸣,山车满野,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

少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鸟部落的首领。颛顼之叔。也写作少皞,名挚。相传是仙女皇娥与天上太白星相爱所生。少昊初即时,风鸟恰好飞来,因而就以各种鸟名为其属下百官的名称。他曾在东方海外建立少昊之国,后又成为西方的天帝,主司反景(影)。《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又《西次三经》:“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郭璞注:“日西入则反景东照,主司察之。”《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鵲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氏无淫者也。”晋王嘉《拾遗记》卷:“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积,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平水际,与皇娥宴戏,奏便娟之乐,游漾忘归......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夸父: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炎帝的后裔。传说他立志追赶太阳,道渴而死,所弃之杖,化为邓林。一说,夸父曾助蚩尤而与黄帝族作战,被黄帝手下的应龙所杀。《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又:“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五:“辰州东有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十丈。古(故)老传云,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饭,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引《郡国志》:“台州覆釜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北魏郦道元《不经注.湘水》:“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晋张华《博物志.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后汉书.张衡传》:“哀二妃之未从兮,翩傧处彼湘濒。”唐李贤注引《列女传》:“舜陟方,死于苍梧,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渭之湘君、湘夫人也。”宋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词:“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

九州:

“九州”之称来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将中国划分为“九州”,后用“九州”指中国。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的九州是:冀jì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而《周礼·职方》所记九州,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古文献存在不同的记载,世间就出现“三代九州”的慨念,即《尚书·禹贡》所记为夏九州,《周礼》所记为周九州,《尔雅》所记为殷九州。

《尚书·禹贡》所划分的九州范围,依次是:

一、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今日冀州是河北中南部的县级市,属河北衡水市管辖。

二、兖州,起自黄河下游、济水,涉及河北、河南、山东,地为黑壤。今日兖州是山东西南部的县级

市,由山东省济宁市管辖。

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地为肥沃白壤。今日青州市山东东北的县级市,由潍坊管辖。

四、徐州,起自黄海、泰山、淮河,涉及山东、江苏、安徽,地为红色粘土。今日徐州是江苏北部的地级市。

五、扬州,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为潮湿泥土。今日扬州是江苏的地级市。

六、荆州,起自荆山、衡山,涉及河南、湖北、湖南,地为潮湿泥土。今日荆州是湖北的地级市。

七、豫州,起自荆山、黄河下游,涉及河南、湖北、山东,地为柔软的土,下层为肥沃而硬的黑色。古豫州并无固定治所,曾设在安徽亳bó州、河南淮阳、山东安城等地,后消失。今日豫州一般泛指河南省,所以河南简称“豫”。

八、梁州,起自华山、黑水,涉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地为黑色松散的土。古梁州就是今陕西省汉中市,后作地名消失。

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地为最上等的黄壤。古雍州就是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北的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因境内的雍山、雍水而得名,后作地名消失。

五湖四海

五湖: 我国的几个大湖,说法不一,一般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四海:古时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五岳四渎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

耸立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纯木结构,在现存古建筑中较为罕见。它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未期,东吴大将鲁肃即在此建阅军楼。唐开元四年,扩建为楼阁。宋庆历五年,重修岳阳楼,成为现在的规模。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燹,几经倾毁,现在的岳阳楼为1983至1984年重修。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被传为千古名言。 黄鹤楼

屹立于湖北武汉市武昌的蛇山之巅,与汉阳的龟山隔江对峙,北扼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南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楼高五层,呈八边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二。传说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故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开始只是夏口城一角嘹望守戍的“军事楼”,后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历史上几经焚毁,1985年重建。 历史不少名人到此摹景抒情,尤以唐代诗人崔颢题《黄鹤楼》一诗最为著名。

滕王阁

坐落在江西南昌,西临赣江,东靠南昌城,阁高三层,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三。始建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兴建的,故以其封号命号。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在的阁楼是1985 年重建的。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府》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佳句。

蓬莱阁

又称蓬莱仙阁,传说是“八仙过海”的地方。位于山东蓬莱县城北丹崖山巅,阁高15米,双层木构,

重檐八角,坐北朝南,下临大海,殿阁凌空,以多海市蜃楼奇观著称,与江南三大楼阁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创建于宋代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明代扩建,清代重修。苏东坡《海市诗》中“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最为著名。

五谷与六畜

“五谷”:通常指黍shǚ、稷jì、麦、菽shǖ、稻五种作物。来源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粮食作物的统称。黍,黍子,米黄,性粘,一指玉米,一指高粱;稷,古作物,一说是粟sǜ,粟子,即小米,一说是一种黍属作物;菽,豆类的总称。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古称马、牛、羊、鸡、犬、豕(猪)。畜,牲畜,后专指家养四蹄动物,六畜内的鸡则与其它家养鸟类称为禽。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目前史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而明确的定论。

战国七雄

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三教九流:

“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上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1、儒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源头,没有规定的教义,虽然许多地方都设有孔子庙(亦称文庙),但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全的宗教。儒教认为有菩萨和神灵,菩萨是从佛教中借用的,有龙王、土地、庙王等地方神;还认为人死后都要去冥府(没有天堂地狱之说),冥府有曹王,共有十二曹王。

2、道教:是道教则是汉朝末年兴起的我国的民族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以他的《道德经》和后来的《太平经》为教义,其宗教场所为道观,神职人士为道士。道教崇拜神仙,追求得道成仙。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所谓“道”,在《道德经》里,“道”是超时空的永恒的存在,天地万物的根源,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三清尊神”都是“道”的人格化。根据《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道教衍化出“洪元”、“混元”、“太初”三个不同的世纪,三个世纪又进一步衍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道教兼容了老庄哲学和儒家阴阳五行思想,其炼丹术、符禄咒语以及养功术等,对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都十分深远。

3、佛教:是公元前后的西汉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的,到隋唐时期已进入全盛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苦、集、灭、道“四谛”,即“四条真理”。佛教认为,人生皆苦,除了生、老、病、死外,还有精神上的痛苦,此谓苦谛;痛苦来源于情欲,即集谛;只有欲念的寂灭才可获得自由,此谓灭谛;欲念可以通过正道而寂灭,导向涅槃,此谓道谛。佛教宣扬三因六果、六道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四谛"教义和"生死轮回"理论对我国有神论理论的充实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三纲五常

篇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代习俗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5楼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6楼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7楼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3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一“文化中国”一、文化中国1,文化的含义“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