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2016-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 正文

2016-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

2016-11-03 15:03:10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推进供给侧改革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达经济体基本与预期相符,其中欧元区强于预期的增长表现抵消了美国弱于预期的表现,但多数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依然乏力;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略好于预期,巴西和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也比预期略好,巴西的深度衰退已经初步呈现缓解迹象,俄罗斯经济在石油价格回升后也开始趋于稳定。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投资普遍疲软,因此全球工业活动和贸易低迷,但近几个月,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工业活动和贸易均有所回升。

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日趋加剧。首先,英国投票退出欧盟的影响仍有待充分显现,预计未来将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并对信心产生更大影响。其次,持续的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可能带来严重的宏观经济影响,尤其脆弱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压力加大。最后,新兴市场国家仍需实施大幅度的财政调整,尤其需要警惕财政风险向金融部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固,与之相伴的是国内风险的加剧,尤其是继续依赖信贷驱动经济增长导致最终发生破坏性调整的风险增大。

美联储何时加息是全球货币政策趋向的重要参考。在今年9月的议息会议上,联储公开市场业务委员会(FOMC)会议决议以7:3票数通过,决定维持0.25%-0.5%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不变。就未来货币政策来看,美联储官员仍保留了2016年加息1次的余地,中长期利率预期也被下调。

中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2016三季度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同时推出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中积极因素增多,经济增长略超市场预期,成绩来之不易。消费、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平稳增长,服务业增幅略有回落,中上游企业利润增速回升。预计当季GDP增长6.7%左右,经济增速位于预定的目标区间。季度CPI温和上涨1.6%左右,PPI涨幅为负1%左右。 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幅度减缓,总体消费增速基本平稳

今年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3%,比去年同期下降0.2%;而去年同期消费品累计同比增速的降幅为1.6%。因此与去年相比,累计消费品零售增速下降的幅度已经缩小,显示平稳增长的特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数据看,8月份促进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消费品类别主要是石油制品、汽车、建筑及装饰材料。

网上零售额增速继续大幅下降。1-8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5%,比去年同期降低10.1个百分点。网络销售改变了部分消费者购买消费品的模式,但影响消费的主要是消费者的持久收入预期,网络销售对总体消费额的边际影响有限。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企稳,结构优化

2016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1-8月份,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8.1%,比去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但增速与今年1-7月份持平。

投资结构优化。首先是第三产业投资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1.5%、3.0%和11.5%,分别比去年同期低7.0%、5.5%和0.7%。但第三产业降幅远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旅游、文体、健康等相关领域投入快速增长;科研、教育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其次,工业投资结构继续优化。1-8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2.9%,增速比1-7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已连续两个月出现小幅回升;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工业技改投资增势良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步伐加快。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外贸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国家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外贸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1-8月累计,按美元计价出口下降7.1%,进口下降9.0%,与2016年2月份累计同比增速相比,出口和进口降幅分别缩窄12.3%和7.9%。1-8月累计贸易顺差35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5.1亿美元。

如果以人民币计算,我国外贸保持回稳向好态势更加明显。1-8月,以人民币计价的累计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下降1%和2.9%。从出口看,3月份以来,外贸出口累计降幅已连续6个月收窄。从进口看,受去年基数较低、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企稳等因素叠加影响,8月月度进口转正并创3年来最大单月增幅。8月月度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9%和10.8%,为2014年11月以来月度出口、进口首次实现“双升”。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有利于改善进出口规模萎缩的态势。(2)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3)进口数量大幅上升。

在看到进出口出现一些积极向好迹象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进出口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1-8月以美元计价进出口同比指标仍然负增长7.1%和9.0%,按出口重量计算,出口累计同比负增长7%。

工业增长趋稳

1-8月累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0%,连续三个月持平。8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较7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8月份工业生产稳中有进,积极因素增多。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进,采矿业降幅收窄、消费品制造业增速有所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动能加快蓄积,导致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回升较快。(1)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库存下降。2016年4-7月,工业产品库存已连续四个月同比负增长,这是2009年11月份以来首次出现。(2)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工业企业效益有所改善。2016年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比2015年同期高7.9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连续7个月正增长。

第三产业增速略有放缓

2016年第一和第二季度第三产业实际值累计增速分别为7.6%和7.5%,比去年全年增速分别降低0.7%和0.8%。8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临界点之上,且与今年以来的均值持平,表明非制造业增速虽有所放缓,总体仍延续平稳扩张态势。

服务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7%,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且连续三个月保持升势。

消费物价(CPI)超预期回落

8月份消费价格数据则明显低于市场预期,8月CPI同比增速为1.3%,明显低于7月的1.8%和预期的1.6%,尽管非食品价格也略弱于预期,但是超预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低于预期。

PPI降幅继续收窄

今年3-8月的五个月中,只有6月份PPI环比负增长,其他四个月均为正增长,PPI环比正增长的态势拉动PPI同比指标从2015年12月的-5.9%连续回升,8月PPI同比涨幅回升至-0.8%,比上月高0.9个百分点,基本扭转了结构性通货紧缩预期。

根据各行业PPI环比数据计算显示,与2015年12月相比,2016年1-8月份PPI累计上涨1%,分行业看,多数中上游行业累计涨幅达到1%左右。

当前面临的五大主要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存在下行压力

投资大幅下降是经济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8月份以后,部分与投资相关的先行指标并未好转,未来投资增长仍不乐观。(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1-8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名义增长2.1%,增速与1-7月份持平。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放缓继续。2016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快速上升,带动房地产投资从低位回升,但是二季度以后,房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因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泡沫风险增大,新调控政策可能降低房地产投资增速。

(3)后续基建投资继续保持20%以上增速的可持续性存疑。基建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现金流并不充沛,这些特点决定了基建投资长期维持20%以上的增速不可持续。(4)2016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大幅增长到阶段性顶点后已开始回落,新开工项目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减弱。区域性差异需要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

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在:(1)经济增长速度差异。上半年辽宁、山西、黑龙江、河北和云南五省GDP增速低于全国增速,其中辽宁负增长1%;贵州、重庆和西藏三省GDP增速超过10%。(2)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差异。1-8月累计,辽宁、上海、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海南、新疆、河北、甘肃十个省市工业增加值累计涨幅低于全国,其中辽宁、上海、山西涨幅分别为-8.6%、-2.3%和-0.6%;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各省工业增加值涨幅高于全国。(3)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差异。在经济下滑背景下,房价上涨更多地是货币现象,货币超发、低利率和信贷杠杆刺激了购房需求,而地方政府土地供给节奏较慢。房价暴涨恶化了财富分配,增加了社会投机气氛并抑制企业创新积极性。房价过高增加社会生产生活成本,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

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小幅回落态势

三季度,随着新的因城而异的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回落态势。首先是商品房销售增速有所放缓。1-8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5.5%,增速比1-6月份回落2.4个百分点;同期销售额增长38.7%,增速比1-6月份回落3.1个百分点。其次房价涨幅略有反弹。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64个和57个,分别比上月增加13个和6个。

随着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出现回落。2016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5.4%,增速比1-6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土地购置面积,1-8月份同比下降8.5%,降幅比1-6月扩大5.5%。另外新开工面积同比上涨12.4%,增速比1-6月回落2.7%。这些数据说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仍有回落压力。

财政政策继续支持经济平稳增长的难度加大

在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基建投资往往是我国“稳增长”的主要抓手。财政政策

直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大规模的基建项目,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支差额累计值看,去年到9月份才出现逆差,今年提前到6月份就出现财政收支逆差。1-8月,全国财政收支盈余为-594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598.8亿元。这里提供的是一般公共预算的财政收支差额,没有包括财政贴息的开发银行和农发行的专项建设基金的准财政利息支出。这意味着如果沿用当前的稳增长路径,未来可能需要更大的财政投入,对财政赤字扩大和政府债务规模上升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看,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比去年出现较大改善,主要受益于地方政府卖地收入。1-8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5.6%。政府性基金支出比去年同比增长。1-8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3671亿元,同比增长7.3%。

随着基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基建投资增速难以保持高位,基建投资单月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运行在15%-20%,市场关注的PPP进度缓慢且规模有限,难以对基建形成明显拉动。当前工业企业盈利改善主要集中在中上游行业,主要是受益于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工业品价格上涨,由于需求依然没有明显起色,投资回报预期较差,企业制造业投资意愿较低。固定投资下行对应实体融资需求不足,社会融资大量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尤其是居民按揭贷款,而房地产企业回收资金后进一步开建新项目意愿有限,社会融资未能对实体经济形成有效传导。政府部门债务水平不高,明年财政赤字或继续提高,但同时明年财政收入可能明显回落,财政赤字扩大更多是对冲收入下行和居民按揭贷款下降,难以对经济形成额外带动。

经济下行压力和低利率环境下货币政策两难

近年来,全球经济总体上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环境,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整是全球经济共同面对的难题,多数国家不得不倚重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中,我国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困境。(1)宽松货币政策刺激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经济增长下行过程中,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下降,我国经济面临资产慌,资金脱实向虚严重。2016年4月到8月,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每个月都高于新增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中长期贷款,到2016年6月份以后,年度累计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是有史以来的一个新现象。新增居民户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低利率货币政策形成的过多流动性追逐过少的优质资产,资产泡沫风险上升。(2)资产泡沫限制货币进一步扩张,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目标难度加大。今年以来,M1增速大大超过M2增速。8月末,M2同比增长11.4%,比去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5.3%,比去年同期高16.0个百分点。另外,2016年1季度末,贷款和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14.7%和43.9%,二季度以后,资产泡沫担忧加重,贷款和累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下降,2016年8月末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分别降为13%和12.3%。M1增速大大超过M2增速,会提高M1比重,客观上降低货币乘数;同时因外汇储备下降,基础货币扩张受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都是13%左右,目前M2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都低于13%。

第四季度经济形势预测

综合前述分析,三季度供给侧工业增速平稳,第三产业生产增速微幅下移;需求侧消费、投资增速基本平稳,出口负增长幅度继续缩小。2016年四季度宏

观经济走势仍受去产能、去泡沫和清理债务等供给侧因素影响,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回落,民间投资增速回升仍有较大难度,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如果继续推进去产能,PPI涨幅有望转正,同时,随着食品价格回升,叠加工业品价格回暖,CPI增速也有望回升。全球低利率环境和美联储加息的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极大挑战,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四季度财政支出仍需加大力度。

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6.6%左右,消费物价指数上涨2.1%左右。全年GDP预期增长6.7%左右,CPI上涨2.0%左右。总体上,四季度仍需要宏观政策继续加力增效,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经济企稳,物价涨幅略微回升,消费品零售增速基本平稳,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货币供应的增幅也基本平稳。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可能微幅下移,仍然属于平稳运行的范畴。应抓住时机,进一步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方法,在保证国内需求基本平稳的前提下,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化解经济中潜藏的结构性矛盾和风险,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加大力度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下行是客观事实,但从全国各省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少数省区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变量负增长,与全国平均增速偏离较大,已经陷入了典型的区域性经济衰退。需要从全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协助这些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破除发展瓶颈、建立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增强政府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这些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性经济衰退早日结束。

在统一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下,因城而异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

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严重,冷热不均,已经产生了资源错配,同时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要着力推进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性地区差距和城乡差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产业发展带动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因城而异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缓解房地产市场严重分化的局面,化解局部城市的潜在泡沫风险。

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

把握好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的平衡,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把防范大规模失业风险作为经济增长的底线,实事求是评估经济增长的需要与可能,提高社会政策托底能力,稳定中高速经济增长预期。另一方面,把防范债务危机作为债务增长的底线,同时加大政府债务“开正门”的力度,使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显性化,提高债务透明度,降低债务成本,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巩固供给侧改革成果

2016年PPI环比上升,同比跌幅缩窄,有利于改善中上游企业盈利状况。应防止落后产能死灰复燃。一是提高环保标准,堵住高污染产能重新开工的口子;二是加大企业合并、企业改革力度,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能建设体制机制;三是做好转岗再就业帮扶工作,提高落后产能的劳动力成本,阻断落后产能劳动力走回头路。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落实G20会议成果

国际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旧的国际治理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中国举办的G20会议已提出具有共识的国际合作框架。今后应继续在国际产能合作、

篇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6年中国经济的十大猜想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6年中国经济的"十大猜想"

2016年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将进一步回落,微观运行机制将出现进一步变异。这将给中国进行实质性的存量调整、全面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更大幅度的需求性扩展带来契机,从而为2017年经济周期的逆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常态化打下基础。

预计明年PPI累计负增长将超过50个月,但同比跌幅将收窄。考虑到本次去产能周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强调底线思维和严守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去产能的力度总体上温和于98年的大破大力去产能,上游原材料行业过剩产能并未明显去化,PPI转正仍需时日。但明年PPI同比跌幅有望在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下收窄,一是稳增长政策重点转向财政政策,总需求冲击边际上有所缓解; 二是近期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力度有望加大; 三是明年信用风险加速爆破,企业破产倒逼产能去化; 四是人民币贬值可能带来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五是美元升值周期下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对PPI的拖累减弱,尤其是油价,今年是跌45.6%,假定明年油价涨4.5%,其它因素影响不变,则PPI跌幅可能收窄2.5-3个百分点左右; 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资本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再现一次性贬值。

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只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目前看,12月加息的概率已经达到70%,即便12月没加,明年也会至少加一次息。对人民币来说,美联储加息也好,加入SDR也好,其象征意义都已经大于实质意义,人民币的长趋势拐点已经形成:

(1)美元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只会有节奏变化,不会有方向变化。一方面在基本面比烂时代相对不烂(失业率甚至低于我们加工过的登记失业率),另一方面在比赛放水时代相对偏紧,尤其是相对于欧洲,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比60%,而欧洲未来可能日本化,欧央行已经是覆水难收,欧元长期看贬。

(2)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趋于收窄,甚至转向逆差。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储蓄投资缺口收窄必然导致逆差,短期看,商品的衰退性顺差不可持续,服务贸易逆差在屡创新高,投资负收益短期无法逆转。

(3)中国资本账户逆差将加速扩大,吃掉经常账户顺差。今年三季度资本账户逆差已达到创纪录的2239亿美元,完全吃掉了经常账户的634亿美元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缩水1606亿。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一是个人资产配置多币种化,二是企业加快走出去,三是中美利率收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破,套利资金逆转,过去是借低利率又贬值的美元投资高利率又升值的人民币,可能逐步成为借低利率又贬值的人民币投资高利率又升值的美元。 综上,尽管短期央行可以通过量价干预维稳,为加入SDR护航,但贬值压力只会推迟,不会消失,最终达到临界点,央行可能不得不再次允许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从防范资本外逃的角度来看,一次性贬值确实也比渐进贬值更有效。但风险在于,第一次市场觉得是偶然,第二次市场会当成趋势。

货币政策从主角变配角,降息空间明显收窄,降准次数不少于今年。

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 第一,融资成本的矛盾已经大幅缓解。贷款加权利率下降107个BP,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下降91个BP,住房贷款下降123个BP,对于依然融资难的企业,问题出在风险偏好,不是货币宽松能解决的。

第二,通胀会掣肘货币宽松。从今年来看,央行对汇率依然自信,主要的掣肘因素还是来自通胀,全年最长的一段货币空窗期就和CPI的回升有直接关系。而根据我们的预测,2016的通胀会高于今年。

(1)2016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一是存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降息的边际作用在递减。降息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降低国企等强议价主体的贷款利率和住房贷款利率,但目前住房贷款利率已经从最高时的6.97%大幅降到5%,从10月降息时保持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来看,这似乎已经达到央行的合意水平。二是CPI和PPI都应该高于今年,由于通知下滑导致的实际利率攀升压力缓解,而且会反过来压低实际利率。三是降息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于存款利率,会进一步挤压银行的息差。

(2)2016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

一是对冲央行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滑,今年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大降1.2万亿,而2013和2014年分别是增加2.8万亿和6411亿,一来一去产生每年近2万亿的基础货币缺口。2016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为了维稳,央行口径外汇占款的下降幅度预计不少于今年,必须充分降准对冲。

二是稳增长的资金需求也需要降准来满足。1998年为了配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央行曾一次性降准5%给四大行输送火药。2016年专项金融债等公共融资工具会继续放量,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如果只是从存量池子里拿钱,那可能会使稳增长的效果大打折扣。

财政赤字至少扩大到2.5%,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政策性金融+PPP配合政府大幅加杠杆。

财政政策将逐步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2014年财政赤字率仅有2.1%,2015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虽然提高到2.3%,但横向来看与美国的3.2%、日本的3.3%、印度的4.1%均有较大差距,纵向与2000年至2002年的2.6%、2.4%、2.6%相比也有提升空间。近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要反思财政政策,其中特别提及"3%的赤字率是不是绝对科学,值得探讨",暗示中央已经开始反思积极财政不积极的问题。

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抓手:扩大政府发债规模+结构性减税。首先,扩大政府发债规模。传统的地方政府债券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预算管理和财政透明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扩容不会太明显。主要还是置换债,一定会比今年的3万亿大得多。其次,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个税征收起点,加大小微企业减税力度等。

明年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的配套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和推广PPP配合政府加杠杆。第一大抓手是政策性金融。中央层面虽然暂时还发不了特别国债,但以政策性银行为主体的专项金融债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今年已发行的6000亿专项金融债由国开行和农发行、中央财政贴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年为了解决增量项目的融资来源问题,至少会扩容到1万亿。第二个抓手是PPP,今年是项目招标年,明年才是签约年,3.4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的签约规模将超过1万亿。

注册制推动股票供给放量,股票市场不会有惊心动魄的疯牛,只有摇摇晃晃的慢牛。 2016年大概率推出IPO注册制。从近期IPO重启释放的信号看,监管层明年可能把加快供给作为核心工作。首先,2016年钱多资产少的堰塞湖现象将继续强化,注册制相当于扩大股市池子泄洪。其次,有助于减少隐性的"壳"价值对市场的扭曲,促使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第三,加快供给也有助于促使资金更多的流向实体经济,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最后,市场热度明显回升,也为加快供给提供了条件。目前来看,明年实施注册制的可能性较大。

一是证券法修订已提上日程,一读已经完毕,明年可完成二读和三读。

二是在重启IPO的同时完善了新股发行制度,调整发行监管方式加强信息披露,可视为推出注册制的准备工作之一。

注册制长期是利好,但短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一是大量资产推向市场将直接分流存量资金,尤其是一些没有投资价值的存量股可能遭受重创;二是注册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信息披露、监管体系、退市制度等方面做好配套改革,推出后如果出现超预期的波动,

政策可能出现反复(类似之前IPO政策的反复),打击市场对改革的信心。以台湾为例,台湾在完全注册制之前实行了23年的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制度,2006年才过渡到完全的注册制,当年台湾股指呈现出大起大落的W型走势。

总体来看,2016年股市不可能重复今年的疯牛,摇摇晃晃的慢牛是大概率事件。近两年的股市繁荣大部分靠走心,即通过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和改革带来的转型预期来提升估值,而分子上的企业盈利并没有明显改善。2016年的企业盈利依然不支持疯牛,一是成本下行可能放缓,二是需求端尚未完全企稳,三是供给端产能尚未开始消化。

因此支撑市场还是只能靠估值,而这样的市场一定是敏感和反复的。尽管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的牛市还将继续,但2016年的市场可能会在以下风险的冲击下加大波动:一是人民币贬值,二是注册制和国企整体上市导致供给放量,三是实体信用风险,四是无风险利率从快速下行转向缓慢下行。全年市场可能围绕这些因素展开频繁波动。

信用风险加速爆破,国企违约成为常态,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

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约为123%,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未来去杠杆无非五种途径:一是靠经济复苏,企业收入提升加快偿债;二是靠融资成本的下行,同样的收入可以偿还掉更多的债务;三是靠政府输血,财政兜底;四是靠市场输血,被兼并收购;五是靠债务减记;六是信用违约。

目前来看,第一种方式看不到希望;第二种方式能解决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高风险的民企来说,银行并不愿意降低利率;第三种方式也只适用于国企;第四五种方式对过剩行业来说也是奢求;到头来,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不得不选择最后一种道路。

基于这种逻辑,2016年信用风险会比2015年更多更频繁。2012年第一例国企债券违约(11海龙CP01),2013年第一例P2P违约(东方创投P2P平台),2014年又相继发生第一例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第一例私募债(13中森债)、第一例民企债券(11超日债)违约,2015年更是蔓延至央企债券(11天威MTN2)。只要看不到经济复苏或大规模债务减记,2016年信用违约事件会进一步蔓延。政府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仍会去保一部分存量债务,但失去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国企违约将成为常态。

信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

一是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所占用信贷资源减少,减少异化的资金需求。二是货币供给继续保持宽松,稳增长和去杠杆防风险都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货币宽松是大趋势。三是债务置换虽然短期可能对利率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解决了期限错配和滚动融资问题,有利于无风险利率的下行; 四是经济增长从重资产工业向轻资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资金需求系统性下行; 五是人民币虽有贬值趋势,但总体来看中国资本账户依然处于管制状态,不会因资本大规模外逃终结利率下行趋势。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加速落地,美丽中国成为最大亮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美丽中国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亮点。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首次提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美丽中国"概念。生态环保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站在了更大的风口上。

第一,监管体系从属地管理转向垂直管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这意味着从环境监察总队到县级监察机构都将脱离地方政府的管辖,改由省级环保机构直接管理,包括相关的人事任命权、资金管理权等。这有利于打破过去属地化管理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让环保监测数据说出真相,让环保执法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融资和管理机制来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这是环保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过去环保基本是依靠政府的生态补偿,这种

方式一方面加大了地方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对社会资本也没有吸引力。

十三五将重点通过交易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即地方政府可以把自己节省出来的排污权等拿到市场交易。初始分配制度完成确权和生态空间的划定将为此创造条件。对于过去束缚环保的融资问题,可以在生态空间整体开发的基础上,通过"绿色金融"和"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

国企改革1+N方案陆续落地,国企整体上市加速推进,央企合并步伐放缓。

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2016年将进入落地之年。

(1)央企层面主要看整体上市,合并步伐会低于预期。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集团整体上市,一是相对公平又迅速的提高国资证券化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也易被各方接受。二是缓解市场的堰塞湖效应,同时也加大国企的股权融资,减少对信贷资金的占用。三是注册制和市场供给将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重点之一,为国企整体上市创造了条件。从地方国企看,随着IPO重启与注册制改革,上市门槛降低,国资证券化的进程将继续加快。从央企看,一大波资产正在靠近。很多央企证券化空间巨大,即便资产证券率较高的中航工业集团8000亿资产中,也只有约60%实现了上市,实现整体上市还有3200亿空间。

央企合并的步伐将低于市场预期。2015年最火爆的央企合并在2016年可能会低于预期。中央的确有意支持央企整合重组,各行业的央企也上报了很多合并方案,但从包括南北车在内的已有案例来看,央企合并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整而不合,有的是因为互补性不强,比如当年行政主导的中外运长航合并,结果是长油航运退市,有的是经营能力和文化的差异,比如南车在经营能力和资产质量上远远优于北车,门不当户不对引发的矛盾可想而知。

(2)地方国企改革重点看混改,主要是资产优质的发达地区。央企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已完成大部分混改工作,混改重点在地方国企,尤其是广东、上海、重庆等国企资产较为优质的发达地区。

一是地方国企数量庞大,超过10万家,多数企业难以上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PPP等方式混改是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

二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国企混改步伐比央企更快,在国企改革顶层文件发布前,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改革方案,公布了积极的混改目标。很多资产在地方政府手中无法物尽其用,交给市场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房地产销售结束回光返照,地产投资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国家住房银行提上日程。 房地产销售在2015年回光返照,2016年将再次回到现实。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数据9月就已开始回落,全国的商品房销售也在10月首次出现回落,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效应正在逐步消散,地产身上的镣铐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短期看,政策宽松的边际力度会减弱,去年限制地产销售的信贷和利率因素都已经基本消除,房贷利率已经从高点回落123个BP,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大,10月降息时已经特别要求公积金贷款利率不作调整。

中长期看,人口压力才刚刚开始。根据我们的估算,2005到2014年间全国的刚需人口(20-29岁)暴增6500万,而未来5年可能会减少5000万,这种趋势会在2016年进一步加速。而在户均超过1套、人均超过33平米的情况下,改善型需求也空间有限。

房地产投资的情况要比销售更糟。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实际上从当月数据来看,今年8月之后就已经出现负增长。销售的火爆并没有引燃地产商投资的热情,目前的主基调依然是消化库存。

待售面积已经从去年底的6.2亿平米上升到6.7亿平米,而待售面积与近一年月均销售的比值也从去年底的6.0上升到6.3,库存不仅没有消化,反而随着新项目的竣工继续恶化。如果再考虑到近50亿平米的在建面积,就更没有理由对房地产投资乐观了。不过话说回来,

地产投资的下行是好事,如果地产投资明年回升,只会让房地产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消化库存。扩大供给的措施会逐步弱化,比如保障房建设,扩大需求的措施会继续强化,比如信贷政策、公积金政策和交易税费的进一步调整。此外,作为激发合理需求、构建住房融资体系的关键,国家住房银行有望加速提上日程。

篇三:2016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016年中国农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很多人认为,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就会出现过剩。1990年代出现过粮食四连增,曾经导致库存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

进入新世纪,当我们开始强调“三农”问题、加强农业投入时,又出现了粮食十二连增,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说法是:“三农”支出现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2014年已超过11300亿元,2015年进一步增长,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长率。客观来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都非常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地板价”(最低价)在国际价格的“天花板”(最高价)之上,这种倒置的结构很难持续。所以,由于长期的粮食过剩,无法再增加库存,从2016年开始要减少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等。这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很难保证,农资生产企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国际形势上,我们与资源扩张性的大农场模式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陆续签了自由贸易协定,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因为澳大利亚主要依靠天然资源的农产品价格很低,质量又好,而国内这种资本深化农业的产品价格很高。总体来看,2016年农业的国内、国际情况都是不利的。纵观中国和世界经济,从2009年全球危机以来都出现了“去工业化”趋势,也就是国内说的工业出现了下行趋势。连带一个在农业上突出的表现就是,那些用工业化的模式改造农业的企业,目前的处境都不太好。

国际经验看,西方应对“去工业化”问题的策略是“代价转移”,就是向国外转移国内的经济矛盾。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进入金融时代的国家,从生产过剩转变为生产短缺和金融过剩,唯有通过强权压制和诱发意识形态革命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矛盾,维持自己的旧秩序。那么,我们面临的同样是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问题;但却不能对国外转嫁成本,于是就在“三农”领域形成派生的问题。

金融资本过剩,表现为金融资本通过原材料和农产品期货投资加剧价格波动的方式,向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转嫁危机。产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大量采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吸收过剩产能,导致全球食物产量和食物热量的供给过剩,而生产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农民越来越难赚钱了。而商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多重流通摊薄了利润,进一步激化了食品流通环节的恶性竞争。

这三大资本过剩共同导致了农民收入低、食品质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监管失效、食品浪费与贫困人群饥饿并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在我们以往的农业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基本是西方的,因此无法解释世界的农业形势到底如何。根据我们的研究,将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即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现在很多人主张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走大农场的道路。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人口大国,不具备搞大农场的客观条件。因此,今天我们讲全球化竞争,但农业是不能加入全球竞争的,除非另辟蹊径。

第二类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模式,即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因为大量地向外溢出人口,人地关系相对宽松,形成中小农场,也同样没有跟大农场进行竞争的条件。只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国家的农产品也普遍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就会下降,农业自然也维持不下去。

第三类是以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东亚模式”。东亚小农模式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因此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但中国农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本来是东亚原住民国家,但又不实行“东亚模式”,而试图效仿美国的大农场模式,我们是原住民的小农经济,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性错误。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到现在,我们遭遇到的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四大经济规律,是不可逆的。

一是“要素再定价”规律使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等)现在已被其它产业定价了,不能再按照农业去定价,这就是现代农业的困境所在,农业产业化就失败在支付不起要素价格。

二是根据“资本深化”规律可知:农业产业化内涵性地体现着“资本增密排斥劳动”、同步带动农业物化成本不断增加。

三是根据“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规律可知: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追求资本收益的

体制下的农业经营,都会造成“双重负外部性”——不仅带来水土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也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正因实际上无人担责的“双重失灵”,遂使愈益显著的“双重负外部性”已经不断演化为严峻的社会安全成本。

四是根据“比较制度优势”规律可知:农业企业走出去遭遇很多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经验在话语权和制度建构权等软实力领域目前尚难以占据比较优势,很多企业原始积累阶段形成的企业文化不适应国际市场上更多强调“社会企业”的主流趋势,必然遭遇尴尬。

因此,在目前资本全面过剩的条件下,我们要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农业企业都在如何改变,他们大都在强调改变过去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正在向综合化、社会化和生态化这一新的方向演进。这恐怕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出路所在,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殖民化产生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在殖民化条件下才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这种农业1.0版现代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规模化获取更多绝对地租,借以形成剩余价值,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

那么,2.0版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也叫做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中国现在则是农业产业化。即,要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形成农业的增值收益。二产化的农业应该叫农业现代化的2.0版,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过剩。虽然二产化可以拉长产业链,产生收益,但是,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并不同步增长,农村并没有产生发展所需的金融工具的条件,由此造成三农金融困境,难以被体现工具理性的金融改革化解。同时,农业二产化又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在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大大超过工业和城市,是面源污染贡献率最高的领域。

我的建议是:已经进入农业的企业要注意培育非农领域的3.0业务。如果只在农业领域发展,我们很难以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价格环境产生收益。农业二产化并不是必然的,像美国、加拿大的农业并不进入二产化,而是直接进入金融化。中国农业二产化是设施化、工厂化,而美国、澳大利亚都是靠天然资源维持农业,没必要搞工厂化。欧盟、日韩则是设施化农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设施化农业国家,全球超过70%的农业大棚都在中国。

农业3.0是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综合性农协为载体的农业三产化,因为三产收益一般都高于二产。近年来甚至还有人借鉴日本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早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就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第三产业跟农业结合;2016年的一号文件则明确了农业要

一、二、三产融合的指导思想。

第三产业和小农经济直接结合的可能性本来是有的,但我们二十几年的基层试验表明:因为第三产业的主要部门——金融、保险、流通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都被金融资本

和商业资本控制,如果不采行“东亚模式”,第三产业跟农业的结合就只能是旅游、养生、景观这些资源业态,所产生的综合收益并不高。因此,靠三产化解决“三农”问题,好处并不大。

农业4.0版是我们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提出的。一方面在手段上是要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会化的、城乡合作的互动的、生态化的。当然,如何让农业体现出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战略,这是下一步农业3.0版和农业4.0版要考虑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传统社会、特别是亚洲这种原住民社会,农业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时候就是多样化的原生农业;当代强调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农业3.0与4.0构成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体系。

本文作者:余水工()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2016-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74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6-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

    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推进供给侧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预测第三季度全球经济格局判断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