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如歌的行板 正文

如歌的行板

2017-03-13 06:48:2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如歌的行板赏析集合

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赏析

谈到俄罗斯音乐,就不能不谈到柴科夫斯基;谈到柴科夫斯基,就不能不谈到《如歌的行板》。《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取材于小亚细亚民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弦乐曲,并逐步演变成为多种乐器独奏或协奏的保留曲目,其中最为地道的是弦乐四重奏。

1869年,29岁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这首曲子充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富有同情心,有人甚至认为《如歌的行板》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听《如歌的行板》很难不联想到《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受其打动。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如歌的行板》却一直纭绕心头,我始终认为,《如歌的行板》和《二泉映月》是属于那种能够净化人类灵魂的音

乐,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王蒙说:“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写到此,眼泪又开始悄悄地涌动。我庆幸,虽历经艰辛,却仍能感动!今天介绍此曲给朋友们,相信能找到知音。

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由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把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各一把)、各担任一个声部演奏的乐曲体栽,属室内乐,也用于音乐会演出。 行板,是一种速度术语,一般指偏慢、但不是真正慢的速度,有行走、进行的意思。“行板”常被用作乐曲或乐章的名称。这首乐曲演奏时,弦乐器都加了弱音器,为乐器音色增添了朦胧色彩,使乐曲显得更加委婉,更加压抑和伤感。

柴科夫斯基采用俄罗斯民歌《孤寂的万尼亚》作为《如歌的行板》的主题。另一首俄罗斯民歌《夜歌》的旋律与此相同,歌词为:青的绿草地上,是谁在走来,身穿绿衣,慢步徘徊??

《如歌的行板》全曲共三段,两个主题;第三段是前两个主题的变化再现。 第一主题(第一段,即《孤寂的万尼亚》、《夜歌》的旋律),以沉郁、忧伤的旋律,轻回低吟,诉述难言的内心痛楚;第一段后半部分的音调是第一主题的发展引伸,已含有哀告和对命运的疑问。

第二段(第二主题)旋律起伏增大,似乎显得比第一段明朗,但那是一种祈求,一种再也无法忍受痛苦的祈求,一种对脱离苦海的锥心渴望。那祈求和渴望是那样热切,那样急迫,却又是那样虚渺无助??

在小提琴断断续续、泣不成声的旋律下,大提琴半音阶式的拨奏似若抽泣,似若心已碎;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的切分音,似若哀声长叹,所吟诉的凄苦和绝望,直催人断肠?

第三段,是前两个主题的变化再现。但于第二段的祈求、绝望之后,这一段已远非只是低吟难言的内心痛楚,而是绝望之中的痛苦和麻木??结尾那呜咽般的音调,显现面对苦难命运的无能为力和哀告,显现不得不在痛楚中煎熬下去的凄惨;这种表面上空幻、却近乎死寂的凄惨,令人久久难以自拔??

这部作品旋律优美、高贵、纯净,它以如泣如诉的吟唱,把挣扎于水火的下层人民的悲惨、无助、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所抒发的心灵创痛捉人魂魄,令人震撼。

关于这部作品,有个著名故事: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专门为托尔斯泰开了场音乐会,托尔斯泰聆听了这部作品后,泪流满面地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托尔斯泰为他能听懂音乐很感自豪,并且说:聆听这部作品,是他因他的文学著作而获得的最珍贵的奖赏。

篇二:欣赏 如歌的行板

欣赏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如歌的行板》,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

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用轻柔暗淡的声音、徐缓的速度,表现忧伤与思念故乡的音乐情绪演唱

《夜曲》。

【教材分析】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很多人把它称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演奏时,四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音乐主题,感受乐曲素材的音乐特征并作出分析。

【教学难点】

在音乐作品的学唱体验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清点人数,进行相关安全教育

一、导入:

(播放大家熟悉的俄罗斯音乐,创设意境。)

问题一: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什么风格的音乐?(??)

问题二:那同学们还有哪些会唱的俄罗斯歌曲呢?(请同学们哼唱) 问题三:大家感觉俄罗斯音乐有什么特点呢?(充满意、深情、宁静、忧伤??)

1877年,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一部音乐作品后,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乐曲呢?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让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的乐曲——《如歌的行板》。

二、介绍作曲家:

(播放视频资料,柴科夫斯基以及他的作品剧照)

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是一个善良、忧郁的音乐诗人,被奉为世界级音乐旋律大师,也是浪漫乐派代表之一。他动人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人民,提到俄国音乐家,往往第一个就会想到他,可以说他是俄国民族音乐继承者与西方音乐的汲取发扬者。

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要求同学们重点记住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三、聆听音乐《如歌的行板》并作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

1869年,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在哼唱一支动人的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2、聆听音乐、分析主题: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第一主题,也就是《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曲调,由四二拍与四三拍混合作成,但是过渡却很自然、流畅。(片段1)

问题一:同学们,这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觉?

(旋律委婉,给人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十分压抑。)

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

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

乐曲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二主题,由两段旋律构成。(片段2)

问题二:同学们,从这两段旋律中,你感受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特别注意大提琴的固定音型,制造了怎样的气氛?

(前一段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什么;后一段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出来。)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片段3)

3、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讨论此曲的音乐特征和给大家心灵上的震撼。

作品色彩忧郁、朦胧、暗淡,旋律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似诉说、似哭泣、似叹息。这首《如歌的行板》,以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传达了沙俄时代专制统治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这就是让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并说:“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的原因。

4、重点聆听第一主题音乐并学唱:

四、了解室内乐及其相关音乐知识:

室内乐原指在客厅、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以区别宗教音乐及交响、歌剧、舞剧音乐。

现在的室内乐,是指各种器乐重奏曲及声乐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内乐作品中,弦乐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个声部组成。

四、欣赏本课歌曲《夜曲》,并进行模唱。

刚才大家演唱了部分俄罗斯民歌,那你们听过这首歌曲吗?

(播放歌曲《夜曲》)

大家觉得熟悉吗?对,这就是用《如歌的行板》第一主题音乐再填上歌词而

成。

《夜曲》有很多填词,大多数表现伤感的爱情内容。课本中的填词着重表现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歌词的前半部分意在写景,以铺垫压抑、凄凉的气氛;歌词的后半部分是主题所在,即:游子孤独地流落异乡,落叶归根的强烈思绪促使他产生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夜曲》的旋律源自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4/4、5/4拍,降B大调,速度徐缓。

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下,好吗?

(同学们先跟音乐模唱,后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六、总结

《如歌的行板》旋律深沉、婉转、凄美,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无可奈何,一首音乐能让我们感受如此深刻,带给我们这么多震撼,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篇三: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

痖弦

温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点点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经经看一名女子走过之必要

君非海明威此一起码认识之必要

欧战,雨,加农炮,天气与红十字会之必要 散步之必要

溜狗之必要

薄荷茶之必要

每晚七点钟自证券交易所彼端

草一般飘起来的谣言之必要。旋转玻璃门

之必要。盘尼西林之必要。暗杀之必要。晚报之必要。 穿法兰绒长裤之必要。马票之必要

姑母继承遗产之必要

阳台、海、微笑之必要

懒洋洋之必要

而既被目为一条河总得继续流下去

世界老这样总这样:——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

罂粟在罂粟的田里

(1964年)


如歌的行板》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68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如歌的行板
相关文章
  •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赏析集合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赏析谈到俄罗斯音乐,就不能不谈到柴科夫斯基;谈到柴科夫斯基,就不能不谈到《如歌的行板》。《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取材于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