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茶有关的故事
本文收集了历代和茶有关的历史文人故事,按照朝代顺序依次讲述。以后若有更新典故依旧收集于本文。
目前收集到的故事有:[西汉]飞燕啼梦、[三国]孙皓赐茶代酒、[晋]王濛"水厄"、[晋]道开饮茶苏、[北魏]王肃"酪奴、[唐]陆羽鉴水、[唐]吃茶去、[唐]李德裕与惠山泉、[唐]苦口师、
[宋]王安石验水、[宋]苏东坡梦泉、[宋]谦师得茶三昧、[宋]茶得官、[宋]清照角茶、[元]云林绝俗、[元]铁崖梦茶、[明]太祖斩婿、[明]竹符调水、[清]板桥茶缘、[清]高宗洗水。
1、[西汉]飞燕啼梦
据《赵飞燕别传》记载,汉成帝驾崩后,皇后悲悲戚戚,思缕不绝。
一天,皇后在梦中惊哭不止,宫女慌忙进去问安,将皇后叫醒,问她为什么如此伤心,皇后醒过神来后,对待女讲了梦中的情形:
皇后在梦中见到皇上,皇上赐坐,并命人进茶。正在此时,左右大臣纷纷上前,奏道"此人以前对皇上侍候不周,没有资格喝这杯茶。"皇后面对此情此景,不觉伤心倍至,号淘大哭。
2、[三国]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3、[晋]王濛"水厄"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事见《世说新语》:"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4、[晋]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姓孟,晋代人。好隐栖,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后入广东罗浮山百余岁而卒。
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和紫苏调剂的饮料。
5、[北魏]王肃"酪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载: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今江苏南京)投奔魏国(今山西大同,是其国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
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他则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茗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6、[唐]陆羽鉴水
茶圣陆羽不仅在茶的历史、生产和鉴赏上有独特的功夫,而且,对于烹茶用水也十分讲究,对水的品鉴十分精到。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鉴水的一段故事。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操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7、[唐]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8、[唐]李德裕与惠山泉
李德裕,是唐武宗时的宰相,他善于鉴水别泉。
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记述:
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说口(注今江苏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及,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便暗地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老僧处请他品鉴,找出惠泉水来,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9、[唐]苦口师
苦口师是茶的别名。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10、[宋]王安石验水
宋代王安石,年老后患有痰火之症,服用许多药,总是不见好转。后来,太医建议他饮用阳羡茶试一试,并叮嘱要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于是,王安石便托苏东坡返回家乡时,顺便带上一瓮来。
不久,苏东坡亲自把水送到王安石府上。王安石即命仆人抬进书房,亲自开封,又命书僮煮汤泡茶。
候汤如蟹眼,沸声似松风。王安石将阳羡茶一撮,注水满盏,并晌,茶色乃显。王安石问:"此水何来?",东坡答曰:"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吗?"东坡回道:"正是"。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借名中峡?"
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被一路秀丽的三峡风光所吸引,船到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到上游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太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告诉东坡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据《水经注》载,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显,故知是下峡"。东坡大为折服,赶紧离席谢罪。
此事载于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
11、[宋]苏东坡梦泉
苏东坡在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时,与诗益道潜(号参寥子)友情非常深厚。两人最喜欢品茶论诗。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补贬,谪居黄州。有一天,东坡梦见参寥子携诗来访,两人唱和甚欢,参寥子有不少好诗。但东坡一觉醒来,只记得其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东坡问:"火可以说新,但泉为什么也能称新呢?"参寥子回答说:"因为民间清明节有淘井的习俗,井淘过了,泉就是新的"。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此时,参寥子卜居孤山的智果精舍。东坡在寒食节那天去拜访他,只见智果精舍下有一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是刚刚凿石而得到的。泉水清澈甘冽,参寥子便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此情此景,不由得使苏东坡又想起了九年前的梦境及诗句。感慨之下,苏东坡作了一首《参廖泉铭》铭文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
皆我四大,滋相所濡。
伴哉参寥,弹指八极。
退守斯泉,一谦四益。
予晚闻道,梦幻是身。
真即是梦,梦却是真。
石泉槐火,九年而信。
夫求何信,实弊汝神。
12、[宋]谦师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到北山,为苏东坡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记述此事,诗的名称是《送南屏谦师》,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
会使老谦名不朽。
谦师治茶,有独特之处,但他自己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他的茶艺在宋代很有名气,不少诗人对此加以赞誉,如北宋的史学家刘攽有诗句曰:"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来,人们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
13、[宋]茶得官
北宋徽宗时期,宫廷里的斗茶活动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为了满足帝皇大臣们的欲望,贡茶的征收名目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新奇"。
据《苕溪渔隐丛话》等记载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郑可简即因此而受到宠幸,官升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来发现了一种叫做"朱草"的名茶,郑可简便将"朱草"拿来,让自己的儿子待问去进贡。于是,他的儿子待问也果然因贡茶有功而得了官职。当时有人讥讽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郑可简等儿子荣归故里时,便大办宴席,热闹非凡,在宴会期间,郑可简得意地说"一门侥幸"。此时他的侄子千里,因为"朱草"被夺正愤愤不平,立即对上一句"千里埋怨"。
14、[宋]清照角茶
篇二:中国的茶文化与汉字
中国的茶文化与汉字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茶叶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饮茶不仅有健身、治疗疾病的功效,又富欣赏情趣,还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群体的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在唐代就已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因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茶叶的固有品质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意一个字“品”字,“品茶”不仅可以鉴别茶的优劣,而且带有神思假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个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三条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有建筑物、园林、摆设的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的环境。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搭设茶室,泡上一壶好茶,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总之,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应射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一位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中国人回答说:“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者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到中华文明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垢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饮茶好处和神奇的汉字。如果你来到我们中国一定要喝一下我们中国的茶,和看一下古时候的汉字形状是什么样的。
篇三:与茶文化有关的诗句
宋代苏轼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与茶有关》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658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