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授时历 正文

授时历

2017-04-21 06:43:36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从制定历法的依据来看,中国古代历法实际上是[ ]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第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 - 漳州市教育局

第四章 五代、辽、宋、夏、金、元

测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目的是

A.削弱朝中大将兵权 B.加强皇权

C.防止藩镇割据D.使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分离

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这是南宋初时的一首著名歌,该诗主要

A.反映了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反映了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C.讽刺了最高当局的腐败,甘愿据守江南一隅 D.表达了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3.“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4.宋神宗在位期间,陕西的一位读书人进京赶考。这位读书人的经历中,完全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在赴京赶考之前,他先是在秋天参加了乡试,第二年春天又参加了省试

B.到了京城,参加了殿试,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的范围

C.考试完毕,主考官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加以密封

D.科考后,他被皇帝直接录取,被人们称作“天子门生”

5.王安石上谏宋神宗:“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 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 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7.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8.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9.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10.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A.北宋实现局部统一后 B.澶渊之盟后 C.东京保卫战后 D.宋金和议后

11.山海关某段长城的残垣断壁旁边有一座石庙,导游说这是宋代人为纪念秦朝孟姜女在这里哭倒长城而建,残垣断壁就是哭倒的长城的遗迹。下列有关石庙真伪的议论最有说服力的是

A.不大可能,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石庙不可能为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建

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关键是有哭倒的长城的遗迹的确存在

C.不大可能,因为秦长城根本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在宋代为契丹占据

D.完全可能,因为宋代的长城通过山海关,人们就认为孟姜女是在这里哭倒长城的

12.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当时与汉民族矛盾尖锐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13.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 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 D.金兵进攻临安

14.“山东、磊名等路(路:指地方行政单位)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此材料蕴含的正确信息是

①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 ②开始采用封建剥削方式

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揭示的是

A.《授时历》名称的由来

B.《授时历》名称的含义 D.《授时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C.《授时历》是最先进的历法

16.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③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

A.①② B.②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财政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18.岳飞记得人民尊敬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

A.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中原人民的利益B.岳飞忠君符合封建的伦理道德

C.岳家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D.岳家军作战勇敢,屡战屡胜

19.绍兴和议与澶渊之盟的相似之处是两宋都

A.割让土地B.屈辱称臣 C.贡纳岁币 D.战败议和

20.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8分,第24题6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外,

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柏杨《宋史?陈亮》

材料三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趋势?(2分)有什么意义?(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必然性。(2分)

(4)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1分)是否正确?(1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1200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3600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犹。――《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横,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哪朝的什么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4)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更张以救之”的?(1分)

(5)王安石的“更张”更深化,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6)“更张”的结局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3.(8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课本“宋金对峙图”(图略)

(1)指出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是在哪一年?当时在位的南宋君主是谁?“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怎样划分。(3分)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


授时历》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76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授时历
相关文章
  • 授时历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

  • 授时历作者

    历史必修三总结(1)高一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人教版)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