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正文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2016-10-28 14:12:2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2013届浙江省余姚五中(金兰合作组织)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本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水涧/间不容发 磊落/硕果累累 肄业/自怨自艾 .......

B.木讷/吐故纳新 胥吏/长吁短叹打诨/混水摸鱼 ......

C.模式/摩肩接踵 箴言/爱憎分明寺庙/有恃无恐 ......

D.炽热/栉风沐雨 滂沱/气势磅礴修葺/休戚相关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

万杆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忘怀。

B.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

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C.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

已经准备长期的大撕杀。

D.“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诬蔑我厂出口劳改产品,”李厂长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对于

这种无耻滥言,对于他们的攻击,我们要同仇敌忾,粉碎他们的阴谋。”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

世界人民的唾弃。

B.乌克兰大选发生危机,反对派领袖尤先科的支持者与另一位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理

亚努科奇的支持者不可开交地互相抨击,“尤派”阵营举行大规模示威活动,政局动荡不安,....

国家面临内战危险。

C.为了在《百家讲坛》讲述《清十二帝疑案》,阎崇年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精心研

究,可谓沙里淘金,最终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

D.最近,长江流域水灾严重,小陈又将奔赴灾区采访,临行前他有个不情之请,求我....

帮忙照顾他生病的年迈的母亲。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周昆玉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小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举手投足间自然有股

很浓的书卷气。

B.只要顾客一走到她的柜台,就会立即送去亲切的问候,凡真心要买东西的顾客,她

主动当好参谋,决不会空手而归。

C.象征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考古证据在辽河流域一再被发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

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其中包括辽河流域在内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也是中华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

D.要不要打击恐怖主义?打击恐怖主义,允不允许同时侵犯他国主权?对这两个问题,

我国政府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5. 根据下列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3G手机”最突出的两大特点。(含标点符号,不超

过12字)(3分)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

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3G)显示了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为手机

联网的速率,3G可以让你的手机网速像家庭宽带一样快;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

多种媒体格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标志性功能就

是支持视频电话。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公司已取得3G牌照,2009年

6.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

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

比。(4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停杯叹息,用泪水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⑴ ;

仿句⑵。

7. 据报道,从10月11日晚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都被

此占据;人们的谈话内容都紧紧围绕“莫言和中国文学”的话题;各地书店的莫言作品被抢购;

各类网站纷纷借势推广图书频道进行营销;语文出版社日前放话,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连莫言的家乡山东省高密县相关部门也坐不住了,决定重新建设莫言

纪念馆,打造红高粱文化景点。目前,一股“莫言热”袭来,而且还有升温之势。

对于持续升温的“莫言热”,网友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你是如何看待“莫言热”的,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不少于60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

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爱国”?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

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

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

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

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

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

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

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我的说法可能会更彻底一点:那些日子,中国终于走到了应该有个性文学的高点上了,

因此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派出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

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

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通向辉煌的必要程序。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

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

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

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

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

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

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

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

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8.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

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这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

是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

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炼,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

都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

有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

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

样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10. 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

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草帽下面的眼睛和舞步

刘华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印有铁路路徽的草帽在家乡的小城里十分风行。拉板车的搬运工

人也爱戴那种草帽。他们中有我一位同学。

每次回到那座小城,我会特别留意那些弯着腰负重前行的身影,企图在草帽下发现那张

高中毕业十多年再未谋面的脸。

毕业时,他办了病留,深度近视。假如下乡,我相信,他会很快回城,会有很好的安排。

因为他根红苗壮,中学时代就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了,是唯一被结合进校领导班子的学生代表,全年级唯一的学生党员。这些条件可以让他在下乡知青中鹤立鸡群,而病留的结果,却是被分配到搬运公司拉板车。

有一年秋天,他闯进空荡的商店,竟未看见店里唯一的顾客——我。他在门边很急切地吆喝售货员,要买五个泡饼。等待的片刻间,他摘下草帽,随意扇了扇,又戴上。

我朝他走去,正欲招呼,却见他一把接过五块泡饼,把那厚厚实实的圆一起往嘴里送,一口咬出层层叠叠的半个月亮。再一口,只剩一弯残月了,如饥云吞月。我连忙止步,侧转身子。我想,这时候喊他,他会很尴尬的。

那种五分钱一块的泡饼香甜而松软,那顶被汗被灰被日子染黑的草帽忠实地掩蔽着他的表情。我看不见草帽下的脸,但凭着那佝偻的腰背,那匆匆走向停在店门口的板车的八字脚,可以想象草帽下的眼睛是怎样饥饿,脸上是怎样为泡饼而斑斓。走到空车边,他拍拍手,立即弯腰握住车把手。其实,弯腰只是一个动作,他的腰本来就是弯的。像被草帽压弯的。我一直跟在他身后,没有喊他。因为我觉得那架空车似乎很沉,沉得让他无法抬起头来喘口气,看看路边的风景,看看擦身而过的倩影。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尊重一顶草帽》。

我以为,在凉爽的晴日,那顶草帽要遮挡的是人们的注意。一种照彻内心的火灼的光线。他宁愿藏在阳光的背面。

所以,我不能喊他。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

然而,尊重,有时候极可能是矫情。

几年之后,同学聚会。到场的有大半。先是座谈,再是酒宴,然后舞会。

与酒宴上的热烈不同,座谈的发言是做了难免脱俗的安排的,在舞场上大家则久久忸怩着。谁也想不到,首先起身邀伴的竟是驼背近视又花脸的他。面对深刻的怀疑,他彬彬有礼的邀请,既执着又有些强硬。

这位指挥全年级学工支农军训达三年之久的学生领袖,是最有理由参与聚会组织,并带领我们抚今追昔的代表人物。可是,在座谈时,在酒宴上,他被忽视了,忘记了。当时他到场没有,坐在哪个角落?面对母校的校长、老师,沉默的他脸上是什么颜色呢?我不知道。我一下火车,便被同窗之谊迷了眼,竟顾不得穿过春风得意的笑谈,去寻找我曾尊重的草帽。 满场讶然。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那些眼神让我相信,藏在阳光背面的他,被集体遗忘了。

他以舞蹈占据了整个舞厅,占据了整个聚会的日子。即便随后有几对怯生生地上场,也不过是众星拱月。他不知疲倦地跳,一曲又一曲。我是舞盲,只觉得,那娴熟的舞步,流畅的舞姿,阳刚的动作和神态,怎么也难与那几近匍匐负重爬坡的形象联系起来。舞场上,那驼背,竟然显得很绅士;那八字脚,竟然显得很专业;那眯缝的眼,斑斓的脸,更是魅力之所在。他的草帽呢?

很难想象,沉重的生活怎能培育那样轻盈的舞蹈,沉重的草帽怎能煽动那样充沛的闲情,沉重的近视怎能洞穿音乐的秘密?这时,通过藏在昏暗角落里的窃窃私议,我才得知,由于人力车被机动车所取代,深度近视的他无法驾驶卡车,他便理所当然地与全市所有的板车一起被淘汰了。他在火车站的对面、阳光的背面找了份临时的工作,替中转仓库值夜。那顶草帽大约是用不上了。

而此刻,他沉浸在音乐里。用舞蹈发言,用舞蹈干杯,用舞蹈追忆似水年华。

刚开始时拒绝为之伴舞的校花,终于递出了矜持的手。我记得那朵校花曾让好些男生癫狂。不知搂抱着昨日黄花的他,是否能分辨出秀发中的白发,笑纹中的皱纹?

拉着满车的煤,或粮食、水泥、磷矿石,他也在操练舞步吗?藏匿在草帽下、汗水里,

他的喘息也是舞曲的旋律吗?

我为那篇文章,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

于是,我联想到一种写作姿态:貌似关怀、体恤,却居高临下;陈列民生之艰,也许只为展览自己的姿态。以那种姿态,永远无法接近生活的本质,接近生生不息的生命真相。恰如我尴尬地面对那优雅的舞蹈。

为了每月三百元的收入,在舞会散场之后,他要赶去火车站对面的仓库上班。

为了那次聚会,那顶草帽,他不会再被该他值守的夜晚所淘汰吧?

(本文有删节)

11. 第三段中介绍了这位同学在学生时代相当出色的一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2. 揣摩并分析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他也不看前方,前方一片迷蒙,他的视野离不开脚下的路面。

②摇曳的灯光,摇曳着他潇洒的舞步,摇曳着全体歉疚的眼神。

13. 为什么作者起初说“我为自己的尊重而感动”,后来却说“为自己所谓的尊重心虚、不安”?请简析。(4分)

14.联系全文,探究“草帽”在文中的寓意和作用。(4分)

15. 结合文中“深度近视”的同学的生活状态,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登燕子矶记

王士祺

金陵古都会,名山大川在封内者以数十,而燕子矶以拳石①得名。

矶在观音门东北,三面临江,峭壁巉岩,石笋林立。观音山蜿蜒数十里,东与长江相属,至此忽突起一峰,单椒②秀泽,旁无附丽,傲睨诸山,偃蹇不相下。大江从西来,吴头楚尾,波涛浩渺中砥柱怒流。西则大孤、小孤,东则润州之金、焦,而矶据金陵上游,故得名尤著。

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迤西有亭壁上石刻天空海阔四大字奇矫怪伟为前大司马元明湛公书公曾为南国子监祭酒又历官南吏礼兵三部尚书。公崛起岭南,从白沙闻学觉之宗③,与阳明上下其说,天下称甘泉先生。祠南,亭三楹,壁间题字丛杂不可读。独椒山先生四绝句与文寿承书《关祠颂》同镌一石。其一云:“皪皪④清光上下通,风雷只在半天中。太虚云外依然静,谁道阴晴便不同。”读此,知先生定力匪朝夕矣。

折而东,拾级登绝顶,一亭翼然,旷览千里,江山、云物、楼堞、烟火、风帆、沙鸟,历历献奇,争媚于眉睫之前。西北烟雾迷离中,一塔挺出俯临江浒者,浦口之晋王山也。山以隋炀得名。东眺京江,西溯建业,自吴大帝以迄梁、陈,凭吊兴亡,不能一瞬。咏刘梦得

篇二:黄双毅 时评阅读第二十九季(端午)(141-145)(新)

时评阅读第二十九季(端午)(141-145)

司马童2016年06月09日 13:13 光明网

北京丰台,2016“花开丰台”端午文化游园会将于6月9日至11日在园博园盛装开办;山东济南,市属公园景区围绕赛龙舟、包粽子、送艾草等端午民俗,推出16项参与性强、乐趣多的主题文化游园活动;江苏苏州,6月8日晚揭幕的第十二届苏州端午民俗文化节上,将上演一场“端午道情”为主题的开幕式音诗画实景表演,用园林、歌舞、诗歌等形式呈现一幅穿越端午的“姑苏繁华图”。(6月6日《城市商报》、《济南时报》等)

远眺千年古塔,近看龙舟竞渡,耳闻诗词歌赋,坐在苏式园林里看端午民俗,犹如一幅悠远漫长的画卷慢慢打开,惊艳双眸,这样的感觉自然称得上赏心又悦目。而浏览近期媒体报道,各地不断推出的有关端午主题的文化活动,可谓匠心各具、异彩纷呈。端午节绕不开“包粽子”、“煮粽子”和“吃粽子”,我则想到,每当此时此刻,身为炎黄子孙,“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里持续蒸腾和升华。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中华民族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且与春节、中秋节一起,历来被视作源远流长的三个重要节日。其间,关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抱石自投汨罗江,又为华人纪念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元素与内涵。因而,无论斗转星移、时移世易,通过端午节的这一民俗为载体,突出传承我们的报国情怀,已然成为端午文化的精髓之一。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端午节的本意是祝愿人们幸福安康,但美好的生活不是凭空而来。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唯有励精图治、超越平凡,方能屹立群雄、强盛崛起。就每个公民来说,既要潜心修炼、提高自身,更应甘于奉献、矢志报国。当前眼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声望在与日俱增,但越是这种时候,也越需上下一心、咬紧牙关,从而和衷共济、跃马闯关。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中华民族向来不畏险阻、勇于拼搏,海内海外、龙的传人,无时不刻都愿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共同描绘出人民富裕、祖国繁荣、民族兴盛的壮丽画卷。端午节所包含的报国思想和精神,理应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披荆斩棘、殊途同归,一步步冲向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志向与宏伟目标。

“粽”有一种报国情怀在节日升华。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今日的纪念端午佳节,自然可以少一些报国无门的唉叹与悲鸣,但却永远不能忘却贫弱则会受辱、落后就要挨打的发展定律。所以,我们的各种端午主题活动,之所以要搞得形式多样、其乐融融,并非是小富即安、小得即满,而是要用一处处鲜活生动的盛世图景,进一步饱含和传承家国情怀,以昂扬斗志催化无穷干劲,创出更新更强的美好事业和璀璨前程来!(司马童)

142、端午节里的爱国情怀 郭长江

2016年06月09日 11:12:25央广网

端午节临近。关于端午的各种段子开始满天飞。所谓最“经典”的一个段子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演绎出来的:“端午节是个快乐的节日。因为历史上许多诗人死后都让我们没完没了地背诵他们的作品,而唯独这个叫屈原的诗人不仅能让我们吃上粽子,还能够享受端午假期,也不必背诵他的诗”。

端午节,一个充满着爱国主义情怀、散发着传统正能量的节日,在这个孩子的眼里,竟然被扭曲成了“吃、喝、玩、乐”的一段快乐时光。这该是怎样的一个悲剧!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近年来,我们的学校、父母和家长在对学生、孩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总是停留在机械式地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搞搞形式,忽视了追根溯源、客观实际地对学生、孩子们进行具体、形象、入脑入耳的爱国主义教育。倘若屈原地下有知,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仅仅是给他的后代子孙们带来些吃、喝、玩、乐等等毫无意义的感官享受,不知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又当作何感想?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一些本来很能鼓舞人心、激励情怀的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渐渐成为下一代孩子们眼中模糊的背影。这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深度反省!无独有偶。笔者最近一次的偶然调查中发现,相当一批90后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杨靖宇、赵尚志、欧阳海、罗盛教等等曾激励过几代中国人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反而对时下的一些歌星、影星、别出心裁的网络“达人”耳熟能详,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扼腕长叹、不知所言。长此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何以延续?我们民族的正能量精神何以弘扬?我们国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何以传承?

无论是无意的遗忘,还是刻意的回避爱国主义英雄都和数典忘祖的行径别无二致、如出一辙。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志力决不能因为现在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而出现了本质性的裂变,甚至产生精神上的懈怠。艾叶黄,粽子香,屈子精神永传扬。让那种只见粽子,不见“屈原”的段子彻底终结吧,因为屈原永远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中的一盏明灯,不断照亮着一代代中国人前行的路。

143、今天,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 文皱(★)

2016年06月09日 15:55:14 中工网

端午节,即将再次如约而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降临或许只意味着小长假的到来,我们可以旅游、可以聚会、可以休息??是一段难得的公共假期。对于商家来说,端午节更是刺激国民消费和拉动市场内需的一个契机,“小黄金周”的称谓也绝非浪得虚名。

诚然,端午节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国家确定端午节系法定节假日,其首要目的是考虑到文化传承,即希望国人能通过“假”来纪念“节”。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是纪念战国时期跳江自尽的诗人屈原忠君爱国的日子。所以,过端午时民间历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当然,这些只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一种普遍说法和做法。在我国,随着时代更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因为起源考证的不同和后世解读的差异,也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民俗纪念活动,比如:挂艾草、放风筝、饮雄黄等。但是,这些活动只是表象,其实质内涵都可以说是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先贤的追思。

如今,社会环境是日益开放,各种节日也不一而足。其中,既有诸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又有诸如光棍节、网购节等国人自创的“人造节”。但是,相比较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前者只是属于社会个体的“狂欢日”,后者才是属于家国整体的“纪念日”;又似乎前者的商业气息更浓烈,后者的文化氛围更淳朴。二者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自然是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无需赘言。因此,传统节日对于民族自身而言,意义当然更为重要。此外,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相比较,其仪式感和重要性也稍显不足。

那么,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

首先,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高度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自觉传承,并从中认识到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要丰富民俗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的公共场所,有关部门可设置寓教于乐的体验式项目,使更多人感受到节日魅力。正如,近些年兴办的“中国曲阜祭孔大典公祭”,不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通过隆重的祭奠仪式,还表达了我们对先贤的敬意,重新唤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目前,某些地方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正是最好的例证,但活动内容和参与地区还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限于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在日常报道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应占领更多的资源,引导舆论的关注焦点。在这方面,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

的职责和使命,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诸如学校、社区等单位对于端午节的宣传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

文化只有在继承中才能发展,端午节是流行于世界范围内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国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是责无旁贷,并努力持续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44、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苏倩岚(★)

2016-06-09 08:06:18 长城网

“粽叶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如同时光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历史的长河,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让我们感受端午粽香之时,更加深切地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所释放出的历久弥香的力量。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感。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人们用不同的形式纪念端午,感念先人,这是形式上的表达,更是源自内心信念的召唤;这是优秀道德品质的汲取与继承,更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形象路径;这是传统文化的具象展示,更是重拾敬畏、浸润心灵的虔诚之作。就是这种现代回归传统的敬畏之感,让端午粽香释放出历久弥香的浑厚力量。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人民对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之念。一到端午,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爱国诗人屈原,为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求真理的精神所感动,为他时刻心系国之命运、以死言志的民族气节所感染。此时,粽香不再只是美食的味道,更是一种传承“屈原精神”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弘扬爱国情怀的独特表达。孩子们用童谣传唱屈原、记住屈原,文人们用诗歌抒写屈原、纪念屈原,百姓们则用飘香的粽子感念屈原,这是在表达对屈原的热爱,深思而探往,这何尝不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是什么让端午粽香历久弥香?是中国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之美。端午文化,从历史溯源到现代表达,有传承更有延展,有弘扬更有创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将世界紧密相连成为地球村,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一方面我们不妨运用现代化技术讲述端午历史,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乃至在世界传播开来;另一方面,我们不妨依托端午文化,立足对屈原的纪念,重拾人们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开辟读诗诵诗赛诗新热潮;不妨让传统粽香工艺与现代营销渠道相连接,让粽香文化传遍互联网,飘香全世界。如此,便尽展传统端午粽香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之融合之美、源远流长之美。

敬畏、传承、弘扬、创新,如同民族传统节日得以永续的四部妙曲,将现代文明因子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核进行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成为时代精神的文化坐标,拥有历久弥香的不竭力量。

145、端午,道一声“快乐”又何妨李泓冰(★)

2015年06月23日04:11人民网-人民日报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父亲节、夏至日,三“节”相连,刚刚过去的小长假过得挺欢腾,一个节的滋味还来不及咂摸,下一个节又到了。

这期间,被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是一则来自“非遗专家”的提示:别再说“端午节快乐”啦,此节有诸多祭祀内容,只能道“安康”。于是很多人都茫然无措,生怕一句祝福语说错了,显得太没“文化”。 “安康”一词,由此四处奔忙在指尖与屏幕上。

其实,已经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庄重的内容,也有活泼的方面,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何况今人过传统节日,更添诸多时代的新意,如此片面地较真,有违先人旨趣,也过滤了不少文化的味道。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岁月和人们长期打磨的结果。端午节,祭祀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很多考古发现也支持此说。然而,要是一直拘泥于节日发端的初衷,那后来的端午纪念曹娥、伍子胥、屈原,都无从说起了;这个节日也不可能流布到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国境,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端午,和春节、中秋一样,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我们的祖先,用一种轻松、活泼而健康的心态,设计并享受着端午等节庆带来的中国式精神生活。丰富的节日文化信息,饱含着生机勃勃的通达理念和娱乐精神。端午,可避邪可食粽也可尽情打扮明丽的小女儿;清明,可祭祖可踏青亦可浣足放风筝;中秋,那月亮更是可祭可拜,可玩可嚼??

节日的真意,常常在生活的体验与回味中浮现出来。苏轼看到的端午,是“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欧阳修则陶醉于“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而今的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又是法定假日,仲夏时节,扶老携幼,吃粽子,说故事,游胜地,让中华文化的远香,丝丝缕缕地渗入膝前儿女纯净的心田。

新时代的标志,就是每一天都洋溢着多元与多变。如同刚刚过去的这三天,既有传统的端午与夏至,也有舶来的父亲节。传统节日流传至今,附丽的各种意义早已重重叠叠,如同被包裹得紧密的香粽,内里或有糯米、枣泥、豆沙甚至蛋黄、火腿、五花肉等多重滋味,然而用“端午”这鲜亮的粽叶一包,棱角分明又百味杂陈,可以拎着无尽的滋味游走于长江黄河,穿越于远古今朝,让我们既享受当下的天伦之乐,又追怀祖先的盛德、美好与忧伤——这不正是节日于我们的终极意义吗?

如此佳节,云何不乐,道一声“快乐”又何妨?当然,节日的百般滋味,又非一句“快乐”可以了得。它是一个郑重的提醒,让我们从庸常生活中抬起头来,有了回首倾听先祖叮咛的机缘,有了从纷繁世相中感悟人生道理的自觉。文化的薪火,或就在这一抬头、一省思的机缘中,渐渐传承了下去、炽热了起来。

篇三:2012届福建省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启封前绝密

2012届福建省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合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与试卷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

(3)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苏轼《赤壁赋》)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6)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苏廷评①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

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

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

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

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

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

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

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操兵乘城乘:登 .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

C.会皇考病没没:通“殁”,去世 .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所以:……的原因 ..

3.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

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

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

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

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① 野 望

杜甫

②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

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⑴“海内风尘诸弟隔”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2分) ..

⑵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那么,简简单单一句话,我介绍一个银团放款给益中公司,总数三百万,第一批先付五十万,条件是益中公司全部财产做担保。”

赵伯韬为了化解与吴荪甫的矛盾,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子夜》)

B.“你何必这样伤心?等到爷爷的丧服满了,你可以另外接一个的,至迟不过三年!”觉慧冷笑道。

瑞珏死后,觉慧认为,依照觉新的性格,过不了多久,他就会续弦。但是,觉新坚

决地说,为了海臣,他决不再娶。(《家》)

C.“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一天史湘云夜宿在宝钗家时,对她说了这一番剖心之语。 (《红楼梦》)

D.“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白帝城托孤,可谓句句是泪,既有未成大业的遗憾,又有对犬子无能的担心,更有对臣子的无比信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刘备则在遗诏中谆谆告诫儿子刘禅。(《三国演义》)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迹史反映了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不择手段的发家过程,查理的发迹史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葛朗台太太拒绝葛朗台假惺惺的施舍后,小说这样议论道:“这样的高尚纯粹是白费!”她临死时对女儿说:“幸福只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的。”(《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5分)

⑴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探春各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举动?请简述(5分)

(2)欧也妮进房把烛火放在桌上,声音发抖地说:“弟弟,我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你的事;但是要是你肯宽恕的话,上帝也会原谅我的罪过。”

欧也妮做了什么对不起她堂弟的事?紧接着发生了什么?请简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尽心下》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言辞浅近,听者容易入耳;含义深远,教育价值自然就大,孟子把它作为“善言”

的标准是很有道理的。

B.孟子所谓的“善道”有两条标准,一是理解掌握不难,二是施行运用的作用广大。

C.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注重自身的修养,从主动替别人耕田这样的小事做起,他就具有了君子的操守。

D.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很多,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低,这是世俗之人的通病。

(2)从下面选段中,你认为“君子”立身处世要注意哪些问题?请分条概括。(3分)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尧曰》)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

直到今天,很多文学史论著作还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人”。这也就是把一个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是为了捍卫滋生自己生命的土地、文化和政权形式,当然合情合理,但是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我们不应该混淆概念。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我们怎么可以把中国在统一过程中遇到的对峙性诉求,反而说成是“爱国”呢?

有人也许会辩解,这只是反映了楚国当时当地的观念。但是,把屈原说成是“爱国”的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可以不知道,作为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寻常老百姓比他们好得多,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包粽子、划龙舟的时候,完全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当年的“国界”,早就被诗句打通,根本不存在政治爱恨了。老百姓比文化人更懂得:文化无界,文化无价。

在诸多同类著作中,我独独推崇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那一部《中国文学史》对屈原的分析。正是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的通道。落脚点应该是文学。

那些日子,一个叫屈原的人去领受各种心理磨炼。让他切身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然后再以自己的生命把这些悖论冶炼为美,向世间呈示出一个最高坐标: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什么是第一等级的诗人。

抽去任何一级台阶,就无法抵达目标,不管那些台阶对攀援者造成了多大的劳累和痛苦。即便是小人诽谤、同僚侧目、世人疑惑,也不可缺少。

甚至,对他自沉汨罗江,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郭沫若认为,屈原是看到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首都郢,才悲愤自杀的,是“殉国难”。我觉得这恐怕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屈原自沉是在郢都攻破之前好几年,时间不太对。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楚国朝廷中那些奸臣贼子不想让屈原活着,把他逼死的。在宽泛的意义上这样说说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编织出一个谋杀故事,却没有具体证据。

我认为,他作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他投江后,民众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前面说过的包粽子、划龙舟这样的活动,正是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改动)

10.下列关于屈原“爱国诗人”身份界定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这是把政治概念放到了文学定位前面,是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的错误做法。

B.虽然屈原站在当时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但这里所谓的“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既然,此“国”非“爱国”之“国”,“爱国诗人”一说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C.现代人把屈原称为“爱国诗人”,却忽略了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不是当时当地的了

这一事实,走入了文化研究的误区。

D.端午节老百姓对屈原的纪念,不以楚国为界,正是屈原超越国界的明证。屈原的确是一个爱国者,但屈原作为一个诗人的意义却超越了一个普通的爱国者。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由于对屈原的分析与作者所持观点一致,所以在众多文学史中独独受到了作者的推崇。

B.屈原人生中所经历的任何磨练,对于他成为第一个站在个性文学的高点上的诗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C.屈原自沉汨罗江,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殉难说”还是“逼死说”都缺乏足够有力的史实支撑,因此,对于屈原自沉汨罗江,大可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

D.老百姓在端午节以包粽子划龙舟这些方式来表示对屈原的纪念,正和屈原以投江这样的祭祀仪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最后选择达成了一致。

12.海德格尔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形成、处境、病衰都是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如何结束生命。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屈原自沉行为的理解。(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相关文章
  •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2013届浙江省余姚五中(金兰合作组织)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

  • 纪念屈原的现代诗歌

    关于屈原的现代诗歌篇一:致屈原作者:白石细琢两千多年前的纵身一跃,溅湿了汩罗江畔的斑竹,哀思顺江而下。两千多年中的每一句离骚,在粽子的飘香中吟诵,拧一把艾叶飘在水中,...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