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试题答案 > 李贽《独坐》阅读答案 正文

李贽《独坐》阅读答案

2017-01-07 06:28:5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

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李贽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独树一帜。李贽的诗歌传世不多,但其诗歌创作有着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他“童心说”的特点。他的诗歌不仅有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之作,也有珍视亲情友谊之作,还有对其人生遭遇的感慨。而其诗歌的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平白朴素,不拘泥于形式。

关键词:李贽;诗歌;童心说;艺术特色

李贽,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和文学家。本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泉州晋江人。他提出了“童心说”的文学理论观念,他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认为童心是人在最初未受到外界干扰时毫无做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去童心,就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由此可见李贽对童心的重视。他这一文学理论对其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贽诗歌的形式不拘泥于一般诗歌的格式,有些诗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绝句或律诗。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些打破常规的诗句,他会在七言诗中穿插五言诗句。例如《过桃园谒三义祠》“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谁识桃园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在昔岂无重义者,时来恒有白头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难再寻,艰险何愁力不任。桃园桃园独蜚声,千载谁是真兄弟?千载原无真兄弟,但闻季子位高多金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①,这首诗以七言为主,但是中间也有“我来拜祠下,吊古欲沾襟”的一联五言诗句,以表现他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敬佩和感慨。而诗的尾联“千载原无真弟兄,但闻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嫂叔霎时变重轻”,用了长达十七个字的句子,将桃园三义士真挚的友情与苏秦之妻嫂重金钱而轻亲情作比较,感慨当下社会人们已经不能像桃园三义士那般单纯的交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重情反而重利。这么长的句子,读起来无丝毫的拗口之感,原因就在于诗人内心激荡着真挚的情感,不用如此长的句子就不足以表现其心中的感慨。李贽的诗

歌没有刻意去模仿唐宋的诗歌体制,而是遵循了其内心的真挚情感,根据情感的变化选择适合情感抒发的诗句,而不在意诗句字数的多寡。李贽对是个体制的打破,正是他对本心的追随,对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是对其“童心说”理论的一种实践。

作为一位思想家,李贽敢于大胆怀疑封建社会的传统教条,其言行被当时的统治者和世俗之人目为“异端”,而且他又过着妻离子别、出家在外的生活,在时人眼里他似乎是个不近人情的人,但他却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所以他的孤独之感和精神上的压抑常常抒发于诗歌之中。在李贽的诗作中,对其自身遭遇的叙述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此外,他创作了有关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内容的诗歌,以表达他真诚的情感。李贽生活在明代晚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风气重利拜金,政府官员腐败黑暗??而李贽又是一位性情中人,由此造成了他坎坷的一生。李贽于二十六岁考中福建乡试举人,三十岁出任河南辉县教谕,开始步入仕途。此后几经升迁,至五十一岁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辞官。在二十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他关怀现实,勤政爱民。辞官之后他云游四方,访友论道、聚徒讲学、著述立说,而且抛家弃妻,落发为僧。《独坐》一诗,是他孤独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②诗人以客居他乡,平常的独坐情景为题,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来客的渴望,对朋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怀念,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信心,这是诗人对晚年独居生活和其孤傲性格的写照。正因为他常年离家、独自生活,李贽对亲情的怀念与友情的思恋在其诗歌中表现的真切动人。在《夜半闻雁(其三)》中也写道“独雁虽无依,群飞尚有伴。可怜何处翁,兀坐生忧患。”③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诗人对朋友的感情是真挚而丰富的,每有友人来访他都喜出望外,例如他的《喜杨凤里到摄山》写道:“忆别龙湖才几时,天涯霜雪净须眉。君今复自龙湖至,鬓里有丝君自知。”表现了他对杨凤里来做客的喜悦之情以及关切之心。而李贽对亲友的真切感情,在他的悼亡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诗无论是悼念朋友、弟子,还是悼念妻子、儿子,都写得哀痛无限,感人至深。在其《哭贵儿(二首)》中“汝妇当更嫁,汝子是吾孙。汝魂定何往?皈依佛世尊。”“汝但长随我,我今招汝魂。存亡心不异,拔汝出昏沉。”④表现出他对儿子逝世的一种悲切之心。在《哭黄宜人》组诗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情②

③《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95页 《李贽论》,张建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1页

两不牵。今朝闻汝死,不觉情凄然!”“不为恩情牵,含凄为汝贤。反目未曾有,

⑤齐眉四十年。”表现出李贽对妻子的恩爱与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可以看出李贽虽

然剃发出家,看似遁入空门,参禅悟道,实际上他还没有彻底的抛弃尘俗,仍然忘不了他与妻子、儿子的感情。从其《闭关》:“闭关正尔为参禅,一任主人到客边。无奈尘心犹不了,依然出户拜新年。”一诗中也可以看出,李贽虽然剃发为僧,但依旧不忘尘俗之事。他在《薙发四首(其二)》中写道“有家真是累,混俗亦招尤。去去山中卧,晨兴粥一瓯。”⑥可见他剃发隐居也不是为了一心钻研佛法,而是因为世俗繁杂,劳心伤神。

李贽的诗歌,除了上述两大类内容之外,还有少部分诗是写参佛之事。有些诗实际上也是李贽借题发挥,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和韵(其三)》“饥不吃饭困不眠,劳劳嚷嚷共参禅。世人尽作奇特想,欲就空中觅佛仙”。⑦指出了那些只念经而不做善事,只学现象,不学本质、舍本取末的佛教徒,是成不了正果的。但其中也有其对佛法的禅悟,例如《十八罗汉漂海偈》中“十八罗汉漂海,第一胖汉利害。失脚踏倒须弥,拋散酒肉布袋。犹然嗔怪同行,要吃诸人四大。咄!天无底,地无盖,好个极乐世界。”⑧十八罗汉中的胖罗汉可以踢倒须弥山,可将酒肉布袋这些俗物抛撒,可见其修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超凡脱俗,回归本心。他对佛法的参悟也多是归于本心,是其“童心说”的体现。

李贽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他提倡用俚语俗语这类语言写诗。用这种语言写诗,使他的诗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如他的《薙发(其三)》:“为儒已半世,食禄又多年。欲证无生忍,尽抛妻子缘。”《偈二首答梅中丞二首》(其一)“本无家可归,原无路可走。若有路可走,还是大门口。”;其二“莫夸家里富,家富令人丑。若实到家人,一毫亦无有。”⑨等诗,就是用口语的语言来抒发感情,使诗歌显得质朴、自然。而有的诗就是俗语的结合,例如《富莫富于常知足》一诗:“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贫莫贫于无见识,贱莫贱于无骨力。身无一贤曰穷,朋来四方曰达。百岁荣华曰夭,万世永赖曰寿。”⑩完全用俗语写成,表达出李贽对“贫富贵贱”的独特见解。由此可见,李贽的诗歌不推敲字句,以通俗的口语见长,每句诗中都包含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情感流露的⑤

⑥《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41页 《李贽论》,张建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136页

⑦《续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60页

⑧《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256页

⑨《焚书注》,张建业、张岱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第324页

表现。诗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写诗,不仅表现出他不羁的性格,也是他情感的真实写照,将他真挚的内心用直白的语言坦露在世人面前。

综观李贽的诗歌,其诗歌创作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在其诗歌中大多以亲友之情为诗歌的主题,表现他出家客居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其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朴素直白,不拘泥于所谓的诗歌体制。李贽诗歌的这些艺术特点正是其“童心说”的文学观在诗歌创作中的直接体现。

参考文献:

1、李贽诗歌简论,王建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3期,2002年5月

2、论李贽的诗歌创作,于浴贤,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4期,2012年12月

3、论李贽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左东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总第207期

4、李贽诗指要五题,张建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总第161期

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异端思想家李贽的诗心与诗艺,周雪根,中国韵文学刊,第28卷第4期,2014年10月

篇二:赞刘谐阅读答案

篇一:赞刘谐阅读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 > 李贽《赞刘谐》阅读练习及答案李贽《赞刘谐》阅读练习及答案 感谢 sou6 的投递 时间:2014-05-10 来源: 24.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 纲常 ③之冠, 人伦 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 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 铁了心 的 铁 ,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 敢呼仲尼而兄之 中的 兄 ,是名词作动词用, 兄之 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 李生闻而善 中的 善 ,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 认为好 。又,上文 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中的 昭 ,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 照亮 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 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 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 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 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篇二:赞刘谐阅读答案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纲常 ③之冠,人伦 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 窃唇吻之三四 ,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 纲常 ③之冠, 人伦 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 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 铁了心 的 铁 ,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 敢呼仲尼而兄之 中的 兄 ,是名词作动词用, 兄之 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 李生闻而善 中的 善 ,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 认为好 。又,上文 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中的 昭 ,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 照亮 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哂 ②斯 ③易

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

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 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 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 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

赞刘谐 有一道学①,高屐②大履,长袖阔带, 纲常 ③之冠, 人伦 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 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 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⑦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曰: 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选自明 李贽《李温陵集》)

[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ī):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文学常识】李贽(1527 1602),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号卓吾,又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二十六岁中举,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授河南辉县教谕,历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1577年(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三年后弃官,寓居湖北黄安耿定理家。不久移居麻城龙湖芝佛院,著书讲学。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受马经纶请,赴北通州。次年,被加上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的罪名,被捕下狱,自刎而死。他是明代中叶的重要思想家、文学家,他以 异端 自命,认为不能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的散文见解精辟,犀利泼辣。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温陵集》等。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词类的活用,古今汉语中均有,只不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 铁了心 的 铁 ,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 敢呼仲尼而兄之 中的 兄 ,是名词作动词用, 兄之 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 李生闻而善 中的 善 ,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中要作动词用,解释为 认为好 。又,上文 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中的 昭 ,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 照亮 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时活用为其他词性。[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 ②

斯 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 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 徒 :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 ②徒劳无益 ③家徒四壁 ;④徒步当车

4.理解: 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答案: 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译文: 有一位办事迂腐的人,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从对话中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 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这时他遇见刘谐。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 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 那位道学先生顿时 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 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 刘谐说: 怪不得羲皇以 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 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 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赏析:这篇文章选自《焚书》卷三。刘谐,字宏源,麻城(今属湖北)人,1571年(隆庆五年)进士。文章通过刘谐对道学家诙谐调笑的两句话,尖锐地讽刺和批判了道学家们煞有介事地自我标榜为孔子的真正门徒,以及他们所宣扬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的论调,从而赞扬了刘谐的话是至理名言,也体现了李贽的反传统精神。文章短小精悍,批判尖锐有力,语言风趣幽默,对道学家加以漫画化,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

篇三:李贽即李卓吾

李贽即李卓吾

李卓吾一般指李贽。李贽(1527~1602),明代官员、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寄寓黄安、麻城。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1简介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1-2]福建泉州府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

仕宦生涯历21年,于万历九年到湖北客居于耿定理家,教授耿家子弟,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他崇尚儒家学说,但反对当时把程朱理学作为评价是非的唯一标准;强调为社稷民生着想、关心百姓生活才是“真道学”;提倡个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主要地位。

2人物简历

李贽生有4子3女,除大女儿外,其他都不幸夭殇。

3著述作品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李氏藏书》、《藏书》六十八卷。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刻于金陵。

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著名文章:《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等。

4词选读

【独坐】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系中八绝·老病初苏】

名山大壑登临遍,独此垣中未入门。

病间始知身在系,几回白日几黄昏。

【石潭即事其四】

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

年来寂寞从人谩,只有疏狂一老身

10故居

李贽故居位于泉州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后人将其居室改为宗祠。加以修葺,室内悬挂李贽画像,以供瞻仰。

11墓地

李贽墓在北京市通州区西海子公园。李贽去世后,马经纶遵其遗嘱,将其安葬于通州城北的马厂村。1610年,汪可受曾立《卓吾老子墓碑》;1612年,马经纶之子马健顺协助詹轸光立有《李卓吾先生墓碑》。均先后被毁。年,得以迁至西海子公园内,方得安宁。

墓前立其好友焦闳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阴有詹轸光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书《李卓吾碑记》和《吊李卓吾先生墓二首》。其西有通州区人民政府所立《重移李卓吾墓记》碑。两碑前有周扬题“一代宗师”碑。

在青松翠柏,一湖碧水的环绕中,李卓吾先生得以安息。


李贽《独坐》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457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李贽《独坐》阅读答案
相关文章
  • 李贽《独坐》阅读答案

    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浅析李贽诗歌的艺术特点摘要:李贽是明代晚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领域独树一帜。李贽的诗歌传世...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