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 正文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

2016-11-05 10:49:54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

弥陀学校 嬴茵

引言

诗歌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诗歌。诗歌也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必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诗歌用字凝练,意义丰富,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对诗歌有种由衷的喜爱。但是,对于部分诗歌的部分字的读音,常常会含混不清,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下面是我针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一诗中出现的“间”的读音进行分析,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从中得到帮助。

“间”在古诗中并不是一个出现频率太高的词,它有两个读音:一读jiān,一读jiàn。读一声时意思多是量词或者名词,如:时间、房间、空间、一间屋子??读四声时,意思多为表示动作的词,如:间隔、分开、隔开??

下面我将从诗歌的格律,王安石的情况,引经据典,读法习惯等方面对“间”的读音进行分析。

一、引经据典

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一书中,明确将“间”的读音注为一声(P126)。在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级教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一书中也强调了“间”应读一声。在网上的朗读中,这首诗中的“间”也都读作一声。

二、习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如果将“间”读为四声,那在第二小句中,“钟”却是一声,显然读起来会很别扭,音调降度过大。《千家诗》一书中有首句的末字为一声,第二句首字为四声的情况,如程颢《春日偶成》中的“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P1);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10)等。也有第三句末字为四声,第四句首字为一声的情况,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末尾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36);戴复古《夏日》中“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琵琶一树金”(P32)等。但是却没有一首诗中的第一句末尾一字为四声,第二句首字为一声。首句末字为一声,第二

句首字为四声的情况,属于声调的上升,故读起来依旧琅琅上口。第三句末字为四声,第四句首字为一声的情况,虽属声调的下降,且降度很大,但因为前面还有两句,故不会觉得突兀。

三、意义解释

之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存在这么大的分歧,很多人也将它读为四声,我想主要是因为翻译的时候将这句诗翻译为了“京口和瓜洲间隔了一条江(河)”。但我认为应该译为“京口和瓜洲有一条河(江)间距”,本来意在说的是离家很近却回不了家,但前者的翻译强调的是距离远,而后者的翻译强调的是距离近。联系整首诗作者的心境,不难发现“间”应该读一声。

四、格律

古诗对格律是非常讲究的。格律使诗词形成了音韵之美,平仄声的交替与均衡,读起来饶有韵味,使整首诗歌更加和谐、流畅、上口。

古诗中的绝句的格律分为五言的平起式和五言的仄起式;七言的平起式和七言的仄起式,《泊船瓜洲》属于七言的绝句,它除去首句其格律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每句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的平仄可变。如果首句的“间”读四声,那么其格律就为:仄仄平平仄仄仄。这就会和格律诗有几点不合:第一:格律诗中,假如一句的后三字接连三个字都是平声或仄声,就属于不合格律之病;第二: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所以,首句末尾一字不应该为仄声。所以“间”字只能读一声,这样本诗的格律就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因为每句诗的第一和第三个字可变,所以,“间”读一声时,本诗就完全符合七言绝句仄起式的要求。

五、关于王安石

1 出生以及受教育情况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这就为王安石学习格律诗提供了好的经济条件。

2 作诗情况

王安石的诗歌就我们比较熟悉的大多都遵循格律,如《元日》、《梅花》、《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虽说作诗遵循格律过于死板,但是格律给诗歌带来的好处远远地大于了它的弊端,所以自唐以后,大多数诗人的诗歌都会遵循格律。再者,能够不学格律,诗歌不用律也不会逊色的,恐怕只有李白这一个天才诗人了。

以上就是我对“间”在《泊船瓜洲》一诗中读音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而《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一首名诗,被选编入小学五年级教材,虽然“间”在诗中的读音分歧让很多人很费神,但是这也并不影响本诗在文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正洲主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2.谢彷得主编:《千家诗》,陕西:三秦出版社,2008年1月;

3.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下)》,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12月;

4.蔡德权、方友梅主编:《特级教案》,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5.崔峦主编:《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篇二: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从《泊船瓜洲》中“间”字的读音说开去

偶在一本教育刊物上看到一篇名师讲授王安石《泊船瓜洲》的课堂实录,他在学生读完这首诗后,对第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字的读音做了纠正,竟然说“间”当读作四声。我不禁愕然。恰好,本学期我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也选入这首诗,便赶紧打开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这一看我可真傻了眼,教参上竟然也赫然指明:“间,读jian(四声调)”。我对此很是不解。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诗词很大程度上都是讲求格律的,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凡是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近体诗”。(王力《诗词格律》)近体诗中又包括律诗和律绝。律绝讲究平仄、粘对并限押平声韵。它有四种平仄格式,因为篇幅关系从略。

而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从音韵和平仄格式的角度来分析。显然是一首比较工整的律绝。格律上属于首句入韵的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其韵脚不能是仄声。

另外,依据《平水韵》,这首诗的韵脚“间”“山”“还”同属“删”韵(《诗韵合璧》第十五部)。因此从音韵的角度来看,“间”字必须读阴平;从平仄关系来看,“间”字只有读作阴平才符合平仄规律。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注: 括弧中的是可以平可以仄的字

(平声为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为普通话的三四声)

因此,“间”字读阴平(普通话一声)是无可质疑的。 另外,“间”字的字义也绝非《教参》所解释的“间隔”,其实应当为“之间”之意。《说文》:“间,隙也。”(读平声时)徐锴注:“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可见,“间”字的本义,是包含“狭窄”之意的。引申为“中间”、“之间”时,读平声,而引申为“间隔”“隔绝”时,读去声,一般就不再包含“狭窄”之意了。另外,这首诗第三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隔”的意思正是“间隔”的意思,如果将“间”字也解释为“间隔”,那就犯了诗家所谓“合掌”之忌,而被梁启超评为“逋峭谨严,予学者以模范之迹”的王安石,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吗?

像“间”这样本来没有问题的字音反而被教参搞乱的情况外,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词中,还有一种读法是按照格律规定需要异读的字音,这些字音在中古的《平水韵》里不算异读,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只能叫做异读了,但是这类字音虽然和多音字相似而又有别于多音字。如人教版六年级曾选入的毛泽东词《菩萨蛮 大柏地》最后一句:“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中“看”字,就读作一声,因为这首词下片全押平声韵,读四声则大错!还有王昌龄《出塞》“不教

胡马度阴山”中的“教”,依照格律也读作一声。陆游《示儿》一诗中“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忘”要读阳平(二声),八年级人教版语文教参所选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发应读四声,“峡”也应读四声。另外,还有一种字音要按照古音读法,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需要读xiá,这不在本文所论述的范畴,姑从略。当然,这些字的位置大都在句子中间,读错也无伤大雅。而像“京口瓜洲一水间”这样在句末的字音,一定要读正确,因为在习题中常有让学生找出诗词韵脚的训练,如果读错了,那韵脚找不全倒在其次,而是会使我们逐渐丧失传统文化的“根”哪!

综上所述,窃以为,在教学中,应当尽量原汁原味的教诗词,否则会对我们继承祖国传统文化过程中造成恶劣的影响。作为《教师教学参考》,更应当编辑谨严才是,虽然它只是“参考”,可是广大基层教师是把它作为权威来使用的。

参考书籍

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 汤文璐《诗韵合璧》上海书店1994年版

梁启超《王安石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版

汉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发表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四期(增刊)。

篇三:《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 二

《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二

《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当前位置:人教网2010>>小学语文>>教师中心>>同步教学资源>>教材答疑>>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

小语室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出句用韵,“平仄平平仄仄O”(O为我们所要讨论的声调,暂不确定),对句用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间”该读平还仄呢?有两种可能。

先讨论第一种:假设O为平声,平声“间”为“古闲切”,平声见母山韵,也就是说此诗的第一句是入韵的,其基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只不过第一字用了平声的“京”字,这要求其对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可以的。有人可能认为平声“间”放在这里,该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之间”,只不过因为需要压韵,“间”移到了句尾,这在古诗中也是常见的,譬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句子成分就发生了移位。要说明的是,在唐宋时期,绝句中首句

入韵的情况不是很多。

第二种,假设O为仄声,仄声“间”为“古苋切”,去声见母裥韵,也就是说出句基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只不过第一字用了平声的“京”,第五字用了仄声的“一”,其基式正与对句相对,也是可以的。当然,这时的“间”自然就是“间隔”的意思了。

不过,上述的推测只是就第一、第二句的平仄来说的。我们知道,格律诗邻句之间的平仄也是有关系的,那么上述两种推测都符合邻句的平仄关系吗?“春风又绿江南岸”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是符合邻句相粘的规则的。再看“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情况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其基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与第一句的第一种情况重复了,因此,第一种情况也许是不太可取的。

有人说,如果“间”读仄声,在王安石所处的宋朝,“间”没有“间断、隔开”的用法,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从文献情况来看,至少在《穆天子传》中就有“阻隔;间隔”的用法,如其卷三有这样的句子:“道里悠遠,山川閒之。”到了唐代,这样的用法就

更多了,譬如柳宗元的《李赤传》有这样的句子:“其友與俱遊者有姻焉。間累日,乃從之館。”

又有人说,这首诗是“格律诗”,按照格律诗的要求,“这首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要求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而且必须押平声韵”,这个可不一定。没人说王安石的这首律诗的首句一定要入韵,而且,目前存留的古代律诗中,首句不入韵的数量极其庞大。随便举一首杜甫的《客至》,第一句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水”,上声旨韵,“来”,平声,咍韵,一仄一平,首句并不入韵。此外,要说明的一点是,王安石的这首诗不是律诗,但是格律诗,是格律诗中的绝句。

2008-10-15 人教网

下载:

关闭打印推荐给朋友大中小

【上一篇】

【下一篇】相关文章《泊船瓜洲》课件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86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

    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浅谈《泊船瓜洲》这首诗中“间”的读音弥陀学校嬴茵引言诗歌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诗歌。诗歌也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必要内容...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