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数学教案下载 正文

数学教案下载

2016-12-04 15:22:29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的“用数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练习用题卡。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天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同学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生:想。

师:好!我们出发。

(课件:美丽的郊外)

师:看,多美的乡村风光,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美丽的蝴蝶、丰收的果树,多美啊!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去玩,而且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课题:用数学)

生:能。

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出示第一幅图并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自己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汇报: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蝶,又来了2个(课件演示)。

师:那么在这里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数学朋友,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课件出示大括号)

师:请你猜一猜这个朋友叫什么?

生大胆地发言,对说出大括号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师:我们的新朋友叫大括号,他的意思是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课件出示:?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就代表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研究后把答案写在本子上。

师:(巡视)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小组的列式是:4+2=6,草地上一共有6人。

师:谁有问题要问?

生:这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4+2为什么等于6?

生:原来有4人,又来了2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两部分合并在一起,把4和2合并在一起用加法来计算。

生:4和2可以组成6,所以4+2=6。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太佩服你们了。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叔叔家,看他在干什么。

(课件出示第二幅画。)

师:看这幅画与第一幅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幅画大括号下面是 ?号,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画大括号下面是7个,?在上面。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能为这道题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还剩几个?

师:这个问题我们分小组来解答。

师:请小组汇报,说清楚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列式?

生:我们小组用减法来计算。因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2个,就是从7里去掉2个,还剩5个,所以用减法计算。列式:7-2=5。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这次郊游你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它们。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反馈强化

(课件出示石榴树)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大家快来看,谁飞来了?(课件出示蝴蝶图)

师:你们能解决蝴蝶的问题吗?

学生写算式,集体订正。

当堂巩固

师:你们还想不想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生:想。

师出示一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订正,选一题让学生说想法,对做对的及时表扬。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帮助老师解决这么多问题,非常感谢大家。那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想对大家说什么吗?

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现在让我们回家吧。

完成书上第51页的第1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

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全部教案教案下载

一年级数学(下)授课计划表

一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二、 本期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

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力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本期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操作实践活动

五、 教学关键:

充分利用教具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去体验获取知识。

六、 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多媒体、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小黑板、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钟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各种实物图片。

七、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

2、 按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3、 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认真做好差生的辅导和转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 做好家访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

八、 课时安排:

共72课时,其中准备课2课时,新授课66课时,复习课4课时。

一、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

教学目的: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关键: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及与同学合作交流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实践活动 教 具: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 教学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上和下 (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书第1页的图,描述:一座大桥横跨江面,汽车、轮船在桥的上下来来往往,繁忙极了。

2、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指名回答后,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问:说“汽车在上面”对吗?“汽车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汽车的位置呢?

指名说一说后,再让在小组内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汽车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指导学生填书第1页的空。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先摆数学书,再把数学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最后把笔盒放的数学书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出示教材的第9页第7题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让学生自由的说,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五、总结:

第二课时前和后 (授新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 教学目的: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用:“( )同学在()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同学在最前面”,“( )同学在最后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出示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李林后面是谁。张宁前面是谁”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引导学生看图后独立填空,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 总结

五、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1)回家后,帮你的玩具排排队(可以是布娃娃,也可以是不同形状的积木),并向家里人说说他们的前后顺序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你前面和后面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左、右 (授新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

教学目的: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篇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案例回放】

前几天,在一堂《“有理数运算”应用题教学》课上,我有这样一个课堂问题引入:

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我看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我就直接给同学们答案了。)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27+4+4.5-1-2.5=32元。 (接着,我又问最高收盘价和最低收盘价,紧接着直接给出了本周每股的的最高收盘价和最低收盘价)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看给出的数据我想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得到的结果,再加上有学生回答了,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讨论)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出了3?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交额3?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1+3?)= 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化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1+3?)= 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2?)=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1211(元),实际亏损了1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四、五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部分学生烦燥之意益于言表。

【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力图贯彻新课程理念,试图联系生活,尝试在提出问题时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但我有觉得一串串问题及解答让新课程理念远离了课堂教学实际,我虽对本题求解准确,但学生的接受与沟通的效率低下。

我感觉容易理解,而事实恰好相反,我的讲述或许没有激化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很难。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改变教学内容机械化的呈现方式,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求,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困惑在于学生没有感知现实生活中的股票买进卖出,对我在处理数学信息时认为“自然”和“显然”的合情合理的推断存在的“症结”如下:

1.表格中有理数正负号的实际意义如:+4表示每股涨了4元;-1表示每股跌了1元,没有交待分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周四收盘时的股价是32元。如何理解27元的概念?为什么不能理解为:27-

2.5=24.5(元),周四的股票与前三天的股票涨跌存在什么关系?

3.股票卖出时每股26元的数据是哪里来的?

4.买入交易时交易税是付出3?,卖出时付出的成交额的3?和手续费2?,同是“付出了”,为什么理解的数学意义截然相反?

5.如何理解一周股票收益的-1211元的实际意义?

【案例启示】

事后,当我反复去回味这堂课,越想却越加担心,我虽然与学生同在一个教室中教学与学习,但讲台之上与讲台之下的距离可能会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而相差很远。我觉得教师在教学时更关注学生的体验,要求问题的创设揭示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做到这些应该从一些几方面:

1.关注课堂,走近学生。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要深入了解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案例中,学生到底需多长时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数学抽象思维境地?教师“操之过急”会使多少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堂是活的,在深入研究本班学生的基础上,面对有想法的学生,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思路,教师不能以我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不能忽视学生对新知识也有一个分析、理解和吸收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才能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2.关注学法,重视学习过程。新课程提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获得体验,让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及共同的发展。 案例中可以策划一个“股票交易中的数学问题”课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搜索、分析和处理有关股票买进卖出信息,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认识和差异,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探究、交流、总结等,形成有效的信息通道,掌握感悟相应的方法和经验,营造一个学生乐于探索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这远比课堂上教师机械的“一问一答”效果好,况且农村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本身就匮乏。

3.关注教法,培育学习共同体。整个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存在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个数学学习共同体需要交流、多向互动、有效调控。我们经常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节课上基本上由教师包办代替了,教师没有营

造一个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而“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基本上没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

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验交流彼此的想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才能使分析透彻、思想清晰、思路明确、因果分明、逻辑清楚,真正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变为学生,教学形式由“灌输”变为“主动建构”,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数学教学思想。

新课改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经是课堂教学,如何%
数学教案下载》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391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数学教案下载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