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尤为重要。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角色游戏材料应合理、恰当。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
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游戏材料是幼儿顺利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保障。因此,教师在提供角色游戏材料时,既要考虑本身的游戏内容,还要考虑幼儿的特点,从而
使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浅谈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几个误区
角色游戏的开展与深入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一般包括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两大类。高结构角色游戏材料指的是外观美丽、结构固定,使用起来比较单一的材料,也就是幼儿园里买来的一些现成的玩具,如小推车、煤气灶等;而低结构角色游戏材料指的是那些没有定型、没有固定的用法、没有具体特征的一些材料,也就是半成品,幼儿可以用它们来以物代物,或是制作成成品,一物多玩的材料。
角色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必备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不断推进游戏的进程。对幼儿来说,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摆弄与操作,不断受到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其语言、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频繁发生,有力地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来说,提供合适的角色游戏材料是另一种观察和指导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游戏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孩子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游戏材料,促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不容置疑地说,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往往老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总会进入一些误区,绕过许多弯路,老师自认为会受孩子欢迎的材料结果却无人问津。那到底我们在投放的过程中会进入哪些误区呢?
一、有价值的材料不是越美越好
我们都知道,幼儿天生就喜欢一切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和新异多变的刺激物,这些物品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动中的玩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形象生动,新颖多变得。在这个认知的推动下,自然而然地,老师们就会觉得投放一些现成的精美玩具,加班加点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进游戏区,孩子们一定会爱不释手,从而推进游戏的开展。
的确,精美的玩具真的能吸引幼儿的目光,激发他们游戏的兴趣。然后,我们不能忽略这些精美的材料有多少能促进幼儿自主探究,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游戏呢?如果只是好看,幼儿开始都会想要争这个新玩具,但我们要发现的是,用不了多久,幼儿就厌之进而弃之。如理发店里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形象的理发用具,吹风机、小梳子、刮胡刀等等,投放初期幼儿都爱往理发店里跑,但没过多久,就很少有人愿意担任理发店里的工作人员,也很少有顾客
去光顾了。即便有孩子选择了理发店,看到的也只是他们呆坐着看别人玩或是无意识地摆弄着材料等待顾客上门。因为面对这些材料,孩子们不需要协商、讨论、创造,只能简单地按照材料固有的功能完成理发的“假过程”。事实上,一些简单而又常见的物品,如纸筒能做卷发器、毛根既能当卷发器又能当装饰物,纱布能与毛根变成各种漂亮的蝴蝶结等等,让进入停滞的游戏焕发新的生机。
由此可见,材料的外观精美并不能衡量它在游戏中起到的作用,有价值的材料不是越美越好。应相应减少投放现成单一的高结构材料,而多研究开发一些半成品或原始材料,多让幼儿想想“我可以用这个怎么玩”,体现幼儿在游戏中的真正想法。
二、丰富的材料并不意味越多越好
印象中,从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总是一再强调投放的材料要丰富,一种材料还要具有多种教育因素,如:积木可以是有色、有形、有孔、有大小、有质地区别的,且数量充足,以保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操作,获得某些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然后,并不是把各种材料都呈现给幼儿就是好。老师有时会把能看到的、能想到的,倾尽所有、竭尽所能地都投放到游戏中去。而其实,多并不意味着就是好。学龄前的幼儿都具有不稳定性,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就像有人做过实验,一个孩子在一堆玩具中,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拿起——玩耍——丢弃——再拿起,久而久之,这个孩子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如果我们也这样给孩子投放材料,显然违背了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
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三、推广的材料不是人人都适合
在游戏的研究过程中,一定会进行成功范例的展示,老师们在观摩的同时,一定也会借鉴一些成功的材料投放。那么是不是别人成功并进行推广的材料就都能不加选择地进入自己班里的游戏呢?
总结了一下自己出现偏差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材料在其他班投放时很受幼儿欢迎;二是见他人对该废旧物的利用很有创意;三是认为该材料一定也受自己班幼儿的喜爱。从中不难看出,老师在投放材料时,十分注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利用自己先前积累的一定经验,进行推测揣摩幼儿的想法,但其实却并未将投放依据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并没有依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准确、科学的选择,这显然是偏颇的。
我们在给孩子制定教育目标时,常提出出要达到“跳起摘桃”的水准,足以见得,过难
或过于简单的材料投放,都不利于幼儿活动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当我们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的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如其他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已经能进行简单的5以内的加减,老师在投放价格牌和钱币时,有一块、两块、三块等不同价位,幼儿也能有序进行存取款和买卖。观摩后,我没有考虑到本班幼儿数学能力上的差异,也进行尝试,结果游戏进行地一团糟。
总之,推广的材料不等于人人适宜,学习也不等于盲从和模仿,我们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科学选择和投放游戏区材料。
四、投放了材料不是代替了教师
角色游戏区别与集体活动,那就是每个幼儿都有事可做、有事愿做,会自主地坚持一定游戏的时间,在这个时候,老师们都会觉得“孩子们的吵闹减少了,告状少了,我们轻松了许多”。
一个集体活动会花费很多的心思来设计,那么游戏活动在投放材料之后就不需要老师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就可以袖手旁观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游戏活动开展时,幼儿的自主性较强,表面上是解放了教师。但幼儿园里开设游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少幼儿的打闹现象,也不是为了能让老师轻松片刻。游戏只会给幼儿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对老师的教育素质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
当幼儿在自主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老师不仅是他们的游戏伙伴、游戏朋友,更是他们细心的游戏观察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地观察和引导,我们才能发现新问题、思考新策略、生成新主题、推进新进程,从而下一次的投放材料就有了新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有句话叫做“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指导在后”,也就是说,所有教育策略的运用都必须在观察、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观察到了孩子实际行为,才能敏锐地发现每个幼儿的成长点和教育契机,才能及时地调整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
一、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按需性
1.材料投放的按需性。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按需投放。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定期更换与补充。
篇二: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
情况分析:
大部分幼儿也都能安排好各自的角色,角色意识有所增强,学习独立解决困难,如自己寻找替代物等。已学会简单的评价别人的游戏行为。在礼貌用语方面还是比较欠缺。
为了培养幼儿轻声与他人交流,根据我们的主题活动在这个月我们安排了图书馆这一主题。一方面,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调整了本学期的游戏目的,更注重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初步感受小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 游戏主题:图书馆、理发店
活动总目标:
1、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协商游戏主题的玩法,能初步有意识地完成预定目的。
2、懂得设法独立解决纠纷、克服困难。
3、能做到自觉遵守游戏常规。进一步学习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简单的评价。
4、会有创造性地使用玩具和材料,听信号较快收拾玩具的习惯。 游戏准备:
1、已创设“角色一条街”。
2、布置图书馆的场景,为幼儿准备书籍和借书证等。
游戏指导:
1、帮助幼儿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
2、进一步学习扮演角色,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3、继续学习运用礼貌用语进行角色之间的交往。
4、培养幼儿对游戏材料的分类、整理的能力。
游戏观察:
1、幼儿是否遵守游戏的规则。
2、能否用运用礼貌用语。
3、能否快速整理好玩具。
第一次指导:
活动目标:
1、对图书馆的游戏感兴趣。
2、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协商游戏主题的玩法,能初步有意识地完成预定目的。
3、能做到自觉遵守游戏常规。进一步学习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简单的评价。 活动准备:
1、已创设“角色一条街”。
2、布置图书馆的场景,为幼儿准备书籍和借书证等。
活动过程:
1、以“你去过图书馆吗?”引题,引起幼儿兴趣。
2、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图书馆有谁?他们是怎样工作的?”
3、讨论“开图书馆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你是怎样借书的?”,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图书馆的场景及情景表演。
4、教师与幼儿商讨游戏规则及要求。
(1)提醒幼儿在图书馆保持安静,有礼貌。
(2)游戏时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不争抢。
(3)能迅速收拾好游戏玩具。
5、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举手的方法自由分配角色,注意能力上的强弱搭配。
6、幼儿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扮演图书馆管理员是否合格,并以借书者的身份参与游戏。教师重点指导图书馆游戏的开展,注意启发幼儿大胆进行创造、使用替代材料,并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游戏中体现出来。
7、评议:重点讲评幼儿的角色表演的情况。
观察与推进:
“图书馆”的角色游戏,幼儿比较喜欢,幼儿的主动性挺高,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小学生活及图书馆。
由于图书馆是将班上的语言角改变成的,图书之前没有较系统地整理好,造成游戏的不便。应事先将班上的语言角较系统地整理好,以免造成游戏的不便。在游戏中还要继续加强幼儿常规的培养。
第二次游戏指导:
活动目标:
1、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协商游戏主题的玩法,能初步有意识地完成预定目的。
2、懂得设法独立解决纠纷、克服困难。
3、能做到自觉遵守游戏常规。进一步学习对自己的游戏行为作简单的评价。 活动准备:
1、已创设“角色一条街”。
2、布置图书馆的场景,为幼儿准备书籍和借书证等。
3、添置更多的借书证。
活动过程:
1、回忆上次的游戏情况。
2、讨论:怎样能让图书馆能够更安静。
3、请个别幼儿来示范表演一下 某些细节,
4、幼儿开展游戏,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间接指导与提醒常规;
5、师幼一同评议。
观察与推进:
在这次游戏当中,添加了更多的借书证,解决了上次很多其他游戏的幼儿来看书,这样图书馆中,又热闹起来了。活动过程中活动积极性较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态度比较和蔼、热情,能用礼貌用语进行交谈,对游戏的规则能掌握,游戏时能提醒借书的顾客办理借书手续。
第 三 阶 段(第12周)
活动目标:
1、能丰富游戏情节,继续增强角色意识,巩固幼儿的角色职责。
2、能遵守游戏常规。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化装台、店吹风、头梳、发饰、摩丝、染发剂等。
2、场景设置。
3、知识经验准备:事先请家长配合带幼儿去理发,丰富幼儿知识经验。 活动指导:
一、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上次游戏的情况,并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
1、教师再次帮助幼儿回忆吹剪洗的程序。
2、讨论:除了吹剪洗之外,理发店里还有哪些服务项目?
二、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1、游戏时要讲话轻,有礼貌。
2、能迅速收拾好游戏玩具。
3、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
4、重点观察幼儿对理发店拓展服务项目的情况,逐步帮助幼儿进行发型设计。
5、评价幼儿分配角色,收拾玩具的情况。
游戏观察与推进:
幼儿在活动中常规较好,能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如:娃娃家的妈妈会带着孩子去理发店做发型等。并且能正确使用“谢谢、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游戏后懂得收拾整理玩具。但个别幼儿对发型设计的经验较缺乏,多数幼儿只重视吹剪洗的过程,另外还缺乏角色间的交流。针对这个问题,我以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发型设计的引导。并通过提问,加强幼儿对职责的理解和遵守。
篇三:浅谈幼儿园的角色游戏的开展
浅谈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及注意问题
[摘要]:儿时的伙伴,儿时的游戏总是令我们恋恋不忘。小时候,常常自发邀请好朋友一起玩游戏,扮家家时,我们用破旧的砖瓦、树枝当碗筷,再结伴去田间采些嫩嫩的树叶来捣碎当饭菜,学着大人的样子切菜、炒菜,给宝宝喂饭;几件旧衣服一围就变成了“戏服”,不管天南地北就能谈笑风生,哼唱一些半生不熟的地方歌曲就是小演员了;以“锤子、剪刀、布”的形式,选“新娘、新郎”,闹了不少的笑话,但幼小的我们依然乐此不疲,游戏的形式和花样也越来越多了。
现在想想其中也暗暗包含了我们现在幼教界中常提到的“角色游戏”,它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中一个重要的种类。
[关键词]: 开展角色游戏重要作用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参与的各种游戏活动中,角色游戏最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期普遍存在和发生,是一种自然游戏。它具有游戏的典型特点,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得异常明显,它能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对幼儿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能够极大地调动个体的自发性和自主性。角色游戏在幼儿园中极受幼儿们的喜欢。在幼儿们眼中,这些“娃娃家”、“医院”、“小商店”、“超市”、“公共汽车”、“肯得基”等都是他们心中的一片乐土。在这里他们快乐、自由地游戏,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内容,选择游戏的玩伴。
一、开展角色游戏有其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角色游戏,幼儿的许多能力都提高了。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处理,在学前教育期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小的问题鼓励他们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
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教师只有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的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教师在开展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要注意顾及到幼儿的想法,从而确定指导的方法,与他们进行互动的方式、节奏。让幼儿能在自主选择的角色游戏中,真正地快乐起来。教师深入到
游戏中,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我班开展了“小吃店和小医院”的角色游戏交往区。在“小吃店和小医院”开业之初,我们都是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你去过的小吃店和医院是什么样的?你在小吃店和小医院都看到了什么?小吃店、小医院墙面上都悬挂了什么?你们想怎么玩小医院和小吃店的游戏?需要哪些游戏材料?我们需要的材料和需要创设的环境由谁来做?通过一系列的开放性的提问,不但了解了幼儿的现有经验与兴趣需要,同时也促使幼儿间经验的共享与丰富。在解决创设我们的“小吃店、小医院”环境创设的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相互协商分工,有人负责制作各种食品、药品;有人负责制作广告宣传、有人负责制作看病流程图;有人负责制作食品药品标签、价钱;有人负责设计菜单;有人负责设计挂号单、取药单-----孩子们分成小组,目的明确、分工合作准备小吃店小医院的游戏游戏材料,体验到了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意义,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2、开展角色游戏,不但培养幼儿们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角色游戏“娃娃家”、“医院”、“小商店”、“超市”、“公共汽车”、“肯得基”等内容贴近幼儿平常的生活,在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们运用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活动顺利开展,幼儿必须模仿平时同家人一起上商店买东西,上医院看病,上理发店购物等生活场景,这就需要幼儿能更用心去观察周围环境,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各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及他们的语言特色。如:商店中营业员和顾客的关系,营业员的礼貌用语“请问需要我帮忙吗?”“欢迎光临!”“谢谢,欢迎您下回再来!”
3、开展角色游戏,提高了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皮亚杰指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幼儿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识视野,在幼儿与同伴关系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幼儿虽然年龄小,他们是“没长大的小成人”,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游戏。但自从他们体验了角色游戏后,开始喜欢,同时满足了交往需求。角色游戏恰恰给了幼儿一片自由天空,他们扮演着各种角色身份,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们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宝宝。这就需要通过幼儿自己去组织一个小群体,慢慢地他们会通过协商来分配角色,愿意和同伴一起玩,愿意与人共同分享游戏材料,学会接纳新成员参加游戏。也在游戏中学会了包容、体谅他人。力求让整个游戏充满合理性、趣味性。在此就考验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4、 游戏的开展,增强了幼儿们的自理能力。
例如每次游戏后他们必须好好收拾自己的“家”、“商店”、“理发店”等,因为下回还得在那里玩,每个人都要把最美的“家”、“商店”、“理发店”等展示给大家,通过幼儿间的讨论、相互评价,引起幼儿的重视,间接约束幼儿的行为,争取做得更好。
二、开展角色游戏教师注意的问题:
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种方式的角色游戏,但要让角色游戏更加顺利开展,教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1、教师注意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以观察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游戏。与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布置我们所设置的游戏区,丰富游戏材料。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适时给幼儿提供善意的建议,促进游戏内容的多样性,促进游戏情节的趣味性。例如,老师扮演的“顾客”进入小吃店以后,发现小吃店菜种类很久都没变,就那几样菜,其他顾客都不爱光顾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说“老板,我下回要请好朋友吃饭,您能多准备几道菜吗?”在此提出了增加新菜品的要求,幼儿必须共同合作,运用美术中绘画、泥工、纸工等技巧,来制作好吃的,烧烤串啊!营养套餐啊!等等以满足顾客的口味。
2、教师需要注意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目的性。
不可一次性将所有材料都放进游戏区域,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会导致他们只顾着一个人玩,而忽视了游戏的真正意义。例如在开展“医院”主题中,初期以小诊所的形式,可投放听诊器、仿真注射器、药盒等供幼儿模仿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景;中后期可扩大医院的规模,添加候诊室、内科室、外科室、手术室,增添医生、护士服装、病历卡、吊瓶、手术台及病床等用品,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吸引幼儿玩‘‘医院”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继续拓展游戏内容和游戏情节。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如在“娃娃家”放一支笔,会使“妈妈”教娃娃画画,放上牙膏、牙刷,会让“父母”提醒“娃娃”刷牙,保护牙齿健康。材料的投放可以是逐渐增加,变换的,不要一步到位,这样就限定了游戏情节。
3、教师应注意角色游戏与班级主题活动、区角活动的交流,这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如在中班上期,我们开展了一个主题〈〈香香的蔬菜〉〉,为配合开展该主题,我们在角色游戏“商店”中增加了很多蔬菜模具,供幼儿进行辨认、买卖;在“娃娃家”中,增加了“妈妈”炒菜,教宝宝爱吃蔬菜,不挑食。加深了幼儿对蔬菜品种的认识以及喜爱之情。果真效
果明显,原先不爱吃青菜、香菇的幼儿少了,我们也解决了搁在家长心头的一个难题,赢得家长的好评。
4、教师必须学会将各种角色游戏之间整合在一起。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资源,开展以“小社会、大世界”为宗旨的角色游戏城堡,调动教师的兴趣和积极性,收集废旧物品开展各角色游戏区,注意动静位置的安排,角色游戏“娃娃家”、“食品加工坊”,“医院”等较静的活动可考虑安排在一起,像“小商店”、“超市”、“公共汽车”、“肯得基”等幼儿活动就可挨近点。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与各种不同的角色游戏区活动,如:扮演“娃娃家”妈妈的幼儿,可抱着娃娃上“超市”买菜、“医院”看病、为了哄娃娃,也可带娃娃上“肯得基”进餐,总之,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十分重要。 5、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评价游戏。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合理的评价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总结和反思。评价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增长,是幼儿自我能动性的表现,更能表现出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和认识,可以说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幼儿自我的成长。然而,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玩好了就结束了,对游戏只仅仅存在于感性的过程,而无法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无法实现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实现游戏中的预防性评价。在游戏前就引导幼儿建立游戏规则,使幼儿在游戏前就明白哪个行为好的,哪些是不好。如在玩“娃娃家”时,考虑到有幼儿不喜欢当幼儿,而要当妈妈,这向幼儿提出:玩娃娃家时,如果有人老是选自己喜欢的角色当,如果娃娃家的只有妈妈行吗?幼儿在回答中,其实已经为玩游戏做出了规则,即大家要合理选择角色,不准抢角色。幼儿在玩游戏中,表现肯定有好有不好的。教师要抓住相对典型的事例,在游戏中及时引导幼儿加以评价,以起到树立游戏榜样,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
如玩“乘车”游戏中,发现一位“售票员表现好”,教师就表扬说:某某当售票员当得真好,不但问有谁没有买票,还扶老爷爷下车。通过及时性评价,使幼儿们明确怎样才玩得好。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谁玩的好,让幼儿说说自已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游戏中谁最会动脑筋,谁最遵守规则等等,能使幼儿进一步明确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促使他们自我提高,以获得更高的游戏质量。
因此,教师开展角色游戏十分重要。游戏是幼儿的权利,爱玩、会玩是我们评价幼儿的标准。尊重和赋予幼儿“玩”的权利,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成长。让美丽的“游戏之花”在每个幼儿心中绽放!
主要参考资料: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
2、辛福新童年编写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姚林芳,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3)。
4、刘晓红,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5、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1月2日。
《幼儿园角色游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42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