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介绍 正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介绍

2016-12-30 06:28:5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大红灯笼高高挂 资料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灰色与红色

[ 来源: 作者: 周传基 ]

【字体:大 中 小】

希区柯克用颜色来讲故事,而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主要两个颜色-灰与红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马摩里安的彩色影片《荣誉场》(BECKY SHARP)里英国威灵顿将军举行的宴会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色素来造成效果的。这部影片是最早用染印法拍摄的影片,即当时号称的七彩影片。导演给参加宴会的女宾规定了几种服装的颜色,红、黄、蓝、绿、白。当威灵顿接到拿破仑又卷土重来的消息后,他要求所有的女宾退场,只留下他的军官。那时的英军的服装是红色的。当女宾退场时是按颜色退的,最后当女宾的所有的颜色都退光的时候,大厅里就剩下一片红。安东尼奥尼甚至喜欢用人为的方法把他的环境变成某种颜色的。在《放大》(BLOWUP)就十分明显。 张艺谋的这部影片选择了山西财主的一个大院,叫乔家大院。由于那里的砖瓦都是青砖青瓦。所以这个大院全是青灰色的。这么好几进的,盖得方方正正的大院只有一个出口。

这就是影片中的人物生活的环境。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黑白片呢。在这灰色的环境中出现一点红。你有什么感觉。我不强加于你们。你把该片的整个故事和这两种颜色结合起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些不懂视听语言的电影专家们在《大红灯笼》出来以后,又唱起“形式大于内容”的老调来了。他们居然会把色彩,取景和机位的特点当成是形式。又是把形式和内容分了家。他们不是都懂得辩证法吗?且不谈系统,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说,形式是实质。

我觉得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的色素用得非常好,再加上他那准确的机位,把他的中心思想全都体现出来了。至于中心思想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求统一。

最后一个画面上方正中与两侧的浓重的阴影用得特别好。

张导的电影风格注重色彩,可见浓妆艳抹并非卖弄文学。这不仅可以引起观者的深度理解,充分发挥主观的想象,而且使对本片似懂非懂的看客得到对艺术的真实体会。

张导,敬你,也挺你!

张艺谋《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艺术

影视评论 2008-12-15 22:45:16 阅读330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该片中并没有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色调,它选用的只是比较单一的色彩:视觉收缩性强的灰色、视觉膨胀性强的红色和白色。然而正是这单调的灰、红、白三色组块营构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形成了一种压抑与抗争,焦渴与期待交相抵悟,最终复归于片苍白的恐怖而窒闷的大背景。这种深沉的静态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在我们的视觉和心理的画版上都涂抹上了浓重的底色,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沉重感,在不知不觉中为这色彩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所感染。

一、灰色的束缚与压抑——封建礼教制度下女性悲剧的映射

毫无疑义,灰色是该片的基本色调,它像幽灵一样跟随着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青灰色的瓦片,充塞了观众的视觉空间。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像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我们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闷感。

二、红色的血腥与恐怖——封建地位,封建夫权的象征

在灰色的主基调下,导演在剧情的关键处以大面积的红色或以青灰色的画面点缀上醒目的红色,给观众以视觉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感觉到红色贯穿了整部影片。红色作为色素不仅在环境色,而且在服装,道具中反复出现,有意识削弱服装的色彩,突出作为主要道具的灯笼。而有些段落则相反,红作为补充色素的呼应,也就是说在服装,道具,布景中的红色起到调和色彩的作用,比如管家手中的红伞,大少爷的红马甲,三太太的戏服,四太太的头巾,门饰等。影片中出现黑色的时刻,被封灯时颂莲一身红旗袍在一片狼籍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那无疑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讽刺。雁儿跪在雪地中红灯笼燃烧释放的火焰前,任凭炽热与冰冷在眼前交织,“太太梦”的幻想随着红灯笼的灰烬飘逝在冰天,埋葬于冻地,于是她的生命成为她的累赘,死了才是解脱。

影片中的红色并没有给人一种热烈喜庆或温馨的感觉,相反逐渐演变成了阴森恐惧的冷色调。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导演在影片中对红色的渲染,显然不是实验的,而是体验的。红色所致力的是意象与情绪的宣泄,它与青灰色之间构成了一种情绪张力,从而让影片陷入一种“神话”的氛围,强调影片中人物生命的强烈、生存环境的严酷和生存斗争的艰

辛。在这个与外界几乎是完全封闭的乔家大院里,四个太太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地位的升升降降都通过颜色的变化表现的。得宠的时候是浓浓的大红色,很正的红,点在灯笼里,再一盏一盏地挂起来。那架势,就像是要迎亲一样,其实,不过是得到老爷的一夜而已。早晨天亮,又是灭灯,继续回到被冷落了的黑白调调上来。每一天,四个太太在各自的门前站着的时候,后面都跟着一个丫鬟,当红通通的大灯笼支起来立在谁的门前,谁的脸上就会露出一副摆给另外三个看的得意样。心里憋着但无奈于年纪大了的大太太,笑里藏刀最阴险狡诈的二太太,任性蛮横的三太太,巩俐演的在这些条条框框的规矩里被硬生生地逼疯傻了的四太太。

三、白色的纯净与空寂——反抗与不甘到头来终是一场空

雁儿私藏的灯笼焚烧后,她长跪不起,最终昏死在迟暮风乍起的冰冷的灰白色地面上;三姨太被抓绳之以封建礼法之时,编导故意安置了一个漫天大雪遍野皆白寒风凄厉的背景,正是在这恐怖的白色中,三姨太走向了死亡之墓——灰色的“冷宫”;而四姨太立身于雪野中,呓语着“杀人罗”从此疯癫失常。这无疑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她们的反抗与挣扎显得是那样的无能为力,她们的反抗最终被浓重的灰暗所吞噬,在一场遍野皆白的大雪中复归于迷茫和虚无。白色既能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更能给人以恐怖的心理体验。纵使遍野皆白,也掩盖不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杀人的罪恶。在这明亮纯洁的白色背景的衬托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反观这个典型封建家庭的黑暗与醒醚,从而激起我们对这群妇女命运的深刻同情,对今后生活更加珍惜的悲剧效应和社会效果。

灰、红、白三色的冲突与合流构成了全片的凝重而冷寂、焦躁而窒闷、饱含热情而又渗透罪恶的悲剧氛围。

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除了色彩手法的运用还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可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着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着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叠嶂的房脊,象征着沉重的古中国,对于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掉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示着新苦难的循环。

篇二:作品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中国电影,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电影剧本是由倪震根据1990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这部电影获得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巩俐 颂莲

何赛飞 梅珊

马精武 陈佐千

曹翠芬 二太太

周琦 管家

孔琳 雁儿

金淑媛 大太太

丁惟敏 宋妈

曹增银 点灯人

崔志刚 高医生

初晓 飞浦

徐微 曹二婶

职员表

出品人:张文泽

制作人:侯孝贤

导演:张艺谋/Yimou Zhang

副导演(助理):何建军

编剧:苏童/Su Tong

摄影:赵非

配乐:赵季平

剪辑:杜媛

美术设计:曹久平

服装设计:佟华苗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 ,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 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

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

本片表达主题的最重要手法在于对声音的杰出使用。本片就是在京剧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开始,它如幽灵般由远及近、由淡至浓,这不仅预示着全剧的悲剧性结局,同时也为全剧的音乐定下了基调,这就使整部舞剧音乐充满着京剧音乐元素。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大、幽、无“人气”。

除此之外,声音的使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1。声画对比以增强表达意图。如颂莲去陈家的路上,导演使用了传统的喜庆婚乐,而画面上的颂莲却是一个人在冷色调的树林大全景中孤单地走着,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不统一使得颂莲的婚姻在一开头便披上了悲凉的外衣。 2。对事件的推进。片中导演让锤脚声成为了老爷的宠爱也就是争斗的目的的象征,便利用了这些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

情。 3。情绪性音乐的适当使用。如本片在雁儿跪着将死时和梅珊被杀时使用了相同的音乐,将颂莲的恐惧与悲凉准确地展现出来。 4。画外声音的使用。这也是本片主题体现的最重要之处,导演利用这种手法将颂莲继母和陈老爷两位“封建”中的特权者塑造得鲜活异常。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里,画面只是对颂莲的特写,但真正掌握颂莲命运的继母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观众无法看见画外的继母,反而无形当中将继母的统治地位体现出来。而这个方法对陈老爷更甚,虽然是主角,导演却一直让他在画外或将他置于大全景中,使整部影片中观众都看不到其脸,只能听到他控制一切的声音,使得他的“统治者”符号化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也露骨地道出了这个问题:有权有势的人自然成了统治者。

影片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是很讲究的开篇就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和黄色,表面上是吉祥的,。但影片却把观众带进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家族制度生活怪圈中。影片制作考究,许多镜头画面都像是一幅油画,无论是色彩的运用还是搭配,都是和谐与矛盾的交替,这也从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及它在结束前的挣扎!

这是结尾的部分,颂莲跟着被掳走的三姐的镜头,也是影片的谷地高潮,此刻的场面调度绝对算得上经典。先是摇晃的跟镜,可怕的喧闹的(什么音乐)响起,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视野,绷紧着神经跟随着主人公去揭开封建家庭最神秘,也最可怕的秘密。

然而,最妙就在这里,导演知道,屋子里其实没什么可看的。接着,所有声音一下子静了,一个远全景,一声响彻云霄的惊叫,看,一个女性(颂莲)在这个大宅院(男权世界)里是显得那么弱小,渺小,无助,那么微不足道。

此镜头可谓精华,把封建社会的女人卑微的地位再好不过的体现出来,看她们,像不像桌上的菜肴,随人点。此镜头在片种总共有4-5次,依次把颂莲从期待到不屑到嘲笑,再到后来的无所谓的心境表达得不露痕迹。

这个长镜头的特写,已经充分把那个时代下的女人的命运和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颂莲这个人的不屈比饶个性也也呼之欲出!

影片故事在结尾处依然运用照应手法,还是鞭炮齐鸣,又一个新太太来到了老爷家,故事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悲剧而结束,一切如故,悲剧与悲剧人物都还是会有的…… 影片实际上是借一个没落时代来反映人们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带着反思,带着疑惑,带着对封建制度的了解。看完影片,留下观众的,绝不仅仅是回忆……

针对这一尖锐又极富辨证性的意味的主题,张艺谋导演使用了大量外化且风格浓烈的导演手法,虽有点过于外化却用得比较到位,可以说本片是张艺谋导演风格最为成熟的作品。

全片在塑造人物和叙事上,虽外延为批判封建社会,但其本质是讲述旧社会中人物不断争斗而胜者掌握“规矩”。虽然大量外化的手法让外延显得特别明显,但其各种视听和剧作设计真正想体现的是:封建不源自礼教,而源于人心。

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影片经常将颂莲放在一个偌大的环境中,这种全景镜头无疑在讲述人相比与环境是多么的渺小,也说明了那个时期女人的地位是多么的卑微,女人在那个时期是男人的玩物,颂莲开始时就说,女人不就那回事吗,而灯笼就是对这种形式

夸张的表示,真是应了女人如衣服,想穿哪件穿哪件,每次看到四个太太在等待灯笼的来临时,心里都莫名的感伤,灯笼此时已经进化,它代表着希望和权利,在吃饭时就足可以看出,灯笼在哪房,她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还有很多优质服务,比如锤脚。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 内心 狡诈 嫉妒 ,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三太太是一个戏子,当时很出名的明星,现在沦落到和这些女人“抢饭”。心里肯定不满,她直爽,好胜使她表面上很有优势,其实她是一个很笨的女人,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没坏心眼,她的性格也导致了她的失败。而颂莲就是这些女人中最大的牺牲品,从第一次被锤脚时,被挂灯时,拥有权利时,她已经完全向命运低头,陷在了婚姻的漩涡里。她的假怀孕就是最好的证明, 她的欲望太大,想加大成功的步伐,步伐太大,也就忽略了一些致命的东西,她的悲剧是别人帮助,自己才是最终的元凶。点灯、灭灯、封灯,我是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 ,颂莲最后终于明白了。看到三太太被逼死,四太太颂莲已疯,五太太又将迎来了这样的命运,灯笼又要被挂起,此情此景又将会上演,红灯高挂,宿命已沉。

篇三: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1.色彩的运用: “大红”、“深黑”、“灰色”、“白色”为象征色

红色贯穿整部影片。

道具:灯笼、管家中的红伞、大少爷的红马甲、三太太的戏服、四太太的头巾、门饰等

<1>红色与黑、白、灰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红色一般喜气洋洋,温馨。但是通过冷色调的对比,表现出了一种凄凉、阴森、恐惧。

<2>夏天没有来,秋天没有硕果累累的金,冬天纯白的雪也渗透着蓝、灰,产生一种让人非常凄凉的感觉。通过这些冷色调的衬托,一排排过分温暖的红灯笼,可以表现出一种伪装。

<3>雁儿跪在雪地中,红灯笼燃烧释放的火焰前,炽热与冰冷的交替。“太太梦”随着红灯笼的灰烬,埋藏于冻地,死了对她才是解脱。

<4>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非, 充塞观众的视觉空间。

<5>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象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观众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燥感。

<6>颂莲:

a:初来乍到,白衣黑裙,学生打扮的她与迎接她的花轿背道而驰,纯净而是非分明。 b:权利战争的她,红紫相间的旗袍,明黄色镶玉边的夹袄,体现了她处于地位的巅峰、得意的心理。

c:自己走在院子里的时候,黑白与红色的对比(裙子与花轿),走向火坑里。

d:封灯后,暗蓝色成为她颜色的主调,地位不断的走向衰败。封灯时,颂莲一身红色旗袍在一片狼藉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对封建家长制的讽刺。

<7>太太们衣服的颜色:

a:大太太的服装为紫色,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而大太太在陈家的荣誉地位也确实是不可动摇的。

b:二太太的服装色彩为土黄,她也正是靠着政治的手段稳固自己的地位的。

c: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唱戏的,她的服装基本属于戏服:色彩从红到白,穿着一身大红衣服,绚丽夺目。而最后却是以被人抬出府,只穿白色的贴身衣服的悲惨结局而收场。

d:四太太颂莲出场的时候,鲜艳的红色字占据银幕的时候。初到陈家,颂莲身上穿的是学生装——月白衫子,黑裙子。到了秋天的时候,颂莲第一次穿红衣服,那是在见到大少爷时。再到给二太太剪头发顺便剪掉她的耳朵——黑衣红裙。在影片的最后,又回到“夏”,恢复了学生样子,也失去了意识。

<8>白色,既能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在此影片中却给人以恐怖的心理体验,代表着死亡,雁儿在雪地中死去三姨太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夜晚被抓,走向了死亡之墓—— “死人屋”。而四姨太最后在雪地中,行为疯癫失常。在这明亮纯洁的白色背景的衬托中,能够更好地反观这个典型封建家庭的黑暗。

<9>黑色,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我们无法忽略的是那笼罩在陈家大宅上空的

“黑”——一种恐怖,一种荒凉,一种没有生机带着绝望的难以躲避的死气。对于黑色的恐怖莫过于封灯的情景,那一块块黑色的罩布无情地尘封了颂莲最后的一丝希望,并将之冰封于 “黑色恐怖”之下。这是老爷的冷酷无情,是太太们之间的相互算计,是颂莲的悲鸣,更是这个时代女人们的悲哀。

2.声音的运用: 音乐可以被区分成叙事性音乐和非叙事性音乐。

叙事性音乐是指音乐由存在于叙事空间的音源发出。在电影中,叙事性音乐的音源可以是收音机,电视机,乐队,歌剧演出等等。《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叙事性音乐是中国的传统音乐,笛子和京剧。

<1>捶脚就是非常好的例证。影片中,捶脚声首先是出现在叙事空间内,然后转入非叙事空间。当捶脚声在大而封闭的庭院里响起,妻妾们都在想着各自的苦恼。这个声音飘荡在空中,它不仅敲在受宠幸的太太的脚上,也敲在其他太太的心里。敲击声混合着音乐,以及点灯的动效声,形成了特殊的声音效果,暗示着太太们之间的争斗,也代表了她们对特权的渴望。

<2>笛子:

第一次听到笛子声,是飞濮(老爷的儿子)吹奏的。颂莲被吸引住了,或者说这一刻,她深深地陷入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父亲对她的爱)。笛子作为独奏乐器声音大而高亢,它能演奏出优美或哀婉的旋律。影片中,笛子代表了颂莲的感情及她的回忆,表达着她的悲哀,难过。

笛子声第二次出现,仍然是飞濮吹出的,颂莲冲回自己的房间,想要拿出自己的笛子,可老爷告诉她,笛子已经被烧掉了。这一次,颂莲是想通过自己的笛子,也就是音乐声,表达情感,但是她却再也不能了,因为老爷剥夺了她吹笛子,甚至是看笛子,回忆美好生活的权利,这意味着颂莲失去了表达自己的能力。当老爷告诉颂莲他烧掉了笛子的时候,颂莲非常生气和难过,但是她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

飞濮和笛子声总是同时出现。笛子暗示着颂莲和飞濮之间的对比,前者是一个女人,富家老爷的妾,不能通过说话甚至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后者是一位封建家庭的继承人,拥有绝对的权威,可以通过语言或音乐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

重要一次笛声:颂莲在自己生日那天喝醉了,她院子里的红灯笼被封了,因为她用怀孕来欺骗老爷,从而彻底的失去了老爷的宠幸。她把自己灌醉发泄自己的坏情绪。音乐声也意味着飞濮对她的失望和同情。

笛子声使女性(颂莲)和男性(飞濮)的地位形成鲜明对照。

<3>京剧:

京剧以两种方式出现:梅珊的演唱,梅珊房间里的留声机播放唱片。京剧是梅珊取悦老爷的手段,也是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京剧出身的二奶奶的几段唱段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甚至到了故事的结尾,突然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既来自于她死后的灵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

影片中,梅珊共唱了三次京剧。第一次是在颂莲新婚之夜的清晨。她的歌声吵醒了睡梦中的老爷和颂莲。她用自己的演唱表达着不满,报复颂莲。她的目的是夺回老爷的宠幸。但是她不能要求老爷对她好,她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让老爷多花时间陪在她身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特权。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京剧演员,梅珊用自己的演唱而不是甜言蜜语来获取在家庭中的地位。

梅珊第二次演唱是唱给老爷听的,这一次她是为讨老爷欢心。老爷让她唱《苏三起解》,这是京剧唱段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苏三起解》讲述的是苏三在做妓女的时候被情人遗弃,后被老鸨卖给一家有钱人做妾,家中的大太太和外人有染,毒死了丈夫,嫁祸给苏三。苏三在重刑之下,认了罪。片中的唱段就是苏三在被押解到洪桐县途中所唱。《苏三起解》是关于女性悲惨命运的故事。在押解途中,苏三抱怨自己的父母将自己卖入妓院,她恨大太太陷害自己入狱,她恨衙门官员受贿,草菅人命。但是苏三不能申诉自己的冤屈,她没有权势没有金钱,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实际上,苏三暗指梅珊,在旧中国,京剧演员和妓女同属于一个社会阶层,她们是最无能的。因此,这一唱段是意味深长的,它暗示,无论是戏中的苏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梅珊,她们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

梅珊第三次唱戏是为自己和颂莲唱。在这个深宅大院里,唱戏是梅珊唯一的享受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此,京剧就像笛子一样,代表了梅珊辉煌一时的过去,美好的回忆,现实生活中的悲哀。但是,梅珊比颂莲勇敢,因为她可以唱,老爷不能剥夺她的声音,因为这声音同样带给他愉悦。老爷喜欢京剧,因此他让梅珊唱,但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梅珊。

除了梅珊的演唱,留声机里也放京剧。唱片是梅珊在红极一时的时候录制的。它代表着梅珊光辉的过去。那时候,梅珊通过自己的表演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时她经济上是独立的,不依靠任何人。结婚后,她不再演唱了,失去了经济上的自主,完全依靠老爷养活,她的演唱是她获得老爷宠幸的唯一手段,从而获得宠幸,就意味着在家中拥有特权。

在影片中,留声机播放唱片的场景出现过两次,每一次都和叙事紧密相连,推动了叙事的发展。第一次,颂莲在梅珊的屋里和高医生一行人打麻将,留声机里播放着梅珊以往的唱片,高医生还赞赏的说着唱片的来历,聊起梅珊辉煌的过去。打牌过程中,颂莲弯腰捡掉在地下牌,无意中发现了梅珊和高医生的暧昧关系,唱片所代表的往日的辉煌和现在对感情生活的追求形成了对照,但是,这种追求是不允许的,是必定要出事的。这一场戏为梅珊的死埋下了伏笔。颂莲在醉酒之后泄露了这个秘密,老爷命下人吊死了梅珊。梅珊被杀后,颂莲在深夜打开了梅珊屋里的留

声机,播放着梅珊的唱片。管家和仆人们以为梅珊的鬼魂前来复仇,被吓跑了。仆人们逃跑之后,叙事性的音乐逐渐转换成非叙事性的,唱片中的演唱逐渐转换成梅珊的演唱,而后转换成合唱,进而,演唱的声音越来越大,画面也从颂莲的近景切成房间的全景,而后转换成三太太院子的大全景,合唱声最后整个院子。这一次,演唱声弥合了叙事空间和非叙事空间的缝隙,同时也将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联系在一起。此外,歌声是颂莲对梅珊的告慰,也是梅珊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唱片中唱的是另外一出京剧中的名段《御碑亭》。《御碑亭》讲的也是一个关于女性的故事。女主人公在回家途中被大雨所阻,在御碑亭中避雨。一位男子也在亭中避雨,二人相安无事的过了一夜。事后,女主人公的丈夫得知此事,误解妻子,认为妻子和避雨的男子有染,他不相信妻子解释,非要休妻。妻子只能伤心欲绝的回了娘家。在过去,女性的名节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她们必须从始至终忠诚于自己的丈夫。这是规矩,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女性没有权利提出和丈夫离婚,而男人却可以抛弃自己的妻子。因此,休妻意味着对女性,妻子的惩罚,是一个女人最丢脸的事。因此,在《御碑亭》中,女主人公把休妻比作杀妻。

京剧中的唱段将梅珊和《御碑亭》中的女主人公相对照,唱词恰恰表达了梅珊的感受,她唱出了梅珊想说的话,当然,梅珊和高医生的确有染,但罪不至死。

综上所述,京剧象征着梅珊,京剧是梅珊的生活,也是她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影片中,她的演唱唱出了她的爱,快乐,她唱给老爷听,是为了获得宠幸,保护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唱片中的演唱才是梅珊真正的表达,通过唱片中的唱段,她抱怨着自己悲惨的命运,但是她无法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说出自己的愿望。

<4>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叙事性音乐和非叙事性音乐都表达着片中女主角们的感情,并暗示了她们的悲剧性命运。作为非叙事性音乐,主旋律是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出现的,包括打击乐和女生合唱。主旋律在影片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打击乐的主旋律体现的是封建家族中的传统仪式,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点灯,灭灯,随季节变化。而合唱则是太太们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5>打击乐

打击乐从影片开始就出现,一直到影片的结尾,中间反复出现,和影片的段落——夏、秋、冬匹配,这种重复使用将影片的声音也分成了段落,和画面形成对照,也成为了影片中的主旋律之一。同时,打击乐曲也成为影片叙事方式的一部分。

也暗示着深宅大院中“规矩”的开始——点灯,每一次点灯都宣布了获得老爷宠幸的胜利者。当管家宣布老爷的决定后,音乐就伴随着点红灯笼的画面开始响起,而后就是捶脚声。因此,这一主旋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声音结构,它表示出了太太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择手段让自己院里的红灯笼亮起来。打击乐曲的不断重复意味着太太们的悲剧性命运在这个封建家庭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复写。

<6>合唱

在影片中,女生合唱第一次出现是颂莲在新婚之夜脱去外衣时,而后,当老爷被梅珊用计叫走之后,颂莲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屋子里,面对着镜中的自己落泪,

这时候,合唱声再次出现,哀婉,无奈,就像是颂莲在无言的表达着自己郁闷,绝望的心情,也预示着颂莲的灾难由此开始了。

随着剧情的发展,颂莲发现自己的丫鬟雁儿竟然在自己的房间里点了若干红灯笼,就在颂莲冲进雁儿的房间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合唱声响起。此情此景表明,雁儿梦想着成为老爷的妾,而这却是雁儿的白日梦。这时出现的合唱声就像是雁儿和颂莲的心声,因为她们都想受宠,都想在这个大家族中有地位,可这时候的颂莲由于假装怀孕被老爷封了灯,而老爷压根就没想娶雁儿,两个人的愿望都是无法实现的,她们内心的痛苦,压抑,通过女生合唱哀婉的表达了出来。当雁儿快要死了,被送往医院的时候,合唱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它暗示了雁儿的命运——死亡,也同时传达了痛苦,绝望和悲剧性的宿命。七天之后,颂莲得到了雁儿去世的消息。雁儿的死是谁造成的?是她过分的想要获得太太的地位的愿望造成的,她的愿望超越了仆人和主人之间的界限,因此,根据家法,她要受罚。

合唱的主旋律再次出现是梅珊和颂莲谈话的时候。梅珊向颂莲讲了自己的故事,而且对颂莲说,尽管她是个大学生而自己是个戏子,但是作为女人,她们的命运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旦女人成为妾,她们的命运就注定是悲惨的。在她们谈话的过程中,女生合唱就像另外一个也在伤心的讲述着故事的声音,诉说着悲伤和无奈。

影片结尾,颂莲已经疯疯癫癫了,老爷又娶了一位年轻的五太太,合唱声又响起来。

<6>紧密的京剧锣鼓点表现出空间感和爆发力,清晰的对白没有任何的失真现象,也没有后期任何音效的添加,背后发出指令,声音无处不在。巧妙的利用了京腔和锣鼓,表现出了黑暗势力的统治与无奈,体现了封建势力的一种讽刺与威慑力。

<7>对白部分

影片开始的长镜头,配有颂莲与其后母的几句对白,各有其作用。如,“女人不就这么回事儿么”揭示了主题。“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反应出了颂莲倔强的人物性格。同时交代了背景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颂莲即将嫁人。

对白能够很好的塑造人物,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心理。尤其是人物初次登场时,往往其对白都是有标识意义的。我们来看看,雁儿和几位太太的出场。 雁儿的出场“你是谁呀?你就是那个四太太?”表现雁儿想做四太太而不得的内心活动。颂莲“对,我就是那个四太太!”强化颂莲倔强的性格,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份表示确认,“你把箱子给我拎进去!”变成了雁儿的主人,老爷的奴隶。

大太太的出场:“多大了?”,她自己已经很老了。“知书达理就好,和姐妹和睦相处,好生伺候老爷”。这是作为大太太要说的话。颂莲走后,大太太自言自语“罪过罪过”这是作为一个人该说的话。二太太出场:“长得真秀气,叫什么名字,名字跟人一样秀气。”菩萨脸,蝎子心,二太太的虚伪性。“没本事,只生了个丫头。”彻底的男权附庸者。“三妹对你太不客气了!”挑三太太的刺,挑拨离间。 三太太出场:没有对白,懒得搭理颂莲,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着装、神态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对颂莲的敌意,表现出其什么都放在面子上的直率性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介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6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介绍
相关文章
  •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情介绍

    大红灯笼高高挂资料《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灰色与红色[来源:作者:周传基]【字体:大中小】希区柯克用颜色来讲故事,而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主要两个颜色-灰与红起的是...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