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 正文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

2016-12-30 06:34:17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

——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

前言

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因此唐代是龙门石窟发展的黄金时期。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研究对象:从洛阳龙门石窟的兴起原因以及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到研究龙门石窟与“西京”洛阳的发展关系,进而对洛阳龙门石窟的保护和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龙门石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参考,更可让人们了解唐朝西都洛阳鼎盛时期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现实的参考意

[1] 中国三大石窟分别为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5A级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甘肃敦煌市的敦煌莫高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

义。

研究意义:本文对洛阳龙门石窟的研究,对读者了解唐代社会发展、民俗现象以及龙门石窟的发展历史有着重大的意义。其一,龙门石窟的兴起是唐朝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俗的缩影,有利于我们了解唐朝艺术为外邦所接受的原因,并可让我们反思中国现代设计处于低谷的原因所在;其二,龙门石窟的开凿,对于当时社会民俗风气的研究有一定的作用;其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可以为现代设计师带来新的设计灵感。其四,为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龙门石窟的发展、艺术价值和社会研究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让人们提高对龙门石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

1.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2]中的“石窟”其实是“石窟寺”的缩写。

龙门石窟地处河南省洛阳伊水河两岸,于北魏太和年开凿,历时400多年。其中以古阳洞、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最具代表性,作为中国“四大名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一座集美学、绘画、创作于一身的艺术宝殿,是留给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

2.隋唐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

(1)石窟造像与当时洛阳政治

石窟,即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或人为雕凿的洞窟,原用作人们贮藏食物和物品的地方。龙门石窟中的“石窟”乃是“石窟寺”的缩写,因为原本同石像一起的木架结构经长年风化已被毁灭,便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只有石像而无寺的情形,摘自《浅谈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

2 [2]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唐文化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充分发展,唐代龙门主要的窟龛,是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多数造像的兴废变迁与当时政治形势相适应,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而隋唐时期的龙门石窟,从某种意义上讲实为洛阳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反映。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表现了皇家的意志。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他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洛阳历史文化关系至深。洛阳文化遗迹存留于今者,以龙门石窟较完整、全面、形象,给研究北魏至唐宋洛阳的历史文化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佐证,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2)洛阳佛教及佛教艺术的发展。

隋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法礼教,对宗教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隋朝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富足也为扩建龙门石窟提供了条件。比如洛阳龙门石窟就是我国古代佛教鼎盛时期留下的雕刻艺术经典。

龙门石窟群像的雕塑到隋唐已经到了鼎盛时期,龙门石窟窟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雕塑占全部雕塑的60%,他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作

3

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这一时期的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升,构图上创新,采用立体感手法使得唐朝造像不仅里那个大而且经典之作众多。

是从历史上看,洛阳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往往与其他文化混合在一起,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最高峰的唐代佛教,一时流行的禅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至此在洛阳得到很大的发展,因此,建立了很多寺院,数不胜数。除了这些巍峨壮丽的佛教寺院,还有道观。同时,在寺院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佛教发展到了最高峰,名僧辈出,宗派广树,佛教信仰和佛教文化渗透到人民生活之中,并随同唐朝强盛的国势一起影响传播到域外。它的伟大成就也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从雕塑和绘画艺术来谈谈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并进一步分析其现实意义

3.龙门石窟保护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兴起,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都加强了对龙门石窟的修复。但是之前的修复不但印象了景区的整体风貌,而且对于龙门石窟这一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景区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可估量的。目前,龙门石窟的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①石窟围岩稳定性问题。龙门石窟的岩体上有较多的裂隙,是岩体边坡、洞窟围岩和雕刻品不稳定乃至崩塌的主要原因。这些虽大部分已经加固,但尚有个别部分仍需维修加固。

②石窟渗水问题。每逢降雨季节,不少洞窟漏水,渗水通过裂隙和可溶性碳酸盐相溶后由岩体裂隙口流出,水分蒸发,盐类沉积于雕

4

刻品上,使有些洞窟壁面和雕刻品覆盖一层碳酸钙,致使雕刻品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并会造成生物病害的滋生和蔓延等,水的渗入也加速了石窟的风化速度。本世纪70年代以来虽经处治,但仍须加大科研力度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

③石窟雕刻风化问题。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冰冻,致使石窟岩体和雕刻品风化剥落日趋严重,亟需采取科学保护措施加以防治。

④人为造成环境破坏。龙门石窟重点文物保护区,尚需依据规划进一步加强治理和整顿,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永久保存石窟文物的空间和环境。比如在石窟南北架起的两座大桥,以及东山修筑的防止有人攀登的隔离墙,都破坏了龙门石窟原有的景观风貌。1980年最初开放时每天约5万人,2002年已增加到31万人,由于保护措施不力,游人乱触摸乱刻画的现象严重等,都严重破坏了龙门石窟的环境景观风貌。

4.石窟保护案例研究

(1)红山文化遗址保护[3]。红山文化是公元前3500年前后活动于西辽河至大凌河流域并延伸到渤海湾北岸、燕山南麓的部族文化。1981年发现的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于1988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56125k㎡,建设控制地带34k㎡。山岗上,有序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组成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红山先民已从自然图腾崇拜进入

[3] 引自陈述彭等:《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5

篇二: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资料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它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潜溪寺(开凿时期能听到山脉中水流的声音,故名"潜溪")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造像一铺 北魏 古阳洞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 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 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

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 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 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篇三:龙门石窟资源调查报告

关于“龙门石窟景区开发现状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

一 龙门石窟的资源价值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又因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龙门石窟风景区历史悠久,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佛塔50余座(另一说为七十余座),佛像97000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 它们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南北长1000多米.龙门石窟风景区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 它规模宏大, 气势磅礴, 造像雕刻精湛, 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其无论在历史方面,宗教方面,还是在雕刻艺术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独创性和鲜明的典型性。被世界称为我国石刻艺术博物馆。

历史价值

龙门石窟的兴衰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政治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加上它的大量碑刻,使得龙门石窟具有补充历史,纠正历史的功效,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龙门石窟反映了南北朝、隋唐时期皇家对于佛教的信仰状况,有助于我国古代佛教史的研究,还体现出当时的手工劳动者精湛的雕刻工艺和无与伦比的审美观,因此是一笔丰厚的文化宝藏,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书法价值

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就在龙门石窟,其中十九品在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

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医药学价值龙门石窟内的药方洞,因其洞窟内刻有140余古代的药方而得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药方洞就是这样一个洞窟,洞中雕刻的一些药方,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

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还能治疗现代人所说的疑难杂症,比如治疗消渴,也就是糖尿病。这些药方比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还要早.药方洞所刻药房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龙门石窟在雕塑,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等.

二 开发中的不足之处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采取的是属地管理体制,经营权和管理权是一体的。加上政府只给政策,不给经费的做法,管理局易产极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重开发而轻保护的错误发展思路。另外,龙门石窟问题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在20实际前叶出现大量文物流失现象,龙门石窟也未能幸免,加之文革时期对龙门石窟的破坏,这些都使得龙门石窟的破坏程度加剧。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关注龙门的人越来越多,龙门的问题也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按我们见到龙门的空间顺序展开对龙门现状的描述。

一、周边环境对景区的负面影响

到龙门的公交车有81,53, 60,67 路??在 8 l 路 、 5 3路终点站( 龙门站 ) 附近一家旅馆, 宣传标牌赫然写着“ 野味烧烤” 等字样, 这显然与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不相符,再者,龙门石窟为佛教圣地,应该有的浓郁旅游文化的氛围及肃穆,却被居民、商贩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商业气息所笼罩,很难让人感受到世界艺术宝库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严重威胁到旅游景观的自然性 、真实性、 整体性和多 样性,影响了景区的意义和价值, 还降低了人们对旅游景观的审美及愉悦体验的满意度,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需 要人们认真进行反思并筹划应对的措施。

整个景区未设中英文禁烟标志 ,烟头遍地 给人的印象不够严肃;对于保护景区环境的温馨提示语也不多。

二、服务环境质量不好

龙门石窟要建设成精品的遗产景区,必须满足政府、企业、 社区居民及游

客等受益对象的共同利益,全方位得到他们的配合。从调查中发现,游客对龙门石窟外围的环境评价不高 ,这与景区周边及当地居民强买强卖、尾追游客、欺骗游客和通过不正当手段进人景区等行为有直接关系。景区在考虑社区居民利益的同时,允许其经营一定的商业活动,但这也纵容一部分社区居民为追求过多的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服务环境变差。对旅游活动而言,从吃、住、行 、游、购、娱乐到旅游信息中心,从景区服务管理人员到当地居民,其中任何一个愉快的片段都可能影响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整体评价 ,尤其是世界遗产景区,游客更是赋予更高的期望。但龙门石窟附近居民素质显然不高。

至于龙门石窟景区的购物点则很难让人能与世界文化遗产挂钩。龙门石窟景区购物点主要分景区(内奉先寺下面的小型购物商店)和景区外的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商品相对丰富,服务环境质量好。故游客在步行街欣赏选购纪念品的较多,但步行街没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和购物主题,店铺配置相对凌乱,很多商店档次较低、缺少特色,因此游客在此消费档次较低,而景区内的旅游购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这是不利于游客心里的舒适感及龙门石窟的持续发展,至少龙门的特色优势淹没于低端杂乱的市井小贩中。

龙门石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依据调查可以发现龙门石窟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从住宿设施来看景区内仅有一家五星级的东山宾馆, 所以一般旅游者都选择不在景区住宿, 而是回到市区住宿。另外, 旅游者一般也不会在东山宾馆用餐,因为东山宾馆价格较高且位于山腰, 步行费时、 费力, 所以旅游者大都自带食物或是在龙门石窟外用餐。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卫生间、电瓶车服务、休憩设施的服务也不够.。

三、景区语言硬伤

在进龙门石窟前,一般人都会对龙门已经有所了解。可是在网上关于龙门的介绍却有许多版本 :(1)关于龙门石窟的位置, 有些资料介绍说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城南 1 3公里处” , 而另外一些资料上则说“ 位于洛阳城南1 2公里处” ,甚至有说“位于洛阳城南五公里”。(2)对龙门石窟内的佛像数量,有说10万余座,也有说9万多的。(3)至于龙门石窟内塔的数量,有说50余座,也有说70余座等问题。 龙门石窟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我们看的着,摸得到,这些数据本不该有差异的,虽是小问题,却让人以为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够

严肃。

再者,关于龙门石窟, 通常的提法是“ 三大石窟之一” , 但有些介绍却说“ 四大石窟之一”,这样的宣传容易造成混乱 ,游客来过之后,居然连旅游区最基本的信息都难以有个明确的认识,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令人深思。

景区语言英译问题多多,在旅游景区内, 人们常常会见到刻在石块或木板上对于该景点以及某个特殊景观的简要介绍, 目的是向游人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背景,包括历史、 文化或地理方面的一些信息。此类文字的英译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游客对旅游地的审美感受,或对其背景的准确了解。

龙门景区语言英译存在以下语言错误

(1)拼写错误

龙门景区的英文说明中存在单词拼写 、大小写 、标点等多处拼写错误 , 如西山乘船游览售票处的说明中,有多处拼写错误:

例 1 , 排队购票,按顺序在码头候船,检查上船 。

Please buy the ticket in line, then wait for the boat orderly on the deck to ticket chiecking

斜线红色单词应为“ c h e c k i n g ” 。

(2) 语法错误

例 1 , 禁止在船内打闹、嬉戏,禁止酒后乘船 。

Noplayingorjokingontheboat ,personwhoalcoholis idden forgettinghastakentheontheboat .

斜线红色句子语法不通。 带有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前面应该加冠词“ the ” , 这里最好将“ person ” 改为“ those ” , 后面从句中 ? i s ’ 改为“ are ” ; 介词短语“ forgetting ” 应改为“ tog e t ” , 全句序应做调整: ??t h o s ew h ot a k ea l c o h o la r eforbiddent og e t t h eb o a t . Thanksf o rcooperacetion

例 2 , 出口不返程 谢谢合作 EX1 T ONLY THANKS

这里用“ E X I T ” 不合适 , 英语中 E X I T通常指非常出口、

急出口, 用 WA YO U T即可。

(3 ) 用词错误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82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
相关文章
  • 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

    龙门石窟从龙门石窟看“西京”洛阳——浅谈龙门石窟的保育议题前言研究背景: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三大石窟[1]之一,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