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2017—2017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正文 本文移动端:2017—2017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17—2017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17-05-03 05:43:54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2016-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第七章 力

7.1力(F)

1、定义: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 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4、。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

B、使用前指针要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

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

7.3重力 (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3重力的大小:

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 5 重力方向: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如果、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 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 B静摩擦、C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和 。

5方向:与物体(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 B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 B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第九章 压强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 举例:7、减小压强的方法: 1) 举例:2) 举例: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和, 液体内部;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

4、连通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大气压就减小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8、液体的沸点随(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 浮力

10.1浮力(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的大小跟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10.2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1,小桶所受的重力G2;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

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力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排=G3-G2。

2.内容:

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大小只决定于、,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关。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

2.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称量法:F浮=G物-F拉(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浮=G物

阿基米德法:F浮=G排=ρ液gV排(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1、功的初步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离)。

4、功的计算公式:W=Fs

用F表示力,单位是牛(N),用s表示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牛?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焦耳的符号是J,1 J=1 N?m。

5、在竖直提升物体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时,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

6、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当不考虑摩擦、机械自身重等因素时,人们利用机械所做的功(Fs)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这是一种理想情况,也是最简单的情况。

第2节 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功率的定义:。

W3、计算公式:P==Fv t

其中W代表功,单位是焦(J);t代表时间,单位是秒(s);F代表拉力,单位是牛(s);v代表速度,单位是m/s;P代表功率,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

4、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千瓦(kW)1W=1J/s、1kW=103W。

第3节 动能和势能

一、能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

二、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是否在运动。

二、势能

1、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被举得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3)一般认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低且质量一定的物体(不论匀速降低,还是加速降低,或减速降低,只要是降低)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且质量一定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

3、弹性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物体而言)。

(3)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筋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第4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篇二:2016-2017学年新版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m/s或者是km/h

篇三: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2017年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

科学之旅 序言 2013.12

1、物理学是一门学习有关力、 、、等知识的学科。物理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密切相关。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学习物理有趣,更有用。

3、要学好物理应做到:①勤于,乐于重在理解;③联系实际 联系社会 即归纳为:多观察、多动手、 多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要做到:多读课本、多感知物理情景和过程、记写得法、多巩固应用。

4、要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如: 、、讨论法等。

5、会判断:自人界、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哪些与力有关、与热、与电、光、声有关。

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米 ,用符号表示为 m。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6um=9nm,。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长度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刻度尺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长度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0”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刻度面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数值和 单位 组成 。多次测量取 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 中学生的身高为1.58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18.4cm ,估计值是 0.01cm,单位是 厘米。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2.31cm,其中的估读值为 0.01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1.70cm。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2.00 cm。

(图1) (图2)(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

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 圆的直径

为 1.90cm。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0.1

mm。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

的直径为 1.7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其中

国际制单位是 秒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钟表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

钟表?答: 电子表、石英钟、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1h= 60 min=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停 、三恢复 零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秒 ,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 分 (分或秒)

8、误差是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 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位置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位置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静止__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路程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少 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 大 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每秒(m/s),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km/h) 。速度的单位

是由 长度 的单位和 时间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_3.6___km/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_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为15米 。_.

(5)单位换算:10m/s=__36___km/h 54km/h=_15___m/s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运动和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 分为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 变速直线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平均 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公式中V的大小是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比,函数图像为:。 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V= S 总 =(S1+S2)÷(V1+V2),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粗约或平均快慢程度。 变形公式有:路程S= Vt,时间t= S/V

7、用速度公式计算,是重点和难点。灵活应用,用规范格式解题。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S/t 2、实验器材: 刻度尺、钟表、小车 、斜面

3、实验时用 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钟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 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第二章 声的世界(共4节内容)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震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气 作介质传播的; 真空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 ,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 有关,还跟介质的 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同、不同)。声在 固体 中传播

最快,在 气体 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钢管 传来的,

第二、

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水 、 空气 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加强,觉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 声波 引起 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 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这是耳传导

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课本P31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① 音调 ,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 频率 越大,音调越高。

② 响度 , 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响度越大。 ③ 音色 ,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

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音色 是不同的。用 音色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人们把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 超声波;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 次声 波,它们都统

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超声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

声是次声。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响度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音色 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丁甲.

乙丙;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 丙乙甲丁。p37

第3节 声的利用

1、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

2、 利用声来传递B

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的例子。

第三章 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 温度、温度计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做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 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和1000C之间分成

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0“-4.70C”读作 或读作 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不接触

数 稳定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 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的液面 相平。如图4中 乙 正确、 甲 和 丙错误 ....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0C,每10格是00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 取出来读数 ,第二次使用时要 用力向下甩。

5、温度计读数: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16 ℃ ;右温度计的示数为9 ℃ 。

图6

图6、体温计 图4

图4图5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物质处于何种状态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变为变为固,凝固过程要 放 热。

3、探究实验的7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热,温度却保持,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晶体 。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 吸 热,温度却不断 上升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

5、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叫做熔点,

6、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 叫做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相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

(1)是熔化图像的是 甲、乙 ,

是凝固图像的是 丙丁 ,是

晶体图像的是 甲、丙,非晶体

图像的是 乙、丁

(2)丙图中,EF段物质处于 液态

态,FG段处于 固夜共存态,GH段处于 固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48 c ,甲图表示熔化过程的是 BC 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① 该物质是晶体 ,② 是晶体的熔化图像??。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 固态 、 固液共存态、 液态 状态。

8、熔化 吸 热,凝固 放 热。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凝固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熔化 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变为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2、(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和内部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

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不变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但要持续的 吸 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汽

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 温度 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 不同 (同否?)

右图 沸点为 99 ℃。

(3) 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 沸点 ,必须继续 加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

3、蒸发:(1) 是在

(2)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吸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温度 、 液体表面积 、 空气的流动的快慢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降低 ,它要从周围物体 吸收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致冷 作用。

5、液化:物质从 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 。所有的气体,在降到足够低时,都 可以 液化;而有的气体 不能 单靠 压缩体积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气体液化时要 放 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变成 气态叫升华,..

升华过程中要 吸 热;物质从 气态直接..

变成 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放 热。

2、

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例子。右图中填

出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吸放热。

吸热的物态变化是 熔化 、 汽化 、 升华 ,吸热温度不变的是 晶体的熔化 、 液体沸腾 ;放热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 、 液化、 凝华 ,放热温度不变的是 晶体凝固 。

3、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 升华 ,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 凝华;冰冻的衣服干了是 升华 ;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 凝华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 升华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凝华 。早上打霜是 凝华 ;白炽灯灯丝变细是 升华 ;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 升华 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而成的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 升华吸热,空中的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晶,遇暖气流 熔化 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 液化 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 水蒸气 遇冷 液化 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 蒸发(汽化) ;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 液化;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蒸发吸热致冷。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先汽化 、后液化。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 液化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凝固 时 放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蒸发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熔化吸热。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下降后 上升;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不降低 。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 。月亮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 方向 ,这条直线称为光线。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 同种均匀介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 真空 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是 3×108m/s。在水、玻璃中逐渐(大、小)。

3、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 传播来解释。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比年是 长度 单位。

第2节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遵循反射定律。 (1)入射角: 指的是 入射光线 与 法 线所成的夹角。反射角 指的是 反射光 线 与法线所成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 光线与 反射 光线、 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

光线与 入射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 角等于 入射 光的反射 可逆的。

(3)右图中,入射光线是 AO ,反射光线是 OB,法线是 ON ,O点

叫做 入射点 ,∠i是 入射角 ,∠γ是 反射角。

2、反射类型:

(1) 镜面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 漫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两类反射都遵循 反射 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 逆的

3、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角为度,入射角为度;

4、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发生了 漫 反射。光滑的铜镜,镜子,平静的水面发生的是 镜面 反射。

5、夜晚迎着月光走 亮 的地方是水凼,背着月光走的地方是水凼。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正 立的 虚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体大小 相同;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即平面镜所成的是 等大 、正立 、虚像。 成像原理:根据 光的 反射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

平面镜的应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求会画反射光路图)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选两只同样大小的蜡烛是研究像、物;尺用来探究像、物镜面的距离关系 。(3)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大小 相同,像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对


2017—2017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4241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17—2017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

    2016-2017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第七章力7 1力(F)1、定义: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2)单独一...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