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 正文 本文移动端: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

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

2019-03-14 16:37: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

  每当柳枝绽出嫩绿细叶的时候,我便经常想起父亲。恍惚中,父亲宽阔的前额在春阳下闪着光,眼里含着我无比熟悉的慈祥微笑。

  多年之前的一个春天,父亲因突发心脏病去世。骨灰在火葬场存放了三年之后,按照父亲生前的遗愿,母亲提议将骨灰埋在公园的树下。我和妹妹通过了这个决议,因为父亲一生甘于奉献,生前不愿给别人带来负担,身后更不会愿意与活人争地。

  于是,每年四月里的一天,我都会来到父亲最喜欢散步的树林,寻找那棵馒头柳,带去一瓶水浇在树下,表达深切的爱与追思――因为我知道,父亲的身体已经溶入了这棵正当青春的绿树。漫步在幽静的林中,望着蓬勃生长的绿叶,我的思绪变得宁静而悠远。

  走出树林,在赶回西郊住处的路上,便看到清明时节去扫墓的滚滚车流。车中的人们手持花束,携带纸质的豪车华屋和新式电器,忍受着塞车时释放的尾气。他们的目的地是大大小小的公共墓地。在那里,一排排肃穆的水泥基座上竖立着精致的墓碑,上面刻录着死者的姓名。这便是“文明”人类最流行的安息之所。据说,由于需求巨大,墓地的价格已经超过民居的价格,令家人不堪重负。

  与都市的陵园相比,南方的墓地更为豪华。几乎在所有“风水宜人”的灵秀之地,都被人们辟出最好的位置用来修坟造墓。那些本该由草木和庄稼覆盖的土地却被一孔孔白色的水泥陵墓所代替,诺大的墓穴中只有一两口棺材占据。白花花的墓地,就这样吞噬了不知多少座绿色的山丘。这些被人类变成水泥和石碑的土地,从此不能再种植庄稼,甚至不能再长一棵草。

  在13亿人之众的中国,每年离开人世者超过千万。假如每位死者的墓地占据4平方米的最小面积,一年便要占据6万亩地。十年呢?百年呢?在我们这个人均只有1.2亩耕地的国家中,在我们这些人均绿地只有几平方米的城市中,真的有那么多土地用来建造陵墓吗?

  按照生态学的规律,组成生命的元素取之于大自然,又重返大自然。秋叶枯去,化做春泥;草虫亡去,化做土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人类也是自然之子,生存一天,便要向大自然索取一天,给生态系统增添沉重的负担。生命终结之后,人的躯体本该回归自然,融入草木,化做鸟虫,为新生命的繁荣奉献自己生命的所余。如今,人们故去之后仍要占据宝贵的生存空间,与后人争夺资源,这既不利人,也不利己;既不合天理,也不合人情。

  同时,每年的丧葬和祭祀活动,还要烧掉大量树木制作的纸张,烧掉大量花草,产生数量惊人的二氧化碳,甚至带来山火灾难。在这个雾霾严重的国度中,不仅生者在制造污染,逝去的人也成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理由,这样从人口稀少时代流传下来的清明习俗,真的值得保护和发扬吗?

  生命科学早已阐明了新陈代谢的机制,为什么人类还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身后事?

  最近新闻报道,人们有了更多的后事选择。可以把遗骨做成美丽的晶石,永远和亲人共同生活;也可以选择树葬、花葬等环保方式,让自己的身体遗存真正地回归自然,又为人间增加春意之美。这些做法,既能减轻后人购买墓地的压力,又不增加生态环境的负担。

  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人都选择将自己故去的亲人安置在树林中、花园里,而不是比让他们孤独地长眠在水泥墓基之下。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在逝者埋骨之处,便有烂漫的鲜花盛开,有挺拔的绿树生长,有青青的果实孕育于枝头。前来探望的生者,不是为一个人的逝去而悲叹,而是为生命的永存而欣慰。我自己将选择这样的安息方式,因为我深信,这才是我们最美好、最自然的归宿。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932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清明心情:生命与春天同在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