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孛罗帖木儿简介_孛罗帖木儿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正文

孛罗帖木儿简介_孛罗帖木儿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2016-12-13 06:32:0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

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

梁建雄

有关史书上可查到的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颇多,我把所找到的摘录下来以供参考。

一、元世祖忽必烈之孙:

忽必烈的第五个儿子忽哥赤(和克齐)之子也先帖木儿(又译作额森特穆尔,也先帖木兒、也先帖木而、也先铁木而、也先铁木儿),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云南王,至大元年初(1308)进封营王【注1】,久镇云南、节制缅中。从世祖到泰定皇帝,屡受赏赐,食邑福安【注2】。晚年镇守北方。其幼子阿鲁于元统二年(1334)封为云南王【注3】,阿鲁之子孛罗继阿鲁位袭封云南王【注4】;孛罗子把匝剌瓦尔密亦嗣王位(元朝末年俗称云南王为梁王)。1368年元朝灭亡,他曾于1373年杀明使官拒降【注5】,后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因明军进驻云南,他于十二月走晋宁州(今云南晋宁西之晋城)的忽纳砦,烧毀了自己的龙衣,驱趕妻子投滇池而死。然后与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一同自尽而亡【注6】。 也先帖木儿之出生年月不详,但知其逝世于元至顺三年(1332)二月【注7】。如按20岁袭封王位推论,则可能出生于1260年左右,享年72岁左右。他的女儿濮国长公主、高丽王妃亦怜只班适沈王王涛【注8】。

二、元宗王也先帖木兒:

1.元宗王也先帖木兒,天厉元年(1328)曾以兵入辽东杀掠吏民。

2.元宗王也先帖木兒,天厉元年(1328)曾以兵入管州(治今山西靜乐)杀掠吏民。 注1:《二十四史?元史》卷二十二本纪二十二载:“至大元年封诸王也先铁木兒为营王,以乳母夫斡耳朵为司徒”。

注2:《二十四史?元史》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载:“世祖次子云南王忽哥赤位:岁赐,银五十锭,折钞一千锭;段匹物料,折钞一千六百五十六锭。江南户钞,皇庆元年,分拨福州路福安县一万三千六百四户,计钞五百四十四锭。”

注3:《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八本纪三十亅八载:“元统二年五月云南王阿鲁镇云南,给银字团牌”。 注4:《二十四史?元史》卷四十一 本纪第四十一载有:“云南王孛罗来献死可伐之捷。”一语,说明当时的云南王为孛罗。

注5:《二十四史?元史》卷二本纪二载:“五年春正月癸丑,待制王祎使云南,诏谕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祎至,不屈死”。

注6:《二十四史?明史》卷一二四 列传第十二所记如此,《千秋兴亡(元)》记为:“梁王在晋宁投滇池自尽”。

注7:《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六 本纪三十六载:“至顺三年二月癸卯,诸王也先帖木兒薨。” 注8:《二十四史?元史》卷三十六本纪三十六载:“至顺三年(1332)正月,命高丽国王王焘仍为高丽国王,赐金印。初,焘有疾,命其子桢袭王爵,至是焘疾愈,故复位。”

3.元宗王也先帖木兒,两都之战时拥护上都。天顺元年(1328)与辽东平章秃满迭儿进兵通州(治今北京东通州),将袭京师。被燕铁木儿击败。文宗即位后,收其王印,后还之。

三、被泰定帝处死的也先帖木儿:

前太师月赤察儿(曾佐甘麻剌镇边)之子,淇阳王也先帖木儿,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参与御史大夫铁失谋杀英宗皇帝,迎晋王也孙帖木儿即帝位,是为元泰定帝。时任知枢密院事的也先帖木儿,被泰定帝封为右丞相,其自恃功高,骄横暴敛,奸淫民女,强霸一方。两个月后即被泰定帝治罪处死,家属充军。似不可能四代袭封万户。

四、元大臣、将领也先帖木儿(兒):

1.梁国公的后代,元朝末代的御使大夫也先帖木儿:《二十五史补编·元史》中元氏族表载:蔑里吉氏,亦称灭儿吉氏、亦称蔑里期氏、亦称麦里吉台氏,本北方部落,为太祖成吉斯汗所灭。文崇(1328年即位)以后,伯颜、马扎尔台父子皆贵盛。伯颜在泰定帝时任河南行省平章,泰定帝死后是文崇的第二个宠臣,被封浚宁王,追封三世为王,又加封万户忠翊侍卫都指使;三年拜太傅加徽政使,朝廷一切多由其把持。顺帝时仍拜太师、太傅封为秦王、丞相,独秉朝权。其弟马扎尔台前事武宗,后事仁宗,素性恭谨,与他的哥哥伯颜大不相同,顺帝也要封他为王,当时他已官至知枢密院事。听说要封王便连忙入朝固辞,顺帝只得命他为太保,分枢密院径镇北方。他莅任后轻徭薄赋,甚得民心。对他哥哥伯颜的怙恶不悛曾多次写信劝告。他的长子名叫脱脱,见伯父结党营私,为非作歹,骄横日甚,尽干些权奸的事,怕日后万一引起皇上震怒,全家族都不保安全。便大义灭亲,帮助顺帝贬除了伯颜。伯颜气死。顺帝念马扎尔台父子的忠诫,即召马扎尔台入京,命为太师右丞相,脱脱知枢密院事。又加封马扎尔台为忠王,但他坚辞不拜,且称疾乞休。顺帝为鼓励廉让的精神,准许了他的请求,授脱脱为右丞相。后来又加封为太师。他的弟弟叫也先帖木儿。在顺帝至正元年到三年(1341——1343)为平章政事,升授御史大夫。后又命他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一起率兵十余万,往讨河南寇盗。但也先帖木儿是个矜才使气的人,打了胜仗便骄傲自大,目中无人,非但虐待部下兵将,就连卫王他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大家也都不敬服他。十余万人,一齐离心离德,终于战败,溃不成军。至正十一年(1351)。

被召回京师,仍任御史大夫。御史劾其丧师辱国之罪,不听。十四年,权臣哈麻唆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再三劾之,乃夺官。十五年(1355年),流四川碉门(今四川天全东),死。其出生年月不详,如果任平章政事在中年,则可能于1300——1360年在世,其第五代孙似不可能在元统元年(1333)出生。

马扎尔台、也先帖木儿父子的家族长辈中有揬马哈儿(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追封阳翟王谥敬简,加赠太师,进封淮阳王谥忠靖)、称海(赠太师、追封梁国公,进封河南王谥庄顺,进封淮王谥忠襄)、谨只儿(赠太师、追封河南王)。

2.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元二十年(1283),由御史中丞升中书左丞。曾劾桑哥专权黩货。

3.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又泽也先铁木儿,官陕西行台御史大夫,两都之战时拥立文宗,引兵从大庆关渡河杀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西)官,下晋宁(今山西临汾)。

4.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官参知政事。至正十二年(1352),奉命镇压南阳襄阳红巾军趟袜峻。

5.元大臣也先帖木兒:順帝时为太尉。至正十六年(1356)罢官。十七年改知经筵事。

6.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十六年(1356),以湖广行省参知政事与左江义兵万户邓祖胜合兵复倪文俊部所占领之衡州(治今湖南衡阳)。

7.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元年至二年(1341——1342),官中书平章政事。三年,顺帝祀天,命为侍中,与丞相脱脱等并侍祀官。

8.元大臣也先帖木兒:至正初任宜徽院使。三年(1343)顺帝祀天,曾执辟正斧侍祀。

9.元大臣也先帖木兒:又译也先铁木儿。武宗时(1308——1311)以福建道宣慰使升中书參知政事,累官至中书左丞。

10.元未将领也先帖木耳:封万户,至正十一年(1351),受襄阳路总管柴顺礼派遣,与也先不花率数千人,会达魯花赤孛罗帖木儿以讨当地农民军。

五、元代的地方长官:

元代在全国分设河南江北(取黄河故道以南长江以北之意)、江浙、湖广、江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辽阳、岭北十个行省。各行省所设平章二人,兼

管军事,总督本省军马。行省内的镇守军万户府、元帅府等都是行省的下属军府。

《元史》“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中有如下记载:

1.岭北:

至元五年(1268):也先帖木儿

至元六年(1269):二月己亥岭北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为御史大夫

2.河南江北:

延佑二年(1315):本纪至大四年三月(1311年3月)知枢密院事兼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也先铁木儿,遥授左丞相;

三年:

四年:也先铁木儿;

五年:也先铁木儿;

六年:也先铁木儿;

七年:也先铁木儿四月庚辰自河南江北行省丞相降平章,六月丙辰召。 另据《明史词典》载:壮兀氏,其先忙兀即兀鲁兀台之弟的后代中有叫埜先帖木儿的,曾任翰林学士,承旨河南行省左丞相知枢密院事,似为同一人。

3.湖广:

至正十二年(1352):也先帖木儿,润三月诏,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便宜行事。

另据《明史词典》载: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奉命驻军和州(治今安徵和县),南台御史大夫纳磷求援,乃引步骑度采石至台城,己而东趋秣陵,杀红巾军二千余人,平湖熟鎮,复上元,江宁境,乘胜入溧阳、溧水,红巾军奔广德、常州。以功受赏赐。似为同一人。

十三年:也先帖木儿;

十四年:也先帖木儿,二月命湖广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讨江贼。

4.陕西:

元贞二年(1296):也先铁木而;

大德元年(1297):也先铁木而,三月庚午以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先帖木儿为中书平章政事。

另据《明史词典》载:元官员也先帖木兒,曾任陜西行枢密院事。至正十七年(1357)为御史大夫帖里帖木儿所纠劾,迷罢官令居于草地。似为同一人。

六、其他:

1.兖国公忙哥撒儿之三子元臣也先帖木尔,又译也先帖木儿。忙哥撤儿,史称察哈札剌儿氏,其曾祖赤老温恺赤孔温窟哇之弟即赤剌温孩亦赤的后代中也有也先帖木儿。

2.拓跋氏,案札儿太祖时为先锋,其子为蒙古侍卫亲军千户,其后代中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3.月鲁哥亦称畏吾氏,其后代也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4.海兰伯被追封为河东郡公,其后代中有也先帖木儿(囘囘曾孙)。

5.昔都儿亦称饮察氏的后代有炮手军匠万户府的达鲁花赤儿子也先帖木儿大德二年(1298)袭父职。

6.察合台(成吉思汗的次子)建察合台汗国于中亚细亚。他的第八代有叫也先帖木儿的。

7.《元史》宰相年表中载,成宗皇帝大德元年(1297)到二年(1298)平章政事叫也先帖木儿。

8.西域诸王不赛因使者也先帖木兒:至顺三年(1332),來贡方物。

9.元使官也先帖木兒:后至元二年(1336),西番地方民反,置行宣政院。后至元三年命他为行宣政院使讨西番反抗者。

10.元末宦官也先帖木兒:又译埜先帖木儿,至正十三年(1353),以宦官守,与留守同知也速选儿等造上都清宁殿前山子、月宫诸殿宇。十五年。又受命浚大内河道。

综上所述,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共有知名的也先帖木儿29人。其中有记载于1300年以前担任官职的有5人;与“梁”字相关的有3人:一个是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他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云南王,他的子孙四代也都袭封云南王(元朝末年俗称云南王为梁王);另一个是元至大四年三月(1311)任河南江北行省(古“大梁”所在地)的知枢密院事兼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的也先铁木儿;第三个是梁国公的后代也先帖木儿,他的家族长辈中有揬马哈儿(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追封阳翟王谥敬简,加赠太师,进封淮阳王谥忠靖)、称海(赠太师、追封梁国公,进封河南王谥庄顺,进封淮王谥忠襄)、谨只儿(赠太师、追封河南王)。他在顺帝至正元年到三年(1341——1343)为平章政事,升授御史大夫、知枢密

篇二:2015年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2015年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解析版】

龙 猫 2016年3月8日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 郭雪兰 抚州一中 查本治

序图:余英时、施蛰存、邓光荐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试卷综析】现代文阅读语段出题巧妙,题目设计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主观题回答,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

C.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是误解了原文“‘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的意思;且误解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会有先入之见”完全否定主观不对。】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是作者的体会】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出自苏轼的《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C.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这是余嘉锡对汉代学者董遇读书方法的看法,不是朱熹的言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这番基础功夫”有误,从原文看,知识爆炸的现在,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发迹史部分翻译

张翥(zhù),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上)征【跟从皇帝讨伐】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自恃】其【pron,代指】才隽【jùn,通“俊”,才智出众】,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为重)屑其意

【不以为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幡然悔悟】改曰:“大人【父亲大人】勿忧,今请易业【改变行为】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夜以继日】不暂辍【毫不松懈】,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作动词,家住】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对于)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完全掌握了】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为薄禄而宦游于外。常用于自谦辞】维扬【扬州】,居久【居住了很久】之,学者【指到张翥家来学习的学者】及门甚众。

张翥,字仲举,是晋宁人。父亲是官吏,跟从皇帝讨伐江南,调任饶州安仁县典史,又担任杭州钞库副使。张翥年轻时,自恃才能出众,豪放而无拘束,喜好蹴鞠、音乐,鄙视经营家业而不以为意,他的父亲对此很担忧。一天,张翥翻然改变,说:“父亲大人不必担忧,从今起就让我改变行为吧。”于是谢绝客人,闭门读书,夜以继日,毫不松懈,并接受李存先生的教导。李存家住安仁,是江南的大儒,学问得自于陆九渊的传授,张翥跟随他学习,对于道德性命的学说,多有研究。不多久,张翥滞留在杭州,又跟从仇远先生学习。仇远在诗歌方面成就最高,张翥跟他学作诗,完全掌握了他运用音律的奥秘,这时张翥就以

诗文知名于当世。随后来到扬州附近,在此居住了很久,到张翥家来学习的学者很多。 中兴史部分翻译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在??任职】中书,荐翥隐逸【以隐逸之士推荐张翥】。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不久】退居【辞官隐居】淮东。会【适逢】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征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史书完成】,历应奉、修撰【翰林国史院】,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热心】诱【循循善诱】掖【奖掖,扶持】后进【后辈,年轻学者】,绝去【抛弃,杜绝】崖岸【崖岸自高,比喻兀傲孤高,不知谦卑】,不徒【不仅】以师道自尊【靠师道尊严维持自己的威信】,用是学者乐亲炙【谓亲身受到教益】之。有以【用,凭】经义请问者【向他请教经义】/必历举众说【必然一一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之折衷【合理的结论,折衷的意见】/论辩之际【讨论的时候】/杂以谈笑【经常穿插着谈笑】/无不厌【满足】其所得【他们的要求】而后已【罢休】。尝【曾经】奉旨诣中书,集

【与朝臣一起会集】议时政,众论蜂【纷纷,像蜜蜂一样】起,翥独默然。丞相搠(shuò)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事情的性质、情势】有缓急【有缓有急】,施行有先后,在【取决于】丞相所决【裁决】耳。”搠思监善【认为他说得好,称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不久】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退休,70分】,阶【官阶为】荣禄大夫。

至元末年,与张翥同郡的人傅岩起在中书省任职,以隐逸之士推荐张翥。至正初年,征召张翥入朝任国子助教,分掌教育上都的学生。不久辞官隐居在淮东,适逢朝廷修纂辽、金、宋三史,起用张翥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书完成后,升任礼仪院判官,又调任翰林国史院,历任直学士、侍讲学士,于是以侍读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张翥热心奖掖年轻学者,抛弃高傲的态度,不仅靠师道尊严维持自己的威信,因此学生都乐于亲近他。只要有向他请教经义的,张翥必然一一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他们提取合理的结论。讨论的时候,经常穿插着谈笑,直到满足他们的要求才罢休。张翥曾经奉旨到中书省,与朝臣议论当时的政事,各种建议纷纷提出,唯独张翥沉默不言。丞相搠思监对他说:“张先生平日喜欢议论事情,今天却一句话不说是什么缘故?”张翥回答说:“众人的议论,都是对的。但事情的性质有缓有急,施行起来有先有后,取决于丞相的裁决罢了。”搠思监认为他说得好。第二天,授予集贤学士,不久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官阶为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元末军事家,很狂的权臣】之【取独】入京师也,命翥草诏【草拟诏书】,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拿】也。”天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知其意不可夺【意志不可强迫】,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被处死】,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终身给予全俸】。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孛罗帖木儿进入京师,顺帝命令张翥草拟诏书,削夺扩廓帖木儿的官爵,并且调集军队讨伐他,张翥毅然不答应。身旁有人劝张翥,张翥说:“我的手臂可断,这笔我是不会拿的。”顺帝知道张翥的意志不可强迫,于是命令别的学士草拟。孛罗帖木儿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也不因此而怨恨张翥。等到孛罗帖木儿被处死后,于是下诏任命张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终身给予全俸。二十八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别传部分翻译

翥长【擅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好,工巧】。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自我标榜】。常语【对??说】人曰:“吾于文已化【已达到化境,很有造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行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把自己作的文章给他看】,请易【改】置数字,苦思者移时【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不就【终于没能做到】。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难道还没进入化境吗】,何思之苦也【为何这般苦思呢】?”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善于诙谐逗趣】,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不禁笑出声】,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没有儿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

【战乱以来坚持气节而死】死事【为国事而死的人物事迹,注意“死”是为动用法】之人为书【写成一本书】,曰《忠义录》,识者韪【是、对。常常“不韪”连用,这里是动词,称许】之。

张翥擅长作诗,其中近体诗、长短句作得尤其好。文章不如诗,然而却每每以文章自负。经常对人说:“我对于文章已达到化境,只是由于我从不构思,不过随意行笔而已。”有一天,翰林学士沙剌班把自己作的文章给他看,请求给改几个字,张翥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于没能做到。沙剌班说:“先生对于文章,难道还没进入化境吗?为何这般苦思呢?”张翥因而与他相视大笑。因为张翥平日善于诙谐逗趣,言谈话语,常常令人不禁笑出声,满座都为之倾倒,进入他的屋子,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所著诗文甚多。张翥没有儿子,到去世时,国家也灭亡了,因此他的遗稿没有传下来。所传下来的,有律诗、乐府诗,仅三卷。张翥曾经搜集战乱以来坚持气节而死和为国事而死的人物事迹,写成一本书,名为《忠义录》,为有识之士所称

许。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C.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D.

5.(D)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张翥担任“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是在至正初】

C.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的决断。

D.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5分)

答案:不屑于把学业放在心上,他父亲为此而担忧。张翥一天幡然醒悟,改过说:“父亲不要担忧,现在请(让我)改变,(专心于)学业.”(“屑”“翻然改”“易业”各1分,大意对可酌情给分,句意2分)

(2)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5分)

答案:我在写文章(或散文)方面已经出神入化了,我不曾(认真)构思,只是(或不过)随意地写作(或用笔写)罢了。(“化”“特”“任意”各1分,句意2分,“盖”翻译成“大概”不扣分)

(二)古代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邓 剡 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答案: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6分)

答案: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试卷综析】第10题默写名句,全是高中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篇三: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 撰

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 撰

马瑞肃公三记下

(马端肃公三记,三卷,明马文升撰。马文升,字负图,钧州(今河南禹县)人。景泰二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明史卷一八二有传。)

幅员之内,以中岳为地之中,惟西域最远,而夷人种类亦繁,自大禹时,始通贡中国。今之甘、凉,即汉匈奴右贤王之地也,武帝倾海内之财始取之,设酒泉、张掖、炖煌三郡,西至玉门关外,去中国数千余里。至光武时,乃闭关以谢西域。唐太宗好大喜功,斥地极远,而西域诸番入贡中国者始盛。唐之中叶,虽六盘山外,亦为吐蕃所据,终唐之世,不复入贡。延及有宋,赵元昊据有宁夏,僭号称帝,遂并西域,大为宋室患。元太祖起自朔漠,收并诸夷,入主中国者九十余年。

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扫除胡元,统一寰宇,凡四夷来贡者不拒,未来者不强,其于西域也亦然,真得古帝王驭戎狄之道矣。迨我太宗文皇帝继承大统,开拓疆宇,始招来四夷,而西域入贡者尤盛。乃即保密地封元之遗孽脱脱为忠顺王,赐金印,令为西域之襟喉,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令此国译文具闻。脱脱故,其子孛罗帖木儿袭封。孛罗帖木儿故,无嗣,王母理国事。

成化九年吐鲁番锁檀阿力王虏王母、金印以去,本国番夷离散,皆逃居苦峪、肃州,亦有阴随吐鲁番者。

甘州守臣奏报,兵部集议以闻,上命高阳伯李文、右通政刘文往抚之。比至,止调集罕东、赤斤番兵数千驻苦峪,不敢前。自此番兵渐轻中国之兵矣,竟无功而还。朝廷屡命守臣经略,而王母、金印竟不可返。

至成化十四年,锁檀阿力王故,其子阿黑麻主事。十八年,甘肃守臣乘间奏以王母外甥畏兀儿种类都督罕慎袭封为王。成化二十年,遣使入哈密,镇守太监覃礼、总兵周玉、都御史王继皆赏赐白金、彩段,而效劳之人亦各升赏矣。

弘治元年,阿黑麻以罕慎非贵族,乃假结亲而杀之。寻遣夷使入贡,且乞大通事往和番,因求为王,以主哈密国事。予时任兵部尚书,以为近日迤北大虏亦不遣使通好,今阿黑麻自有分地,亦难封彼为王以主哈密,彼若入贡,亦所不拒。乃具以上闻,请降玺书付甘州守臣,遴遣哈密夷人曾居甘州者赍赐阿黑麻,切加责谕, (「切加责谕」,「切」原作「功」,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时王母已故。弘治四年,本酋遂以金印、城池来归,守臣具闻,事下兵部。

本年八月,予以为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种类不贵,彼此颉颃。 (「彼此颉颃」,原无「此

」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补。) 北山一带又有小列秃、野乜克力数种强虏时至哈密需索,稍不如愿,辄肆侵凌,至为难守,必须得元之遗孽袭封以理国事,庶可慑伏诸番,兴复哈密。不然,虽十年未得安耳。先是曲先安定王遣使入贡,即忠顺王裔流也。予因命通事询贡使安定王族中子侄有可以主哈密国事者。贡使举亲侄陕巴可

任状,予遂奏令甘肃守臣守陕巴审可否。守臣寻以陕巴堪举及据哈密三种大头目奄克孛剌等亦皆合词告保陕巴年少量洪, (「守臣寻以陕巴堪举及据哈密三种大头目奄克孛剌等亦皆合词告保陕巴年少量洪」,「洪」原作「宠」,据明纪录汇编本改。) 足以服众,愿乞早袭王爵,管理国事状闻。 (「管理国事状闻」,「状」原作「伏」,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弘治五年二月,予集议请以陕巴袭封忠顺王主哈密,然尚未给冠服也。守臣急欲成功,仓卒遣使送之于哈密。未几,诸番夷以陕巴无所犒赐,而阿黑麻复怒大头目都督阿木郎尝克其赏赐,又尝虏其部落头畜,遂杀阿木郎,复虏陕巴及金印以去,时弘治六年也。

报至,适阿黑麻先所遣大头目写亦满速儿等四十余人入贡在京师,内阁礼部尚书大学士丘公浚谓予曰:「哈密事重,须烦公一行。」予曰:「边方有事,臣子岂可辞劳?但西域贾胡惟图窥利,不善骑射,自古岂有西域为中国大患者?徐当静之。」丘曰:「有谶言,不可不虑。」予因集议请自往,众曰:「哈密一方事耳,今北虏在边,四方多故, (「四方多故」,「四」原作「西」,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公往甘凉,四方边事付之何人?」乃议以兵部右侍郎张公海、都督佥事缑谦领敕率写亦满速儿等往经略之。

既抵甘州,议令写亦满速儿等数人并遣在边通事先以敕谕阿黑麻顺天道,归陕巴、金印,而诸夷使缘此皆欲同回,张、缑等不可,惟遣哈密夷人以敕往。迨久未回,张、缑等遂以上命修嘉峪关,清各卫久居哈密回回名数以闻。复捕哈密久通阿黑麻黠诈回回二十余人,发戍广西,诸夷颇知畏惧。予以为此处既遣使入贡,复虏陕巴、金印,迨敕使往,又久不报,其轻中国之心着矣。遂请以写亦满速儿等四十余人皆安置两广、福建,并闭嘉峪关,示西域入贡诸番夷俱毋令入,使阿黑麻结怨于众夷,以孤其势。张、缑等于弘治七年三月未前闻即归,上怒其不进图本又无成功, (「上怒其不进图本又无成功」,「图」原作「国」,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皆下狱,张降外任,缑住俸闲住。

然阿黑麻愈肆骄横,大抵皆哈密回回教之

也。盖以成化间,彼番贡狮子,甘州守臣奏至,宪宗皇帝预命内臣接至河南入京,赏赉甚厚。今上即位初,彼复贡狮子,泛海由广东来。奏至,上不贵远物,谏官交章请却之而回,其余贡至者亦不及昔年厚赏赉,乃教诱阿黑麻诈称领夷兵一万,用云梯攻肃州城并蹂甘州。报至,朝野颇惊。 (「朝野颇惊」,「野」原作「鲜」,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改。) 予以为彼张虚声以挟我耳,且吐鲁番至哈密十数程,中经黑风川,俱无水草,哈密至苦峪又数程,亦无水草,入贡昔往返皆驮水而行。使我整兵以俟,谨烽火,明斥堠,彼至肃州,我以逸待劳,纵兵出奇一击,必使彼匹马不返矣。夷使入贡至京者,亦以此意晓之,伐彼邪谋,自此再不敢复言来攻肃州矣。

无何,阿黑麻复令头目牙兰率番夷二百余据哈密,予以为此虏若专示以恩而不加之以威,彼终不知畏,必须用陈汤故事。因访肃州抚夷指挥杨翥者,雅谙夷情,熟知哈密道路,而为各种番夷所信服。乃请命守臣遣翥奏事京师,询袭杀牙兰之策,翥即陈罕东至哈密快捷方式道路甚悉,予曰:「若用汉兵三千为后援,别选罕东番兵三千为前锋,各持数日熟食,兼程袭之,何如?」翥曰:「如此取之必矣。」予乃于弘治八年请敕甘州守臣拣选精锐汉兵如前数,令分守肃州副总兵彭清统领,由南山取快捷方式,驰至罕东,急调番兵齐足,乘夜兼道袭斩牙兰。而守臣贪功,乃亲率汉兵至肃州, (「乃亲率汉兵至肃州」,「肃」原作「钦」,据明纪录汇编本改。) 又久驻嘉峪关外,候罕东兵不至,即命彭清由无水草常道往。牙兰预知之,皆遁去。泊兵至哈密,获城追剿之,仅斩首六十余,而威大振于西域,巡按御史以功册闻。予以兵远至哈密,虽未得牙兰,而擒斩亦多,且军士重劳,悉加犒赏。至于镇守太监陆誾、总兵官右都督刘宁、巡抚左佥都御史许公进有功升赏,请上裁之。乃加陆誾俸米二十石,刘

宁升左都督,加俸米一百石,许进升右副都御史,彭清升实授都督佥事,赏足酬功,人心允惬。

阿黑麻以是畏威悔过,计无所出,遂遣使入贡,并以陕巴、金印来归,且求写亦满速儿等,时弘治九年也。予以其挟诈,乃请取陕巴、金印至甘州俟命,然后取写亦满速儿四十余人于两广,付甘州,给前锡赉及阿黑麻敕谕并赏赐表裹等皆附入今降敕内,俱交与后贡番使同写亦满速儿等归之。其先未给赐陕巴蟒衣、彩段、冠服,适值总制三边经略哈密、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王公越来,请即敕就彼赐陕巴,遣使自甘州护入哈密。

时有内侍欲以指挥倪端、百户王希恭、充军闲住指

挥使马俊尝至哈密,又三人皆迎合彼意,希升官职,每诳诱遣彼以护送陕巴为名,可至吐鲁番取宝以彰功。彼好异物,不度其诈,因令俊等进本求复职。予以俊曩守灵州,贪叨特甚,既充军闲住,官无名可复。俄有旨,复指挥同知。及予请以应赐陕巴冠服、彩段等物令总制王公所遣千户张仁赍往,彼坚意欲遣俊等,遂躭延日久, (「遂躭延日久」,「日」原作「月」,据明纪录汇编本改。) 予方得请以陕巴冠服仍委张仁往,至则王公适以其日卒于位。至弘治十一年二月,守臣始以冠服并敕谕就甘州给陕巴。

其三种大头目都督写亦虎先系回回,奄克孛罗系畏兀儿,拜迭力迷失系哈剌灰种类,皆翼佐陕巴者。予又虑哈剌灰以射猎为生,各番颇惧,多不乐居哈密城,遂请量留其家室之半居肃州,许其往来以系其心,并将张、缑等查出前居甘州及后哈密离散夷人大小共二千余名口,咸给牛犋、种子、布疋、衣粮,遣抚夷千户数人于弘治十一年二月护入哈密。弘治十三年,甘州巡抚都御史周季麟以往来有功者上闻,予论功上请,镇守太监陆誾、总兵官彭清、都御史周季麟皆赐彩段、白金,余亦升赏有差。自是阿黑麻感畏朝廷恩威,并黑楼国等处咸遣夷使入贡,诸番无警,边方底宁,而九重亦纾西顾之忧矣。噫!慑服黠犷之丑虏,兴复久灭之番国,仰仗圣天子明圣,且经略者十有余年而功始就,中间任事者亦岂一人哉?是何成功之不易邪!昔狄仁杰所论推亡固存之义,国家继绝之美,识者是之,兹举亦有所本也。因记兴复岁月及我朝设置之由,俾后之人知其始末得有所考云。

附录:

马端肃三记三卷(戸部尚书王际华家藏本)

明马文升撰文升字负图钧州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加少师太子太师端肃其谥也事迹具明史本传此三篇皆所自述一日西征石城记纪成化初为陜西巡抚与项忠平满四之乱事一日抚安辽东记纪成化十四年辽东巡抚陈銊冒功激变而文升奉命抚定之事一日兴复哈密记纪宏治初土鲁番袭执哈密忠顺王而文升持议用兵遣许进等讨平之事三记本在文升所着集中此其析出别行之本也

案三记皆文升所自述宜入传记类中然三事皆明代大征伐文升特董其役耳实朝廷之事非文升一人之事也故仍隶之杂史类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存目)


孛罗帖木儿简介_孛罗帖木儿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1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孛罗帖木儿简介_孛罗帖木儿的

    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史书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梁建雄有关史书上可查到的关于也先帖木儿的记载颇多,我把所找到的摘录下来以供参考。一、元世祖忽必烈之孙:忽必烈的第五个儿...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