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正文 本文移动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9-06-15 16:03:4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环 境 机 遇 1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1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机遇 10

  第二章 思 路 目 标 .. 14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思路 14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目标 16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新动力 19

  第一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19

  第二节 实施区域创新 .. 21

  第三节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25

  第四节 繁荣发展服务业 30

  第五节 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35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41

  第一节 优化县域布局 41

  第二节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42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48

  第四节 推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 49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展现生态**新形象 53

  第一节 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53

  第二节 发展低碳经济 54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 55

  第四节 改善环境质量 57

  第五节 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59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61

  第一节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61

  第二节 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63

  第三节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64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增加人民新福祉 67

  第一节 实施精准扶贫攻坚 67

  第二节 扩大就业创业 70

  第三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72

  第四节 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74

  第五节 构建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76

  第六节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79

  第八章 保 障 措 施 82

  第一节 优化发展环境 82

  第二节 加强要素供给保障 83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85

  第四节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86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确保与全省、全市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国家、省和济宁市关于“十三五”发展的指导精神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确定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是**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环 境 机 遇

  深刻认识“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取得的成就,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全力以赴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和争先进位工作总基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12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5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十二五”累计完成478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是2010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8%;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14亿元、贷款余额47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58.5亿元、2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2%。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6.3:42.8:30.9调整为2015年的21.4:40.8:37.8。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认真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水稻、小麦、棉花、食用菌、辣椒、渔湖产品、杞柳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优质大米、毛木耳等特色农业凸显,“**大米”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毛木耳”授予“全国优秀主产基地县”。持续扎实推进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工程。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28家,各类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5家,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30个。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15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0家,是2010年的5.4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比2010年增长76%;金威煤电“双30万吨”(烧碱、PVC)、辰龙药业、洛卡德金属、太阳纸业双氧水、峰润纤维素钠、凯本氯乙酸、安泰耐磨材料、中泰煤化、长青生物质能发电、双合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户建成。服务业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累计完成230亿元,占比较2010年提高6.3个百分点。新增纳入统计的服务业企业147家;传统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文化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湖西旅游码头建成运营,建成3A级景区1处,2A级景区2处,山东省旅游特色村2处,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金融配套体系日益完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融资形式日趋多样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强化城市规划管控,稳步推进孝贤文化公园及改造提升、地中海阳光花城、锦绣华城等重点工程项目。持续加大城市道路及附属设施、绿化、供排水管网、燃气热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区面积达到16.46平方公里。城区路网框架逐步完善,完成北一环、北二环、古亭路等重要路段新建工程,打通了湖陵二路、鱼新三路等多条困扰群众出行多年的断头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22.36平方米。集中供水、供气普及率进一步提高,结束了城区没有集中供热的历史,全县新增燃气用户11000户,供热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所有硬化道路、广场、校园及校园周边基本实现亮化。在全县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小城镇建城区面积达24.5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5%。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人民期盼已久的滨湖大道及连接线工程竣工通车,顺利完成S251和枣曹线升级改造等重点工程,济徐高速公路**段工程正加紧施工,明年将竣工通车,跨湖高速线路已确定,明年将开工建设,S251改线工程完成前期工作,获省发改委立项。结束了城区不通公交的历史,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县电网完成投资3.9亿元,新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26.1万千伏安,农网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推进1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累计硬化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街道682公里,村内小街巷1158公里,建成村级休闲文化广场425处,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户户通”和村级休闲文化广场全覆盖,镇村绿化和农村坑塘治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启动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在全省农村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中,曾位居全市第一名。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和质量强县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9%,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新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市级工程实验室4家、工程研究中心5家;引进高层次人才31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86人。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件;新增“山东省名牌产品”6个、“山东省服务品牌”1个。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政府大部门制改革顺利完成,行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制定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大幅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实施完成了工商登记“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制度改革;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全公开;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实施,城镇医保与新农合实现并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均为100%。积极推进园区建设,通过区划调整,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张黄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作用日益增强,县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园区;规划实施了一批电网、管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工程,园区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全县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2.4亿美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29.6%。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到位外资9178万美元;优势企业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美晶米业与中农发集团成功合作,在柬埔寨建设稻米产业综合开发项目。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条主线,以水气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不断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顺利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共安排减排项目193个。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建成投运2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加强重点企业废气治理,全面抓好夏秋秸杆禁烧工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综合开展水污染治理,建成了日处理1万吨的张黄工业园污水处理厂,6个镇驻地、11个社区建设了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了东鱼河、西支河、老万福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河流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重点推进了西支河、老万福河、惠河、东鱼河、南阳湖等5个人工湿地工程。开展河道垃圾、渔业养殖、畜禽养殖和非法小码头的清理取缔工作。张黄、王鲁2个镇评为国家级生态镇,清河镇评为省级生态镇,119个村评为市级生态村。全县共建成市级以上绿色学校21所、市级以上省级绿色社区5个,市级以上绿色教育基地5处。持续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四德”工程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荣获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民生支出累计52.4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64.5%。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新建、改扩建学校67所,建成省级规范化学校8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1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全县中小学多媒体班班通。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共发放困难学生救助金2888.1万元、大学生助学贷款7481.8万元,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全覆盖。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三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大院392个。进一步弘扬了孝贤文化,有效放大了我县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通过大力实施内部改革,加大投入,县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基本完成“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480元,临时困难救助标准由最高标准3000元提高到5000元。451户农村贫困家庭脱离危房。低保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工作扩面提标,累计救助低保大学生726人,发放救助资金167.1万元。扶贫工作成效显著,通过精准扶贫累计实现脱贫21703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内10处镇街敬老院均达到星级敬老院标准。社会管理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加快发展,五年累计投入救助资金528万余元。规划建设革命烈士陵园一处,首次参加省级双拥模范县创建检查验收,并获得好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络日趋健全,县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投入使用,县乡村建立健全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低生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32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80人。每年初为民承诺十件实事全部完成。

  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持续进行“天网工程”增点扩面、联网整合工作,实现了对全县重点部位、场所、重点路段和所有行政村、自然村的有效覆盖。推行农村网格互联互动管理工程,在网格内做好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特殊人群联管、群众事情联办、平安建设联创,及时把矛盾和问题有效解决在网格中和萌芽状态。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县粮食部门被授予全国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成立县社情民意受理中心,突出抓好社会维稳工作,全面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强化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公检法司工作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社会组织管理,逐步建立登记、年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共登记社会团体3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9个,社会组织年检合格率达到94%。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史志档案、科协、审计、粮食、物价、统计、人防、投资评审、招投标、老龄、残联、气象等各项工作都扎实开展,取得新的成就。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总量小与产业结构不优的矛盾并存,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能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创新对经济驱动作用不明显,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依然偏低,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薄弱,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城乡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

  瓶颈制约因素依然较多,资源环境等约束压力加大。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作面临更多考验;资金供应十分紧张,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和潜在金融风险依然存在;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仍然匮乏,不能满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发展环境不够优化,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政效能和作风建设还需加强,四风”问题尚未完全禁绝,个别部门单位还存在办事效率低、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基本公共卫生还不均衡,社会治理难度难度加大。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复杂变化,我县既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也面临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牢牢抓住机遇,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环境。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但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加剧,发达国家增速回升,新兴市场增速整体放缓,政策因素变化的影响加重。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依然是全球共识,世界经济需要进行结构改革,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与互联互通的国际合作,改革、调整、转型、创新、融合的潮流将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趋势、新动力、新契机。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全球经济新秩序,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一些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新能源、云计算、3D制造等新技术革命取得新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国内环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长期处于发展新常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未来发展的制度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明晰;深入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对外开放优势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鼓励创新创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发展动力活力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省内环境。“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我省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我省经济体量大,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为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体制机制保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含着更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将为全省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都将有利于延续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将继续“走在前列”。

  从县域经济来看。**整体实力较弱,尚处在济宁区域发展的“后位”状态,同邹城、兖州、任城等发达县市区相比,按常速常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原来基础和**差不多的其他5个欠发达县,也争相发展超越。未来五年,**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赶超,争先进位,主攻的重点不仅要有量的快速扩张,更应有质的有效跃升;不仅要有速度的持续加快,更应有效益的不断攀升;不仅要有物质的日趋丰富,更应有精神的强势提升。

  条件机遇。“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性“五大机遇”,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区域发展战略红利加速释放。山东省推动实施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济宁市推进实施鲁西发展科学高地发展战略、济宁都市区发展战略和环南四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有利于**搭上省市战略快车,以区域性优惠政策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统筹推进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

  ——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益显现。随着辰龙药业、凯本氯乙酸、长青生物质发电、宁大钢构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投产达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打通交通瓶颈制约。正在加速建设的济徐高速和正在筹备的跨湖高速竣工通车后,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将被打破,**有望成为山东省新的重要交通枢纽。

  ——城市转型升级带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济宁市已被确定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正加快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及创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将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形成新的增长点。

  ——自身条件为跨越发展夯实了基础。“十二五”期间,重点培植的机械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煤盐(精细)化工、水运陆运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壮大,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日益显现,这都极大增强**竞争力,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第二章 思 路 目 标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推动“十三五”科学发展、加速崛起。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指示为指引,根据省市战略决策部署,协调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富民、城建提速、文化复兴、生态至上、民生为本为战略目标,以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强财力、福民祉,切实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城镇承载能力、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确保与全市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本原则:推进“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释放不竭动力,不断取得胜利。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综合考虑社会需求、承载条件和内在潜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有新进展,在自主创新上有新突破,在改革开放上有新举措,在改善民生上有新成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破解制约瓶颈。统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当前与长远、国际与国内,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全力以赴、知难而进,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实现宏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深化改革。把改革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坚持依法治县。认真践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加速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动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法治建设新格局。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质量、均量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市同步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工业化、信息化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左右,一、二、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8:43:39。

  ——改革创新实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对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建设更加繁荣发展。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良及上天数达90%;森林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左右,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废水处理能力提升50%,展现绿色靓丽**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安定和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第三章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新动力

  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

  第一节 构建发展新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行政、财税、农村、生态等重点领域改革,靠改革破难题,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严格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行为的直接干预,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升就业、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支出比重。推动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村镇银等金融机构向发达社区延伸,推广社区银行、金融超市,搞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创新投资体制,在基础设施、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推广PPP投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政府投资+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健全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土地、宅基地、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制度,鼓励农民以土(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现承包土(林)地股权化、集体产权股份化和农村资源资本化,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县镇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体制,规范各类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市场化。

  深化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限制,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民营经济发展领域。开展不限投资主体、不限股权比例、不限创业形式的“三不限”行动,积极推行政府扶持、企业受益的工商登记“零收费”制度,不断放宽登记注册条件、简化登记手续,鼓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发展主体投身创业实践。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资源,规划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科技孵化园等创业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成本低、服务优的高效创业平台。

  第二节 实施区域创新

  把创新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引进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扶植高新技术企业70家,引进推广高新技术项目50个;发展培育科技型大型企业3家、科技型中型企业3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100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制度建设,释放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和形成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提高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公共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平台。在创新资源、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和环境等方面与济南和济宁对接,形成创新主体良性互动、优势互补、高效运行的区域创新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大对国内外高新技术资源的吸纳力度,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围绕行业共性技术、企业关键技术、重点支持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科技项目,开展各种合作与交流。

  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投入体系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和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持平台,促进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解决科技企业外延资金和外延融资,促进社会技术进步。建立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帮助拥有成熟技术的科技人员融资。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逐步将适用于市场化运作的行政职能委托给规范的中介机构。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制定我县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推进专利技术的申请和实施。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

  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和“三个一”人才工程,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队伍,一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和一支高技能的工人队伍。优化人才创业环境,积极构筑汇集智力资源的开放式平台,加大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集聚和发挥作用的良性机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加快选拔学术、技术带头人,注重培育科技经营型的复合人才和创业型人才。支持企业引进和储备高层次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高新技术企业流动,使企业成为人才高地的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吸纳和使用优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改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推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探索采用期权或认购权证等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技术控股或技术承包。

  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处,把两大园区建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科技创业板块。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前瞻性布局,强化普惠性支持创新政策和政府采购作用。完善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活跃创业投资市场,改进对科技型企业和创业的融资服务。系统谋划区域创新设施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着力强化人力资本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税收优惠、股权激励等人才政策的杠杆作用,扫除人才流动和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导向,加大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和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业的社会风尚。

  推动“双创”加快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平台快速发展,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按照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原则,因地制宜,搭建更多众创空间,并分类给予补助支持。坚持走市场化经营路子,引入专业化市场服务主体。政府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场地空间,对初创企业提供适当补贴,搞好信息、咨询、融资等公共服务。

  第三节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立县”、“产业兴县”和“质量强县”战略,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植,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着力打造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工业经济晋档升级新突破。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扩总量和转型升级并重,加强政策引导,把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任务,强化生产全过程的总体改造、产业链条的配套改造,适应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全面优化产品结构质量,降低初级产品比重,提高最终产品比重。

  ——煤盐化工。依托现有化工产品基础,大力招引一批配链、延链项目,促进现有初级产品向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化工材料方向延伸,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植壮大以煤化工、盐化工为重点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积极引导煤炭产业战略转型,有机整合要素资源,鼓励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精细化工和清洁能源产品,打造横向成峰、纵向成链的煤盐化工产业集群。

  ——机械制造。立足我县现有矿山机电产业基础,围绕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发展方向,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优化升级生产线,推进矿山机电核心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提升机电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矿用泵、水处理设备等拳头产品规模档次,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引导企业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纺织服装。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企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促进纺织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设备引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管理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加快核心生产技术的开发,积极研发中高档家纺制品、高档纺织面料和高档服装产品,不断提升产品价值优势。积极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加快纺织企业的兼并重组和结构优化,促进纺织行业规模化提升,打造区域纺织服装产业新高地。

  ——食品加工。充分发挥我县大米、毛木耳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食品加工绿色化、安全化和品牌化为重点,依托大型龙头企业,从产业链高端延伸入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食品深加工业,积极开发新兴系列食品,拉长做深食品产业链,培育更多特色优质品牌,提升食品产业规模档次。

  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发展基础和综合禀赋,采取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集中培植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加快智能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着力促进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同质粗放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转变,生产链条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服务、再制造延伸。

  ——新能源。依托济宁中泰煤化有限公司LNG项目利用焦化项目的剩余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等新能源;依托长青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利用棉柴、玉米秸秆、稻草、木材下脚料等生物质燃料进行发电;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清洁煤利用和LED照明等产业发展。

  ——新医药。依托辰龙药业项目、峰润纤维素钠项目,扩大医药原料、医药中间体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重点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药物晶型研究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和生物制成品,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医药产业群。

  ——新材料。依托京鲁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柔性有机聚合物膜材料及膜组器项目,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强重点技术改造,建设国内最大中空纤维复合纳滤膜产业化基地。依托京泰耐磨材料公司,以高铬钼铜耐磨辊圈为核心产品,延伸发展高铬合金系列耐磨材料、耐蚀耐磨材料和耐热耐磨材料等类产品,建设国内具有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铸造耐磨材料基地。

  ——节能环保。依托京鲁水处理公司、鲁源水处理公司,加强煤矿污水(中水)深度处理、煤化工污水(中水)深度处理、轧钢废水处理、电厂用水深度处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等技术研发,积极拓展矿井塌陷区修复治理、湿地生态园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等水处理环保工程,打造济宁都市区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主动顺应信息化带来的产业集群虚拟化、发展边界模糊化、组织形态网络化和供销链条扁平化趋势,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机遇,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广智能制造模式,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增长点。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紧密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开展“智能工厂”示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提升智能制造产业化水平,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加快建立数字企业标准化体系,深度集成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灵活配置。实施大数据战略,打破数据壁垒和垄断,建设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平台。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开展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订“建链、补链、强链”计划。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合资联营,整合品牌、错位竞争,形成大小兼有、层次合理,融合促进、相得益彰的产业集群格局。建立健全“倒逼、扶优、引导”相结合的工业优化升级机制,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鼓励支持帮助骨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技改扩能、合资合作等途径壮大实力,打造强企方阵。加大对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资金、用工、用电等综合协调,积极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政策,切实为企业服务。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深化全民创业行动,催生一批“专、精、强”的民营企业群体。

  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强化品牌培育和规划,以提升和优化品牌为重点,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发挥品牌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一批以名牌企业为基础、以省长和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为标杆、以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的区域品牌。实施标准化战略。完善标准化管理,通过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鼓励更多自主专利技术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实施计量基础战略。围绕全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节能减排、贸易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计量新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测量溯源体系。

  第四节 繁荣发展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形成功能完善、融合开放、繁荣发达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引导工业企业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重点发展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房地产业等,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加快生产制造与信息技术服务融合,积极发展新兴业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好服务中小型企业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新城区和工业园区等区域集聚,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园区布局与服务业新兴业态相协调,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金融业。以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为重点,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制金融,鼓励民间资本参资入股村镇银行。完成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吸引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规范发展。加强监管,深化改革,促使各类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化发展。

  ——商贸物流。按照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方向,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商贸网点建设规划,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规范改造3个城区基础条件差、设施陈旧的农贸市场和交易市场,基本实现市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完善农村日用消费品销售、农资供应网络。以城带乡,打破城乡市场分隔,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动。继续推进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承办企业、配送中心与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鼓励农村连锁超市发展“一网多用”,拓展服务功能。深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完善市场功能,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结算、检测检验、安全监督等设施建设,配合全国,建立农产品交易数据交换平台。

  ——电子商务。鼓励引导传统贸易和生产企业升级商务模式,开展符合企业发展特色的多模式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实体店和网店有机融合。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招大引强一批电商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把**打造成为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区。利用鹤来香大学生回乡创业联盟电商平台,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个体工商户、下岗职工、农村致富带头人利用电子商务创业,不断壮大网商从业群体。鼓励创业者加入阿里、京东等综合营销平台,支持一批特色农产品B2B、B2C运营企业。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制定电子商务进村计划,改造升级农村电商配送服务网络,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开发向教育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多元化发展。转变住房建造模式,引导开发企业从委托设计入手,组织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建设销售成品住房,鼓励新建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对城镇和工矿区老旧住宅小区开展整治改造,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房和闲置厂房、仓库等房屋建筑,改造为电商用房、都市型工业地产、创客空间等。对长期滞销且符合条件的商业营业用房和写字楼,由政府收购或长期租用,改造为中小学、幼儿园用房。

  扶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以大众消费升级为导向,坚持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便民优先、引领时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链长、带动面广、市场潜力大的服务业。引导家政服务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运用科学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住宿餐饮等传统业态,发展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业态。

  ——乡村旅游业。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以孝贤文化、美食文化为特色,依托**滨湖湿地的环境资源、特色民俗风情和种植农业基础,形成以乡村休闲为主导,文化体验、滨水度假、养生康体、主题娱乐及其它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产品格局,塑造**“微山湖畔水城,江北渔米孝乡”的乡村旅游形象,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竞争力。完善服务设施,构建多样化的乡村旅游住宿和餐饮接待设施,鼓励发展孝贤主题酒店、**民俗等特色住宿设施。

  ——养老服务。立足覆盖全体人群和生命全过程,建立大健康服务体系,拉长预防、保健、咨询、养生等前端链条,发扬光大中医等传统医学。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资入股、收购、委托等方式管理运营公办养老机构,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加强民办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积极推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鼓励扶持各类社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

  ——家庭和社区服务业。全面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居民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鼓励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开办社区24小时便利店。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家政服务示范企业进入社区,建立覆盖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健全财力保障,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职责。明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程序、资金安排和组织保障,推动政府、国有企业为主投资的设备采购和专业服务整体外包,增加对公益服务的政府采购,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推广公私合营、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等方式,打破各种不合理准入限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五节 推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实施农业富民强县战略,把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思路,着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县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推动农业转型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网络向农业农村延伸,构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积极推动农业“电商换市”。借助鹤来香、丰谷米业、云农场等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成功典范,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变“千县万村”计划,引导“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发展,带动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导农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把促进粮食增产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粮食安全工程。有效整合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平原涝洼地治理、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复垦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优先推进示范园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高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深入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计划,稳定播种面积,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水稻新品种,到2020年,高产创建示范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水稻、小麦高产创建示范面积突破22万亩,粮食总产保持在36万吨左右。

  巩固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振兴和特色产业规划,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注重宣传和包装推介,扩大“**大米”、“**小龙虾”等“三品一标”产品品牌优势,推动毛木耳、大蒜、圆葱、辣椒等主导产业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知名度、竞争力和占有率。

  ——**大米。做优大米产业。积极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模式和先进农业技术,保护提升我县大米品质和优良口感,放大“**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效应,将“**大米”产业做大做强。倡导“绿色、有机、营养、健康”理念,加快改良水稻品种,推广塑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品牌建设。

  ——毛木耳。做强毛木耳产业。以获得食用菌全国优秀主产基地县“称号为契机,提升毛木耳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毛木耳深加工水平,加快毛木耳产业标准化、园区化、集约化步伐,力争打造全国最大的毛木耳生产基地。

  ——杞柳。做精杞柳产业。扩大“中国杞柳之乡”荣誉称号优势,紧扣地方特色和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工艺设计,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杞柳产业提档升级。在清河、张黄等镇高标准建设杞柳产业园区。

  ——甲鱼、小龙虾。做大优质渔业。继续巩固全省十大淡水养殖强县地位,利用“**龙虾”、“**甲鱼”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等特色优势,着力推进“一鱼(甲鱼)一虾(小龙虾)”渔业品牌发展战略,借助渔博会、农交会等展会平台,提高国内消费者对我县渔业品牌的认知度,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生态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养殖基地、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达到35个,种植面积达到全县作物面积的80%以上,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处;实施“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创建计划,到2020年,计划创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3处。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农业。依托我县生产基础优越的条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开发具有观光休闲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打造以老万福河、惠河沿线为核心的“两河四岸”乡村旅游观光带。积极打造集水上垂钓、采摘、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水体观光业。鼓励发展“春赏花、夏采莲、秋摘果”的高标准果品观光采摘园。精心打造真实版“开心农场”,重点推出土地认种、畜禽认养、欢乐采摘、农家饭店、农家厨房等项目,实现城里人远离闹市喧嚣、回归田园享受自然的梦想。

  推进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为农服务技术体系建设,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加大“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实施力度,推进高产、优质、生态技术普及化。实施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工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基地、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各经营主体的多互动互补,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和管理,培养一大批有资质的职业农民持证从业,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持续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等方式,积极稳妥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加大合作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加大财税、资金、金融、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扶持力度。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并延伸储藏、运销、服务等领域;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和外部环境。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依托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镇街示范企业、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真正提升监管能力。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条形码制度,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提升追溯能力。推进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测结果通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检疫和监督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突出畜禽屠宰环节监管,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第四章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

  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人口、产业、商业聚集步伐,繁荣城镇经济,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一节 优化县域布局

  采取“双核带动—轴带辐射”的城镇发展模式,呈现“一带三轴两组团”的总体布局。

  ——一带:沿东侧微山湖岸线和湖滨快速路的滨湖小城镇发展带,通过微山湖岸线、滨湖大道和跨湖高速等载体带动东翼城镇发展。

  ——三轴:济徐公路沿线北部发展轴,贯穿张黄镇、王鲁镇、清河镇和罗屯镇及济徐高速出口,加强了上述新型乡镇对外联系的力度,是**发展黄金走廊;枣曹公路(**段)沿线南部发展轴,串联了谷亭镇、唐马乡、王庙镇、鱼城镇,依托便捷的交通联系,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济徐高速公路西部发展轴,通过高速公路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城西翼小城镇发展。

  ——两组团:**县城综合性中心城区及滨湖新区为核心的综合服务组团,以张黄镇为主的功能复合的组合型城市次组团。

  第二节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构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三级村镇体系结构。重点实施“一路两城镇”和“一带两湿地”战略,通过打造湖陵二路景观轴、突破张黄镇和王鲁镇“两大示范镇”建设,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打造西支河景观带和孟楼湿地、旧城海子“两大湿地”,引领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做大做靓中心城区。把握主城区扩容提质新趋势,运用现代城市开发建设新理念,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发展进程,实现城市品质和功能“双提升”,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赢的空间形态。按照“打造新区、提升老城、西连北拓、开发沿湖”的发展思路,加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逐步把**打造成为集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传承孝贤文化、旅游观光、商贸流通等为一体的滨湖新城。

  ——新城区。着眼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优化功能分区,打造政务核心区、设施服务区、教育科研区、休闲娱乐区,旅游观光区和居住区等功能片区,实施环境景观、道路、酒店、文体中心等基础建设工程,充分彰显水乡特色、展现孝贤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载体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以西支河景观长廊为依托,打造城区路边沟、渠、河水系景观带。进一步优化新城路网,增加路网密度,强化次路及支路的作用,以省道改线为契机,修缮北三环。优化新城区商业、医疗、教育、福利等公建设施布点,完善停车场、公厕、加油站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北城区集中布局公共建筑,壮大新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形象,不断提升新城区承载力和集聚性。

  ——老城区。以旧城连片开发改造为契机,通过打通老城干道,理顺空间关系,修整街头绿地,营造城市景观,解决在道路、交通、绿地和居民住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成为环境优雅、生活舒适、交通方便,具有商业活力和现代化气息的特色区域,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全面增长。做足做活水文章,打造西支河“一河两岸”生态文化长廊;按照“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理念持续提升孝贤文化公园,以现代中式风格精心打造湖陵二路景观轴线,示范引领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增强城市配套功能。逐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打造城市宜居环境。

  ——交通设施。打通工业路至滨湖大道,增加连接滨湖大道的双通道,建设“三纵三横”路网(“三纵”:工业西路、湖凌四路、文昌路;“三横”:北三环、建设路、鱼新一路),疏解城市交通,促进东西城区发展。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东西路网框架,完成鱼新一路、鱼新二路、湖陵一路道路提升改造工程,新修文昌路、古亭路、湖陵四路、振兴路、鱼新一路、北三环、东一环、鱼新四路,实施建设路西延、北一环西延、北二环西延、工业路北延等工程。

  ——供水设施。“十三五”期间,新建铺设20条道路供水管网76千米,实施**县原水生态净化与供水系统工程,建设规模为5万吨/日水厂1座及配套管网,建设3万吨/日生态水源1处,建设集生态旅游、环保、调水功能一体的生态湿地2处,满足城区供水及生态需求。大力实施城区供水节能改造工程,改造县城区范围内自来水户表8600户。

  ——给排水和垃圾处理。加快雨污水管网建设,加快对老城区排水管网的雨污水分流改造,做好北部新城新建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逐步实施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扩建垃圾处理厂,新增环卫车辆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持续改善城区环境卫生面貌。

  ——电力设施。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电力需求为目标,统筹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加快推进重点电网建设工程,完善电网结构,满足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完善110kV及以下电网,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实现电网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经济强县提供安全、可靠、清洁、优质的电力保障。“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投资6亿元的金威煤电自备电厂机组升级改造工程;**县110kV及以下各级电网规划建设工程,总投资4.7亿元,其中110kV投资1.53亿元;35kV投资0.7亿元;10kV及以下工程需投资2.5亿元。

  ——其他设施。建立统一的市政设施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大力提升市政设施养护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集中供暖以发展**县北部新城区、特别是居住区管网为主,积极向老城区延伸,“十三五”期间,实现供热管网城区管网全覆盖。以增加绿量和提升养护水平为前提,高标准完成道路绿化,西支河走廊湿地、孝贤文化广场升级和森林公园等项目,对老城区现有绿化基础上进行立体绿化。实施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照明工程建设进度。在商业区、城市出入口及城市汽车客运站等处建设公共停车场,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要求配建停车位。加大城镇公共消防设施和基层消防组织建设。

  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各镇街要立足镇域不同的文化底蕴、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积极探索小城镇综合开发新模式。十三五”期间,按照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的原则,综合考虑各镇区位条件、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建设若干现代新城镇、旅游带动型小城镇、资源开发生态小城镇、商贸带动型小城镇和现代农业型小城镇,引导乡镇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老砦、张黄镇以煤炭经济为依托,打造工业特色乡镇。

  ——罗屯、李阁、清河等西部镇街走生态农业的路子,打造、西红柿、辣椒、大蒜、圆葱、杞柳等生态经济作物品牌,建设生态宜居乡镇。

  ——滨湖、谷亭、唐马等镇发挥地理位置优势,抓好城中村、城边村改造,积极融入县城发展。

  ——王庙加快推进“生态旅游镇”、鱼城推进“物流商贸集散镇”等特色镇街的规划建设。

  ——张黄、王鲁镇推进重点镇、示范镇创建,加快 “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项目建设。对张黄镇进行整体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化工园区、回迁社区、滨湖区域等因素,力求把张黄镇打造成经济核心区、城市次中心和“五里三贤”示范片区。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引导有条件的乡镇进一步编制完善镇域体系规划、村庄规划、以及社区、供排水、绿化等专项规划,以专业规划引领乡镇科学发展;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点抓好“大绿化攻坚行动”、村级公路网化工程、村内坑塘治理、文化广场建设。大力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带动农村整体形象的提升。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加快社区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加快推动农村新型社区道路、饮水、电力设施等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强化地名管理,地名命名要与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进行科学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严格履行申报手续。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名村、民俗旅游村和特色村等进行有效保护和培育,留住乡土文化。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文化”五化建设工作,重点打造出环境综合整治亮点村、示范村,以点带面,逐渐扩大示范村数量,基本实现“村内道路不沾泥,三季鲜花四季绿,夜晚村庄明又亮,群众活动有去处”的文明和谐环境。充分发挥文化广场演出、健身、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大力推行广场舞进乡村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日常文化生活。

  第三节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产业、就业、环境、服务聚集人口,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统一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不受损失,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和制度制约。完善土地使用制度,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控用地,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分级分等有偿出让、拍买一定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形成“以地养地,以地养城,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规划一片,出让一片,开发一片”,逐步形成规模。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把国务院和省户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对符合条件,经过合法程序在小城镇落户的人员,应当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搞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将现有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包括落户小城镇的农户,逐步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担负,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社会化,覆盖包括进城镇农民在内的各类企事业和个体劳动者的统一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进城农民彻底割断对土地的依赖关系,放下包袱进城创业。

  第四节 推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传承孝贤文化和红色文化。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创造和塑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增强**文化的引领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优势转化为软实力和竞争优势,为做大做优**经济“蛋糕”提供内生动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各领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总结提炼宣传新时期**人精神,构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以“孝德”、“仁爱”为主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

  构建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规划建设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加强广播电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文化广场行政村全覆盖。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利用一村一广场和百姓大舞台,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孝贤文化寻踪展示园,恢复建设“五里三贤”遗址,精心打造“三贤讲学”、“鞭打芦花”等经典场景。围绕五里三贤,集中连片打造孝贤文化,建设孝贤文化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充分体现孝贤文化、红色文化和励志文化的有机融合,既做到一脉相承,又有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厚德”**。多途径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倡导文艺创作本土化,大力开展“写**、唱**、画**、影**、舞**”,打造具有**特色的书法、版画、剪纸等文化品牌。

  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发展演艺业、文化旅游、文化娱乐业、图书报刊、文化会展业和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动漫、艺术培训、网络经营和印刷等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把扩大规模生产与研发新产品、创立名牌产品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发展杞柳工艺品、麦秆画、布贴画等特色传统文化产品,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精品化。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强文化版权保护。改革文化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以公有制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大对我县稀有剧种和民间绝技、绝艺、绝活的抢救保护。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张黄“微湖迎客厅、孝贤闵故里”新名片,打造太公庙庙会、旧城海子钓鱼比赛、闵氏樊氏寻根祭祖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靠文化浓厚氛围,带动经济发展。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动可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创办文化企业、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文化行政审批手续,构筑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行为。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县财政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侵犯、破坏文化建设行为,营造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县体育场和全民健身广场,促进现有体育设施更新改造。加快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加快体育强县建设步伐,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体育用品业、体育健身休闲业等产业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抓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

  第五章 坚持绿色发展,展现生态**新形象

  牢固树立环境是最大资源的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努力打造水清、天蓝、树绿、气爽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一节 保护修复生态系统

  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绿化、水系绿化、绿色通道、平原绿化、农田林网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绿色屏障,开展土地整理和国土综合整治,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加强湿地建设,增强生态功能。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以创建“省级生态县”为抓手,深入实施治水、植绿工程,围绕“一路一城一湿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建设水生植物资源库,保护濒临动物栖息地,加快湿地核心区和老万福河、惠河湿地建设,实施大运河生态修复工程和古运河河道景观改造项目。提升**县滨湖湿地建设水平,将滨湖湿地全力打造成沿滨湖大道景观带。重点做好农田林网、水系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到2020年,各类湿地自然保护与恢复率达86%以上,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6处,总面积达到2490公顷。

  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力度。

  全面加强水系综合治理。把造林工程与水系绿化相结合,大力推进沿河绿化,做足做活水文章,“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系,实施惠河口-旧城海子、湖凌二路、北环路、北二环、湖凌二路北段、工业路、南环路、东环路灯路边沟水系打造,建设党校公园、棠邑公园、孟楼湿地、日本沟公园等,打造休闲、生态、旅游、环保为一体的西支河景观长廊,实现水、绿、路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带。

  第二节 发展低碳经济

  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生产力,着力开展生态经济建设,走绿色化发展道路,从源头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速绿色崛起。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有效控制重点行业碳排放。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构建覆盖全县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发展生态休闲游。**拥有39公里沿湖岸线,10万亩湿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孟楼湿地距南阳古镇不足1公里。滨湖大道、济徐高速和跨湖高速也将为发展旅游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以上资源和区位优势,可寻运河文化遗迹,荡舟生态湿地,观赏湖光美景。“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快规划建设沿湖旅游观光带,开发特色饮食业和旅游纪念品,打造完备的旅游产业链条,以旅游活县,拉动经济增长。

  实施节能减排。加大节能评估和审查力度,把住项目源头关。争取年综合耗能量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改、扩建项目节能评估率达到100%。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坚决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等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严禁建设淘汰类、限制类和产能过剩的高耗能项目。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

  完善节能、节水、节地倒逼机制,加强公民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环境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构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优先利用客水,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采地下水,积极利用雨洪水,推广使用再生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有效涵养地下水源。通过河道拦蓄等各种工程措施,加强雨洪资源开发利用。巩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河道环境行为。严把论证许可关、计划用水关、计量收费关“三个关口”,实行源头控制,未经过水资源论证或审查未通过的,不予立项,不得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对超计划(定额)用水的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积极推进水价改革。

  强化节能战略。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发展高效清洁煤电,有序开发地热能,鼓励发展煤矸石热电联产,加快发展光伏太阳能、垃圾发电、秸秆发电等绿色能源。

  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综合利用。经济建设活动首先考虑布局在现状建设用地区内,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率。积极稳妥做好增减挂钩工作,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确保耕地持续占补平衡。健全完善国土资源利用“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电子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网上监管。

  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管理。以节约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为宗旨,建设再生资源集散市场,整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在各乡镇、社区、村落设立回收站点或分拣中心。到2020年,形成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化经营管理格局,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产业化和无害化目标。

  推广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规划设计和绿色生产制造,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发展绿色采购、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动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四节 改善环境质量

  以水、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总目标,创新城乡协同治理模式,统筹推进以大气、水和土壤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实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新常态”。

  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排气综合治理,加快城区集中供热步伐,遏止雾霾等恶劣天气频发态势,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深入开展土小企业、渣土车和建筑施工扬尘等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确保企业污染物排放长期稳定达标,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落实区域性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能力。

  强化水污染防治。完善“治、用、保”水污染防控体系,完善断面水质倒逼水污染治理机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控制和规范淡水养殖,严格入河排污管理。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工业企业外排废水标准,对污染企业分类落实限产、停产和关停措施。加快镇街驻地和社区小型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全面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作。到2020年,重点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规划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严格落实禁烧责任制,鼓励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

  稳妥处置固体废弃物。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衔接,促进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分类处理,推动相关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实施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推广节能环保型炉灶,净化农产品产地和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第五节 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责权明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严格执法监管和责任追究。推进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环保基层执法能力建设,实行环保、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管理。围绕贯彻落实新环保法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深入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领导干部任期内辖区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基础,通过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责任情况,依法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加强审计结果运用。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和生态环境损害情况为依据,明确对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的追责情形和认定程序。区分情节轻重,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第六章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升开放理念、创新开放路径、优化开放布局,深度融入国家及世界经济体系,发挥开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一节 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把园区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区和主战场,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产城一体、配套发展”的原则,完善“两园两区”(即张黄工业园、县经济开发区、湖西工业园和王鲁开发区)布局,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招商优势,加快百亿级园区创建步伐。

  完善园区规划发展布局。张黄工业园以金威煤电、凯本氯乙酸、辰中制药为依托,努力打造横向成峰、纵向成链的以煤盐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以及新医药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湖西工业园以湖西煤矿、双合煤矿、中泰煤化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发展高端煤化工产业的生态活力经济园区。县经济开发区以星源集团、安立泰集团、水发集团为依托,以扩总量和转型升级并重为导向,着力培育以水处理、矿用设备为主的节能环保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园区。王鲁开发区加快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启动完成园区发展规划编制,抓好产业布局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打造成承载我县中高端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园区,形成我县新的重大经济增长极。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两园两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提升园区规模档次,不断提高园区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加强违法建筑治理,杜绝新增违法建筑出现。创新招商引资思维,把引进“高、精、尖”项目,树立精品工程作为主攻点,按照“税收超千万、产值过十亿、园区超百亿”目标,着力引进上档次、上规模的大项目,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抱团式发展。明确招商引资方向,在产业链条延伸上下功夫,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在企业数量上有所突破的同时着眼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加大园区相关政策扶持。集聚各种优势资源向园区倾斜,加大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县财政资金扶持园区政策》及关于调整园区管理机制的意见,真正赋予园区相对独立的干部人事、财政管理、经济管理权限,提高其自我决策、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不遗余力把园区打造成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不断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二节 全面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本着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宗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在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放、产业协作、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抢抓重大区域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重新审视**对外开放的新优势,加大对接融入新节点;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深化与沿黄流域、东三省、珠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两区一圈”对接,寻找关联点和契合点,搞好高端优势产业的配套协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政策洼地,承接“两区一圈”产业转移,力争2020年,引进50家上述地区企业落户**。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参与西部经济隆起带合作与交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人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抓住济宁都市区融合发展和环南四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强化规划衔接,明确区域战略定位,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要素集聚,放大协同联动效应,打造区域融合发展制高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招商思路,突出招大引强、招精选优,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按照“集中布局、链式发展、集聚共赢”理念,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精准招商,以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强与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的合作,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土地利用率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三高一强”项目,形成以产业链关联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经济。

  第三节 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扩大进出口规模,“引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外贸、外资、外经三外联动,内外贸互动发展,显著提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十三五”末,全县进出口总值达到1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全县各类进出口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0家以上。

  树立外贸竞争优势。顺应国际市场变化趋势,创新机制方式,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巩固开拓市场,促进进出口平稳增长。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企业扩大出口,提高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打响“**制造”品牌。支持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出境参展、目标市场宣传推广、设立境外营销和售后服务机构,提升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度。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十三五”期间,新增外贸出口企业3家,培育扶持龙头出口企业2家。力争“十三五”期末,外贸出口突破1亿美元。

  扩大利用外资范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确定优先领域、突破点、线路图,发挥双方产业、产品、技术互补优势,立足本地特点,集中力量推进一批关键项目,在参与中提高开放合作层次。强化企业招商主体作用,依托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重大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到**兴业发展。优化进口结构,加强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进口。“十三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企业。鼓励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加快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外事、公安、人保等部门做好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基地、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建成年平均派出劳务人员100人以上的外派劳务基地。

  第七章 坚持共享发展,增加人民新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作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健康、更有尊严。

  第一节 实施精准扶贫攻坚

  按照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要求,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全面小康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群众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扶贫模式,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全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牢牢把握扶贫开发的着力点,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做到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提高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坚持“识别精准、措施精准、责任精准、成效精准”,制定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设立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因人因贫施策,通过低保兜底、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会救助等多种路径,打好政策集合、项目集中、资金集聚、措施集成的组合拳,精准推进就业创业扶贫、农村产业扶贫、社会救助扶贫,确保2017年与全市同步实现农村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巩固脱贫成果。

  推进实施扶贫分类管理。根据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扶持。重点扶持第一类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发展支持,小额信贷支持,技能培训支持、市场服务支持,就业务工支持,助学补助支持等进行扶持。第二类是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兜底、资产折股分红帮助脱贫。完善低保补差办法,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第三类是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给予补助,帮助解决医疗费用,再通过就业或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开展农村产业扶贫,沿湖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莲藕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旱田区重点发展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培植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增收。实施就业创业扶贫。按照不同岗位职责优先安排贫困人口,落实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一对一”帮扶措施。开展社会救助扶贫,扩大低保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逐年提高社会救助补助水平。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建设残疾人扶贫助残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抓好教育扶贫,支持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每年选派15名城区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开展1年以上支教,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提高高等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额度。强化科技扶贫,定向为贫困村提供科技服务。推进卫生扶贫,加快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大对农村计划生育扶贫对象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扶贫,建立企业与贫困村“一对一”帮扶机制,鼓励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资金。提升劳动技能扶贫。大力开展输出式、订单式培训,提升培训就业率。完善金融扶贫,支持保险公司开发扶贫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助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全面发展。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到2017年贫困村村庄道路建设、饮水安全、用电保障、有危房改造等方面需求全部得到改善。实施文化旅游扶贫。实现贫困村文化大院、村图书室、健身广场全覆盖和有线电视户户通。实施人才建设扶贫,实施贫困村村书记集中轮训行动。深化驻村联户扶贫,实现一体化布局、网格化联户、精准化扶贫,实现干部联系贫困家庭全覆。发动群团组织扶贫,不断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积极开展“牵手关爱行动”、“圆梦行动”、“春风送岗行动”等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

  第二节 扩大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实施重点群体就业计划。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引领大学生回乡自主创业。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积极创业。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机制,确保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到2020年,返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推进产业促进就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

  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管理规范化,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继续全面推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培训机构列单、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探索技能培训补贴直补个人模式。完善就业培训电子监控系统,提升就业培训质量。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就业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就业服务标准化社区”建设,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全面下沉。做好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服务工作,利用多种信息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全覆盖。完善提升县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做好人力资源招聘市场行情分析和发布工作。

  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体系,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协助镇街、园区搭建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组织镇街积极申报省市各级创业型镇(社区),放大创业扶持资金效用,继续用好小额创业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放补贴等政策,扩大创业总量,提升创业质量,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支持电商、信息等居家创业,加快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到2020年,全面普及12年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基本完成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的全面改造。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农村学生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推进学区化管理,鼓励建立学区联盟,引导县直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缩小学校间的办学差距。“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新增教育用地500余亩,新增校舍面积13.6万平方米,全面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以镇街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学前教育发展网络体系,创建一批省、市示范幼儿园,到2020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不断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力培养从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能型人才,适应我县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把县职业中专建设成省级规范化职业中专。

  深化基层教育综合改革。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基础上,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中小学校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做好**二中进城搬迁工作,不断增强高中阶段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创新社会力量办学体制。切实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我县特殊教育办学水平。

  第四节 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以全民健康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生活质量。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运行新机制,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采取切实措施降低个人自付比例,有效解决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发生等问题,努力防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等工作。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健全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广中医药标准化和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卫生产业和健康产业,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到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8‰以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0.7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公共服务和预期引导,合理疏导生育时机,实现政策预期目标。提高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法打击非法坚定胎儿性别和终止妊娠行为,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到2020年,确保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以下,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0万人左右,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8以内。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寄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重视多形式、多途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养老院建设力度。推动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增强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第五节 构建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制度衔接,提升保障层次和统筹层次,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面参保登记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推进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规范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并轨改革。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经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进个人账户。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步伐。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推进失业保险逐步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职业人群工伤保险制度全覆盖。

  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平台和工作机制,“十三五”期间所有镇街全部建立“一门受理”申请救助窗口,开通民政公益服务热线,畅通群众求助渠道。推动部门救助信息共享,整合优化救助资源,提高救助效能,搭建“大救助”综合平台。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标准,推动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城乡低保标准降低到1.8:1以内。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实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县级审批,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全面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健全完善镇街敬老院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管理和培训,支持乡镇敬老院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实现各项社会救助业务县、乡联网。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灾害救助制度,制定灾害救助标准,提升灾害救助信息化管理水平,扎实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促进福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完善落实困境儿童教育、康复、住房、医疗、就业等保障制度。开展免费为散居孤儿健康查体活动,实施低保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手术和“福彩助残”行动。深化民政干部联系孤儿活动。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农村社区、农村幸福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慈善资源信息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慈善救助补充作用。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开展依法监管,促进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加强慈善组织网络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完善和扩大慈善超市网络,开展民政邮政慈善超市建设试点。加强福利彩票销售与管理,强化福彩公益宣传,推动彩票销售稳步增长、健康发展。

  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多样化需求,坚持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相结合,加快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加强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城镇基本住房问题,逐步实现住房保障制度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通过新建、改建、配建、长期租赁等方式,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制度,强化土地、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严格质量监管。

  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适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进一步缩小城乡“三属”保障待遇差别。及时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切实解决好优抚对象的住房难题。健全完善生活困难优抚对象临时救助制度。加快县级光荣院建设,全面开展优抚对象集中供养和轮养工作。全面建立优抚对象联络员制度,成立优抚对象服务中心。落实普惠型殡葬惠民政策,对城乡居民减免基本丧葬费用。加快推进公墓建设,2020年前建设一处县级公益性公墓,每个镇街建设一处公益性公墓。

  第六节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强化治安防范基础建设,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视频监控、GPS定位等构建覆盖全域的指挥调度系统,健全完善地面、地下、空中、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平安**”建设水平。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环境、金融等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名制管理达到100%。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监管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全县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件的防范预警应对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实施“四德工程”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对建筑领域、农民工讨薪等信访问题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引导群众反映问题守法、解决问题靠法。加强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将矛盾纠纷调处、治安隐患排查、社情民意研判、风险稳定评估、流动人员管理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有针对性地实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组团式服务”,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效率。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网络、电话和窗口服务关联组合的一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建设以社区居委会为引领、网格为单元、社区居民为支撑的社区自治网络。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开程序、内容和形式,引导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探索建立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四社联动”工作机制,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深化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缩短审批时限。引入社会组织竞争机制,试点“一业多会”情况下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开竞争机制、同业社会组织的优胜劣汰机制。指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围绕全县产业发展目标,做好“四类”社会组织和公益社工志愿组织的培育工作,围绕推进“四社联动”,制定我县培育发展城乡公益慈善和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意见。着力做好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的落实。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

  统筹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关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保障妇女享有平等就学、就业、社保、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等权利,依法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防空、民兵预备役、红十字、气象、地震等各项工作。

  第八章 保 障 措 施

  严格履行政府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强化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确保“十三五”时期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 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依法依规严肃整治发展环境,使全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营造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从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发,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红利,真正让**比其他地方都更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加快立项、土地、规划、环评等审批事项办理进度。打破中介垄断,提升中介服务水平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整顿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关于取消、降低和减免涉企收费的文件精神,加强收费政策评估和收费清理,减轻企业负担。

  营造敢于担当的政治生态。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全县各级干部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打破僵化、教条、保守的思想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身体力行做良好从政环境的营造者。

  第二节 加强要素供给保障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引导人才、资本、信息、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为规划实施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人才保障。紧紧围绕我县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价值链对接。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来**创新创业,争取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型创新人才。建立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对机关事业单位急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简化招聘程序。创新流动方式用才,积极推动“柔性引才”,与科研大院大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聘用各类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以引进国外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借脑工程”,积极完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展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做好用地保障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方式和工业弹性供地机制,强化年度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三旧”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的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盘活土地资源,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强化项目保障。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规划布局,建立健全项目策划、招引准入机制,精准项目定位,合理布局项目,严格控制新上“三高一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政府性投资计划,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高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社会效应。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健全“并联审批”、“绿色通道”等制度,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健全完善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规划实施,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督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深化细化各级各部门的实施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评估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开展全面评估。按照规划及年度计划任务,加大对各部门、各乡镇的考核,将考核评价意见和结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领导班子调整和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分类考评指标体系,摒弃“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模式,改进考核方法手段,不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扩大公众参与。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广泛地组织开展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有效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使规划实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四节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

  加强党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全县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431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