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考试教案 > 国学经典考试 正文

国学经典考试

2016-11-04 13:40:4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 考试

用word中的查找功能

输入你要找的题目,如不是就点“查找下一处”

只到找到为止。

一般及格没有问题。 或者用快捷键ctrl+F

国学经典考试题一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 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 A )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A.义 B.仁 C.礼 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 C.知 D.行

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

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

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 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 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 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 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

A.智之端 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

A.教育 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 B )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 C )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 A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出自(B)

A.《学记》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B )

A.《论语》 B.《学记》 C.《尚书》 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体现了( B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B )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 C )的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 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下一句是( A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 C )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 B )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 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C )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B )占首位。

A.文化知识 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这体现了(D )的精神。

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 C.由博反约 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 A )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61.《学记》用(D )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 C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6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段讲( A )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 B.冥思苦想 C.学思结合 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 )。

A.教材 B.教师 C.教法 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 D )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 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C )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68.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B )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生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这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D )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71.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C)

A.学不躐等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温故而知新

7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D )教学原则。

A.系统性B.启发性C.思想性D.巩固性

73.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六艺”,“六艺”指的是( A)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篇二:国学经典最全考试答案

1.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孔子说:人在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才知以往建立的情谊的真假;在贫穷与富足的不同状态,才知世态人情的冷暖;在贵贱不同情形,才显现友情的真伪。

B.孔子说:君子相处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内部并不和谐。

C.孔子说:只有仁者真正懂得爱什么人,憎什么人,因为仁者有分辨善恶的标准,所以待人接物便能做到好恶分明。

D.孔子说:道德高尚的人,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轻慢高傲。

答案:C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君子没有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会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去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B.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C.穷困也乐,显达也乐,穷困显达像春夏秋冬,得道至这种境界,穷困显达都无所谓了。

D.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一般轻。

答案:D

3.子云,“吾不试,故艺。”——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孔子说过,我没有参加仕途考试,只是好古。

B.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过官,所以热衷艺术。

C.孔子说过,我不喜欢考试,所以从事艺术工作。

D.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过官,所以掌握了很多谋生的技能。

答案:D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不知厌烦,循循善诱不知疲倦,有谁会让我做比这更多的事情呢?”

C.“默默地去做好事,学习不知厌烦,教学不知疲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事情吗?”

D.“默默地把知识牢记在心,勤奋地学习不知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答案:D

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孔子教授学生要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及各种职业、技能、爱好等。

B.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立志高远,坚守德操,遵循仁义,精通六艺。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答案:C

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孩子们进入家里,就要孝顺,出门在外就要遵纪守法。谨慎地对待事情,泛泛地关心别人,而亲人们是值得依靠的人呢。”

B.“弟子们小时候在家里,就要听父母话,要孝顺父母;长大了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尊重师长。言行要谨慎,为人要诚实守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并且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C.大人孩子都要关心诚信问题。

D.亲自积极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学习典籍、文章了。

答案:B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

A.别人不了解自己,却能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品格吗?”

B.学生不知道努力学习,教师也不要生气,要循循善诱,这不才是真君子吗?”

C.别人不知道没有关系,自己了解自己就行,不是君子就要装君子。

D.别人不了解自己就马上生气,这哪里是君子所说的品格呢?

答案:A

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恰当意思是( )

A.孔子在自己身上戒除四种空想病——凭空做揣测(脱离实际情况),绝对肯定(缺少辩正性),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自以为是(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B.孔子要求弟子们绝对不要做坏事情——不要意气用事,不要必须从政,不要顽固不化,不要自大。

C.孔子在自己身上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做没有根据的揣测(从而脱离实际情况),不绝对肯定(从而缺少辩正性),不固执己见(从而缺少灵活性),不自以为是(从而怀疑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D.

孔子绝对不要的四件东西——乱想、胡猜、瞎说、妄为。

答案:C

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一句的恰当意思是( )

A.孔子说:“恭敬而没有礼貌就会劳顿,谨慎而无礼貌就会恍惚,勇敢而无礼貌就会忙乱,直爽而无礼貌就会纠结”

B.孔子说:“注重外在的恭敬,却不知礼,就会徒劳;注重外在的小心翼翼而不知礼,就会匆忙;勇往直前,却不知礼,就会乱了阵脚;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绞痛。”

C.孔子说:“恭敬不如从命,恭敬知礼,就会劳而有获;谨慎而知礼,就会避免草率;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妄为;直来直去,却不知礼,就会。”

D.孔子说:“注重外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

答案:D

10.“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的意思是( )

A.那个仁厚的人就是自己想帮助别人树立起来,自己想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就近舍远,由近及远地施行仁爱

B.那个仁爱的人,就是自己想要树立起来,也想帮助别人树立形象,自己想要达成目标,也想要帮助别人达成目标。能够接近取来就用的便利条件,可以说是仁德的方法了。

C.一个仁人,只要自己想自立,便也帮助别人自立;自己想要通达,便也帮助别人通达。能够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别人,已经可以说是实行仁德的方法了。

D.夫子之仁德,就是自己欲立而且也要立人,自己欲通达,也要助人通达。能够就近取得帮助,可以说到处都能够表现出仁爱之心了。

答案:C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是( )

A.自己所以不想要的原因是,别人不要的强加给了我们。

B.凡是自己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C.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去做,也不要让我们喜欢的人去做。

D.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迫地送给别人。

答案:B

12.12.“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的意思是( )

A.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勤敏则做事易见功效,慈惠则足以用人

B.恭侯客人时要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地对待客人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信任别人就会得到他人的信任,敏捷地做事就会快速见效,给别人恩惠就会使人满足。

C.恭敬不如从命,过于宽松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任别人还要任用别人,敏捷地做事使人有功,互惠才是使人满足的根本。

D.恭敬待人就是不要公开场合侮辱别人,人们都是喜欢宽大为怀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敏锐而且有效率地做事,恩惠足以使人感到欣慰。

答案:A

13.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一句恰当的意思是( )

A.孔子答道:“未来知道长生,现在怎么能够知道呢?”

B.孔子答道:“不知道生人是谁,怎么能够知道死人是谁呢?”

C.孔子答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能够懂得死呢?”

D.孔子答道:“生的道理弄清楚了之后,才能够懂得死的道理。”

答案:C

14.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恰当意思是( )

A.孔子说:“天何曾说过什么呢?春夏秋冬按天时运行,万物因而生息循环,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B.孔子说:“天何曾有言语呢?四个时令运行,百物生长,天何曾说话呢?”

C.孔子说:“天怎么有语言呢?四季运行在天地之间,百物茂盛生长,天有什么说的呢?”

D.孔子说:“天呢!怎么说这样的言语?四时运转得很快,万物生长得茁壮,天呢用雨水说话。” 答案:A

15.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中的“畏”的恰当意思是( )

A.畏惧

B.畏缩

C.敬畏

D.崇敬

答案:C

16.1. 子曰:“君子不器。”——此句恰当的意思是( )

A.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小家子气。”

B.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可以随便装东西。”

C.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

D.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固定了形状,要么方要么圆。”

答案:C

17.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B

18.《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答案:B

19.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莫己知也

A.野哉,由也

B.八佾舞于庭

C.子路行以告

D.子将奚先

答案:D

20.下列语录中不能提炼出成语的一项是

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D.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答案:C

21.下列句式同其它三项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赐也,非尔所及也。

B.夫子自道也。

C.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篇三:国学经典考试

儒家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谁提出的观点?试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孔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道出了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本质,小人表面上的“同”并不能代表“和”,“和”应该是更高意义上的、更本质的一种美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种很高的道德要求。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孝悌是为仁之本”,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意思?试评析这一观点。 “孝悌为仁之本”一语出自《论语·学而》的第二章。

仁道是与众人相处之道,这个道就是爱人。一个人连父母手足都忍心伤害,不可能真正爱别人爱众人,所以君子以孝悌作为学习仁道的根本。

孝的基础和本质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孔子在解释丧礼的规定时曾说,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脱离父母怀抱,所以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是人情的自然流露。中国传统儒学提倡仁道,仁就是爱人。孝是仁爱的具体体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兄弟是每一个人最亲近的人;爱人总是从爱父母兄弟开始。如果对父母不能孝敬,对兄弟不能友爱,又怎么可能对其他人有爱心,怎么可能谈其他的道德要求呢!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思想精神?试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

勇。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价值观?

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

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那么在儒学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那些观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呢?就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这四大范畴。

“吾十有五而志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你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它反映了儒家什么样的情怀?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其实是讲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修为逐渐增长,对世事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处理,到最后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不需要思考就叫做从心所欲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所说的,这句并不是说所有人到了这个年龄就这样了。开始就说到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说从十五岁开始学习,后面的修为也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你如何理解“知止而后有定”?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思想贯穿于《大学》的始终,根据你对《大学》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学》主题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大学》是小戴《札记》的第42篇,同《礼记》中的大部分文字不同,《大学》讨论的是儒学的根本问题,对儒家的政

治伦理学说做了贯通性的叙述。《大学》把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联系起来,并指出了达到成己成人的可行步骤与最终目的,其重点在于阐发“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 《大学》的主要内容,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目”。所谓“三纲领”就是《大学》开首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乃是为着实现这“三纲领”采取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步骤。以“三纲领”、“八条目”等概括《大学》的内容,主要是朱熹为了突出其“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想,但这并不足以作为《大学》思想的原貌。《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

A:“最近工作有些烦”; B:“领会了中庸就不烦了!” C:“极高明而道中庸”! 当A在跟友人聊天发牢骚时,友人B和C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建议,你对他们的对话有何想法?根据你对《中庸》的理解,试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这是孟子对如何加强个人内心道德修养所给出的的建议,结合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谈谈你对孟子这一建议的认识和看法。

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 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 死了庄稼。”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体现了儒家什么样的孝道精神? 先王已死,奉事他好像活着的一样;先王虽亡,奉事他好像存在的一样,真可说是尽孝顺到极点了.从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角度看,在我们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存在着一个与“孝”伦理观念完全背离的“欺老”与“食人”的历史阶段。摩尔根发现,在人类尚未掌握种植淀粉类食用植物技术的蒙昧时代,“食人”之风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孝观念是伴随着父系制家庭以及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的。随着以男子为中心的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社会分工协作出现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孝观念终于“破土而出”。在孔子仁论思想体系中,孝是逻辑性出发点与前提性条件。孔子孝道有四大基本内涵:1.养亲2.敬亲。3.谏亲。4.慎终追远。


国学经典考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1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国学经典考试
相关文章
  • 国学经典考试

    国学经典考试题库和答案考试用用word中的查找功能输入你要找的题目,如不是就点“查找下一处”只到找到为止。一般及格没有问题。或者用快捷键ctrl+F国学经典考试题一一、单选题1 ...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