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姜夔——《暗香疏影》 正文

姜夔——《暗香疏影》

2016-12-13 06:38:52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联考卷4附答案)

秘密★启用前

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联考卷4)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

2.回答1—6题、11⑴或12⑴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3.作答时,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题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大都是先有了歌谱然后才能填作歌词。作谱与填词的人都应该深谙乐理。在宋代,不少词人同时又是音乐家,他们能够创调制谱,就往往自己作谱,自己填词。如姜夔的自度曲十七首,歌谱与歌词皆出于他一人之手。但并不是每个词人都能作曲,一人独自作谱作词的究属少数。大多数词人只是根据前代或当代现成流行的乐谱填词,或者是一人作谱,一人填词,共同合作。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字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又如《碧鸡漫志》卷二说:?江南某氏者,解音律,时时度曲。周美成与有瓜葛,每得一解(曲),即为制词,故周集中多新声。?柳永和周邦彦都是懂得音律的大词人,他们都同教坊乐工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制词以填新腔。像这样歌谱与歌词分出于二人之手的在宋词中不在少数。如《玉梅令》,姜夔《玉梅令》词序说:?石湖(范成大的号)家自制此声,未有语实之,命予作。?又如《明月逐人来》,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乐府有《明月逐人来》词,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以乐谱的。如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又如《鱼游春水》一词,《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复斋漫录》:?政和中,一中贵人使越州回,得词于古碑阴,无名无谱,不知何人作也。录以进,御命大晟府填腔,因词中语,赐名《鱼游春水》。?不过这种先有词后作谱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按谱填词,往往会为了迁就曲谱,在文字语句方面受到一些句法和声调上的限制,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容易充分、圆满地表达出来。所以《碧鸡漫志》卷一说:?今先定音节,乃制词从之,倒臵甚矣。?先作词后配谱就可以不受拘束,如意表达。但是这必须作词者同时又能作曲,或者和作曲家密切配合,才能使所作的词适宜于配上谐美的歌谱。

杨缵《作词五要》说:?第三要填词按谱。自古作词者能依句者少,依谱用字者百无一二。词若歌韵不协,奚取焉??张炎《词源》卷下也感叹道:?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

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之。?因为宋代词人并不都是通晓音律的,能够完全依照音谱拍眼作词的并不多。一般词人作词,本来并不要求合乐歌唱,所以往往不协律腔。他们大都只是选取前人的作品为范例,依其字句声韵填之。他们把词诗律化了,只按照词的诗律而不按照曲的音律来填词,这已不是原来按谱填词的意义了。

(摘自中华书局夏承焘、吴熊和《读词常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一般是先有乐谱再填作歌词,不过也有先作了歌词再配上乐谱

的情况。

B.更多的词人因为音乐知识匮乏,只能根据现成的乐谱填词,或找能作谱的人合作,自

己填词。

C.能够独自作谱作词的作者并不多,因为既要求作者通晓音乐,能独自创调制谱,还要

会填词。

D.按谱填词,因在语言上受句法声调的限制,不如先词后谱更便于如意地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永与教坊乐工的合作,一词一谱,相得益彰,使其作品盛传于世,这也是柳永名声

大噪的缘由之一。

B.周邦彦与江南某氏有瓜葛,使他常常能近水楼台先得月,频频为新谱作新词,因而词

集中新调新谱更多。

C.范成大自创新曲《玉梅令》,但苦于自己没有词人的文学素养,只好请姜夔出手相助,

为其新谱填词。

D.吴曾所记《明月逐人来》由李太师撰谱,李持正制词,也是宋词中歌谱与歌词分别出

于二人之手的范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词人同时又能作曲,或者能和作曲家密切配合,就可以先作词,再配上谐美的歌

谱,从而创造出传世经典。

B.填词讲究歌韵合协,即曲谱与文字语句协调,但真正能做到乐句与词句合拍的少,能依谱用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C.好多词人谈及音律望而却步。若不能通晓音律,文学功底再好,要完全依照音谱拍眼

作词,也是难于登天的事。

D.一般词人作词,并不要求合乐歌唱,往往不协律腔,仅依前人作品的字句声韵仿作,

事实上已经把词诗律化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五世祖恭,仕后赵,为河东郡守。父僧习,齐奉朝请。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做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尽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三日,广陵王元欣家奴面缚自

告牒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北周宇文泰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宇文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周文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周文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趣令就禁 趣:立刻

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

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

D.以旌吾过 旌:表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3分)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⑵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8.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9.“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3)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糊涂一世

(俄)阿纳托利·特鲁什金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咕。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我的话让国王大惊失?色?,差点没变成白人。随后他又小心翼翼地问:?那你们偷国家的东西吗??

我回答说:?在我们俄罗斯,偷国家的东西还不如上吊呢!谁要是偷了国家的东西,谁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说不定还会被杀了呢。?

我刚说到这儿,国王起身就往外跑,他的保镖们最后把我们家又检查了一圈。

国王要告辞了,我对他说:?您用不着为那些小偷小摸的事烦心。您的国家跟我们国家没法比。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但我相信您的国家盗窃抢劫的事也会越来越少。?他们终于走了。

他们走后,我们全家对刚刚发生的这件事又感慨了一番。半个小时后,我们才想起来去别的房间看看,这时大家才发现,家里凡是值点钱的东西都没了。我拿过那个小首饰盒一看,首饰盒的底部用俄语写着一行字:?我是糊涂二世,你是糊涂一世……?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平时节目上所见受访家庭都是做了准备的,所以,“糊涂二世”拜访“我”,是想看一下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普通家庭的样子。

B.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糊涂二世”的发问,“我”谎称自己是富裕的“一口之家”,在场的岳父岳母和妻子都没有反对。

C.小说多次写国王的保镖们巡视墙角旮旯,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可悲结局;凸显“我”和家人的可笑、可怜,增强作品的讽刺意味。

D.小说以“糊涂一世”为题,暗示主人公糊涂了一辈子,糊涂到了顶点;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一塌糊涂的社会现实状况。

E.作者煞有介事,把一个虚构的事情写得像实有其事,并且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人性扭曲的深刻反思,呼唤着美好的人性。

⑵“我”理直气壮的回答,使“糊涂二世”的反应从“大吃一惊”到“瞪大眼睛”到“起身

就往外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⑶文中的“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⑷小说中的“我”在私下和家人说真话,但当着外人的面却一味编造谎言,对此,人们褒贬不一。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焦菊隐与老舍的两部戏

焦菊隐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那时候,剧院刚刚成立,演员队伍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他们各自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不同,各有自己的演剧习惯,因此,如何统一其创作方法,是焦菊隐遇到的第一大困难。

为此,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他告诫演员,体验生活,不是去学习某些人的局部动作,而是作为劳动人民中的一个,去体验一种真实、自然的生活。体验生活要避免两种错误:一是臵身生活之外,作为旁观者、同情者、调查者去体验生活;二是直接向生活里去寻找艺术创作上的典型。

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境,实现舞台上的?一片生活?。朱旭说:?焦先生在剧院有个外号,叫‘面人焦’,

篇二: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姜夔《扬州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维扬:今江苏扬州。②荠麦:荠菜和麦子。③千岩老人:指淮南东路,宋时在淮扬一带。④初程:指作者初次到扬州。⑤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景象。⑥清角:凄清的号角。⑦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⑧俊赏:卓越的鉴赏水平。⑨二十四桥:今扬州“二十四桥”。

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我路过扬州。夜雪初停,荞麦长得无边无际。进城之后,我又见到处一片萧条,寒水绿绿的,暮色渐渐笼来,戍楼中传来了黄昏的号角。我的心情受到此时此景的影响,悲怆感伤,生出无限的感慨,自创这首词曲。千岩老人认为有《黍离》之悲。

扬州是淮左著名的都会,这里有风景秀丽的竹西亭。我在此停止一下行程。自从金兵南侵退去,就连这废弃的城池和老树,都厌倦了战争。渐渐到了黄昏,凄清的号角吹响,这时这里仿佛是一座无人的空城。

曾在这里观赏的杜牧,假如今天旧地重游,也会惊讶它的变化。纵然那豆蔻词写得再美,青楼梦再好,恐怕也难以表达此刻的心情,二十四桥还在,波心中荡漾着冷月的光影,无声无息。可叹桥边的那一年一度的芍药,年年是为谁?开得花儿一片红?

鉴赏:

金兵南侵以来,繁华的扬州屡遭兵燹,成为一座空城,淳熙三年,年轻词人初到扬州触景生情,感伤时事,写下此词。

上处前三句叙事,交待写作背景。早听说过扬州是名城,此次初来。“过春风”以下六句写乍城中的印象,满目荒凉,“渐黄氏”三句由视觉向听觉,把空城寒之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状物绘景本领实高。

下片设想当年在扬州有过许多风流的音乐事的杜牧,假如所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绝对写不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艳情诗业,委婉地表现出对扬州遭到战争破坏的无限惋惜和感伤。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人何在”三句由已及人,联想意中人今在何方?遂化用杜甫《梦李白二首》:“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诗意,写出月夜梦境或幻觉,仿佛看到“故人入我梦”,淡淡的月光透帘而人,映照着她那憔悴哀愁的容颜,借意中人魂魄人梦透过一层抒写了词人对情侣的刻骨相思。

全词结构严密,意脉清晰,从解鞍入城,黄昏听角到月夜问花,按时间顺序写来。从抒情看,先写所见,次写所闻,再写心中所思,逐层写来,从感情容量来看,如同一篇浓缩了的《芜城赋》。又因为其既表现出金兵入侵造成的灾难,又抒发了时人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的心理,故为当时传诵,有很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此词概括力极强,想象丰富,令人惊心动魄。

篇三:2016年1月菏泽市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高二语文假期练习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夏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 ,。夏雨喜欢与闪电结侣,和雷霆为伴。立..

闪裂空,常是它的报幕;惊雷滚地,常是它的鼙鼓。夏雨从不默守死板的模式,也不就范单一的......

框框。有时候,它以急箭般的雨点儿(扫∕射)向大地,将山川变成白茫茫的世界;有时候,它以层层密密的雨帘,(遮∕搅)得天地不分;有时候,它以鞭子似的雨线,抽打着大地的一切;有时候,它将铜钱般大的雨点,(撒/洒) 落在牛背东边的草丛,而牛背西面,却是一弯天盖蓝得迷人;有时候,它像个跌跌撞撞、盘桓数日赖着不走的醉魔, ,不将江河、湖......

泊鼓捣得满满溢溢,不将房舍、道路埋葬于洪水、泥石流里,决不离开。我惧怕这种暴虐、残酷....的夏雨。

1. 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雷霆 鼙鼓 B.默守报幕

C.跌跌撞撞 盘桓 D.暴虐残酷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扫 遮 撒B. 射 搅撒

C.扫 搅 洒D. 射 遮洒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时久盼不至,有时不请自到 不把树木、庄稼折腾得东倒西歪

B.有时不请自到,有时久盼不至 树木、庄稼不被折腾得东倒西歪

C.有时不请自到,有时久盼不至 不把树木、庄稼折腾得东倒西歪

D.有时久盼不至,有时不请自到 树木、庄稼不被折腾得东倒西歪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相信,如果演奏者没有寄寓自己的万般心事,琴声不可能如此如泣如诉。 ....

B.在她生病的那段日子里,同事们对她照顾得无所不至,她深受感动。 ....

C.尽管季节是在深秋,这几天天气却很暖和,走在阳光下,感觉如坐春风。 ....

D.这种主观上的干预,破坏了叙事的自然秩序,是不可理喻的败笔。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由于伪常识的存在,使得一些干部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行为“习以为常”,认为这些不过是生活小节,不上纲、不触法。

B.卡尔扎伊拒绝在美阿安全协议上签字、释放塔利班犯人,以及说服其哥哥退选,都是为支持拉苏尔当选。

C.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创业理论和意识的培养,并积极提供学生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

D.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陈方正

首先,是“礼乐”观念之演变为贯穿整个轴心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古代,“礼乐”(亦合称为“礼”)即宗教仪式,但到了殷周之际,其意义便发生基本变化。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在于“礼者德之则”,而“‘礼’和‘德’是互为表里的”;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则以“敬德 ”(累积德行)为主。换而言之,代表宗教的“礼”已经渗透了政治含义,即与关心民生、民食的“德行 ”分不开了。这变化所代表的,是“从‘天道 ’向‘人道 ’的移动 ”。至于“礼”的意义再次发生革命,是“孔子不断寻求‘礼之本 ’而归宿于‘仁’??它可以说是孔子从哲学角度重新阐释礼乐实践的最后完成 ??也标志着儒家轴心突破的开端 ”。换而言之,代表政治秩序的 “礼”渗透了深刻的内在修养含义,而变成与衡量个人行为准则的“仁”分不开,因此“‘仁’与‘礼’虽有内外之别,但必须合起来才完整 ”。这可以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句名言得到最明确的证据。

其次,是孔子与古代礼乐传统的复杂关系。这有两个对立的面相。一方面,“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也就是说,孔子毕生致力于抗拒乃至超越巫文化:“中年以后作为轴心突破的一位先驱,他自然是以礼乐传统作为思想或哲学突破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从《论语》和史籍中的记载,却又可以找到孔子深受古代宗教包括巫文化深刻影响的大量证据,这和他为殷商遗民与崇拜周公不无关系,甚至,也可以说是他获得强烈使命感的由来 ——因

为“巫传统的 通天地 ’使他终于能发展出人得以个人身份,自由而且直接地,与‘天’交通的构想 ”。因此,对传统“他采取了重新诠释而不是全面拒斥的态度”。将这两方面合起来看,便可以说孔子虽然致力于建立新传统,但仍然是深深植根于旧传统而并没有与它决裂。这显露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其强大延续性,因此,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的“轴心突破”表现得最为温和与渐进。

最后,则是以“内向超越”来作为中国“轴心突破”亦即整个哲学运动的特征。所谓“内向超越”是和西方特别是希腊哲学的“外向超越”做对比,而“超越世界”(transcendental world)则是和现实世界相对的。“外向超越 ”的显例是柏拉图的“理念”(idea)世界,即在我们熟知的、杂乱无章、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以外,还有由一套永恒不变、迥异尘寰、清明崇高的“理念”(idea)所构成的世界,那可以说是“外向超越 ”最典型的例子。以色列的全知、全能、全在之上帝,当然也是同样突出的另一个例子。与此相反,中国哲学家的“超越世界”一般都以“道”为名:它虽然不同于现实世界,两者却又紧密相连,不可截然划分,其间关系可用“不即不离”来形容,这就是所谓 “内向超越 ”。

(选自2014年6月《读书》)

6. 本文是一篇书评,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礼乐的意义经过了从宗教向政治、再从政治向内在修养的两次革命变化。

B.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是从哲学角度对礼乐实践所作出的重新阐释。

C.因为中国的 “轴心突破”表现得最为温和与渐进,所以中国文化才能呈现出强大的延续性。

D.中国哲学运动的特征表现为“内向超越”,而希腊哲学则表现为“外向超越”。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毕生致力于抗拒乃至超越巫文化,但又深受巫文化的影响。

B.中国哲学的“超越世界”不是和现实世界截然划分,而是融合在现实世界之中。

C.孔子虽然致力于新传统的建立,但对旧传统又有很多的吸纳与继承。

D.柏拉图的“理念”(idea)世界是由一套超越现实之外的理念所构成的。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殷周之际,“礼”中渗透了“德”的因素;而到了孔子那里,“礼”与“仁”则变得关系

密切。

B.孔子对“礼乐”传统的态度看似矛盾,但与孔子的整体思想并不冲突。

C.从文中可知,“礼”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而“仁”则作用于人的内心。

D.在中国哲学中,“道”离不开现实生活,两者紧密相连,不可截然划分。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霍光论 苏轼

古之人,惟汉武帝号知人。盖其平生所用文武将帅、郡国边鄙之臣,左右侍从、阴阳律历博.

学之士,以至钱谷小吏、治刑狱、使绝域者,莫不获尽其才,而各当其处。然此犹有所试,其功效著见,天下之所共知而信者。至于霍光,先无尺寸之功,而才气术数,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

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付以天下后世之事。而霍光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处于废立之际,其..

举措甚闲而不乱。此其故何也?

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至于捍社稷、托幼子,此其难者不在乎才,而在乎节,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天下固有能办其事.

者矣,然才高而位重,则有侥幸之心,以一时之功,而易万世之患,故曰“不在乎才,而在乎节”。古之人有失之者,司马仲达是也。天下亦有忠义之士,可托以死生之间,而不忍负者矣。然狷介廉洁,不为不义,则轻死而无谋,能杀其身,而不能全其国,故曰“不在乎节,而在乎气”。古之人有失之者,晋荀息是也。夫霍光者,才不足而节气有余,此武帝之所为取也。 .

《书》曰:“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嗟夫,此霍光之谓欤!使霍光而有他技,则其心安能休休焉容天下之才,而乐天下之彦圣,不忌不克,若自己出哉! 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苟以人臣之势,而居于廊庙之上,以捍卫幼冲之君,而以其区区之才,与天下争能,则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夺其权矣。霍.

光以匹夫之微而操生杀之柄,威盖人主,而贵震于天下。其所以历事三主而终其身天下莫与争者,以其无他技,而武帝亦以此取之欤?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武帝擢之于稠人之中 提拔B.至于捍社稷保卫 ..

C.郡国边鄙之臣 浅陋D.则奸臣小人有以乘其隙而夺其权矣机会 ..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付以天下后世之事 不赂者以赂者丧 ..

B.才不足而节气有余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又非有以大过于群臣 不能容于远近 ..

D.先无尺寸之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B.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C.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D.才者争之端也∕夫惟圣人在上驱∕天下之人∕各走其职而争∕用其所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知人善任,所选拔的官员都能竭尽其才,而且功劳业绩显著。

B.辅佐幼主,最重要的不是有过人的才能,而是要有节操、气度和涵养。

C.霍光虽然昏庸无能,但能一心一意辅佐幼主,所以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

D.文章认为司马仲达有才能而没有节操,荀息有节操而没有气度、涵养。

第II卷(共11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于其成。(5分)

(2)然狷介廉洁,不为不义,则轻死而无谋,能杀其身,而不能全其国。(5分)

14. 阅读下面的唐,回答问题。(8分)

望行人

王建

自从江树秋, 日日望江楼。

① 梦见离珠浦,书来在桂州。

② 不同鱼比目,终恨水分流。

久不开明镜, 多应是白头。


姜夔——《暗香疏影》》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3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姜夔——《暗香疏影》
相关文章
  • 姜夔——《暗香疏影》

    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联考卷4附答案)秘密★启用前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联考卷4)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