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为之奈何 正文

为之奈何

2016-11-16 22:14:4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 “言为心声”,分析人物性格,当然离不开语言分析。《鸿门宴》中,我们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往往侧重于拉拢项伯、鸿门说项羽、安排逃席等情节,而忽略了对其经典语言“为之奈何”,尤其是第三个“为之奈何”的分析。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项羽·项羽入关》中,虽透过“为之奈何”看到刘邦虚心求教的优点,但在《项羽·鸿门宴》中,未能看出“研究逃席”时“为之奈何”反映的刘邦性格。

《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何”,从他的这一再三重复的语言中,可以看到其心理活动和鲜明个性。

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这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性格。

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题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的确反映了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中无智、缺乏谋略。

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第三次说“为之奈何”。 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下定决心逃走。刘邦是贪生怕死之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为逃跑竟将儿女推下车三次),当听说项羽要进攻他时,吓得大惊失色;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他看在眼中,项庄舞剑他惊在心里。如此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岂能坐以待毙而不趁早逃脱?他趁樊哙闯帐项羽发愣时假装“如厕”,且“因招樊哙出”,趁机悄悄招出猛将护卫,可见他已想好要离席出逃。他说“今者出,未辞也”,显然他已决意逃离。而且,他对如何逃离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张良留谢,且吩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带四个随从“道芷阳间行”。

不过,就这么逃离,显得自己不仅不懂礼仪,而且贪生怕死,不顾手下将领死活,这将使他在部下面前颜面顿然扫地、威信将荡然无存!那么,他为什么不讲一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呢?难道是他不知道吗?显然不是!连赳赳武夫樊哙都明白如此浅显的道理,何况本来就不拘小节、能成大事的刘邦。不过,假如这话由刘邦口中讲出,难免有一种嫌疑:为自己的贪生怕死、狼狈逃离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不讲,因为他确信有人替他讲,而且是心直口快的武将替他讲,不仅讲“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而且讲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比自己说更有分量!所以,他不讲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狡诈之处!

他早有逃走的打算,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由此,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总之,透过刘邦的经典语言“为之奈何”,既可看到他虚心求教的优点,又可见他焦急万分的心理,短谋少智的缺点,还可看到他狡诈多端的个性。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一定要重视语言,尤其是反复使用的个性化语言,一定要反复揣摩,体味其精妙处。

篇二: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宾语前置句

(1)夫晋,何厌之有?

3.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省略句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后省略介词“于”)

(2)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3)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后省略了“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3)取之(以) 百金(省略介词“以”)

(4)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

(5)燕王诚振怖(于)大王之威(省略介词“于”)

(6)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于”)

(8)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于”)

(9)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于”)

(10)欲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

(11)待吾客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13)使(之)毕使于前(省略代词“之”)

3.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4.宾语前置句

(1)何如?

5.状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常痛于骨髓

(3)嘉为先言于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

(5)使毕使于前

6.定语后置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

【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1)为之奈何

(2)籍何以至此?

(3)今日之事何如?

(4)客何为者?

(5)何辞为?

(6)大王来何操?

(7)沛公安在?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具告以事。

(3)长于臣。

(4)因击沛公于坐。

(5)得复见将军于此。

3.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1)此亡秦之续耳。

(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4.省略句:

(1)沛公军霸上。(省略介词“于”)

(2)沛公欲王关中。(省略介词“于”)

(3)具告以事。(省略代词“之”)

(4)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代词“之”)

(5)毋从俱死也。(省略代词“之”)

(6)奉厄酒为寿。(省略代词“之”)

(7)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介词“于”)

(8)若入前为寿。(省略代词“之”)

(9)若属皆且为所虏。(省略代词“之”)

(10)加彘肩上。(省略“于其”)

5.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1)秦地可尽王也

6.固定句式:

(1)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2)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3)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4)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5)无以(无??以??)没有什么用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6)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

篇三:青春已逝,为之奈何?

青春已逝,为之奈何?

青春已逝,为之奈何? 镜子里,是一张睡眼惺忪的脸庞,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胡渣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不得不赞扬一下这些胡渣子,看起来是那么的充满活力,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之顽强?? 没错,镜子里的那张脸正是区区在下的, 估计也没有人会跟我争这张脸的归属。说笑了,接下来说正经的,每次看到自己的那般“光辉”的形象,自己也感觉起来怪怪的,虽然每天都看,但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地方出了错,直到某次在某个说不得恰当不恰当的时刻,我的偶然一瞥,让我看到了“青春”二字,一下子,如醍醐灌顶,打通任督二脉般,便让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是青春啊,我的青春,在每天镜中出现的脸庞上已经找不出任何的痕迹了,它已经不知何时悄悄地离开了我的身边。 偶尔掰着手指头细数属于自己的年轮,一圈一圈又一圈,数着数着脸上便会出现无奈的神色,二十圈了,整整二十圈了,呵呵,原来,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二十年了。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拉过一张椅子,摸着微微刺手的胡渣子,坐看夕阳西落,心中也会有一种迟暮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就会发出,青春已逝,为之奈何的无限感慨,既有为自己逝去青春的缅怀,也有对未来未知的茫然惶恐,感慨中,缅怀中,茫然惶恐中,时间便在我指间悄然流逝,岁月永远是无情的,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挣扎,如何苦苦哀求,它只会不断地从你身上碾过,留下青春碎片飘扬,一片哀嚎不断?? 自己也不是没为留住青春而努力过,可我的千百万次的诉求,也终换不回逝去青春的一回眸。仔细想想,那时自己真是傻的可爱,明知青春一去不回,却偏偏要做许多的无用功。那时,每当看见冒出头的胡渣子,自己便会如临大敌般,觉得它们是催老青春的催化剂,于是没等它们长大,自己便把它们消灭在摇篮中,可我终是失望了,它们就像是春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像是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还有自己的头发,每当它们长到我的耳边时,我便会马上去理发店,不管什么发型,只对理发师说,剪短就好,其它的随便你弄。像那样的傻事自己还做了许多许多,总以为这样做了就可以挽留住我的青春,可想法终是想法,青春还是在我的不经意间悄然离去,没有留下一点讯息。 青春已逝,岁月在我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我却还是茫然不知,待到自己幡然醒悟时,已是物似人非,青春离我而去已是许久。偶尔自己想要去祭奠一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却不知青春葬身何处,也许是繁花凋零处,落叶埋土处,谁又知道?只是偶尔午夜梦回,脑中会出现一个时刻在向前奔跑的身影,那个身影,怀里揣着青春与梦想,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最后消失在我面前。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身影,有点像我?? 少年轻狂舞飞扬,剑指苍穹欲乘龙。岁月无痕折双翼,剑断,梦惊醒,却早已飘零。 青春已逝,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245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为之奈何
相关文章
  • 为之奈何

    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从《鸿门宴》的“为之奈何”看刘邦个性“言为心声”,分析人物性格,当然离不开语言分析。《鸿门宴》中,我们分析刘邦这一人物形象,往往侧...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