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国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根植于华夏沃土的传统文化这根血脉却有逐渐老化甚至断裂的危险。在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制片人汪文华谈到这个话题时,语气尤为凝重:“我们这个国家太需要根了,需要这些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我们有时真的是眼睁睁地看着一种民间文化在流失,却无能为力。”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确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们喜欢上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从发掘教材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入手,帮助学生探寻文化之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留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目的。
1.拼音教学——由“形”生“趣”
孩子们刚入学,首先接触的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只是一些抽象的表音符号,没有句子,也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但是,如果在进行拼音教学时结合拼音字母本身的形、意,适时渗透语言文化的知识,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拼音原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例如在教学拼音“e”时,根据它的“形”,教师就可以诵读古诗《咏鹅》给学生听,让他们感受鹅凫水时的欢快。教学拼音“o”时,文中出示的图片就是大公鸡仰脖打鸣的样子,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解“闻鸡起舞”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中华励志的优良传统也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学拼音“f”时,可以在展示乐山大佛周边的美丽景色及人文景观的同时,告诉学生峨嵋山的乐山大佛早在1996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孩子们在喜闻乐见的事物中产生民族自豪感。学习拼音“chɑ”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茶文化。比如,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主要品种、中国的名茶及茶文化的传播等。当学生对这些知识感到稀奇时,自然就对会学习的拼音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这样结合汉语拼音字母的“形”,发掘其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初学语言的时候就感受一下语言文化的底蕴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何乐而不为?
2.字词教学——由“表”及“意”
低年级语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最枯燥的事情。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字词教学就是 “扫盲运动”,一节课读读文、学学字就结束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无疑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如果在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时候充分利用汉字本身的魅力,了解古人造字的规律,渗透汉字文化,那么学习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就变成一件很惬意
篇二:把根留住洗发露说明书
把根留住牌火麻茶麸洗发露说明书
脱发这种疾病虽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但是一旦出现脱发的现象,对于我们的美观是有很大伤害的,患者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爱情,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该积极的治疗这种疾病,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减轻工作的压力。
巴马是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百岁寿星比例高出标准4倍多,令世界惊叹。而更令人震惊是,巴马长寿老人耳聪目明、头轻眼亮,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外表年轻,绝大部分老人100多岁还是头发浓密并且90%的头发仍然是黑发!
产品名称:火麻茶麸洗发露
成分:火麻叶、山茶麸、山姜、首乌提取物、柚子精华护发素、甜菜碱
本品源自巴马瑶族生态养发千古秘方经科学方法制成,富含植物蛋白、氨基酸、植物酵素、维生素、非离子表面活性因子及复活因子,能迅速去污、去油,更能滋养毛囊,改善毛囊血液循环,促进毛囊生长,从根本上令头发清爽、浓密、长寿而富有弹性。
使用方法:用温水湿发后,取本品适量在头皮、发根及发丝处轻揉,起丰富泡沫后,用十指前后、左右轻柔按摩头皮5~8分钟,再用温水洗净即可。
注意事项:使用本品期间请勿使用其他洗发水或类似产品,避免影响本品使用效果。若不慎入眼,请用清水洗净即可。
生产许可证号:XK16-108 8532
批准文号:(2004)卫妆准字28-XK-0279
执行标准号:QB/T 1974
保质期:三年
广西巴马茶寿堂养生研究所研制
广西南宁金柚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地址: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路488-29号
电话:0778-6275771
篇三:把 根 留 住
让孩子在竹刻文化浸润中成长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创建民族文化培训基地(竹刻)汇报
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创建于1904年的古镇嘉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百年沧桑中,学校曾四迁校址,四易其名,现在座落于嘉定城内美丽的梅园路上,占地约50亩,拥有学生1528名,教师113名。充足厚实的人力资源,优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使城小被嘉定的文人雅士称为“蕴藏艺术的风水宝地”。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正以“厚积薄发”的态势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嘉定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启良、明强”校训的熏陶下,嘉定的竹刻文化正渐渐走进每个城小人的心中。特别是06年6月,“嘉定竹刻”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以重点保护之后,更为我们城小致力于传承竹刻文化、培育竹刻传人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也为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注入了生命的清泉。
一、催生竹刻培训项目——独特的培训环境
学校处于嘉定城区的中心位置,学习嘉定本土文化的条件得天独厚。嘉定博物馆、法华塔、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学校周围,师生徒步即能到达。嘉定竹刻传人张伟忠等又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细致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决定在《2006—2011年五年发展规划》中,以“嘉定竹刻研究”为突破口,开设嘉定竹刻课程,传承嘉定竹刻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竹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去年,“嘉定竹刻研究”正式列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进行全方位打造。
1、学习竹刻技艺是传承嘉定传统文化的需要
源远流长的嘉定竹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十六世纪初,明代朱松邻祖孙三代便以刀代笔,致力于竹刻艺术实践研究,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融圆雕、深雕、透雕为一炉,其作品技艺高超,形态传神,雅俗共赏,为历代文人雅士、民间藏家所青睐。至清乾隆、嘉庆年间,嘉定竹刻更是名家辈出,精品迭现,一时列为贡品,为世所珍。嘉定因此也被誉为“竹刻之乡”。 嘉定竹刻的问世,即刻引起文人学者的关注。李流芳、娄坚、钱大昕等著名文人学者都先后介入竹刻,进一步提升了嘉定竹刻的文化品味。然而,由于制作
工艺复杂,制作耗时费神,致使竹刻界后继乏人。因此,振兴嘉定竹刻,打造嘉定传统文化新名片,所有城小人都清晰地认识了这一点,并承担起了义不容辞的责任。
2、开设竹刻培训是重拾学校传统文化的需要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设了竹刻、草编等弘扬嘉定本土文化的兴趣班。兴趣班活动频繁,形式丰富,作品漂亮,产生了相当高的社会效应。时任副区长的周丽玲女士对我校的竹刻、草编等大为赞赏,曾先后多次陪同外国友人来校进行文化交流,荷兰、日本友人对学生的技艺与作品更是赞不绝口、爱不释手。一部分竹刻作品曾和草编、书法等象征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一起,作为文化交流载体送给外国友人。
在竹刻兴趣班的基础上,学校又加强了普及培训工作,分期分批组织高年级学生到区劳技中心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学习热情高,技能掌握好,受到了指导老师的赞扬。
几十年厚实的竹刻文化培训基础,为学校重拾民族文化培训项目积累了有效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经验。
二、保证培训项目开展——健全的培训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竹刻培训工作,把学习竹刻技艺、传承竹刻文化作为提高师生艺术修养、推进民族精神教育的切入口。校长、书记亲自挂帅,副校长具体策划落实,教导处、德育室、总务处合作共推,责任到人。
1、成立民族文化培训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网络健全
以“扬民族精神,承竹刻文化”为主题,紧密结合学校的民族精神教育与艺术教育,成立了由校长室、党支部以及教导处、德育室、总务处负责人组成的城中路小学民族文化培训项目领导小组。
具体分工如下(附表一)
在民族文化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学校边实践边完善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以竹刻指导教师为主体、美术教师全员参与、班主任主动配合的竹刻项目运作机制。
2、开展民族文化培训专题研究,制定规划,逐步推进
根据教育局有关要求,学校制定了《城中路小学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三年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计划》,通过组织教师学习、修订《三年规划》和《分阶段实施计划》,使全体教师认识到项目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项目实施的方法、途径和目标,使竹刻项目培训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愿景。
在规划框架下,竹刻指导教师武永华主动承担了竹刻研究课题《小学生竹刻艺术启蒙教育的研究》,此课题已被列为校级专项重点课题,并申请区级课题。
3、落实民族文化培训专项经费,改善环境,完善设施
为保证竹刻培训项目的正常开展,学校千方百计保证民族文化培训项目的经费投入,两年中,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共50950元。其中包括建立竹刻专用教室、安装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改造学生实践操作台、定制竹刻展示柜、添置成套的竹刻刀具、采购相当数量的竹刻材料、购买有关参考书籍以及落实指导教师、其他教师的培训费用等。
具体经费投入如下(附表二)
2007年10月
三、增强培训项目实效——有效的培训措施
项目培训的对象是学生,而项目落实推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及时的、具体的、有针对的指导,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1、重视名家引领
学校首先聘请了嘉定竹刻传人张伟忠先生为竹刻培训的首席指导教师(颁发
聘书),重点负责教师培训及《晨晓竹刻社》的指导工作。学校同时与张伟忠签订了《竹刻指导合同书》,确保专家引领和指导实效。
两年来,张伟忠先生曾先后多次亲临学校,指导校级的竹刻培训工作。张伟忠先生结合自己的竹刻经历,利用多媒体演示及实物展示等手段,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介绍了嘉定竹刻的历史、传统技艺和表现形式,同时引导师生鉴赏竹刻收藏品,并就学校如何传承嘉定竹刻文化,与学校的老师们作了深层次的交流。
除了竹刻名家的引领,学校还聘请了区劳技中心的钱咏梅、钱微老师每周来校上竹刻课,指导学生的竹刻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本校的竹刻课主要由武永华、美术教师、班主任分头担任教学。
2、加强教师培训
——全体教师普及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局《关于实施“扬民族精神,建汽车新城”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通知》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开展民族文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收看专题片《嘉定竹刻》,使全体教师对嘉定竹刻的渊源、技法、成就等全面了解。
——指导教师重点培训。选派擅长书法、绘画、篆刻的武永华、闵波等老师参加教育局、区竹刻协会共同举办的竹刻培训班,定期参加活动。
——相关教师外出培训。由教导处分管艺术教育及民族文化培训项目的王芳老师带领有关教师前往区劳技中心、嘉定竹刻“新篁馆”、陆俨少艺术馆等参观学习,汲取文化素养,提升艺术素质。
——教师之间互助培训。学校积极倡导伙伴互助,教研组伙伴互助、办公室伙伴互助、共同志趣者伙伴互助,在全体教师中推广竹刻艺术,营造竹刻培训氛围。
3、落实过程管理
学校加强对学校竹刻指导教师、美术教师以及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课程落实,“竹刻课”进课表,进教室;编写了校本教材《竹刻艺术》,供师生教学参考使用;其次是定期检查相关教师的备课设计、课堂教学、作品制作等情况,及时反馈改进建议,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落实培训计划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的培训活动
《把根留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70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