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如何”与“何如”有何区别_短语句词 正文

“如何”与“何如”有何区别_短语句词

2016-12-13 06:31:31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词与短语的区别

词与短语的区别

如何区别现代汉语的中词同短语是一个让许多人摸不清头脑的问题。其实,单音节词同短语区别起来没什么问题;困难主要出在多音节词,特别是合成词同短语难以区别。 合成词和短语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都是能够在句子中自由活动的语法单位,例如“大菜”和“大鱼”,“大”“菜”“鱼”都是语素,“大菜”和“大鱼,都能在句子中自由活动,充当某种句子成分,一般认为“大菜”是词,“大鱼”是短语,有人就要问,它们究竟是怎样区别出来的呢?

此外,合成词同短语的内部结构的形式有很大的共同性,也给它们的区分带来了困难。有都用联合式构成的,如“报刊”、“报纸刊物”;有都用偏正式构成的,如“黄河”、“黄水”;有都用述宾式构成的,如“留神”、“留人”;有都用述补式构成的,如“说明”、“说清楚”;有都用主谓式构成的,如“头痛”、“头痒”;有都用附着式构成的,如“我们”、“师生员工们”,等等。上述各种相同的结构形式的组合,却不一定是相同的语法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同一类结构方式的组合,在什么情况下是合成词,在什么情况下是短语? 因为词和短语都是语法单位,然而它们又是不同等级的语法单位。词是小于短语的语法单位,短语内部可以分解出词,词同短语的区别主要是语法上的问题。区别词同短语,我认为应当采取语法标准。

词是小于短语的语法单位,它有别于短语,是有一定的语义特征、语音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词在语义上一般具有专指性,即它不是几个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或者说,不是它的内部成分意义的总和,而有其专门所指。例如“黑板”,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它是词,它不是“黑”的意义加上“板”的意义;黑的板不一定都是“黑板”这一教学工具,而“黑板”也不一定都由“黑+板”组成,如有的学校在教室的“黑板”其实是绿色的。相反,如果一个组合的意义等于它内部成分的意义的总和,那么这组合一般是短语,如“新书”“新衣服”等就是。

第二,词在语音上一般具有连续性,即成素之间原则上没有语音休止。例如“白求恩/大夫/是/个/加拿大/人/他/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而短语,从广义来说,虽也有连续性,但语音上还可分割下去,分出更小的连读单位。如“国际主义战士”似乎也是连读的,但“国际主义”和“战士”之间也不是绝对没有语音休止的;相反,“战士”却没法在语音上念成“战/士”。

第三,词在结构上一般具有凝固性,即它内部的结构成素之间不能插人其它的词,不能使结构扩展,使成素拆开成各自能自由活动的单位。例如“开关”不能扩展成“开和关”,“火车”不能扩展成“火的车”,“出席,不能扩展成“出了一个席”;这表明“开关”、“火车”、“出席”都是词。相反,短语一般是可以扩展拆开的,例如“工人农民”、“信衣服”、“写信”可扩展成“工人和农民”、“新的衣服”、“写了一封信”之类。可见短语在结构上一般是比较松散的。

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还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l、要注意语言的民族特征

外语里是词,汉语里与子之相应的可能是短语;反之,外语里的一个短语,在汉语里与之相应的也可能是词。

2、要注意语言的地方特征

我们所说的划界问题,指的是对全民语言的划界,所以要以共同语为准,而不能以方言为准。

3、要注意语言的时间特征

在区别词和非词时,切勿依据古汉语的用法和意义来范围现代汉语,也不能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说明古代汉语。例如“宣言”,在司马迁的时代是个短语。《史记》中有“(廉颇)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廉君宣恶言”等话,在这些话里,可看出“宣言”是短语,但现在却是词了。

4、要注意区别经常用法和临时用法

一个组合的产生,开始时总是临时的、个别的,如果这个组合有很强的表达力,它便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约定俗成的全民使用的语言形式。当一个短语组合刚开始转化时,是不应当把它当作词的。反之,当一个词刚开始转化为短语组合时,也不应当把它当作短语。

5、要注意分别一般的用法和特殊的用法

某些修辞的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应境用法,而不是一般的用法,所以也不能作为划界的凭证的。例伽“创作”,不能因为作家茅盾用过“创过什么作”而认为它是短语。同样,“恭喜”不能因为作家老舍用过“恭什么喜”而认作短语。这些都是修辞上的特殊用法,必须与一般的用法区别开来。诚然,修辞上的特殊用法有的也能转化为一般的用法的。例如“促退”、“后进”本来也是修辞上的特殊用法,但现在却已成为一般的用法,也就变成为一般的词了。

6、要注意分别同形异级的现象

“同形异级”,即同一组合形式,在一种情形下是词,在另一种情形下是短语。例如:“东”和“西”,在表示方向的“东西”里它们都是词;而在表示一般物件的“东西”里面,它们便都是词素。这些在划界时都应分别清楚的。

7、要注意词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词同短语之间可以划界,这是一面;也应看到另一面,即词同短语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有些组合明显是词,有些组合明显是短语;还有一些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不是很明显:它们又象词,又象短语,处于中间状态。短语向词转化,这是普遍现象;少数的也有词向短语转化的。

篇二:词与短语的区别

在汉语中,词与短语的组合方式、结构类型基本相同,以致不少学生无法从外在形式上来辨别。

如: A B

大陆--大树

冰箱--冰雪

水瓶--水火

A 组是词, B 组是短语,仅从形式上很难看出区别。但词与短语无论从意义还是用法上,都不尽相同,认识它很有必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辨:

一、从构成上来区别

1. 看有没有非自由语素

短语的构成单位必须是词(即自由语素)。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也可以是半自由或不自由语素。因此,若一个结构中有非自由语素的存在,则一般是词。如“骨头、钉子、人性、异化”等斜体语素是不自由语素。“感官、平素、慨叹、语言”等两个语素都不是自由语素,故可以肯定它们是词,不是短语。

2. 看有没有轻声语素

普通话中有大量的轻声词,所以一个语法组合其最后一个语素为轻声语素(虚词除外),则该组合一般为词。如“胡同、相声”等均有轻声语素,一定是词。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语法组合,轻重音还能区分词与短语:

如:买卖( m à i )为短语:买和卖;买卖( mai )为词:生意。

东西( x ī)为短语:指方向;东西( xi )为词: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兄弟( d ì)为短语:指哥哥和弟弟;兄弟( di )为词:指弟弟或别的年纪比自己小的男人。

二、从语音上来区别

词的内部各语素之间语音上一般是连接的,也就是说语素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如:“艰”与“苦”、“卓”与“越”、“问”与“题”之间不能停顿;短语的内部成分之间在语音上大多是停顿的,如“水火”、“问路”、“头晕”等,中间都可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所以是短语。再者,词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而短语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如“动员”和“动

心”。“动员”有固定的语音形式,第一个音节读重音,中间不能停顿,是词;“动心”则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两个音节都读重音,中间可以停顿,是短语。不过,有少数语言单位,既可以是词又可以是短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文环境来衡量。如“大学”、“教学”,表示“高等学校”这个意思的“大学”是词,表示“广泛而深入地学习”这个意思的“大学”是短语;指“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个意思的“教学”是词,表示“教和学两个方面”这个意思的“教学”是短语。

三、从意义上来区别

一般来说,词的意义有整体性,即它的意义不是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白菜”,专指一种蔬菜,而不是“白”和“菜”的意义相加;可短语的意义就不同了,它一般是由组成短语的几个词的意义相加,如“白布”,泛指一切白颜色的布,其意思是“白”和“布”的相加。

四、从能否扩展情况上来区别

由于词具有整体意义和凝固性,故在结构上不可再插入其它成分,而短语的组合具有临时性,内部结构松散,当中可以插入其它成分。这种判断词与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又叫插入法。如:“老虎”与“老人”,“老虎”插入结构助词“的”之后,意思改变了,因为老虎可以有小老虎、大老虎、不是指“老的虎”,所以“老虎”不能进行扩展,是“词”;“老人”可以插入“的”字成分,且插入之后,意思基本不变,所以“老人”是“短语”。 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老师要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从我家到外婆家去,有一条河很难过。”

显然,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造句,是把它当一个词对待,取“难受”之意,而学生在句中却把“难过”误用成了一个短语,是“难得过”的意思。造成错误理解的原因是该学生不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结构的语音单位,在有的语境中是一个词,在有的语境中可能是一个短语。

例:①我请你吃饭。(“吃饭”是短语,指吃某顿饭)

②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吃饭”是词,泛指生活或生存)

③你把要带的东西都收好。(“东西”指物品)

④第一次到北京,出了车站竟不辨东西。(“东西”是短语,指东方和西方,泛指方向) 要把二者区别开来,首先是在特定的语言里,分析它的语义,一般说来,短语的语义往往是组成它的几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如“有电”就是“有”和“电”两个词义的简单相加。而合成词的语义,不一定是组成它的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马路”不能说成“马的路”。同理,“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很难过”,句中的“难过”是“难受、伤心”的意思,不是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有条河很难过”中的“难过”的意义就是两个词义的相加。由此便分辨出了前者是词,后者是短语。

其次,从语法结构方面考虑,词的内部语素之间结构紧密,具有定型性和不可扩展性;短语内部词与词之间结构较松,可以拆开,可以扩展(即中间可以插入其它成分)。例①中“我请你吃饭”可以扩展成“我请你吃团圆饭”;而例②中则不能说成“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早饭”。由此可见,运用扩展法是区别词和短语,特别是同音同形的词和短语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天上落下个轻飘飘”

──借代的用法

南方某学校正在举行国庆四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某班一学生目睹庆祝盛况激动不已,当场吟诗一首:“国庆到,国庆到,全国人民都知道,全校师生抬头望,天上落下个轻飘飘。”在场师生闻之无不捧腹大笑。在此,我暂且不说这位学生的诗写得怎样,只想说说“天上落下个轻飘飘”中借代的用法。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往往借用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因此,通常又称它为换名。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形象特征代本体。如“红领巾走过来了”。用“红领巾”代少先队员。

第二、局部代整体。例如“四十五双眼睛在盯着你”。用“眼睛”代人。

第三、专有名词代泛称。“他是九十年代的雷锋”。用“雷锋”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由此不难看出,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方法能起到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起联想,加深印象的作用。

但是,借代如果运用不当,只会弄巧反拙。如文章开头引例,也许当时在场的人都能知道这“轻飘飘”借代指气球。但一旦离开当时气球凌空升起的特定环境,这“轻飘飘”指代什么,就有所不知了,因此,借代都必须具有明确性和代表性。例如用“布衣”代百姓,用“缙绅”代达官,用“纨绔”代贵族子弟,都有鲜明的代表性。而“轻飘飘”显然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它可以让人想象成空中散落的棉花、雪花、柳絮或小纸片等物,这样不仅没有起到形象描写的作用,反而把人弄糊涂了。

另外,运用借代也要注意场合,用上一个“轻飘飘”,难免让人忍俊不禁。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常言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句话揭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话中有话。也就是说,在特定的场合中,人们说出或写出的话,可能有双重含义:一是易见的表层意义,一是不露的隐含意义。江姐一曲《红梅赞》,表面上赞梅,实际上颂具有梅之精神的共产党人。.2.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或听懂语言表述的隐含意义,是准确进行语言交流的关键之所在。要想正确领会语言表达的隐含意义,首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因为丰富的阅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领会。

一日,我与小女在家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广告:

“东宝,你在想什么?”

“想戈玲。”

“别想了,我给你介绍一位新朋友──双汇。”

“还想戈玲吗?”

“戈玲是谁?”

看到这里,小女不解的问:“妈妈,叔叔开始说想戈玲,后来怎么又不知戈玲是谁了呢?”我想,成年人看到这则广告,恐怕谁都不会提这样天真的问题。这正是人生经验帮了我们的

大忙。

其次,了解“话中有话”形成的原因,也是准确理解和领会的关键。究其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双关、反语、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双关,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一语关两义。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宵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在此一指自然界的杨柳花絮,一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及其他们虽死犹生的精神。这是典型的双关的用法。

反语就是说反话,即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相反。反语通常有两种情况: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自己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在此,“狠心贼”是反语,其实并无恶意,相反,是表现女人们对丈夫的爱恋的亲呢的深情。 正话反说,多用于表达深沉、微妙的感情,渲染轻松、愉快的气氛,而反话正说则不然。 例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把“包身工”当猪锣一样对待的人还够“慈祥”吗?“慈祥”正是他们残酷的写照,揭露讽刺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说起比喻,就不禁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豆、萁同根却相煎的关.3.系作比,表现其兄曹丕欲加害自己的愤懑之情。当年的曹丕也许因为他读懂了其中的隐含意义,不便急于杀掉曹植了。

第三、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即“托义于物”的方法。也就是借助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具体的事物或通过描绘,渲染具体事物的形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寄托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咏松,不如说是在咏革命者的高风亮节。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它具有如此深刻的底蕴。

无独有偶,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巴金的《灯》,都是借对人或物的描绘,寄托深刻寓意。

第四、语序的安排。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序来表达,隐含意义也不一样。

据传,某财主犯了法,县官要秉公重判,州官因受其贿赂想轻判。结果二人在判词语序上作文章。州官发下判词“理不可恕,情有可原。”言外这意可以从轻发落。县官见后略加思索,将判词调整为“情有可原,理不可恕。”说明不重判不足以平民愤。同样,古时一“屡战屡败”者在向皇帝报告战况的奏折里,也是通过调换语序而逃脱皇帝的责备的。

形成语言隐含意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此不能一一备述。应该看到,不论如何形成隐含意义,我们领会它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否则就只能是妄加推断,牵强附会了。

说话得体

有个人来到朋友家,正巧朋友的女儿小芸在家。这个人对他的朋友发了一番感叹:“小芸看

上像有二十多岁了,真快呀,记得我头一回来你们家的时候,他才这么高,像朵花似的,现在都长成大人了。”

文章中的“这个人”说话是很不得体的,说小芸当初“像朵花似的”,言外之意是说小芸已今非昔比了,从而破坏了会见的气氛。

“该来的不来”

──语言得体

语言得体是一个应用广泛的范畴,它包括语言规范,符合习惯等诸多方面。在此,我仅举一例说明。

某主人邀朋友四人餐饮,届时,三位朋友都按时出席,仅一位未到。某主人久等不到,就说:“该来的不来。”在场朋友中的一位闻此言心中不快,便找个托辞离开了。情急中,主人又说了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朋友听了赶快离开了。主人不禁又说:“不该走的都走了。”话一说完,最后一位朋友也不快地离去了。望着一桌饭菜,主人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主人是有心款待朋友的,只是因为他太不会说话,无意间得罪了三位朋友。“该来的不来”,也可以理解为“不该来的却来了”,同样“不该走的走了”,也可以想成“该走的却没走”,“不该走的都走了”,一个“都”字也真够伤人的了。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场合,说话要有分寸,要考虑听者的心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主人”的人也并不少见,如在某成人高考考场前悬挂一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标语,在一火葬场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努力把人口降下来”。不必说,兴冲冲的考生见那条标语,是多么的扫兴,更不必说,丧失亲人的家属看见“把人口降下来”的标语后气不打一处来。语后气不打一处来。

本文章来自 <a href='' target='_blank'>湖北招生考试网</a> 原文链接:/Html/200909/09/20090909141912.htm

篇三: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

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 定义法。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独立的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定的语气语调。

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例如:

同学们已经回到学校了。

他非常健康。

2、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词的构成。例如:

飞机!

站住! 有人敲门。

好极了!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如:

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

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辨别单复句,不能片面看字数多少,句子中间有无停顿,关键要看句子包含了几套句子结构:只有一套的是单句;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是复句。如:

A、我相信,你却不一定相信。(前后互不作句子成分,两套句子结构)

B、我相信,你一定会学好的。(后边作前边的宾语,一套句子结构)

(2)抓主干法:

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例1:我们学校的两位有三十年教龄的优秀语文教师也当上了代表。 主干:教师当代表。

例2:“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主干:这是教训。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升起,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大地。

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关联词:不但??而且??(递进关系)

不过使用此方法有时还需要结合使用前两种方法,才能准确区别单复句,因为有些单句的某些成分有的也是由复句充当的。

例:我们只是认为:无节制地信手乱花,即使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也是有背于节约精神的。


“如何”与“何如”有何区别_短语句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518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如何”与“何如”有何区别_

    词与短语的区别词与短语的区别如何区别现代汉语的中词同短语是一个让许多人摸不清头脑的问题。其实,单音节词同短语区别起来没什么问题;困难主要出在多音节词,特别是合成词同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