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公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该校2014届毕业生共有6758人。截至10月31日,总体就业率为98.03%,比上年增加0.4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及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2726人,就业率96.44%;硕士毕业生3293人,就业率99.15%;博士毕业生739人,就业率98.92%。
中国人民大学201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
统计时间节点:2014 年10 月31 日17:00
中国人民大学24个学院中,国学院、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历史学院、劳动人事学院、教育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等8 个学院就业率达到100%。51个本科专业中,39个本科专业就业率为100%;168 个硕士专业中,153 个专业就业率为100%;106 个博士专业中,94个专业就业率为100%。
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中国人民大学2014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2.61%。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是高校及科研单位;硕士毕业生去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就业居多;半数的本科毕业生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去三资企业就业及自主创业毕业生中本科生居多。
中国人民大学2014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统计时间节点:2014 年10 月31 日17:00
第 1 页 共 1 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第 2 页 共 2 页
篇二:【2012111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仅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2003届~2012届)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时间范围从2003年至2012年,包含10个年级。数据来源为文学院网站校友名册及学院的统计数据。由于有部分毕业生的去向不明,故本次统计的数据不能包括全部的毕业生。本次统计所包括的毕业生占所有毕业生的80%以上,故可以代表就业去向的一般情况。
毕业生人数的总体情况如下:
其中人数最少的是2003届,共有27名毕业生;人数最多的是2012届,87名毕业生。自2006届以后,毕业生人数基本固定在50—60人。
文学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分以下9个去向:媒体及出版单位、政府机构、国家企业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学、国内读博、出国深造。下面将逐项分别介绍。
一. 媒体及出版单位
媒体及出版单位为历年来毕业生的重要去向,所占比重一般保持在20%以上,工作性质也与中文专业最为对口。历届毕业生在媒体及出版单位就业的人数及百分比如下图:
具体而言:2003届为7人,2004届(2001级)19人,2004届(2002级))14人,2005届10人,2006届16人,2007届14人,2008届13人,20009届9人,2011届13人,2012
届15人。
所占百分比如下图:
由图可见,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在媒体及出版单位的就业趋势呈下降趋势,2004届达到顶峰,有45%的毕业生在媒体及出版单位就业,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在20%左右。
文学院毕业生在媒体及出版行业的就业层次普遍较高。从国家级媒体及出版单位的分布来看:
2003届有4名毕业生在国家级媒体单位就业,分别为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及《求是》杂志社,占57%。
2004届(2001级)有5人,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等就职,占总数的26%。
2004届(2002级)有9人在中国法制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就职,占当年媒体就业总数的64%。
2005届有7人,其中包括有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社、环球时报社等,占总数的30%。
2006届有8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等,占总数的50%。 2007届有6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电力报社、中国民航报社等,占总数的42%。
2008届有7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占总数的53%。 2009届有6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占总数的66%。 2011届有7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等,占总数的53%。 2012届有15人,在人民日报社、《中国共青团》编辑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群言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等,为历年之最。
除此以外,文学院毕业生也有不少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报业集团、京报集团等省级媒体行业就业。除了传统媒体行业外,文学院毕业生在不少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媒体机构就职的也非常多,有中国海关报社、中国电力报社、国家电网杂志、中国文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等。
综上所述,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在媒体及出版单位就职的总体情况是:数量很多,级别也较高。
二.政府机构
文学院毕业生投身公务员工作的人数不少,总体来看,占到就业总数的15%——20%之间,少于在媒体及出版单位的就业人数。下面是就业人数及所占比例。
具体而言:2003届2人,2004届(2001级)5人,2004届(2002级)7人,2005届5人,2006届11人,2007届10人,2008届4人,2009届6人,2011届12人,2012届15人。总体来看,一般在5~10人。
从就业比例看,一般在15%上下浮动,2011届达到巅峰,就业比重占到了20%。并且就业情况波动较大,并没有一致清晰的增长或减少的趋势。毕竟公务员考试的偶然性因素较大,并不完全由毕业生本人的意愿所决定,故而呈现了较不规则的分布情况。
下面逐级分析公务员系统的就业层次。 2003届有2人,均在国家广电总局。
2004届(2001级)5人,分别在中纪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武警支队。
2004届(2002级)7人,分别在中纪委、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市纪委、北京市市委、中国儿童中心、宁波市工商联。
2005届5人,分别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宣部、福建省侨办、北京市崇文区人事局。
2006届9人,分别在中纪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中心、北京市交管局、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搜救中心、上海金山区政府、无锡市人保局、山东省荣成市教育
局。
2007届10人,分别在国家测绘局、北京西城区人民法院、天津河东区人民法院、北京市公安局清河分局、福建省委组织部、厦门人事局、北京郊县乡政府。
2008届4人,分别在北京市财政局、山东省淄博市、北京市崇文区某街道办。
2009届6人,其中3人在海淀区地税局,3人在长沙市、大庆市、中山市任公务员。 2011届12人,分别在公安部、北京市交管局、金华市人民法院、杭州市教育局。 2012届15人,分别在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国家税务局、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地区办事处、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亚运村街道工作委员会、天津市国家安全局,厅级单位;中共西安市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办公室、中共东营市委组织部、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郑州市金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另有1人为北京市通州区村官、1人为湖北省选调生。
总体来看,文学院(应届)毕业生在政府机构中的就业层次越来越低。这与国家政策(省部级以上公务员需要两年工作经验)有关。
三.国家企事业单位
国家企事业单位是文学院硕士生较为重要的就业方向之一,但在人数比例上少于之前几个就业方向,下图是人数及所占百分比的图表:
就人数看来2003届2人,2004届(2001级)5人,2004届(2002级)2人,2005届13人,2006届6人,2007届12人,2008届7人,2009届14人,2011届11人,2012届22人。
就比例看来:
下面对就业层次做具体分析:
进入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的硕士毕业生有以下两个方向:国企央企,国家行政部门的下设事业单位
现按这两个方向进行分类:
2003届,国企1人,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事业单位1人,为北京市文联研究部。 2004届(2001级),国企4人,分别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办公室,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交通银行某信托公司各1人。
2004届(2004届(2002级)),国企2人,分别为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1人。
2005届
2006届,国企6人,分别为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各1人。
2007届,国企10人,分别为浙江省企业发展研究会,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等各1人;事业单位1人,为中央档案馆。
2008届,国企7人,分别为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联(上海总部),首都机场集团公司要客部等各1人。
2009届,国企8人,分别为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世纪剧院办公室,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铁物资集团,首都机场动力能源公司,首农集团等各1人;事业单位3人,分别为国家铁道博物馆,海淀文化馆,宣武工会各1人。
2011届,国企6人,分别为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等各1人;事业单位4人,分别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各1人,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2人。
2012届,事业单位4人,分别在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属事业、绍兴市特种设备检测院。国企18人,分别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局清算中心、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居然之家投资控股集团、北京金泰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
篇三:关于组织学生参加2015届毕业生就业春季双选会的通知
关于组织学生参加2015届毕业生就业春季双选会的通知
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
山东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春季双选会将于本周六召开,届时将有600余家单位来校招贤纳才。为了保证大会顺利进行,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推进我校学生就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地点
时间:2015年3月28日8:30-15:30。
地点: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体育馆(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二、会前准备工作
请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从以下方面加强对毕业生教育:
1.加强择业指导。注重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毕业生合理定位、摆正心态、充满自信、抢抓机遇,主动和用人单位进行洽谈,以达到了解就业信息、掌握就业行情、达成就业意向、实现就业目标。
2.加强诚信教育。教育毕业生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认真准备相关材料,务求客观、真实。
3.加强安全教育。特别要提醒毕业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其它危险品进入会场,妥善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刻注意防火、防盗;要注意交通、人身安全;要求学生掌握公共场所卫生防疫常识,积极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4.加强纪律教育。教育毕业生自觉维护会场秩序,遵守会场纪律,爱护场内设施,听从指挥,严禁拥挤,讲究文明礼貌,自觉维护山东大学的良好形象。
5.加强信息储备。要指导毕业生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增强双向选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日学生就业与发展信息网()将发布参会单位需求信息及场地布展情况。
三、有关会议要求
1.参会学生请持有效证件(学生证、身份证、校园卡)按大会规定时间入场。
2.请各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按时到达会议现场,协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共同维护好大会秩序,并及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
3.因体育馆结构原因,本次双选会分体育馆内B1(一楼)、F1(二楼)、F2(三楼)及体育馆外环四个展区,且B1和馆外环两展区须经B1入口进入,而F1(二楼)、F2(三楼)两展区须经F主入口进入, B1、F1之间流动须重新经进出口,请自觉按照引导标识、警示牌的指示参会。本次双选会用人单位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多,体育馆内外四个展区单位分布相对均衡,为确保入场秩序、双选效率及场内外安全,请参会同学提前了解会场布展情况,熟悉用人单位的摊位分布等信息,确保高效顺利参会。附:体育馆B1(一楼)、F1(二楼)、F2(三楼)及体育馆外环布展平面图
学生就业与发展指导服务中心
2015年3月26日
《中国人民大学2016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7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