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浅议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正文 本文移动端:浅议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浅议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2018-08-16 20:33:5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浅议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

单位:吴江区北厍小学 邮编:215214 姓名:沈瑞琪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小学数学教育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其中有一项明显变化的就是小学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原来的“两基”转化为“四基”,即由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扩展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由此可见“基本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其主要强调学生所获得的经验。而有时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反客为主”,注重了活动,忽略了学生的经验生成。因而在这篇文章,我主要想来谈谈关于“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育中的落实。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探究,方法

  像我一般的年轻教师还没经历过“两基”时代就已来到了“四基”时代,所以可能我们脑海中的数学教学就是应该按照“四基”模式而来,但由于缺乏经验,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四基”,尤其像“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我认为很“虚”的概念。当我一开始在考虑到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时,对这一概念的落实行动是十分肤浅的,认为只要在课堂设计中设计一两个讨论,有操作环节的设计操作环节,学生应该就能自动获得关于该次教学所涉知识的基本活动经验,但究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得到哪些知识,获得哪些经验,好像并没有去深究,好似深究下去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可能只是课堂的空虚的热闹,而并非思维的丰满的热闹。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与借鉴,自己也稍稍琢磨出一点门道来,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二不成文的看法。

  (一)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需求

  有目的的动手操作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的经验比无目的操作来的多得多。一个完成的探究、操作活动应包含一个环节,那就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带有目的性地构建经验、获取知识,让学生“知其动,更知其所以动”。如果一个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那该活动是老师要求的行为,学生知识照做的傀儡。而倘若激发了学生的需求,那就是学生主动要求去了解,学生是活动的主宰者。两者所产生的差别不仅反映在课堂氛围中,更反映在学生的活动经验的有效无效性。

  好比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汇总》这一课,书本上内容由三个统计活动而组成,一个是统计全班学生在每个月的出生情况,一个是统计投掷骰子的情况,还有一个则是统计全班兴趣爱好的情况。其主要让学生获得的活动经验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和对整理后的数据有进行分析的能力。这里主要讲一讲统计投掷骰子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发现骰子的每个面朝上的几率是差不多相等的。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当我提出要求学生分组投掷骰子的要求后,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们为什么要投骰子?

  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活动是为了什么,所以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也是敷衍了事,完成老师教给的任务,其获得的活动经验可想而知。学生们掌握的能力只是在给出统计要求后进行统计操作,而对于出现问题后的可以系统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而后有幸听了一节同样的课,那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们都玩过飞行棋吧?(出示飞行棋图)老师也玩,但是老师发现在玩飞行棋的时候,骰子总是很难掷到数字“6”,你们也有这个感受吗?那是不是数字“6”真的很难掷到呢?(这时孩子们炸开了锅,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学生参与度达到高点)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实验看看结果到底是怎样的?那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由于之前一直在学习统计,学生们一下子就想到了可以用统计的方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出主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很快一系列完整方案就出来了。

  当提出问题后,学生们会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有了解、认知的欲望和需求,进而有目的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做该活动的主宰者,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验。

  (二)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经验

  在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的活动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虽然有探究的需求,但苦于没有方法,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探究需求或做无用功白白浪费掉课堂的有限时间。所以在初次接触某一层面的问题时,如果老师在正式操作、探究之前让学生有一讨论环节,即该如何操作、如何探究这一问题,就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事半功倍。就好像你在高处,给处在低处的学生一把梯子,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到达高地,也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当学生对该层面问题已有一定的活动经验,那么这一讨论环节应放在活动之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运用到原有经验。

  就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认识圆形》这一教学过程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同学们初次接触圆规,学前层次可能不同,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圆规画圆,而有的同学则可能还停留在旋转纸张成圆的水平上,这时候可以让已经知道的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如何画圆,并告知学生画圆口诀:两脚分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这时学生们正式操作就有了正确的方法,也就能更好的构建用圆规画圆的经验了。

  而当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知识已有初步的活动经验,是在原有活动基础上再次进一步加深探究思考的时候,就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仍然以《认识圆形》为例,当学生已经有了用圆规画圆的经验,并且也知道半径的定义,那么在让学生画出固定圆如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操作后让学生说出操作过程。

  (三)注重反思,内化学生活动经验

  当学生的操作探究行为结束后,应该有个对本次活动的总结与反思,强化学生的活动经验。这里面我认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引发本次活动的问题作出一个结论,即一系列操作探究下来,到底能作出怎样的结论;还有一部分是谈谈在活动过程中你获得了那些经验,换句话说也就是谈谈在活动中你是如何做的。二者缺一不可。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中,有许多老师都会设计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操作验证:1/2=2/4=4/8。这时老师给出几组材料(可以是三个相同大小的圆、正方形、8个苹果等等)让学生进行探索,当学生操作完成后应让学生进行全班的交流与反馈,交流反馈的内容围绕两点:1是得出结论,即1/2=2/4=4/8这一等式是否成立;2是交流你是如何操作得出该结论的。以圆这一材料为例,学生们很容易回答出1/2是将圆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2/4是将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两份,4/8是将圆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4份,这是运用到之前学过的分数的意义的内容,而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陈述更能让学生养成推理、逻辑思维的能力,更深地体会到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并将这一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活动经验,也更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这时学生们由原来的猜测与臆想,通过活动后的反思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从而达到今后在旧知迁移到新知时能良好利用原有经验与知识进行解答,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四)加强应用,培养学生活动能力

  数学知识最终应转为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将储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转化为技能,实现由储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转化,并让学生通过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实现这种内化。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数据汇总》为例,在例题教学过程中,对于收集全班的每月出生月份情况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不仅在真正活动前要求学生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更要在数据得出后再次对方法进行疏通与交流,明确统计的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经验后,就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又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在教室中模拟商店,让学生在虚拟购物环境中制定购物方案:买什么,怎么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对买什么、需要多少钱、所带的钱够不够、应该找回多少钱或还差多少钱等实际购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活动上的经验,当在现实购物情境中,学生们就会通过运用,将数学知识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解决一些基本数学问题购物了。

  总而言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有效依托。因此,我们应注重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深知还有许多不足,在教学手法与育人方法上还得多听、多看、多思考,努力琢磨出一系列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风格,让“四基”在学生们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

  附:获2017年市教育学会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议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041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