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电影袁隆平 正文

电影袁隆平

2017-04-21 06:39:09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把生命当歌唱--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2011年4月22日,我公司根据市城乡管委要求,积极组织员工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我可以把生命当歌唱!"这是电影《袁隆平》开头主人公的话。袁隆平,一个用他的一生,奉献事业的人,那张黯黄、瘦骨嶙峋的笑脸,那句激情澎湃的话语,让他的生命如歌般在全世界奏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后感慨颇多,被袁隆平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深打动。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以袁隆平对家人、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为依托,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坚强、仁爱平民科学家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一、热爱人民,坚持不懈,寻求真理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目睹过生活在落后中国人民忍饥挨饿的悲惨,所以,农学院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农学教育的第一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中国人民吃饱饭、不挨饿。为了祖国的建设,他放弃了参加空军的机会,敢想敢干,在湘西安江农校扎下深根,立志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农学报国的志愿。在设备落后、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意志坚定,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影片中我们看到他用墨汁刷被单,实际上是要对嫁接到红薯苗上的月光花进行短日照处理,可见当时的安江农校条件何等简陋,也反映出袁隆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那些空喊口号、弄虚作假的人,他敢于站出来予以批评。他崇敬科学,反对教条主义,敢于挑战权威,不过分迷信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货真价实的农学知识。影片中的刘老师是那个时代教条主义的代表,口号喊得好,喊得响,套路线,上纲领,在稻田里造假,在课堂上吹嘘,完全违背了灵魂工程师的良心,也违背了自然科学的规律。袁隆平是当时掌握真理的少数人,虽然多数人认为他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顶着压力,说实话,干实事,这让他失去了很多,受到了排斥、打击。

二、经历挫折,毫不气馁,钻研科学

在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他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和试验田中,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于一切之上。看到影片中因为要把宝贵的种子拿出给袁隆平吃而跌落受伤的小凤,听到小凤父亲说出那是全家人视为命根的种子,甚至就连小凤妈去世的时候都舍不得吃的镜头,袁隆平痛心了,我的心揪紧了!那是新中国最为艰难的时刻,有多少人在挨饿啊!袁隆平说:"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就算是废寝忘食、遭人批斗、条件再苦,也要搞出高产水稻!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在搞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又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崇拜苏格拉底,在"文革"中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的帽子,受到批判。影片中我伤心地看到,"革命小将"对他呵斥,毁了他辛辛苦苦培育的试验田,这些无知的举动严重阻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验,但是他没有退缩不前、唉声叹气,依然勇敢地重头再来。

三、舍弃小孝,大孝为国,奉献不停

民以食为天,民乏食,天将乱,生命必多艰。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是生命之稻。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毅然奔向远方。他舍弃小家,为的是千万家。他的实验不被看好,受到冷嘲热讽,甚至百般阻挠,但是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你们可以不给我经费,可以撤销这个项目,我袁隆平决不放弃!"在海南的农场,经受了艰苦环境的磨练,袁隆平更加坚强了,甚至对险些失去生命仅仅付之一笑。这个坚强的汉子,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黯然泪下,向着北方跪地痛哭。他的父亲没有得到他的孝敬,但是他是为了全天下的父母与百姓呀!自1978年杂交水稻推广至今,每亩平均增产20%以上,增产的6亿多吨粮食足以养活7000万人,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大飞跃,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

生活中的袁隆平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不修边幅,看上去就像一个刚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中国随处可见这般模样的农民。然而,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在这位相貌

平平的"农民"面前脱帽致敬,因为他让我们这个民族摆脱了千百年来纠缠着我们的一个噩梦--饥荒。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要吃饭,找隆平"这句话。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以令世界震惊的杂交水稻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农民最多的国家的面貌,并且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也许有人会说,是那粒无意中发现的稻种成就了袁隆平的神话,那是上帝对他的厚爱。但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熟悉这样一句歌词:"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若没有"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坚定信念,若没有在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坚定信念的支持下长期从事"苦中作乐"的艰苦的研究工作,他又怎能"无意"中发现那粒神奇的稻种?袁隆平,一个"神话"的创造者,一个信仰一种精神的象征!

作为天然气公司一员,我深深被袁隆平那种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深深为袁隆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折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发扬袁隆平敬业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为太原燃气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范漪岚)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米菩萨”,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他的人生轨迹,近距离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它以诞生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为主线,以袁隆平对家人、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为依托,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外表平凡、志存高远、情系天下的平民科学家充满大爱的人生。电影从小事落笔,以袁隆平普通人的情感和品格体现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简单处见不平凡。从这位长者身上,我们领悟了很多人生真谛。

其一、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时,他没有放弃;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时,他没有放弃;为了寻找野株,身陷南沼泽地中,差点丧命,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以及上头的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他依旧没有放弃。这样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

其二,是坚定的信念。那个年代大家都很崇拜一些学说,打着上头的口号在底下搞虚假,只有袁隆平坚持真理,他相信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真正果实。同行在鼓吹、浮夸,在为看到报纸上的“万斤亩”而庆祝时,袁隆平却在田间穿梭,坚持不懈地追求着绿色梦想,为发现一颗230粒的稻穗而惊叹。十年的培育杂交水稻的期间,他带着“反动”的帽子坚持着科学依据,在“日本人美国人都搞杂交水稻的研究,也研究结束了,但因为产量低不能投入生产,所以杂交不能成功”时他也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敢说敢做,认清真理,认识自我、/article/超越自我,坚持着真理,不盲目随从的精神在现在来说都是很难得的。

其三,是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他把每一颗水稻当作“孩子”来培养,用自己的心去培养。在“孩子”得到精心成长时,他得到的是喜悦,在“孩子”受到糟蹋时,他是痛心疾首,和天地同哭泣。所以,我认为袁隆平的成功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一种爱,一种他愿意为生命付出的爱。

其四,是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在逆

流的大环境中,不做无谓牺牲地反抗,当袁隆平听到红卫兵说要拉他去批斗时,他立即很积极地配合,并自己喊着“打倒袁隆平”,令人忍俊不禁。这不是胆小,也不是懦弱,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以便继续科研也保护家人的策略,因为无法和那些人进行沟通,无法让他们理解,而他们掌握着生死,这种一心只朝大目标无视细枝末节的变通,无不体现在他科研的思想和经历上。正是这种变通不刻板和他自由率性、融会贯通的思维行事方式,帮助他打通了杂交水稻的全新道路。

每个人心中的成功标准可能不一致,但成功一定是每个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袁隆平的成功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渴望成功”,就必须要有扎实地知识积淀、加强学习、不断积累;就必须要有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就必须要有执着追求、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就必须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成功时不得意,失败时不气馁,用平和的心境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计得失、淡泊名利、团结协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深深被袁隆平那种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深深为袁隆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折服。只要学习、发扬袁隆平敬业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收获。

转载请保留地址!文章标题:《袁隆平》电影观后感论文推荐,原文地址:/jiaoshi/201101/18209.shtml

篇二:《袁隆平》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

棉花市小学喻宝华

2010年3月19日,我们学校组织全校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共同观看电影《袁隆平》。早就对这位水稻之父略知一二,正好趁此做个深入了解。电影手法写实,片中主人公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我。

影片展示了袁隆平所具备的完美品性:一是不屈从。在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的压力面前,不是急于争辩,也不是满怀怨恨,而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任它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因为他的内心更强大,有着巨大的勇气和底气,所以他才能不屈从也不在乎强势的压力。我们周围有很多看似强悍无比的人,总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可一旦遭遇比他更强大的人否定,马上就唯唯诺诺,内心的虚弱毕现。怎样的人才能够坚持真理?在此立见分晓。

其二、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当研究十年没出成果,上级领导要取消他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时,他回答:“不管怎么样,我决不放弃!”十年无果,有多少人会在其间知难而退?这十年外人眼中的空白,于科研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袁隆平终究还是幸运的,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助手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一株上苍赐予的“野败”(野生雄性败育稻),所以他说,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是在失败中坚忍前行,他们应该更让人敬重。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才是衡量成败的尺寸。其三、心中有爱,有爱才会不计回报地负起责任的重担。袁隆平心中不仅装着对妻子的爱,对家庭的爱,更有对全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疆无界的大爱。正是这种大爱,使他立下“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这个心忧天下、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对爱的深刻理解,也让他更加懂得包括水稻在内的生命,这种洞察和把握让他始终没有偏离科研轨道的正确方向,从而最终取得成功。影片不仅展示了袁隆平的大爱,也表现了亲人们对他的爱,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安心工作,不让他知道自己去世的消息,并要他的妻子转告他:“你安心工作,早日研究出成果,就是尽孝,是尽大孝!”。父母的理解、妻子的支持,让他得以一心扑在事业上,终于实现了理想。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果静林们已经开始努力了,我们难道就只想旁观?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

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

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

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

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航道人的我们,在面临着航道大发展大建设的良好机遇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

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施工现场、深入工地,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解决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建成一个个优质工程;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在“两创三比”活动中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立足岗位争先创优,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航道有快又好的发展中发

挥主力军作用。

把生命当歌唱--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2011年05月03日 17:02:57 太原市煤气公司

2011年4月22日,我公司根据市城乡管委要求,积极组织员工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我可以把生命当歌唱!"这是电影《袁隆平》开头主人公的话。袁隆平,一个用他的一生,奉献事业的人,那张黯黄、瘦骨嶙峋的笑脸,那句激情澎湃的话语,让他的生命如歌般在全世界奏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后感慨颇多,被袁隆平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等精神深深打动。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影片通过再现袁隆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以袁隆平对家人、对人民、对国家深沉的爱为依托,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勤劳、坚强、仁爱平民科学家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一、热爱人民,坚持不懈,寻求真理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他目睹过生活在落后中国人民忍饥挨饿的悲惨,所以,农学院毕业后积极投身到农学教育的第一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中国人民吃饱饭、不挨饿。为了祖国的建设,他放弃

了参加空军的机会,敢想敢干,在湘西安江农校扎下深根,立志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农学报国的志愿。在设备落后、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意志坚定,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影片中我们看到他用墨汁刷被单,实际上是要对嫁接到红薯苗上的月光花进行短日照处理,可见当时的安江农校条件何等简陋,也反映出袁隆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那些空喊口号、弄虚作假的人,他敢于站出来予以批评。他崇敬科学,反对教条主义,敢于挑战权威,不过分迷信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货真价实的农学知识。影片中的刘老师是那个时代教条主义的代表,口号喊得好,喊得响,套路线,上纲领,在稻田里造假,在课堂上吹嘘,完全违背了灵魂工程师的良心,也违背了自然科学的规律。袁隆平是当时掌握真理的少数人,虽然多数人认为他是错误的,但是他仍然顶着压力,说实话,干实事,这让他失去了很多,受到了排斥、打击。

二、经历挫折,毫不气馁,钻研科学

在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科研道路上,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他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和试验田中,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至于一切之上。看到影片中因为要把宝贵的种子拿出给袁隆平吃而跌落受伤的小凤,听到小凤父亲说出那是全家人视为命根的种子,甚至就连小凤妈去世的时候都舍不得吃的镜头,袁隆平痛心了,我的心揪紧了!那是新中国最为艰难的时刻,有多少人在挨饿啊!袁隆平说:"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就算是废寝忘食、遭人批斗、条件再苦,也要搞出高产水稻!正是这样的信念,让他为之奋斗了一生。他在搞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又研究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崇拜苏格拉底,在"文革"中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分子"的帽子,受到批判。影片中我伤心地看到,"革命小将"对他呵斥,毁了他辛辛苦苦培育的试验田,这些无知的举动严重阻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验,但是他没有退缩不前、唉声叹气,依然勇敢地重头再来。

三、舍弃小孝,大孝为国,奉献不停

民以食为天,民乏食,天将乱,生命必多艰。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是生命之稻。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毅然奔向远方。他舍弃小家,为的是千万家。他的实验不被看好,受到冷嘲热讽,甚至百般阻挠,但是袁隆平没有放弃,他坚定地说:"你们可以不给我经费,可以撤销这个项目,我袁隆平决不放弃!"在海

篇三:袁隆平的执着

淅沥的小雨淋湿了心境,驱不散郁积心头的愁。办公桌上,一沓电影票让眼前一亮。绿绿的田野,金黄的稻穗间,一个精瘦老人在细细端详手中的那苗水稻。《袁隆平》,三个醒目的大字跃然纸上,一行小字——“杂交水稻之父”走上银幕。诠释着影片的内容。这久违的电影,一定能找回童年翻山越岭蹚水过河撵看电影的快乐。我期待着上映时刻的来临,渐渐淡漠了秋雨带来的烦闷。直到上映的那天上午,仍有几张电影票静静躺在角落里承受冷落。我踏着黄昏漫步到放映场所。银幕上,青年时期的袁隆平,一脸坚定。背着黄挎包,在老农家里啃食干饼。见他难以下咽的样子,小女孩搭凳够柜头儿上别人家送给舍不得吃食的白面膜,不慎摔倒磕破额头。望着一屋因饥饿面黄肌瘦的充满期待的一双双眼神,他的脸庞写满坚定。当大婶忍痛割爱把珍藏着的稻种蒸熟捧到面前时,他再也抑制不住那分感动,眼眶噙满泪水。这可是农民兄弟一家来年的希望啊,吃下一粒就少一撮秧苗。这一刻,对他的触动是那样的震撼,他脸上的坚定更清晰明朗,从此与水稻缔结下不解之缘。恋人的离去,同事的费解,环境的险恶都未能阻挡杂交水稻科研项目的脚步。与学生一道,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躲进偏远山村,去承受一次次的失败折磨陪伴时光的飞速流逝。始终珍藏着这份要让人类远离饥饿的信念,从满头青丝熬到两鬓斑白。这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执着。在诺大的放映大厅里,只有稀疏的人影与我一同感受科学家的执着。这由然让我想起前几天在省城体育场路过时的热闹。有歌星要在这里举办个人演唱会,花花绿绿的海报,几十个摊点的售票位,还有随处可遇的“你买票吗”的流动票贩子以及吆喝着“你有票吗,我买”的不明身份的人。那嘈杂那场面热闹哇!比起此时看电影,看科学家科研经历的电影来,这里的确显得过于冷清。从小时候起,在我心目中,最崇敬的人是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为了钟爱的事业疏忽了人际关系淡泊了名利追求,清贫一生,总在孤独中默默耕耘,甚至在作古后若才从人们记忆里勾起。在茫茫黑夜里的那一片明亮,有几个人能想起富兰克林、法拉第、安培·欧姆、爱迪生呢,发财的往往是电老虎。我走出放映场很远一段距离,银幕上的形象仍在眼前浮现,烙印在脑际,渐渐清晰、高大??


电影袁隆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3350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电影袁隆平
相关文章
  • 电影袁隆平

    把生命当歌唱--电影《袁隆平》观后感2011年4月22日,我公司根据市城乡管委要求,积极组织员工观看了电影《袁隆平》。我可以把生命当歌唱!这是电影《袁隆平》开头主人公的话。袁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