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正文

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2016-12-13 06:19:5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

思绪是从《绝唱》来的,脑子里一琢磨,不知怎么七拐八拐,就拐到了《淤泥中的纯情》。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对八十年代的金童玉女演绎了太多揪心的伤悲故事,稍微联系联系就都想起来了。

情节很简单,富家女爱上古惑仔,年少无知,飞蛾扑火,死得不明不白。山口百惠是外交官的女儿真美,三浦友和是黑帮笑流氓次郎。她就呢么不由分说地爱上他,不见丝毫理由的铺陈。

没有誓言,甚至并不温暖,有点荒唐。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一对,偏偏遭遇在青春的路口。次郎的粗俗愤懑成了说不清的吸引,勾起真美叛逆的躁动,他是她命中的魔星,让她浮想联翩。时间和万物消失一空,真美眼里只剩他——那个男孩——次郎。次郎震惊遇真美无端的热恋,一黑社会特有的粗糙冷漠恢复她的一往情深。怀着戒备和理智,他夸大自己的卑劣孤独,摆出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臭脸孔,冷淡不屑地提醒她别心血来潮。真美却在拒绝躲避中越挫越勇一腔纯情,铁了心恋着这个极不靠谱的流氓。她背起父母,抛却了光亮的一切,一丝不苟的高高兴兴地爱上这个暗淡的小子。

女孩的倔强诚挚和男孩的毫不领情。三浦友和一改往日的清俊儒雅,敛起光芒带上了顽世的邪气;山口百惠依旧纯美淡雅如早晨的阳光,少了腼腆多了坦率,还添了愣头愣脑的清脆气息。这赏心悦目的一对,满身活力由不含杂质,血肉感十足,都是一副逻辑思维很差劲的样子。俗套的故事洗练而热气腾腾,没有俗套的煽情矫情。缺了琼瑶的梅花青草水云间,他们倒更显真诚,平静自然地爱到穷途末路万死不辞。真美绝不装模作样,迫不及待地掏空了自己的心,献给并不庄严的爱情。以最明朗的态度坚持,面对嘲弄恫吓,义无反顾走进一片猩红。次郎假装心不在焉,故作残酷老练,以貌似摆谱的自卑违心回绝这狂热的痴恋。他深知,此刻远离是一种保护,为把对方推出淤泥,他必须扬长而去。

他们死了,被黑社会的乱刀取了性命。垂死的次郎抱怨这对垂死的真美说:“叫你不要跟着我,你看??”好像丑话早就说在了前头,意料之中地看了真美的笑话。这是最后的台词,临死前依旧是责怪迁怒没有疼惜恻隐,仿佛轻描淡写无动于衷。真美已然习惯,这个男孩她爱着,他的方式她便接受了。看到这里,我哭了,我坚信自己听到了次郎并没有说的“我爱你”。我猜测这也是很让人欣慰的收场,一起死,给不计后果的爱一个无法再计较的结局。依她那不管不顾的性格,次郎若是死了,她必是想都不想就跟着殉情。这样同时同地的死掉倒更干脆痛快,来路南辕北辙却殊途同归,可算是勉强的如愿以偿。她终于不必再费心追逐那个赶路的男孩,这一次,她和他步调一致,朝着坟走去,朗情妹意,生死与共。

爱情终于圆满了,虽然人毁灭了。

一点也不沉重。爱了,死了,不后悔。一点也不,在这短暂的今生今世。

从书上看的,很好,就打下来一起分享。

篇二:三个特别的故事

三个特别的故事

肖义成

几种植物,似乎和教育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在有独到经验体会的我看来,联系似乎还很紧密。

——题记

一 刀豆的故事

我很喜欢种菜——呵呵,我自认为和打高尔夫球、赛马等没什么差别,都是一种休闲和消遣的方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罢了——有一年,我种了六蔸刀豆,起初,有五蔸发育状况蛮好,只有一株病怏怏的,我把它扯掉后随手扔了。

后来,我给每蔸刀豆藤插了一根檩条。再后来,我外出有事,很长一段时间没去菜地。回家后,我抽空去菜地看了看,发现那五根刀豆藤并没有想象中的枝繁叶茂,因为,他们的上部伸出了树枝,挡住了不少阳光。围着菜地转了一圈后,我惊奇的发现,那根被我随手扔掉的刀豆病苗,竟然匍匐在土沟里,长得生机盎然!枝叶分桠处还长出了鼓囊囊的嫩苞——那个地方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扶起来,又在它的根部培了一些土,找了根檩子让它攀扶。

那年,五根刀豆藤结的刀豆远没有这棵当初的病苗那么多。 只要给它一个环境,一棵弱小的病苗也能收获一个丰硕的秋天。 这使我想起教育,一个孩子,只要你给他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他就会是栋梁,如果给的是一个糟糕的环境,资质优越的孩子也可能变得平平常常。

二 铁树的故事

铁树又名发财树,2006年迁入新居,朋友送了我一株生机勃勃的盆栽铁树。我把它摆在客厅。约一个月后,我发现铁树枝叶开始干黄,客厅采光不错,我想是缺肥所致,于是把铁树移出,找了点农家肥精心的拌在土壤中,然后重新栽好。可是状况一点也没改变。到近冬天时,最后的一抹绿色也消失了。最终,我把铁树扯了出来,扔在车库前的花坛里,再也没做理会。过了年后不久,我又忙着准备种菜。一天,我锄地回来到车库放工具,看到躺在花坛里的铁树,突发奇想地挖了一锄,发现铁树内部还是新鲜的。我用锄头翻了一下,却没有发现它长什么根。我顺手在花圃中挖了一锄,挖出一个小坑,再顺手把铁树丢在坑边——树是斜躺在坑里的——小坑约容纳住了根部的三分之二,然后扒了一点土胡乱盖了一下,记得还踩了一脚。这么一株早已失去生机的铁树,早已在忙碌的生活中淡出了我的视线。呵呵,这样过了一年,我一如既往的忙,它一如既往的躺。

令人激动的时候是2008年春天的事——在坑里斜躺了整整一年之后,在其它花草树木竞相发芽的时候,铁树也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出了一簇来之不易的粉绿色嫩叶!初春之中,它那样娇嫩、那样骄傲、那样精神!

此后,它便没有任何悬念的在花圃中安家了,六年之后的今天,它已经一米多高了,只是,树茎与树身有一个明显的交角。

当初,它无非是一株弃置的近似死亡却渴望生存的枯木,它曾经失去了春天,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使它的遭遇得以逆转。这也使我想起教育,一个难以走出困境的孩子,老师点滴的关爱,扶持和帮助,当时可能看不出有多么重要,但是,经历时间的洗礼之后,成就的,往往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春天!

三 仙人掌的故事

老家在水泥厂附近,小时候常到那里去捡废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很景气,这个厂有五六百职工。集体宿舍的阳台上经常摆着一些瓶瓶罐罐,里面栽着仙人掌、凤仙花、胭脂花、厚脸皮、吊兰等一些花草。其它的花还不错,唯有仙人掌,从来就没有看到长得像样过。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职工们太勤快,浇水、施肥太多的缘故。苦撑到二十一世纪初,厂子彻底垮了,再也没有职工了,再也没有花草了。厂子寂静的矗立着,在暮色中日渐破败。

去年回老家过年,从公路上望了一眼厂子住宿区的阳台,我惊得目瞪口呆——阳台下那一个大顶棚上,竟然长满了密密层层的仙人掌——已经不是呈单片的密集排列,而是成条带状相互堆积在一起,就像四月的迎春藤一样,密密匝匝的垂挂在雨棚下,形成一道别具风格的帘子。隆冬时节,有的竟然还开着热烈的黄花!

这些仙人掌,应该是职工们迁离时丢弃在顶棚上的。从此它们自生自灭,近十年后,形成今日这样壮观的景象。这同样使我想起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不拘一格,对如仙人掌一样有着独特性格的孩子,不能采用常规的方式,懂得他的习性,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

或许比什么管理手段都好,这样,在不经意间,他或许就会给你带来目瞪口呆的惊喜。

(作者系湖南宁乡玉潭中学高中部教师)

篇三:书与火的故事

书与火,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仔细寻思,它俩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从它产生那天起,就与火结下的不解之缘。

书承载着人类的知识,传递着文明。可以让莘莘学子博取功名,可以让人在事业上大展宏图,可以让人在爱情上左右逢源,可以让闲暇无聊时打发时光。一本好书有时会影响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甚至于世界。可是有时它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角落里,养在闺中无人问,于是素萤灰丝便时蒙卷轴。最后只好自贬身价,几毛钱论斤卖到废品收购站。但即使到了最糟糕的地步,书依然大有用处。上厕所可作救急之用,然毕竟亵渎神圣,做这事的人不多。而用来做燃料,却是人人都津津乐道的。山野村氓要烧,饱学鸿儒的人也要烧,反贼流寇要烧,帝王将相更要烧。豪情冲云者烧,胆小怕事者要烧;恨书厌书者要烧,爱书惜书者也要烧;造反有理者要烧,反动右派也要烧。秦始皇要焚书,罗马教廷要焚书,英法联军烧《永乐大典》,连小小的狱吏也要把华佗一生的心血付之一炬。一切人都要烧,看来书最终逃不了葬身火海的命运。人死了要火葬,书不用了也可以火葬,待遇级别不低了。另外,还让人点着炉火,节省了木柴、煤炭。而秦始皇更高明,竟然由此禁锢了思想。图书涅槃这份精神比之凤凰涅槃竟毫不逊色。它燃点低,生火的价值如此之大,好处如此之多,无怪乎人们都爱用书来生火了。

介于书本生的特性,它一生下来就和火成了生死之交。固然人是焚书的罪魁祸首,但火终归脱不了干系的,起码要算个帮凶了。人为的事还情有可原,可是那自然的火灾造成的文化损失,火的罪过是推不掉的。可怜雷理爵士狱中几十年沤心沥血写出的一部世界史,就这样毁于一旦。大抵是火注定要与书作对吧。按我国古代五行的说法,五行相生相克。造书的那些材料纸呀、竹简呀,本质都是属木,而木是要生火的,难怪火对书不留情了。有人不相信阴阳五行,那么我们就用现代科学来考证一番。因为造书的材料是从植物(主要是木材)加工而来的,该过程只是物理变化(英文中要用be made from)它的成分大抵保持原状不变,不外是碳氢氧构成的有机物,一般不易发生变化。但一遇到火,嘿嘿,瞬间与它合为一体。有人说书是一个人性灵的续集,那么此时这仍活着的性灵只好被无情地扼杀了,化为CO2去也。

说来也怪,书虽常毁于火,然书却时时离不开火。没有宇宙之火,何以有人类,没有人类用火,更谈不到人类文明,更谈不到书。再者,写书、读书又何能少得了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者都在灯下掩卷苦读,奋笔疾书。夜里,这些不屑日落而息的人出于需要,只好求助于书的敌人——火。条件好的,点根蜡烛,条件差的也得凑乎盏油灯。黑夜书离不得火,白天如何?那普照大地的太阳其实也是个大火球。不管是原子核的聚变、裂变,表现出来的终归还是火。即使现在发明的电灯,且不说电的主要来源火电站,就说这电灯的发光原理,达到白炽状态的钨丝、铂丝,还不都是一种火吗?这样说来,火竟成了书的至亲。没有火,何来书乎?

烧书的事情就谈到这,下面表一下读书过火的麻烦。凡事总得适度,这是客观原则,违背不得,否则就有无尽的烦恼等着你。读书固然得有火,没有照明的火,读不了书。没有情感的火,读起书来没兴趣,没热情。这样的读书忒没劲,自然也无用。可读书也不能过火,一过火,就会带给你许多麻烦。

首先是伤眼,根据当代科学研究,人在看书的时候眼睛要释放电流,其电压为一亿分之

一伏特。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用电时间不能太长,时间太长了会损坏电器。同样,看书时间也不宜太长,时间长了,释放的电流多了,电压增高,也会损坏我们的生理电器——眼睛。所以当我们长时间看书以后,往往会觉得眼睛发烫,有种上火、干涩的感觉。这一点,我国前辈也早以认识到了。陆游有为证: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其二,容易头脑发热。如果说眼睛的干涩还算不得什么,可以滴点闪亮滴眼露什么的,那么自己的前途性命总不能也无所谓罢。读书这件事好是好,但往往容易走火入魔,把人读傻读呆了。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书呆子,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奉为教条,醉心功名利禄,结果庸碌无为,一事无成。有的确是真心喜欢读书的,但也没有把握好读书的尺度,终于过了火。变成了书箱、书柜,只能做别人的思想运载工具,丧失了创造,丧失了自我。有的倒是有自己的创见,但过于书生气,不懂得明哲保身。往往忘乎所以,每每忘了禁忌,口无遮拦。秦朝那几个儒生如果不是读书过火,对大当家的品头论足,我想始皇帝也不拿他们怎么样。苏秦如果不是读书过火,也不会说那番混话,做那件混事。最可怜的是清朝读书人,因为一个字的缘故,触怒了皇帝老儿,无数人被搬掉脑袋。

哎!书与火,生亦是它,死亦是它,不是冤家不聚头啊。话说得有些过火,但我也是一片好心,给大家提个醒。但愿天下的爱书人能够适量地读书、写书。既能点燃情感、智慧的火花,也能避免火灾。好了,话就讲到这里,但他们的故事仍将继续。欲知后事如何,请读者用自己的大脑分解吧。

初稿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修改于二○○八年六月二十三


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8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相关文章
  • 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不相及思绪是从《绝唱》来的,脑子里一琢磨,不知怎么七拐八拐,就拐到了《淤泥中的纯情》。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这对八十年代的金童玉女演绎了太多揪心的伤悲...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