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_国学经典 正文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_国学经典

2016-12-13 06:34:08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战国策 卷十 齐(三)

○楚王死

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 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 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 王亟入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 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 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

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 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 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 下东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

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于楚。”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少其地。太子何不 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 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

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 齐辞,必听王。然则是王去雠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故曰 “可以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 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 车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

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 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故曰“可使人恶苏秦于薛公也”。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

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 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故曰“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也。”

又使景鲤请薛公曰:“君之所以重于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齐权也。

今苏秦天下之辩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苏秦,则是围塞天下士,而不利说途 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苏秦,而于君之事殆矣。今苏秦善于楚王,而君不蚤亲, 则是身与楚为雠也。故君不如因而亲之,贵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苏 秦。故曰“可以为苏秦说薛公以善苏秦”。

○齐王夫人死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 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

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 且以鬼事见君。”

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 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 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土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 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 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在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薛,而孟尝令人体貌而 亲郊迎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忧,文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 “敬闻命!”

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之,清庙 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荆亦甚固。’”齐王和其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 焉!”疾兴兵救之。

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人之急也, 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

○孟尝君奉夏侯章

孟尝君奉夏侯章以四马百人之食,遇之甚欢。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 也。或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董之繁菁以问夏 侯公,夏侯公曰:“孟尝君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 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君所以得为长者,以吾毁之者也。吾以身为孟尝君 岂得持言也?”

○孟尝君燕坐

孟尝君燕坐,谓三先生曰:“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阙者。”

一人曰:“譬!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

田瞀曰:“车轶之所能至,请掩足下之短者,诵足下之长。千乘之君与万乘 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胜{股目}曰:“臣愿以足下之府库财物收天

下之士,能为君决疑应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为君取矣。”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或以问孟尝君曰:“为君舍人,而内与夫 人相爱,亦甚不义矣。君其杀之。”君曰:“睹貌而相悦者,人之情也,其错之 勿言也。”

居期年,君召爱夫人者而谓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 弗欲。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于卫甚重。 齐、卫之交恶,卫君甚欲约天下之兵以攻齐。是人谓卫君曰:“孟尝君不知 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闻齐、卫先君,刑马压羊,盟曰:‘齐、卫后世无相攻 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约天下者兵以攻齐,是足下倍先君盟约而 欺孟尝君也。愿君勿以齐为心。君听臣则可;不听臣,若臣不肖也,臣辄以颈血 湔足下衿。”卫君乃止。

齐人闻之,曰:“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功。”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 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 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 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 弗逐。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 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 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 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

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 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 义,慕君之廉也。今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 孟尝君曰:“诺。”

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 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 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 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 之宝剑。”孟尝君曰:“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 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

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淳于髡曰:“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

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 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 七士也?”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

之狡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 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 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围邯郸。齐、魏亦佐秦伐邯郸,齐取淄鼠,魏

取伊是。公子无忌为天下循便计,杀晋鄙,率魏兵以救邯郸之围,使秦弗有而失 天下。是齐入于魏而救邯郸之功也。

“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故三 国欲与秦壤界,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福三国之君,兼二 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 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赵、魏危,则非齐之利也。韩、魏、 赵、楚之志,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急, 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不得不事齐也。故秦得齐,则权重与中国; 赵、魏、楚得齐则足以敌秦。故秦、赵、魏得齐者重,失齐者轻。齐有此势,不 能以重于天下者何也?其用者过也。”

篇二:《战国策·齐策》《战国策·齐策》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4分)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王之蔽甚矣 ( )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 )

(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2分)

[答案]

12.(1)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 (2)刺:指责 (3)反:同返,返回 (4)期年:满一年

13.B 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

14.(1)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

(3)(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

篇三: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诗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2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3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5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0、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6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6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6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6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7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7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7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7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8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8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8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8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8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9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9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9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95、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9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9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9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9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00、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0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10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10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10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06、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10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10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1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1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11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1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1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2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_国学经典》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24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战国策,-,卷十·齐策三_国学经

    战国策卷十齐(三)○楚王死楚王死,太子在齐质。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