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人年龄称谓
古代对年龄的雅称
不满周岁——襁褓(qiǎng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玉篇·衣部》:“襁,襁褓,负儿衣也。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二尺,以负儿于背上也。”
昔成王年幼,越在襁保(褓)。——《后汉书·桓郁传》。
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汉书霍光传>
2~3岁——孩提(háití);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小。——山外一水 补注
女孩7岁——髫(tiáo)年;
髫,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清 汤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孙)墓志铭》:“忆旭髫年时,常往来外家,见外王父文学公,陈设先代彝器,凡图书鼎,盎皆前人赏鉴,遗风流韵,手泽犹存。”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光阴迅速,襁褓婴儿,竟作髫年童子,只是佛库伦无夫而孕,未免惹人议论,幸而穷荒草昧,人迹稀少,始得抚育成人。
男孩8岁——龆(tiáo)年;
龆是中国汉字,拼音是tiáo,部首是齿部,总笔画是20画,意思是儿童换牙;指小儿垂发;儿童;幼童稚嫩可爱的面容。
幼年泛称——总角(zǒngjiǎo);
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代称儿童时代。
《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郑玄 笺:“总角,聚两髦也。” 孔颖达 疏:“总角聚两髦,言总聚其髦以为两角也。”《陈书·韩子高传》:“ 子高 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宋 苏轼 《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王闿运 《皇中宪大夫侯官陈君墓志铭》:“君孝思纯穆,神情渊静,总角之年,研精六艺。”
借指童年。晋 陶潜 《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南朝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夷甫 时总角,姿才秀异。” 唐 刘知几《史通·自叙》:“故始在总角,读 班 谢 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 更始 立纪。” 清刘大櫆 《祭族长嗣宗先生文》:“我始总角,翁犹壮年。”
10岁以下——黄口;
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黄口,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金钗,妇女插于发髻的一种金制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
另有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钿合金钗寄将去。——唐· 白居易《长恨歌》
13岁(女)——豆蔻年华;
该词语出自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5岁(女)——及笄[jī]之年;
笄:拼音jī,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女子许嫁,笄而醴(lǐ)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男13~15岁——舞勺之年;
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又以舞
勺代指十三岁。如孙科《革命逸史序》(冯自由著):“年逾舞勺,即加入兴中会,亲炙总理,从事革命。”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男15~20岁——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5岁(男)——志学之年;
年龄的代称,为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如日本竹枝词十二首之一“碧玉年华足怨思,珠喉解唱净琉璃。瓣香我为临川爇,掩面倾听幼妇词。”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女)——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女)——花信年华;
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
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信”。整个春天,由此可谓一个“花花世界”。
24番花信是: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fán);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dì)、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túmí)、三候楝花(lián)。
至出嫁——摽梅之年(biàoméizhīnián);
摽梅之年,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出 处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示 例:凭一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四回
用 法 作宾语;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解 释】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出 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人
【近义词】徐娘半老,风韵犹存
【反义词】人老珠黄、风烛残年、老态龙钟
【成语举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九章:“虽是半老徐娘,皮肤白皙,显得很年轻。”
20岁(男)——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1]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汉书·贾谊传》:“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及入宫廷,见王春秋鼎盛,妾非敢怨王,但自叹生不及时耳!”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状》:“今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
明·张居正《请敷陈谟烈以裨圣学疏》:“皇上春秋鼎盛,宜省览章奏,讲究治理。”
清·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老幼寿诞》:“称少年,曰春秋鼎盛;羡高年,曰齿德俱增。”[1]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不惑之年(bùhuòzhīnián):通常是指中年人的年纪。意思是,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出自《论语·为政》。
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 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礼,但并不完全了解,孔子说:“智 者不惑。”又说:“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即 表明了智和仁的关系。因此,不惑是对于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知命之年以致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艾服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陈澔集说:"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后因称五十而作官从政,预闻邦国之大事为"艾服"。
大衍一词,主要源自《周易·系辞上》,其中论述古易揲蓍草取卦、卜筮之法时提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
篇二: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篇三:年龄的称谓
年 龄 称 谓
13、4岁豆蔻
20岁 ( 弱冠 )
30岁 ( 而立之年)
40岁 ( 不惑 )
50岁 ( 知天命)
60岁花甲
70岁古稀
80岁 ( 杖朝之年 )
90岁 ( 耄耋 )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 “嫛婗? :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臵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臵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
?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
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悼、龆龀:指儿童。女孩7岁,男孩8岁。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教数之年、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九龄?可指9岁。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10岁。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
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二七?之年:女子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之年:女子15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此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及笄?、?笄岁?谓(已经许嫁的)女子十五岁。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聊斋志异〃青凤》:?右一女郎,裁(才)及笄耳。? ?束发?或?成童?、?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年龄的称谓》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59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