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国际政治学考试题目
简答题(3题30分)
根据国家要素理论,评析殖民地国家概念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国统治,没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独立权利,完全受宗主国控制的地区。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可以说包括三个要素:1、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2、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3、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国际关系中的其他政治实体也可以拥有领土、居民甚至政权组织,但不可能拥有主权。只有国家才拥有主权。主权可以说是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最本质的属性。
殖民地没有主权,也不完全具备国家的构成要素。殖民地不是国家。殖民地和国家是两个概念。
分析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利与弊
中国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主要表现有:积极配合联合国工作,限制美国单级行动;中国经济的崛起是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物质基础;中国同各国发展友好互助关系;中国积极开展多边活动,如参加APEC、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新格局中不可能起主导作用,但中国是大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多极化化的形成的弊端就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缺少一种相对强大的力量而出现的竞争无序化,地区争端更趋向激烈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既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扩大了贫富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上,它还有削弱国家主权(包括经济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弄得不好反而会伤了自己。
中国应该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的战略方针,坚持在世界政治格局的大变动中要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实行正确的外交政策,就能够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和稳定,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进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理解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关系是什么
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
“国际安全”是针对若干个国家而言,更多地是从国家关系这一国际政治层面去理解的。 随着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间的互动关系加快、相互依赖关系加强,一国在追求国家安全时必然还会受到“国际安全”的制约。
也就是说,“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国家安全”不可能为纯粹的一国行为,各国在追求国家安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他国的反应及合作,从而使其国家安全具有全球和国际的因素。
另—方面,“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又是对立的。由于世界仍是主权国家建立的体系,所以各国在追求“国际安全”与“国家安全”时往往更注重国家安全,其追求国际安全往往都是为国家安全服务的,超越国家利益追求国际安全及全球安全并不符合当前国际政治的本质。
论述题(2题30分)
论中国外交不干涉主权原则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发展的必然产物。一般认为,其含义是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形势,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并内化为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这是中国外交开始以传统国家利益为主导的标志——开始,一直到整个80年代,中国始终执行低调谨慎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苏联解体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中国更是低调执行一种有学者称之为“大融入”的外交政策。进入世纪之交及其后,不干涉内政原则也需要适应新的历史环境和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
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演化的背景
(一)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提升软实力客观需求。
(二)中国政府“学习”能力增强的结果。首先,学习能力的增强带来了对国家利益的重新认知。其次,改革开放带来的另一变化就是中国市民社会的长足发展,政治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从内部加速了中国政府的学习进程,促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发展对周边安全稳定环境的需求
它是历史、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从起源到演变成为公认的国际交往准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应该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有相应的观念演化和实践创新。
不干涉内政原则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融入国际社会,获得国际认同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它依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也有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的一面。总体而言,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它的适应需要且事实上遵循以下方向:首先,其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当然这符合追求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其次,与前者密切相关的是,面对全球化的新问题新挑战,出于增进和平,促进发展之目的,部分地认同“保护的责任”的理念。第三,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应该依据联合国授权,从而使对外政策和行为具有合法性和法理支持。
论当代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发展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第六,经济全球化拉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2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冲击。
3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
4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5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选择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应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遵守“游戏规则”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市场开放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同时,发展中国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战略选择
第一,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第二,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
第三,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第四,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不可避免、不可逆转、无法阻挡和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经济的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积极与国际接轨。
而国际组织应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也应加强团结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推动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材料分析题(1题40分)
分析五国弃权的原因
中国一贯反对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一直强调,安理会有关行动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尊重利比亚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利比亚当前危机。
德国支持西方盟友,但不想参加针对利比亚独裁者卡扎菲的军事行动。默克尔认为武力升级的风险太大。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次是法国带的头打击利比亚,德国在欧洲属于大国,
自然不想跟在法国的后面打击利比亚,这是德国所不能容忍的。不但不跟谁法国,还把在北约的部队撤离到本土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军事干预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俄罗斯并没有投反对票阻止联合国决议此外,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不久前宣布,在未来的经济合作中,将优先考虑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他不再相信西方。这导致了俄罗斯、中国和印度,都投了弃权票
印度投弃权票,可能是因为担心油价大幅上涨。印度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加,成本上涨将阻碍它的经济增长。
巴西在过去几年里提高了自己在北非的影响力。巴西认为:军事干预将加剧地面冲突,“给我们原本想保护的居民带来的害处多于好处”。
评析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
核心观点有以下几点。其一,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在地缘上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部分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及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二,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其四,文化,西方文化,是独特的而非普遍适用的;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共同对西方文明进行威胁或提出挑战,等等。
亨氏以下观点更是许多国人而不仅仅是国际问题专家感到惊异和不能接受:文明间的关系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文明的冲突具有或可能具有两种暴力形式,最可能的一种是来自不同文明的地区集团之间的战争,最危险的是不同文明中的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核心国家战争;未来不稳定的主要根源和战争的可能性来自伊斯兰的复兴和东亚社会尤其是中国的兴起;西方和这些挑战性文明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极其困难的,其中美中关系可能是最危险的关系,等等。
亨氏的观点,不仅仅是一个"适当"与"失当"的"理论结论"问题,而更是一个是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到底向何处去的问题。理由如此:
其一,任何一种观点、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利益要求和价值选择上,因此,亨氏的观点、学说正是基于对利益与价值作出双重权衡和选择后,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而提出。我们在理直气壮地批判他人的观点,更应当揭示其所代表的利益观和价值观,他的理论可能给世界上各国及未来国际社会带来何种"利益"、"价值"和"秩序,更应当注意其观点的实质,表达自己的科学的构想,促进国际政治和国际政治学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其二,亨氏作为著名学者,对我们作了无论正面还是反面的哪些提醒或警示,我们应作出相应的反应。亨氏的"提醒"有六个方面:在冷战中形成的国际政治诸要素还会在后冷战时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的前沿关注着什么;美国的战略思想动态和实际战略选择将会走向何方;文明这一"软要素"的国际政治地位和价值到底如何;正在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的中国,别人怎样认识我们,我们在怎样、应怎样认识别人(国)和世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想和抱负(应)是什么,能实现吗?
两大作用是:活跃了我们的学术,使国际政治学更具活力;激活了我国的实际国际政治抉择。
分析利比亚和朝鲜在核问题上的启示
进入核时代,因为核杀伤性及后续的长时间影响,将核武器使用到战争中的利益体,其实是
对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的破坏。所以,使用核武器的利益体,则站在了整个人类社会利益的反面,是对人类的宣战。所以,进入核时代以来,各国缔结了核条约,限制核武器在战争中的使用。一旦有一方首先使用核武器,则是对所有加入此条约的国家宣战,这些国家则解除核禁令,使用核武器对前者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现在的有核国家,不能把核武器作为战略进攻部署,那无异于与整个人类宣战,而只能把他当做一个政治筹码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博取一定政治地位。
然而,核武器既然存在,必然有其用武之地,核威慑不仅仅限于威慑。人类针对种内竞争而不断发明创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必然会为此尝到苦果。因为种内竞争和利益体间的竞争永远不会消失,和平只是暂时的,未来毁灭人类的,极有可能就是人类自身。
评析完整地中海是欧文明的基础
地中海是古代世界霸权的枢纽,其各文明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及对其他文明发生的更迭。 文化昌明的古埃及,是地中海文明的起源,由于尼罗河的地理优势,古埃及拥有稳定的政治和发达的贸易。
克里特文明的兴起,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古埃及文明直接影响了克里特文明的产生。
辉煌的希腊文明和跨越亚欧大陆的强国罗马时期,欧洲版图不断扩张。罗马帝国虽然覆灭了,但是他们留下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石——罗马民法,他们的法律体系一直到现在仍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遵循。
之后,欧洲经历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思想上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兴起,技术上工业革命使欧洲在造船、仪器、航海技术和海军装备上空前发达,为对外扩张提供坚实条件。
欧洲的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贸易为基点的外向型的文明。在遥远的古代,地理条件和技术条件决定了欧洲霸权的扩张是以获得通向东方的地中海航路的控制权为目的的。霸权的兴衰也以失去和获得其控制权为枢纽。当游牧民族和蛮族的入侵使欧洲陷入分裂时,欧洲的文明产生了断裂。但是这种衰落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使她积聚了再次攫取霸权的条件。她的文明特质使她不断地试图获得重新取得霸权的各种因素。当思想的革命与物质条件在其内在特质规定下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她的崛起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分裂的局面反而使其获得霸权的进程加快。其结果是,欧洲霸权的获得实际就意味着世界霸权的获得,欧洲也从此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工业革命后,欧洲对世界的主宰是古代罗马帝国所不能比拟的,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最终还要从其文明的特质中去寻找。
篇二:国际政治专业英语词汇
布什主义与美国外交思想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protectorate (被)保护国
asylum 庇护;避难
forntier region, border region 边界地区
boundary negotiation 边界谈判
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边界现状
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 不附带任何条件
non-aligned countries 不结盟国家
patrimonial sea 承袭海
consultations 磋商
the third world 第三世界
imperialism 帝国主义
200-nauticalmile maritime rights 二百海里海洋权
developing countries 发展中国家
dependency 附庸国
plebiscite 公民投票
generally-accepted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公认的国际关系原则
joint action 共同行动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关系正常化
an established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准
则
rudimentary cod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中最起码的准则
international waters 国际水域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国际形势
merger of states 国家合并
national boundary 国界
maritime resources 海洋资源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accommodation 互谅互让
exchange of needed goods 互通有无
détente, 缓和
fundamental rights 基本权利
reduction or cancellation of debts 减轻债务负担
Near East 近东
right of residence 居留权
arms dealer, merchant of death 军火商
territorial sea 领海
limits of territorial sea 领海范围
breadth of territorial sea 领海宽度
territorial air 领空
territorial waters 领水
inalienability of territory 领土的不可割让性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领土管辖权
territorial contiguity 领土毗连
territorial integrity 领土完整
refugee camp 难民营
country of one's residence 侨居国
complete prohibition and thorough destr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 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people-to-people contacts and exchanges 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sacred and inviolable 神圣不可侵犯
ecocide 生态灭绝
practical,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convenient for use 实用,有效,廉价,方便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
bilateral trade 双边贸易
dual nationality 双重国籍
trusteeship 托管制度
outer space 外层空间
sole legal government 唯一合法政府
loans with no or low interest 无息和低息贷款
colonialism and neo-colonialism 新老殖民主义
delayed repayment of capital and interest 延期还本付息
extradition 引渡
Zionism 犹太复国主义
friendly exchanges 友好往来
disputed areas 有争议的地区
fishery resources 渔业资源
political offender 政治犯
political fugitive 政治逃犯
Middle East, Mideast 中东
neutral state, neutral country 中立国
neutralized state 永久中立国
apartheid, racial segregation 种族隔离
genocide 种族灭绝
sovereign state 主权国家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专属经济区
suzerain state, metropolitan state 宗主国
suzerainty 宗主权
to maintain neutrality 保持中立
to 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
to take concerted steps 采取协调行动
to undertake obligations in respect of the nuclear-free zone 对无核区承担义务
to 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economy 发展民族经济
to peddle munitions 贩卖军火
All countries, big or small, should be equal. 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to establish normal state relations 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to seek a fair and reasonable solution 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to make up for each other's deficiencies 取长补短
to negotiate through diplomatic channels 通过外交途径进行谈判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integrity of sovereignty 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 维护世界和平
to solve disputes by peaceful means 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照顾现实情况
篇三:对我国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及看法
对当前国际政治形势的认识和看法
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瞬息万变,但也并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的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愈演愈烈,科技革命加速前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和平方向发展,但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局部战争依然存在。总的而言,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首先,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其次, 国际关系新变化。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在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多强”中最大的变化是欧盟的第五次扩大,虽然欧盟内部的“磨合”尚需较长时日,提高一体化的程度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其要害是内部还存在各种分歧,不能处处事事用“一个声音讲话。”但毫无疑问,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国家联盟“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还有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势头,日本经济走出低谷以及对大国地位的强烈追求,都是影响大国关系格局的新因素。印度、巴西、南非等十来个国家,虽非传统概念上的强国,但他们的发展也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以上各种变化,是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之间这种软硬势力的相对此消彼长,表明多边主义是一种客观现实,无疑将对单边主义的行经形成不同程度的遏止,有助于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军事超强的美国国民经济产出约为世界的1/4,军费更近世界一半。如此强悍的军事力量不仅长期支撑了美国对世界各地的干预,包括对我国台湾事务的干涉,而且助长了它对伊拉克先发制人的非法与非理性行为,对世界并对它自己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俄中等国愿意根据国情,加大国防投入,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它们的整体军力与美国相比还很落后,国防态势仍呈防御性,谈不上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国际安全失衡的局面并未得到扭转。2011年,世界大国之间和地区强国之间急需改善战略沟通,共同维护现有国际秩序中给各国带来公益的部分,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合作调整现有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
再次,国际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但也有所缓和。各种迹象表明,无论国际范围还是在美国本土,攻击或威胁这个超级大国的势力(及其人数),最近的这些年不断增多,美国变得更加不安全了。的确,在当今社会,威胁国际安全的因素还存在很多。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比如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也持续紧张,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威胁也有增无减。与地区热点问题相比,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则更是任重道远。此外,世界还遭受着其他类别的安全威胁。04年的禽流感、印尼大海啸,07年的美国飓风,乃至当今中国的汶川地震以及印度的风灾,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丧生,造成了各种损失更是无法估计。2011
年全球性的军备竞赛升级可能不会出现,但如果相关国家之间不能通过建立信任措施等途径展开安全合作,它们之间出现军备竞赛升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军备增长与扩大外购军备,存在于一部分地区。但这些现象并非是全球性的。欧洲也有大国近期正在紧缩军备,削减防务开支。
最后,中国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持续地经济发展,经济总量明显增大,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关联;中国持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势力与各国平等互利合作,不单追求中方利益,而是立主双赢,并积极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不断为促进全球发展和繁荣做出重要贡献;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更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支援其他国家,充分发挥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国际影响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疑虑与敌视。中国发展在世界上存在正反两种反响,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大。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我国目前所处的状况。
一.我国经济现状。毫无疑问我国经济正在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发展,已经处于世界第四位。并且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我国的经济仍能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崛起谁也无法阻挡。然而我国的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过长期的发展是以高能耗、资源的大浪费为代价的。我国的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毫无疑问的将制约我过的发展。
二.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我国的周边环境目前处于和平稳定状态,但周边环境的压力空前大。目前我国是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与将近半数的国家都有领土争议,中国三百万的海域中将近有一百五十万有争议。中国北方虽然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并没有领土争议,但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压力依然存在,俄罗斯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面对曾经侵占过我们,而今又与我国示好的强邻我们只能一方面乐其示好,另一方面不能对它掉以轻心。我国西方是地处要害而资源有很丰富的中亚,现在渐渐变成国际的热点,况且我过长期在新疆地区受到东突实力的骚扰,这注定了我国不能在中亚地区掉以轻心。我国正东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日方有钓鱼岛的归属争议,有东海大陆架的争议,与韩国有大陆架及东海海域的争议。中国的东南方是我过的一切国际的争议的核心——台湾问题。虽然近几年台湾问题有所缓和但台独势力依然存在,这一地方爆发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是我国最危险的地区。中国的最南方南海海域问题,南沙群岛的归属问题,这一地区时时刻刻都有爆发战争的危险。中国的西南方是迅速崛起的印度。印度是有领土争议最多的国家。中印有十二万的领土争议。印方控制了大部分是利益的既得者。总之,我国目前处于和平的周边环境中,但处在一个及其复杂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受到海域,领土问题的困扰。
我国处于快速崛起的阶段,需要一个安定,缓和,宽松的环境中,任何动乱都对我国的发展的不利。因此我国要想方设法维护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状态,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空间。 所以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的我国的政治外交应采用如下对策。
(1)我国应与周边国家及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壮大时期任何地方的不稳地,不和平对我过的发展不利。
(2)寻求与各方面的合作。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不仅有经济利益,更有政治利益。政治是经济的外在表现。两个国家的经济的合作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关系是否稳定。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经济依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的依靠性。加强与各方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光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对保持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
(3)搁置争议,任何争议尽量用和谈的方式解决,力避武力冲突。虽然我国周边地区争议众多,将所有注意力放在争议问题上对我国的发展不利。求同存异在一定时间内仍能概括
我国的目前外交状况。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同样是在和平的框架下促进两岸统一。今年三月二十二日马英九当选,促使我国的对台政策改变,加强与中国台湾的经济合作仍是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政策的主流。
(4)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交流。目前我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恐慌,他们鼓吹“中国威胁论”,这对我国的发展不利。因此应加强与各国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让他们解除对我国的疑虑,让各国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对世界的和平稳定有利的。
(5)坚持原则。虽然我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但并不是为了和平的环境无原则退让妥协。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保持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原则,国际交往的和谐的原则、积极的多元化外交原则、务实的外交原则等任何国家想借机分裂中国领土,觊觎中国领土、领海我国都是不允许的。
(6)打造我国和平谦逊的姿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方面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条件下,超级大国挟着经济、军事上的优势,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必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运用“中国智慧”来应付挑战。竭力打造中国和平谦逊的形象。
在这样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下,中国要立足,除了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关注国际形势,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趁我们现在还年轻,努力拼搏,努力争取机会为国家做贡献。
《国际政治》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43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