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张自忠的故事 正文

张自忠的故事

2017-04-21 06:53:13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尽忠报国的张将军”故事稿

尽忠报国的张将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兵力,再次侵犯湖北襄樊,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与敌人浴血奋战。

5月7日,张自忠率2000余人,从宜城东渡汉江,次日清晨抵达南瓜店。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拉开。

5月16日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不断扫射轰炸。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尘土硝烟弥漫空际。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

张自忠将军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

此时,我军已打退敌人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李致远参谋对张将军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张将军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命就不是命吗?今天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士兵们在张将军的鼓舞下,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我军在弹药殆尽之际,只能用刺刀和大刀冲杀。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将军左臂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军装。

激战到下午两点,张将军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将军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敌我展开了肉搏,张将军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最后张将军身负七伤,轰然倒地,壮烈牺牲。

长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张自忠将军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将领,用自已最后一滴血,实现了他“为民族争生存而奋斗”的诤诤誓言。将军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篇二:赵一曼 张自忠 杨靖宇 冯玉祥 英雄故事

赵一曼的故事

“九一八”织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活动,而后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负责审讯她的日本军官大野,为了获取所需情报,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赵一曼的生命,一边软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战术”进行逼供,但无论是对肉体的摧残还是精神上的折磨,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无畏的民族气概始终让日寇一无所获。

在无声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韩护士暗中帮助赵一曼越狱,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穷凶极恶的日寇最后对赵一曼动用了电刑,企图通过破坏神经达到让她开口的目的。残忍的电刑下,赵一曼终于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为她的幻觉中,出现了她至爱的儿子、祖国和人民……

日寇绝望了。

在赴刑场的列车上,赵一曼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

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 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的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当日,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深情,赵一曼从容就义,年仅31岁。

杨靖宇的英雄事迹(二)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

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

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

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结果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

张自忠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唐园村,1914年初,忧愤国事,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人的兵力,再度侵犯湖北襄樊,首当其冲的就是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张自忠率部浴血奋战,日寇攻了五天五夜,未能越雷池半步,只得掉头鼠窜,张自忠亲率部队,尾追敌人,沿途斩杀无数,敌寇死伤达五六万人。

同年5月7日,张自忠杀敌心切,率总部直属特务营和74师3个团共2000余人,从宜城窑湾东渡汉江,夜宿距宜城东北6公里的南营。8日拂晓,率部北进,清晨抵长山西麓南瓜店。于是,一场惊英豪泣鬼雄的战斗便在这个小山村一带拉开。在南瓜店,张自忠部队活捉一掉队日本兵,得知敌三昼夜不停息地向北窜犯。我部稍作休息,即冒雨出罐子口向北追,因道路泥泞难行,薄暮方赶到距南瓜店不远的襄阳境境内方家集。知敌刚从这里离开,现行军在方家集东贡几里外,张自忠遂令部队向敌人发起猛攻,我军一发发炮弹在敌阵地开花。直到敌人发现我兵力不多时,便掉过头来猖狂反扑。部队在方家集一带一连激战了两昼夜。 当时,日军约万人,多于我军数倍,且敌人拥有飞机、坦克,而我军连日行军作战,无一日修整,加之远离后方,得不到补充,又拼杀了几日,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终因力量悬殊,于5月16日,部队被迫退回南瓜店,电台已被敌炮炸坏,与后方联络中断。凌晨,敌人集中兵力,从东南西三面向我南瓜店猛扑,12架敌机在空中盘旋,扫射轰炸,掩护步兵冲锋,我方浴血备战,多次击退敌人。到上午10时许,南瓜店到处是枪炮声,如同六月滚雷,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尘土硝烟弥漫空际。太阳也变成了昏黄色的圆盘,整个阵地笼罩在铁和血的火海之中。

张自忠将军始终站在一个小山包上,拿着望远镜一边观察敌阵,一边传令:对敌人要狠狠地打!子弹打完用刺刀拼,刺刀断了用拳头打,用牙咬!

敌三面围攻,网开一面,企图把我军向北压迫至长山坪开阔地带围歼,三面火力集中到我军不到1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此时,我军已打退敌军5次进攻,伤亡惨重,险况频生。李致远参谋对张自忠说:“敌人三面包围我们,不如暂时转移,重振旗鼓,再与敌作战。”张自忠火了,大声说:“当兵的临阵退缩是要杀头,当总司令遇到危险可以逃跑吗?难道我们的命是命,前方战士的都是士坷垃?什么包围不包围,必要不必要,今天的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一定要血战到底。”

我军杀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但敌人凭借其兵力优势,一股刚退下来,另一股又蜂拥而上。我军在弹药殆尽之际,用刺刀和大刀冲杀。突然,飞来一颗子弹从张自忠左臂三角肌处穿过,鲜血立刻渗透了呢子制服,警卫人员不约而同地围在他身边做掩护。

激战到下午两点,张自忠所带官兵仅剩20多人。敌人包围圈在缩小,情况万分危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张自忠激动地说:“这正是军人杀敌报国的好机会,我决不后退!”接着又飞来一颗子弹从他的胸部左侧穿过,敌人已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眉目可见,敌我短兵相接,混战一起,展开了肉搏,张自忠自知伤重不救,大声对左右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人民、对长官问心无愧,大家要努力为国杀敌,勿忘我志!”刚说完,从东南又飞来几颗子弹,张自忠太阳穴和左眉梢上部各中一颗,倒地身亡。

长山在怒吼,汉江在流泪。人民的好儿子张自忠率部连战9日,杀敌数千,以死报国,坚守阵地,受伤不退,竟以身殉国,时年50岁。其彪炳人寰光辉照耀的民族英烈气概震慑敌军,激励国人奋勇杀敌,直至日军投降。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生于直隶(今河北)青县。早年入伍北洋陆军。辛亥年为响应武昌起义。参加了滦州起义。以后历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陕西、河南督军,陆军检阅使等职,曾参加护国战争、反对张勋复辟及各次军阀混战。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府,通电全国,多次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并将所部改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1月,将清废帝溥仪驱逐出皇宫。1926年出访苏联,是年9月回国,率部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出兵陕豫。192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1929至1930年,举兵反对蒋介石,先后发动蒋冯战争和蒋冯阎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隐居山西汾阳。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冯主张“团结全国民众之力量一致对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之侵略”。1932年10月9日,冯自泰山抵达张家口进行抗日活动。同月,驻察第二十九军东开长城一线,冯派人四处联络抗日力量,争取各界支持。对此,蒋介石屡电冯晋京,并派人到张家口劝冯放弃抗日活动,南下赴宁,以监察院院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相许,均被冯拒绝。1933年四五月间,日军相继侵占多伦,沽源,察省形势日益危急。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冯被推为总司令。6月中下旬冯部署军事,派大军北上收复察东失地,先后克复康保、宝昌、沽源。康、宝、沽三县相继克复后,蒋介石密电汪精卫,部署围剿抗日同盟军,令冯即刻取消抗日同盟军名义,冯予以严拒。7月11日,冯向多伦前线将士发出最后决战以死报国电。12日,吉鸿昌部攻克多伦,冯发电嘉勉和犒赏官兵大洋5万元。7月27日,同盟军在张家口成立“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冯任委员长。8月中旬,准备进攻张家口之国民党军已达8个师12万人,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日本关东军也乘机向冯提出“严重抗议”。在国民党军队和日伪夹击下,冯坚持抗日强硬态度,加强战备,同时坚守枪口不对内的宣言。7月28日,蒋汪向冯发出最后通谍,同时又增调5个师兵力围剿抗日同盟军。至此,入察之国民党军队已达16个师15万人。为瓦解同盟军,蒋介石、何应钦又先后收买了抗日同盟军的邓文、檀自新、张人杰等将领,引起抗日同盟军内部混乱和动摇。在此腹背受敌、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冯的态度开始变化。8月5日,冯发出歌电,正式宣布下野。冯下野后,拒绝蒋汪电邀其赴南京“共商大计”,决定仍回泰山。8月14日,在宋哲元等陪同下,冯离察赴鲁。

1936年,冯以蒋介石答应抗日为条件,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抗日战争初期,他曾任第三、六战区司令长官,后被蒋介石撤职。1939年以后,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冯据理力争,营救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多人。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与卖国政策。1946年出国考察水利。次年11月在美国组织旅美中国和平民主同盟,反对美国援蒋内战。1948年1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委兼政治委员会主席。同年7月,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绕道苏联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

篇三:浅谈张自忠精神

浅谈张自忠精神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省临清市唐园村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1917年,青年张自忠投笔从戎,加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1年后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任喜峰口第29军前线总指挥,重挫日军,名声大震。全国抗战爆发后,先后任国民党军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8年3月,日军进犯台儿庄,张自忠率第59军急行军增援台儿庄作战,为整个战役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0年5月,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枣阳、襄阳、宜昌等地进行枣宜会战。他亲自率领部队与敌寇决战。在部队被敌层层包围的不利态势下,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力战不退,与敌寇拼死搏杀,壮烈殉国。弥留之际,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张将军牺牲后,重庆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在延安,中共中央为张自忠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岁月悠悠,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张自忠将军的精神和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弱,自忠精神成为海峡两岸和全世界华人团结进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那么,什么是自忠精神呢?毛泽东的题词“尽忠报国”和周恩来称赞的“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很精辟地对自忠精神进行了概括。具体来说,自忠精神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之志,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不惧牺牲的壮烈之义。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张自忠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任何一种伟大人格、伟大精神的形成必然要经历历史风云的激荡和曲折坎坷的磨砺。影响张自忠精神形成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故园热土成就英雄人格

据有关资料记载,唐园张氏是明朝初期从山西迁至临清的,先居城南土桥村,后定居唐园镇唐园村。自春秋战国始,临清就位于燕赵与齐鲁交界之地。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山东的民情风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山东人淳厚朴实、豪爽大方、忠勇义气的性格。燕赵故地,素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临清地处河北山东交界,地方风俗、士民人物多受两地影响,形成了热爱和平、追求正义、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优良传统。明朝王朝佐反抗税监,英勇就义;清朝乾隆年间王伦起义,失败后自焚而死;其他如近代史上的黑旗军、义和团等。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可见临清人民在追求公平正义同时,性格还有极其刚烈乃至悲壮的一面。张自忠从小就听这些故事、传说,这对于他的影响是很大的。

据许多回忆资料显示,慷慨仗义、同情弱者是张自忠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来的性格特征。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母亲总在他的胸前系一个小兜兜,里面装些花生糖果之类的吃食。自忠一看到小伙伴,就大把地抓花生糖果给他们吃,直到分光吃净为止。长大一些,有时他与伙伴们赌钱玩,赢了穷人的钱他一文不要,若是富家子弟则毫不客气,一文不能少。看到一些些佃户吃糠咽菜,家境贫寒,张自忠于心不忍,常常从家里拿来白面馒头换人家的糠窝头。为顾全对方的自尊,他一再说自己爱吃糠窝头,从不摆出一副施舍的样子。遇到街上卖梨桃的,他常常把整筐包下来,让大伙吃光分净,然后向母亲讨钱付账。家里有人责怪他,他则满不在乎地说:“人家买不起,咱们送一点给人家吃算什么?”。对于弱者穷人

张自忠满怀同情,对于仗势欺人的坏人,张自忠爱好打抱不平。父亲张树桂到江苏赣榆任巡检时,张自忠已长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赣榆县衙的深宅大院已关不住生性好动的自忠。一得空,他就溜出门去,四处游玩。一天,他跑到街上闲逛,见一个无赖在欺侮二个卖菜的老头。他二话没说,冲过去对准无赖就是一拳,俩人便扭打起来。自忠虽年少,却身高力大,那无赖见不敌对手只得服输,给老者认了错,自忠这才放过了他。这些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童年、少年张自忠好勇、抗暴的性格特征。

大家都知道,张自忠战死在湖北宜城十里长山。他不顾劝阻,亲自带领2000人的队伍深入敌后,临行前他郑重穿上了将军制服,并给部属留下了遗书。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张自忠是在主动求死,他想以马革裹尸这样壮烈的牺牲方式洗刷主政京津时加在他身上的冤屈。这种刚烈乃至有些悲壮的“求仁”方式不能不说带有强烈的鲁西北色彩。

二、传统教育树立忠义之志

首先谈一下张自忠的名字。张自忠名“自忠”,字“荩臣”,是“臣子”的“臣”,后因冯玉样反对带有封建色彩的名字,改为现在的”荩忱“。张老先生读过书,为儿子取名自然是有讲究的。“忠”字很好理解,“荩臣”则不然,这个词出自《诗经》,“荩臣”在此解释为“忠诚之臣”。可见,自忠与荩臣,名、字虽有别,意义却相同,说到底就是一个“忠”字,这一个“忠”字,集中体现了孔孟之道和传统道德,也寄托着父亲对张自忠的殷切期盼。那么,张自忠少年时期的接受教育又是怎样的呢? 1908年,张自忠考入了临清高等小学堂。当时的高等小学堂,相当于今天的中学。但是在这个偏僻的县城,教授的仍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旧学。可以说,张自忠从懂事起,就开始接受旧学的熏陶,父亲的影响和学校教育,都毫无二致地归一于孔孟之道,因此,强调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从小便在张自忠的内心深深扎根,而儒家思想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信条成为张自忠一生的座右铭。对于父亲,对于老师,张自忠没有辜负他们的一片苦心,他把“忠”、“荩”二字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用生命对自己的名字进行了注释。 在枯燥的学习之余,张自忠常还常借一些小说来阅读消遣。最让他喜爱的是《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这些古典名著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活生生的演义、注释,关云长、岳武穆和秦叔宝等人的忠义侠行和浩然之气令他心驰神往,由衷地敬慕,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辛亥革命爆发那年,张自忠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后又转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但是,目睹袁世凯对革命的残酷镇压,以及革命党人的软弱无力和惨遭杀戮的命运,张自忠意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仅靠坐在学堂里埋头苦读或四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拥有强大的武力才有取胜的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张自忠毅然决定投笔从戎。选择从军报国的道路。

三、抗日烈火熔铸自忠精神

虽然在张自忠身上有着忠诚、勇敢等优秀品质,但真正使他由一个旧军人转变到民族英雄的是抗日战争。是抗日战争成就了超越时代的自忠精神。

一是抗战为张自忠开辟了军人报效国家的光明大道。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有大一批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他们开始认真反省军人的价值,深刻思考为谁战,为何而战,他们不再为哪一个政治集团卖命,把枪口转向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开始了为保卫国家、保卫民族而进行的神圣抗战,从而完成了一代中国军人浴火重生的生命历程。张自忠就是其中之一。从长城抗战开始,

张自忠将军真正走上了军人报效国家的光明大道,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完成了自忠精神的实质性升华。

二是抗战造就了张自忠作为民族英雄的完美人格。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军队未完成撤退之时,张自忠考虑政治军事大局,他置生命安危不顾,含冤忍垢,忍辱负重,独立支撑京津危局。为二十九军转移赢得时间。在之后台儿庄战役中,他又摒弃前嫌,冒死支援和他有很深矛盾的庞炳勋部,为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对张自忠了解很深的冯玉祥曾经把张自忠的人格精神归纳为14点,周恩来也称赞张自忠为军人之魂,之所以自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就在于他在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把个人的生死与民族的存亡合为一流,与亿万同胞的命运融为一体,超越一己利害,敞开宽大的胸怀,展现出忠勇、谦恭、坚忍、无私等优秀品质,在国家民族的利益面前,个人委屈、恩怨、利益都无非是过眼烟云。

三是在抗战中张自忠实现实现了军人的最高境界。孙中山先生曾说:“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张自忠用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实践了孙先生的遗训。喜峰口战役前夕,张自忠就勉励所属将士说:“人生在世总是要死的,打日寇为国牺牲是最光荣的。只要有一兵一卒,我们决心与日寇血战到底!”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决心要以自己的死,换取国家的生!每次战役,张将军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终在南瓜店之战中,与敌肉搏,壮烈殉国,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中国军人铸就了一座巍巍丰碑。从张自忠将军的一些书信看,他的死,决不是“仓促成仁”或遭遇不测,而是怀着“我死则国生”之壮志,背负着舆论误解的冤屈,抱定为国家民族尽忠的决死之心,力战不退,以身殉国的,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军人武德的最高表现。他的死,使中华民族在危急存亡之秋痛失一员大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但另一方面,他的死却为中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忠勇奋斗的榜样,坚定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争取胜利的信心;他的死,震动了那些自私自利、贪生怕死、动摇妥协之徒。促使他们在苟且中猛醒,改过自新;他的死,更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昭示了中国人、中国军人的庄严人格,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救国的坚强决心。

张自忠生于忧患,长于忧患,死于忧患。他在忧患中奋斗了一生,竭尽了全力,他为国家、民族付出了一切,他的一生,没有愧对国家民族,没有愧对祖宗后代,没有愧对长官朋友,更没有愧对军人的称号。他的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精神长河中,激励着海内外炎黄子孙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同时,自忠精神的形成也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为英雄,主要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有多好的客观环境,而在于他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人生理想,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一定会取得辉煌的业绩,成就崇高的人生。


张自忠的故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433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张自忠的故事
相关文章
  • 张自忠的故事

    “尽忠报国的张将军”故事稿尽忠报国的张将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4月中旬,日本侵略军集中了10多万兵力,再次侵犯湖北襄樊,张自忠所指挥的右翼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