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金陵十三钗英文影评 正文

金陵十三钗英文影评

2017-04-10 05:41:08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

我辈当自强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当前几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时,当描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北美上演遭到抵触的时候,我是真的想对我们十三亿中国人喊出:我辈当自强!如此,我们中国人可以为自己有一个强大而温暖的祖国而感到自豪,可以在国人面临危机面临凌辱时丝毫不惧——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团结的民族。甚至可以进一步的避免某些悲剧的发生。所以,让我们发愤图强吧!为了延续那几千年的梦想!

《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一部用鲜红的血来从一些小的人物的命运生动地刻画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片子里不缺少卖国贼,不缺少大奸大恶之人,可是同样也不缺少人性的光辉!不论是一直杀到最后一刻仍然不忘用自己的身体算计鬼子一套的队长,还是那群微笑着从片头嘁嘁喳喳一直到片尾仍然微笑受死的风尘女子,亦或是那个“好像”是假冒神父的大卫,或者又是那个被从小收养的孩子,还是那群女孩子。你看,只要人性的光辉还在,只要这些心灵的温暖还在,谁可以灭绝掉作为人的存在呢?

是的,我们可以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可是这部电影却狠狠的将这份美好硬生生地撕碎在我们面前。队长临死前的身姿,那两个出去被日本人抓住凌辱致死的女子那凄惨的画面,还是最后那十三个人微笑却令我们辛酸地止不住流泪的背影······让我们这些享受着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的人心里堵得慌!而导演在结局只是描述了逃走的女学生,却刻意地没有去提那群安然受死的人,而这,更让人难受。因为正是这份空白,让我们无限制的想象着她们会遭受着什么样子的苦难。而当这种感觉赤裸裸的由这部电影灌输给我们时,谁能不愤懑,谁能不低沉!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令人失望的国家——一个无法给予国人任何希望,让敌虏肆意欺凌的国家!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激那些为了祖国洒出自己满腔热血的人,如果不是他们,我们现在也许仍然是毫无尊严,毫无安全感的活着;我们没有理由可以忘记在那个年代一心向前的国人,包括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是他们真真正正的让我们有了更好的世界——而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只是血的交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既然是一个饱经过战火纷飞的国家,既然是一个可以让我们获取援助以及自豪的国家,那我们就应该站起来,堂堂正正的自己向世人宣告,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当我们可以为之奋斗,当我们换取了一个强大富强的国家。那就再也不会让我无数国人受到外敌的欺辱!再也不会让许多国人感觉不到背后的承托!再也不会让向我们一样的后人看着自己同胞受辱而毫无办法——除了毫无力道的嗟叹!

所以,我辈当自强!不仅仅是为了承载前人的希望,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后人的烛光——或许更多的是为了一种信念,一种世世代代愿为中国儿郎的豪气!

我辈当自强!徐徐自图之!我们可以豪迈的喊出这句话吗?可以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来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吗?

我的回答:可以!篇二:《金陵十三钗》微影评

?金陵十三钗》是由张艺谋执导,严歌苓编剧的年度力作。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切情义都显得浅薄,可是这十三个秦淮河女人却在枪声炮火里演绎了一段妩媚的壮歌。 她们艳丽,媚俗,口无遮拦,她们是人们最不屑的风尘女子,可是她们却义气真性,不掩豪情。若一生现世安稳,谁又愿颠沛流离,是啊,若能安然相渡,谁又愿沦为风尘,她们已不再伤怀那段纯洁美好的时光,只是以简单的物件相寄,小蚊子的猫,香兰的耳坠,豆蔻的琵琶弦,没有来路不明的牵挂,只有放不下的故事。 最是那一刹那的触动,是玉墨抵着地道的入口让女

学生们进入,而书娟见日本人追来却绕开了地道入口,这是人性在危难时刻的碰撞,小矛盾磨灭不了的是人本性里的善良和中华儿女共通的血缘。香兰即使被流弹打中,奄奄一息,也不忘以自己的微薄之力阻挡日本人的前进,哪怕只有一步,也许就能换豆蔻的一线生机,这是风尘女子对友谊最有力的阐释。 乱世里的爱情如一盏立在狂风里的烛,明灭濒临却凄美绝响。已许国,难再许倾,蔡愕给予小凤仙的最后一个拥抱却也是他在流弹炮火里唯一的惦念。约翰和玉墨在炮火里以不同的身份相遇,他们不敢枉论爱情,因为谁都知道,没有尽头,没有结局。 此间有友情,有爱情,还有最深的人性。也许我们

什么都做不了,也许我们什么都能做,但是只要?做了自己该做的,就是最为动人的壮歌。?篇三:金陵十三钗影评

《金陵十三钗》作为张艺谋导演筹备四年的贺岁大作,不仅在中国电影史上制作投资空前,而且也更立意深刻,并向社会宣扬积极的普世价值。我想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只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更重要的是挖掘人性中那些深藏的,却又深刻的品质。虽然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民心底都不愿再触碰的一块伤疤,但张导却以他独到的视角打破固有的以悲剧的形式去描绘南京大屠杀,把这段沉痛的历史演绎的更加深刻。

影片是以1937年南京被攻陷一名教堂十二三岁的女学生的回忆展开的,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去勾勒南京大屠杀。在片子筹拍前张导脑中就已经成型了这样一幅画面:十四名秦淮女人,衣着艳丽,步伐婀娜,在教堂彩色玻璃的流光下缓缓走来,这个镜头显然不是小女孩的回忆,而是她心里虚构的画面,这也证明了她没有记住残酷,她记着了美丽。我想人类的本性便是珍藏美好而忘却痛苦,而这部电影最可歌可泣的就是没有哀怨,没有仇视。

影片讲述的是日军屠城,教导队为了掩护十四名女学生进城阵亡到只剩教导队长和一名重伤的队员,十四名女学生及一名在教堂打杂的男孩和殡仪师在教堂避难,期间又来了十四个妓女,十四名妓女一到教堂就把隐蔽的地窖占了,教导队长把重伤的兵浦生托付给秦淮女人(十四名妓女)。在日后一群日军搜查教堂时,女学生因为没来得及躲进地窖,差点被日军强奸,教导队长最终与这一队日军同归于尽。教堂里的学生、神父(殡仪师假扮的)、秦淮河女人自此彻底失去了反抗的能力,被囚禁于教堂之中。最后日军对教堂十三名女学生发出死亡之约后,秦淮河女人代女学生赴死。我认为,《金陵十三钗》不但无情的鞭挞了战争的冷酷,更借以战争表达了亲情、爱情、友情、铁血柔情、救赎、责任、舍生取义、重生、永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一、战争之花

1、亲情

剧中,书娟与她的女同学们因没有拿到书娟父亲孟先生逃离南京的船票,而不得不躲进岌岌可危的教堂。这里书娟的父亲孟先生没有舍弃自己的女儿逃命,而是选择了与狼共舞,做了日军的翻译官。这里有患难与共的友情,也有不离不弃的亲情。不过我想孟先生在临死前听到小蚊子的“我不是女学生”会死也瞑目了吧。

2、友情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友情亦然,有的脆弱,有的永恒。

约翰和泰瑞之间的友情就是和泡沫一样,脆弱。但香兰和豆蔻之间的友情、书娟与所有女学生之间的友情就不同了。当豆蔻要回翠禧楼拿琴弦时,香兰也恰回去拿耳坠,香兰在被日军打穿脖子的情况下,依然抱住日军的腿,阻止他们追豆蔻。乔治男扮女装为女孩们逃跑争取时间,这令我不禁潸然泪下,平凡而又伟大。

3、爱情

最具有情节性当然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了。约翰起初来到教堂就是为了赚钱,后来碰见玉莫则是为了美色,并非一开始就一神父的姿态出场。玉莫,一名风尘女子,是更不相信爱情的了,但最终玉莫与约翰之间却产生最纯洁的爱情,这之间不但两位相互合作,而且相互

救赎,才造就了具有浪漫主意和现实主义的凄美的爱情。

4、铁血柔情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佟大为饰演的李教官可真的是一颗分量不轻的催泪弹啊!他在片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为了家乡土地不被敌人侵占,拼上教导队全部的兄弟也在所不惜。7人组成的爆破小组,一次自杀性的冲锋,在短短1分钟之内(虽然导演升格拍摄,但据我估计冲锋还是在一分钟内)成功爆破一辆坦克。这个镜头从分反映了中国军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李教官眼中第一次嗔满泪水。在李教官安顿下浦生路过做祷告的女学生时,他谨小慎微的放下一只在战场上拾到的女学生逃命时掉落的鞋子时,他第二次嗔满了泪水。是什么能让一个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硬汉落泪?是对和平的向往、是对战友的缅怀、是对战争的憎恶,是铁血的柔情被美好所触动。

从影评的角度看张艺谋导演在处理整个南京大屠杀这样历史事件时,更关注了人性的探讨,见微知著,比关注整场战争带来的灾难更具有表现力,这又是《金陵十三钗》成功的地方。

二、战争的救赎

战争是台绞肉机,任何人在战争的拷问下都会退去伪装,显现出真实的自我。约翰从一开始乔治嘴里的二流子,慢慢被唤醒了责任感后,成功的救赎了玩世不恭的自己,从而也救助了自己。玉莫,翠禧楼的头牌,在华丽的外表下一直埋葬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在如同监狱般的教堂里,再与约翰多个夜晚的交谈中,也慢慢得到了救赎,回归了自我,在她的带动下,她的十一个姐妹们也“重生”了。代表希望、信仰的教堂变成了监狱,往日的金陵变成了人间地狱,金陵十三钗们幻化做上帝的天使拯救12名绝望的孩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骂名从此荡然无存,正如约翰说的那样:“纳西女人和你们这些孩子拥有者永恒的力量和美”。

因为一场战争在一座教堂中产生了这样荡气回肠的故事,张艺谋导演成功的把它搬到了荧幕上,没有孟姜女般泣鬼神的场景,没有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血腥的,暴力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队整个南京大屠杀中这一个点的详细刻画,从而令观众产生共鸣;有的只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对战争中美丽的回忆。

篇二:影评:《金陵十三钗》解读与反思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境遇不佳,许多人不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美国观众细粮吃惯了,吃不惯太“糙”的饭食。如果有时间看看同样是关于二战的影片《生命的重托》,就不难理解美国电影评论人何以称《金陵十三钗》为张艺谋最糟糕的电影。不是张艺谋的艺术品位不高,也不是中国观众的艺术品位不高,而是国情使然。

中国是讲礼制的,国人历来将女人的贞节看得比生命还要贵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对于女人,“节”的根本内涵就是贞节。1944年发表的《荷花淀》(孙犁)中“夫妻话别”一段,水生嘱咐水生嫂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孙犁随后写道:“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这篇小说是写于战争年代的,人们很少分析这两句话所包含的深层文化心理及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还有人批评过孙犁的乐观主义,但这两句话彰显了小说的文化容量,增加了其民族性元素。

性,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原始而具有毁灭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张艺谋无疑对中国文化史有过研究,他能抓住国人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在中国民间,辱人妻女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其家族也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鲁迅说中国封建礼教的本质是“吃人”,尤其是对女性格外严酷。虽经历了五四以来的文化启蒙,但在民间,贞节观依然影响深远,从水生夫妻的对话即可看出,贞节观已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所以水生嫂才觉得那是“最重要的一句”,似乎做丈夫的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大爱”,而不是对“女人”生命的不尊重,丈夫完

全有权利要求妻子何时该以生命抗争,以现代生命观看,个体有生存的自由,任何人都不得干涉。水生嫂当然不会有现代生命意识和平等自由的观念,她会理所当然地答应丈夫的要求,而且觉得丈夫是出于爱和保护。张艺谋抓住了国人的软肋,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中强奸杀戮中国妇女,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看,都是下作的、遭人吐弃的行为。电影通篇给观众性的暗示,也是对日本人所谓“圣战”的最辛辣的讽刺。二战结束后,慰安妇事件始终是中国人的难言之痛,出于正义也很少有人敢站出来作证,玉墨之“毁容”、“整容”,不肯与孟书娟相认等情节,中国人能够得到情感的共鸣,美国人却因文化的缘故不理解。曾经有一位美国留学生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会喜欢林黛玉,这个女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郝思嘉似的美国性格有着太大的差异,就像如今的孩子们不理解喜儿(《白毛女》)何以不肯跟黄世仁,而喜欢大春一样,美国人没有经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不理解中国礼教“吃人”的本质,无法揣摩中国女性在“贞节观”养成下的复杂的文化心理,以致对电影中的相关情节不理解,甚至误读、鄙夷,是在所难免的。从中世纪走过的欧洲,或许能从电影中看到历史的悲凉与沧桑。显然,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差异。 其次,《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都存在着深度不够的问题,仅以玉墨的“毁容”与不肯与孟书娟相认为例,“毁容”是玉墨对“旧我”的否定,“旧我”具有双重含义:一是舍身救人的“英雄”与艳名远播的“美人”,一是民族屈辱的化身,而后者在她日后的生命中会不断被强化,被人们言说。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对有精辟的论述,他说:“突

然遇着男性的暴徒,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他就死了;或者竟受了辱,仍然死了;或者终于没有死。久而久之,父兄丈夫邻舍,夹着文人学士以及道德家,便渐渐聚集,既不羞自己怯弱无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惩办,只是七口八嘴,议论他死了没有?受污没有?死了如何好,活着如何不好。”原为妓女的玉墨对国人及国之状况颇为了解,而慰安妇是为侵略者提供过性服务的女性,她之不死,无论出于何种高尚的理由,都已使民族和国家因她蒙羞,一个女人不洁的身体承载着侵略者的暴虐和民族历史的重负,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玉墨已无力在战后承担。她以“毁容”(死亡)谋取形式上的重生,孟书娟的执着寻找,及她从背影中“指认”的玉墨风姿是一个隐喻,遗憾的是,电影艺术的瞬间性使观众来不及深究和体悟,“毁容”后的玉墨重生的希望成为一个巨大的悬念,玉墨在自己的“背影”中能否走出历史,走出痛苦的阴霾,身体的伤痛以女性自我自主地对身体的损伤和遗弃来超越,在玉墨,显然是失败了,那精神伤痛呢?小说和电影在这一点上,都忽略或无力表现。

抗战期间,丁玲曾写过两篇表现日军性暴力的小说,1939年发表的《新的信念》和1941发表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其思想深度和力度,至今没有哪一位中国作家能够超越。陈老太婆惨遭凌辱,回到村庄后,儿子对她说:“娘!你尽管安心地去吧!”对陈老太婆来说,活着比死更艰难。玉墨在法庭上作证的行为与陈老太婆的四处演讲,本质上都是为了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激发民族抗战情绪。贞贞(《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境遇或许为玉墨的毁容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贞贞成

为慰安妇是被迫的,她后来一年多往返于日军兵营和根据地,是受组织委派搜集情报,是为党工作,为抗战牺牲,但她在村民的议论中依然无处藏身。

《金陵十三钗》从故事原型和叙事技巧都刻意模仿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由农村置换到城市,并依托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但从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上却没能超越丁玲,小说和电影中的商业元素,对宏大叙事和新历史主义的迷恋,也使《金陵十三衩》在赚取读者和观众眼泪和票房之后,连一个“苍凉的手势”都很难留下。这是欧美观众嘲讽《金陵十三钗》的深层原因之一。 经历灾难后,幸存者心灵的创伤如何平复,电影浅尝辄止,孟书娟独身,其他的12位女学生似乎也在有意逃避,这种逃避不能简单地用懦弱或缺乏历史感来评判,它是一个严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孟书娟终身不嫁,寻找金陵十三钗只是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对人性或男性的绝望、恐惧?亦或是别的什么?为什么玉墨宁可以丑陋的面目苟活,哪怕是民族大义,哪怕是以自己的卑贱之躯挽救了危难中的尚未成年的女学生,她们依然要抱定必死的信念,惨遭日军蹂躏,无论动因多么高尚,她们也只会在70多年后被国人纪念认可,而她们本人在那短暂的生命闪光后后就堕入了苦难的深渊,在她们有生之年,连她们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这么多的观众为之唏嘘。

看到有人嘲笑张艺谋在12月份南京的冷风中穿旗袍,在大雪纷纷中穿婚纱早已成为随处可见的风景,在赴死之时穿旗袍倒成为遭人诟病的事实,实在不懂是谁缺乏艺术想象力了。

张艺谋选择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形式是权衡各种利益关系后的积极应对与探索,只是与西方电影艺术的总体发展相比明显落伍了。中国观众看到中国电影也敢真诚面对历史了,就给予中国电影人极大的热情。理智的观众很多,但对中国电影的进步如此肯定,还是表现出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和期待。

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韩国电影《雏菊》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但观众依然对之赞赏有加,这是中国观众的宽厚。《山楂树之恋》表现真善美的理念还停留在卢梭的时代,未受文明浸染的就是美的、纯粹的,于是选演员时就选了一个清纯的周冬雨,像个孩子,不谙世事,身心都像是发育不全,在文革那样的时代,背着那样的身份,还能活得那样简单。这种简单不是纯粹,它近乎于无知,是无知者无畏的“唯美”的表现。女性,是民族的象征,当女性只能唤起保护欲时,这个世界是半边;当女性以高贵的灵魂和爱承受时,无论是爱、痛苦,还是暴力,灾难,这个世界就完整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两性是协作的关系,不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这一点上,中国原本比基督教文化要聪慧,遗憾的是,在西方意识到其偏颇时,我们竟然拾起了人家的牙慧。

篇三:《金陵十三钗》影评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宋昊

《金陵十三钗》是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影片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瞄准全球市场,首度邀请好莱坞战争特效团队和一线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加盟,并启用数十位新人出演。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上映,获得国内普遍好评,口碑令其票房不断攀升,在国内累计取得6.2亿人民币的票房,该片是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

严歌苓说,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当故事中的牺牲铺展开来时,她希望读者和她一样发现,她们的牺牲不仅悲惨,而且绚烂。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1937年南京沦陷,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暂时未被占领,教会学校女学生、秦淮河畔风尘女子、军人和伤兵,还有一个美国人约翰,都先后进了教堂,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暂时的宁静很快被打破——日军冲进教堂并且发现了女学生,殊死抵抗的军人在千钧一发之际开枪救女学生,英勇牺牲。后来,日军又强征女学生去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谁都知道,

这将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最后,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故事类似于回忆录,是由书娟回忆作为旁白,我以为当贝尔饰演的“神父”开车将女学生们送走后,会描述一段这些秦淮河女人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剧情,很遗憾,电影在贝尔驱车护送女学生们离开后便结束了,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人物的塑造,是电影的重中之重。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所以,张艺谋在演员的选择上也下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张开艺谋早在2007年就开始了演员的征选,由于故事发生在南京,所以他希望选择南京籍艺人。但是南京籍艺人屈指可数,于是他决定启用新人。很幸运,倪妮被选为了女主角。玉墨扮演者倪妮风情万种,而在银幕上光鲜靓丽的背后,则是这位新人付出的努力:走路的姿态,坐的姿态,都要训练。还要学习打麻将,抽香烟。请了很多老师,还请来一些家人曾经有过风月场经历的老人家,描述那个年代的风月女子是什么样的举止。倪妮在片中很好的诠释了那时风尘女子的仪容姿态和心里思想上的斗争,一度获得专业人士和观众的好评。

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在人物塑造上做的是很成功的。至少他所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已经完全抓住了我们的心。但不得不提的一点

是,张艺谋似乎夸大了约翰这个美国人的英雄形象,而对在一开始就拼命和日军战斗保护女学生的教导队完全忽视了。李教官的扮演者佟大为在整部影片中脸都被灰尘沙土覆盖,完全没有一张清晰的面容。李教官舍生忘死,和教导队的那么多弟兄战死沙场,最后却没有人记得。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也许张艺谋应该在以后的作品中仔细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张艺谋的这部影片的风格就是具有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教导队为了救女学生献出了生命,玉墨她们为了救女学生代替她们去庆功会,乔治为了救人男扮女装也要去,约翰为了这些从不相识的人也开始了解救这些女学生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牺牲自我解救他人的精神。我们大可赞叹这种精神的高贵,但是我们转而想想,真的牺牲玉墨她们去救书娟她们,真的是正确的吗?我没法评论,严歌苓在书的序言中就写道: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所以所有人都在拼命的保护书娟她们,保护我们的尊严不遭到践踏。我想,这样说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了。

当观众还被秒杀在具有较强震撼力的特技镜头时,电影也立即终止正面抵抗,这显然让背负沉重历史感的观众不自在,不解恨。而电影心不在焉的意图,正是担心政治与道德的双重绑架,所以尽快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脱离那种喋喋不休的控诉,把历史本应带给我们的痛苦,解构到情色的智性和审美的愉悦中。

但电影并不自信,这种解构之势未能坚持下去。陈乔治自告奋勇

男扮女装冒充第十三钗,委曲求全一心救女的父亲惨遭枪杀,临到踏进日本人军车那一刻小蚊子暴露出胆怯。这几个可能被观众忽略,仿佛补充的情节,让人更加心酸。

在看这部影片时,虽然时间很长,大概两个小时,但是我丝毫没有急躁和厌倦的情绪,我很安静地看完。也许我不能够完全体会到张艺谋拍摄这部影片的感受,但是我还是深受感动。暂且不去评论这部影片的好与坏,这部影片让我动了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就觉得它是好的!


金陵十三钗英文影评》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40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金陵十三钗英文影评
相关文章
  • 金陵十三钗英文影评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篇一:《金陵十三钗》影评我辈当自强——观《金陵十三钗》有感当前几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时,当描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