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正文 本文移动端: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2017-04-21 06:53: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篇一: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然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3.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

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综合上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全面发展观。

3,协调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观。

篇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0实际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

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

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4.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

三大法宝。

毛泽东系统的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

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

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农村包围城市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

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个体

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

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

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是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

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

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

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

外,还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这就决定了在按劳分配方式以外必然存在其他分配

方式。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即使在同一种所有制经济

中,也存在多种实现形式。如全民所有制经济,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

原则,根椐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技术特点,分别实行国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

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

劳动者的职能、利益存在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市场经济要

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

并加入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不同收入,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另

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各类市场活动也给人们带来多种收入。

如房地产市场活动带来的资产收益,资金市场活动带来的资金收益,还有市场竞

争中获得的机遇收益、风险收益等。

总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适应现阶段我国生

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分配关系上能够调动各方面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

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2.“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

费需求的方 针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

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

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基本特征:开放性,跨越性,整体性,特色性。

13.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意义: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

善党的领导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四,依法治

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

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

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科学内涵--- 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

的根本前提。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

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

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

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

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

关系的具体体现。“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

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比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

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谐

等。

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15.“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

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16.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的几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

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7.中国的政体和国体 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

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

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由于内战原因未能统一,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也

适应“一国两制”,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8.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积累了那些成功的经验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

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

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

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

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

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经验:必须坚持推进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

道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

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

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

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1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

度长期不变。

1.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

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

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篇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着三大文明、六个“更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十六大之后,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的斗争,我们党对社会全面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

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更多复习资料请关注/guangdong/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43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