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规章制度 >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正文 本文移动端: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2018-07-11 07:51:0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本文关键词:文化教育,体系,价值,职业,分析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本文简介:摘要:在人的文化性的识别状态下,技术或技能的学习获取,只能解决技术经济人的生产问题,没有解决文化经济人的培养问题,唯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缺陷印证了强化职业文化教育价值的必要性。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确立职业院校职业文化人格教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文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本文内容:

摘要:在人的文化性的识别状态下,技术或技能的学习获取,只能解决技术经济人的生产问题,没有解决文化经济人的培养问题,唯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缺陷印证了强化职业文化教育价值的必要性。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确立职业院校职业文化人格教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文化人格,促进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文化;技术教育;价值体系

离开职业文化教育的技术技能教育是不完整的职业教育,因为在人的文化性的识别状态下,技术技能的学习与获取,只能解决技术经济人的生产及培训问题,没有解决文化经济人的培养教育问题。职业院校为了实现“应用性”“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各院校不分院系、不分专业采用生产任务、项目两驱动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与技能培训问题,这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唯技术技能论”。由于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考虑职业文化对学生人格及职业能力培养的文化经济人的需求,人才质量受到企业的质疑,员工职业美德伦理缺失,流动率高,毕业学生就业适应力与牵引力也显不足。我们认为,职业院校如果离开职业文化的教育就好像树木离开水一样,教育生命必然枯死。针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重技术技能培训轻职业文化培养的现象,我们就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职业文化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以期让职业院校树立起职业文化教育的基本意识,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根本利益、职业主体责任、职业行为方式的基本素质与职业胜任力,使学生工作后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导向性的职业心理与职业习惯,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及职业稳定性与连续性。

一、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唯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之路到底能走多远?这要从我国教育发展经历过的一个突转过程来分析。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过去的被视为干扰“现代化”进程的重政治品德轻实用轻功利轻商业的明德载道式的经典学习的教育模式,转为今天的重功利唯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的过程。这一转变一度被视为教育发展新的成果,而被大力实施推广,但这种只见技术技能不见人的教育模式受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和文化发展观的挑战。西方教育界与企业界在其所声称的人文价值危机的威胁下,在企业界人本主义理念及职业胜任力观念的驱使下,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仅仅传授技术、训练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对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职业教育在训练学生技术技能时应更多地关注就业者职业文化素质的教育,因为他们认为职业文化是职业胜任力的核心竞争要素,他们希望职业教育能传播新的职业观及职业信仰,传播文化财产,促进文化价值观在技术应用及岗位工作的积极作用。[1]我国职业教育所认可的指导理念是技术学习与技能培养,政府和学校希望通过技术传授、技能训练,用工作过程导向,项目驱动以完成所定的实践教学质量,而对某一工作的流程进行反复的操练与长时间的校内外实训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指导思想使得轻视或“无视”职业文化教育的职业教育走向“唯项目论”、“唯实践论”、“唯技术技能论”的“唯技术技能式职业教育”。从技术技能沙海淘金走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人数虽然多,但是这些就业者缺少职业文化滋养,其质量面临市场的质疑与挑战。质疑与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弱化,二是用人企业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职业品质与职业胜任力差。这是因为技术更新与技术老化快,职业稳定性差与职业流动性快,低成本的简单加工制造业的退化趋势与我国职业院校培养方案中关注某一项手艺或某一项专业实践的矛盾引发的,其结果是学生工作能力不强,专业对口率极低,跳槽率高,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困难,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最令管理者与企业主头痛的不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技术问题,因为一般的技术培训对企业来说是较易之事,一般在三到六个月可以完成,职业文化的培训却要漫长的时间。二是职业院校学生跳槽太快,不服管理等职业精神的缺失之状况令企业主及管理者头痛不已,这是因为“唯技术技能论”、“唯实践论”的应用性的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市场失效和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缺失或背离。职业教育的核心落在职业二字上,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职业性学习、学会职业性生存、学会职业性做人、学会职业性相处。此四者既包含学生的技术素质,也包括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的职业院校只重视技术技能教育而轻视甚至漠视职业文化教育,如此,只能培养一些“机器人”或无职业文化内涵的学生技工,这样的员工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模式下的胜任力需求背道而驰,因为胜任力诸因素中更重视员工的心因因素、职业文化因素,这两个因素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术技能的因素。

二、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的价值分析

用企业的职业文化价值观对职业教育进行重估是确定我国职业院校职业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关键。“文化是意义被生产、流通、交换的社会过程的集合。”[2]职业院校的职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学校文化系统,而是与企业的职业文化同属一个系统,其主要区别在于企业职业文化重在实施与传播,而职业院校的职业文化重在构建与教育。职业文化是一种社会化的文化,是一种以职业观为主导的商业文化,它最早产生于追求金钱、效率、守时、信用的商品文化,现代化后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一分支。职业文化是企业主、管理者及员工的精神归宿的体现及其职业思维与行动的规范的总和。职业文化所体现的是员工对职业、对企业的责任及其贡献,通过责任感、满足感与贡献精神以使员工产生价值的目标感,使员工对企业、生产、产品及服务等产生热爱,以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并通过鼓励创新合作,承认价值与荣誉等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态。开展职业文化教育对职业院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具有如下价值:

(一)确立职业院校职业文化人格教育发展理念与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文化实质为人们从事职业的价值体系与哲学观念,是人们职业生涯实践中的灵魂指挥棒,固然应成为以职业教育为手段与目的的职业院校培养工作的精神导向。职业文化一方面反应企业组织的需求,另一个方面反应员工的发展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确定其基本理念及明确其培养目标所必须考量的方针问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企业组织的需求,包括企业生存的需求、企业竞争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的员工与工作融合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只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就好像公司只重视利润的回报一样,最终都难以持续发展。持这种观念的人采纳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人格理念,他们认为企业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与企业该观念一致的是职业教育的唯技术唯技能论的职业教育观,他们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而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多余的,是学术化的倾向,这就是职业教育技术范式盛行的根本原因。作为主要为企业培养中高级人才的职业院校,其终极培养目标不只是技术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职业发展观。企业职业价值观作为职业训练与教育的出发点,应当将职业文化所要求的价值作为其学生培养的价值目标及院校发展理念。为改革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的发展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只是对德育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样还不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代替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应将职业文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源来对待,要将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职业文化教育除了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作用外,还可以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流行弊端起到拨正的作用,这包括六个方面的办学理念及实践操作的纠正:一是纠正目前职业院校忽视或轻视职业文化教学而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的以实践课程代替理论及一般素质教育的倾向;二是改变高职院校以实践性的培养目标技校化的定位下移的倾向,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基础后续发展起到固本强基作用;三是用职业文化的教育与培养来调整目前2+1式或2+2式的生产顶岗实习的实习工作过长而引起学生、教师、家庭不满的社会问题;四是用职业文化素质训练而改变职业院校追求技术技能唯一性的所谓“特色”立校的毕业学生社会职业牵引性、适应性差的问题;五是通过深厚的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以改变学校成某一企业的附属关系问题,以使有职业素质的学生可以适应更多的社会企业的招聘需求。[3]六是职业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胜任性与牵引性,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设计更好地适应地方产业政策的布局、调整与升级换代。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良好职业文化人格生态体系

企业职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这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可以说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现代职业人士应当具备新的现代的职业观,职业观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优秀的职业人文精神与良好的职业心态。职业文化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的培养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的真正意义,形成良好的职业伦理价值观。让学生从个人信仰、内心使命感的高度来看待职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学门“手艺”出去“打工”“谋生”,而是让学生明白职业的思维与方向。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人们对财富的创造主要来源于对财富追求的动力,企业的业主与其员工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所以他们为了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动力,这种动力从何而来,学生如果只是为了学个“手艺”出去“打工”来接受职业教育,其毕业的学生必然不会明白职业生涯的意义,更谈不上个人信仰的实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唯项目论”、“唯技术技能论”的职业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唯金钱”的职业伦理导向。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不能只靠金钱的满足来刺激学生学习,就好像企业不能只依靠金钱来刺激其产品与服务的改进。真正刺激学生职业发展的是职业良心、职业信仰、职业义务,职业神圣荣誉等系列职业伦理资源的作用的发挥。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毕业生跳槽率高、专业对口率低表象上看是一个就业环境问题,实质上是职业精神教育的缺失问题,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员工。在“唯技术技能论”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关键只被限定在技术技能或项目上,而真正的职场核心竞争力的职业精神往往被忽视。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应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知道企业的需求才能提高其培养的质量,学生的职业发展就不会出现反复跳槽之类的对企业“不忠”的问题。现今职业院校只对岗位的技术技能体系给予关注而对职业文化的核心的职业精神不予重视。职业院校的教育从业者应明白职业精神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基础系数,因为员工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它对职业问题的看法,如果员工对职业有错误的认识,则可能为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欲立业先敬业应作为其职业精神基本信条,员工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才会有企业的良性发展,才会学好用好技术技能,学生只有接受职业精神的良好培训才会有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良好的职业精神又只能从优秀的职业文化中培养,而不是从生硬的道德说教中生成。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与职业人文关怀价值观。职业文化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职业人性的问题。职业行为模式的基本问题是解决人们在职业中对待知识技术的态度,对利益利润的心理,对职业人及其关系的理解的职业处世哲学问题。职业院校所追求的技术技能只是一个工作的工具。我们并不能否定技术技能对学生的价值,但也不能以此否定良好的职业人文素质与高尚的职业人文关怀培养的真正职业价值。职业院校应通过职业文化的教育,教会学生在职业选择中要对文化价值作出判断与选择以便校准自己的职业人生导航器,选择正确的职业生存行为方式。为达到这一目标,职业文化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社会人文价值、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素质教育(当然他们本身就是职业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独立思考及职业信念、职业判断、分析及问题处理能力,这是实现职业教育的人的培养问题的教育终极目标。其次是要构建职业文化中以培养职业人文关怀的高尚职业情怀,使毕业学生有较低的职业流动率及更好的职业敬业度,这包括通过职业文化教育让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职业中着眼于职业中的人性关怀问题,重视职业中人的存在的价值、人的心灵精神情感等系列的职业价值主体问题,而不是在职业教育中只重视技术技能训练的见物不见人的职业教育方法,因为人文应为职业的导向,为职业中求美求善求真的真实职业人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

对职业院校而言,职业文化教育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与方法,而不是职业教育技术技能论者、实践论者所视为的多余无用之说,因为职业文化体现的内容与企业职业胜任力的具体要求具有连接性与相通性。企业所需的职业胜任力与职业文化的培养在两个方面体现其职业教育中的连通性。一方面是根据组织生存与发展所适应并需要的专业能力,这包含职业通用胜任能力、职业专业胜任能力、职业迁移胜任能力。组织通用胜任能力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所有的与企业核心价值相一致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专业胜任能力是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能力,这项能力是员工为完成其工作职责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分为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序列能力,专业序列能力就是人们在高职培养目标中所称的“技能”———这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已;职业迁移能力包括岗位的通用能力,如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应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的职业迁移能力,只有这样,毕业学生才不会被“技术捆绑”和被“技术淘汰”。另一方面,根据个人的生存发展培养具有个人特性的职业胜任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具有个人特征,而这些个性特征与工作的效率与绩效相关。它包括诸如口头表达、计划组织、授权与控制等能力,也包含特质与动机等个人特质。个人特质的能力有沟通、自我表达、创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后者的胜任力表现与培养远非“技术技能”所能囊括,而是属于职业文化培养教育的范畴,所以至今被广大职业教育从业者所“无视”。[4]

三、结语

职业文化是职业人的工作灵魂,技术技能只是职业人的谋生工具。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文化人格生态,形成良好的职业伦理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以及职业人文素质与职业人文关怀价值观,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在职业文化灵魂指引下,使其技术技能更强大,在岗位中使用得更好。我们通过对职业院校强化职业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体系的研究,以期让职业院校树立起职业文化教育的基本意识,引起职业教育界对职业院校院校对职业文化教育与建设实践的重视,在保证职业院校职业文化教育优质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9.

[2]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6.

[3]俞仲文.职业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N].中国青年报,2011-04-18(11版).

[4]黄芳,范兰德.职业胜任力需求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2013(3):43.

作者:黄芳 范兰德 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公共管理系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65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相关文章
  • 职业文化教育价值体系分析

    摘要:在人的文化性的识别状态下,技术或技能的学习获取,只能解决技术经济人的生产问题,没有解决文化经济人的培养问题,唯技术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缺陷印证了强化职业文...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