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误会(小小说)
小小说
误会
●王生平
金花来到市内某菜市场买菜,一连几天没有出门了,她决定今天多买些菜拿回家储存起来,因为天很快就要落雪了。她的脚步在一猪肉摊前停了下来,脚跟还没有站稳,奄忽听到有人在叫她:“金花,金花,快过来!”
她抬头一看,是平素里跟自己玩得比较来的腊月姐。金花今天心情不爽,没有搭理她,低头精心挑选了一块猪肉,示意老板下刀称秤。
“金花,金花……”腊月边叫,边手里握着把雪亮的剁肉刀朝金花这边赶来,步履匆匆。
一看腊月姐这驾势,金花被吓得魂不附体,她忙扔下刚称好的猪肉,撒腿就跑……
“站住,别跑呀!”腊月紧追其后,大声地喊道。
金花边跑边在心里想:今天上午,她那口子同我那口子打架,我那口子打破了她那口子的头,是不是腊月姐见我顿起歹意,她要挥刀拿我来煞气啊!金花越想越害怕,马不停蹄地奋力朝前跑,腊月也好像疯了,在她身后穷追不舍。
有人掏出手机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金花实在是跑不动了,她停下脚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一回首,见腊月姐也上气不接下气地追赶了上来,她吓得差点背过气……完了完了,这下我算死定了!
正在金花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110处警车及时赶到。
车上跳下来两名警察。一名警察健步如飞地冲到腊月的跟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腊月手里的刀;另一名警察一阵风似地将她
的两手反剪过来,只听到咔嚓一声响,腊月的双手被戴上了一副冰冷的“银镯”。
金花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胸口,真是好险啊!
“干什么,干什么,你们干什么?!放开我,快放开我啊!”腊月大声朝警察喊道:“我的腿,我的猪腿掉到地上了!”
警察弯腰拾起地上的猪腿,将它扔进了警车内。金花也被警察叫上了警车。
到了派出所,警察问金花:“她为什么追杀你?”
金花如堕云里雾中,满脸的茫然和沮丧,答道:“可能是因为今天上午我老公同她老公下棋发生争执,继而动起手来……我老公打破了她老公的头,她老公挠破了我老公的脸……”
“哈哈哈……”腊月放声地大笑起来,眼泪都笑出来了。
“犯罪嫌疑人,不许笑!”警察厉声喝道。
“难怪她不要命地跑,跑得比兔子还要快……”腊月顿了一会儿,又道:“我哪里是在追杀她……警察同志,我是个卖猪肉的,只敢杀猪,不,杀猪都没有我的份,有屠夫,我只能是卖猪肉,我哪有胆量敢杀人啊!”
“那你手里握着把刀想干啥?!”警察大声问道,语气比刚才缓和了些。
腊月说:“两个大男人打架犯不着我们女人掺和进去啊,更不值得我冒天下之大韪挥刀杀人呀!你们误会了,我追赶金花是想送给她一只猪腿。嗨,都怪我一时性急,忘记放下手里的剁刀,这才……”
听她这么一说,警察和金花都被她的莽撞冒失行为给逗乐,原来这是一场误会。
篇二:小小说的写作指导 (3000字)
小小说的特点与写作
【训练要求】
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特点,重点理解小小说在章法方面的特殊要求,用来指导写作实践,并提高文学鉴赏的自觉性。
【知识导引】
一 小小说的一般特点
“小小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从字数方面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短篇小说里篇幅短小的,一般不超过2000字;宽泛一点说,在两三千字。二是更“小”的,千字左右,甚至数百字。从内容和写法方面看,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化,不拘一格。但是,因为它“小”,受到的限制就更多一些。总其大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条。
1.小小说也是“小说”,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人们通常认为,小说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人物、环境和结构(含情节)──可参见《文学读本》下册里的“现代小说鉴赏常识”。小小说也有人物、环境和结构,我们回想一下初中语文课上学过的有关课文,就不难理解了。
2.小小说因其“小”,基本要素的展示往往呈现出具体而微的特色。出场的人物少,主要人物更少;一般不作细致的环境描写,鲜用或不用工笔勾画,多用白描、速写式的勾勒;情节集中,头绪不能太多,章法与结构方面有特殊要求。
二 小小说的章法
“章法”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这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方面,直接决定着作品的结构特点。一篇小小说的章法,乃是完整的艺术构思的产物,既受这种小说门类的制约,也体现具体作品特殊的特色,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这里,我们先谈谈小小说章法方面的共性。
1.情节要特点集中。经常立足于一两个“细节”向外发展,构成整篇作品的故事脉络,剖开社会与人生的一个横断面,集中展现人物的矛盾纠葛、生活状态。
2.线索要特别清晰。时间跨度不宜过大,也不宜作频繁的时空转换,几乎不用“复线”形式。 请看下面这篇例文,是作家韩晓征在她读高中一年级时的习作。
鹅黄的窗纱韩晓征
我转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分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这也难怪──重点学校,当然注重学习了。我很努力,加上基础好,期中语文考试,拿了98分,名列全班第二。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着快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的,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可是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本来我还想说,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好,可我觉得,等会儿突然拿给她,会更让她高兴。
“行啊,”她说,又一笑,“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楼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门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高的黄颜色呀!是你自己挑的吧?”
“嗯,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儿哪。看看那窗妙,又看着她,我不禁拉着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家里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长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旋馆,可电梯又坏了。不得不一层一层地爬。他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的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还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撞上??我呆呆地站着。
一会儿,我好像记起了什么,从包里掏出我的《期末语文复习要点》,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我一层一层地往下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觉得楼梯一层一曾地旋转着。冲出楼门,我顺着来路拼命地跑起来。很远了,也累了,我喘着气,忍不住回过头──
她家的窗子也变得很小了,可我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那鹅黄色窗纱旁边,一个女孩子苍白的面孔,一张也许收起了笑容的面孔。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眼泪,只是为我自己流的么?
(选自《儿童文学》1985年第2期)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小小说。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正面描述的时间、空间跨度不大──放学后“我”陪同桌回家,重点是写在“她”家门口发生的事情,其他大都算作铺垫和补充。主要的细节是一个,即“钥匙”的“失”而复现,全篇故事就建立在这个细节的基础之上,围绕它形成完整的情节框架,线索是非常清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变化,“我”与“她”交往中──真诚互助与虚伪期骗的冲突逐渐浮出水面,猛烈撞击,涌起高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小说在章法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
篇三: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5)
小小说名作、佳作阅读与欣赏(5)
(1) 袁炳发 《 身后的人 》
(2) 司玉笙 《书法家》
(3) 罗伟章 《独腿人生》
(4) 申永霞 《弧状人生》
(5) 姜泽华 《最后一颗子弹》
(6) 安 勇 《五一是几号?》
(7) 凌鼎年 《剃头阿六》
(8) 侯德云 《二姑给过咱一袋面》
(9) 白小易 《客厅里的爆炸》
(10)滕 刚 《预感》
(11)安 勇 《光头》
(12)邵宝健 《永远的门》
(13)刘国芳 《黑蝴蝶》
(14)刘国芳 《风铃》
(15)王奎山 《别情》
(16)孙方友 《女票》
(17)蔡 楠 《行走在岸上的鱼》
(18)沈 宏 《走出沙漠》
(19)宗利华 《广陵散》
(20)陈永林 《广陵散》
1、袁炳发《身后的人》
最近,将军总感到他的身后有个人站着,待他回头看时,这个人又无影无踪了。有这种感觉,是在将军离休以后。离休后的将军,在家侍花养鸟,闲下来时,就爱在逝去的往事中徜徉。将军喜欢仰靠在软椅上,闭目回想那些往事。将军想得最多的是他年轻时的事。那时的人,活得特坦诚,坦诚得就如一道简单的加减法—打仗+胜利=解放全中国。一想到打仗,将军的脑子里就闪现出千军万马,就听到了枪声和战场上的拼杀声。将军兴奋起来,忽地从软椅上站起,口中喊:“班长!”喊声未落,蓦地将军就又感到身后有个人站着;将军就急转身看,那个人又无影无踪了。将军骂:真他娘的怪!将军就又坐在软椅上。将军想起一件事。那时,将军还不是将军,将军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土。
一次,在执行任务中,遭到敌人的追捕。是苇子沟的张妈和她的儿子,把他掩藏在茅屋中的假间壁墙里,才免遭一难。他虽然免遭一难,但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带走了。当时由于任务紧急,他未及等到张妈的儿子是死是活的消息,就匆忙赶回部队。全国解放后,将军给苇子沟的当地政府去信查询过张妈家的消息。政府给将军的回函是:查无此人。因此,将军现在也无法知道张妈和她的儿子是否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想到这儿,将军哭了。哭时,将军就又感到那个人又站在了他的身后。这次,将军没有转身去看。将军坐在那儿,手抵额头一阵沉思。
翌日,将军从银行取出自己几万元的存款,寄给了苇子沟政府的民政部门。
将军在汇款单附言栏内写道:“我忘不了在战争年代,那些在我们身后的人,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的牺牲。
2、司玉笙《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赏析(刘继鹏):
《“书法家”》不到180字,只抓住一个特定的场景,描述了人物的几句对话,几个神态、动作,就刻画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确实是微型小说的佳作。 小说虽极短,构思却十分巧妙。故事开头就把高局长放在特定的场合“书法比赛会上”,给人以他是一个书法爱好者的感觉。他“笑眯眯”地提笔,“沉吟片刻”,“轻抖手腕”,欣然题词,俨然是书法里手。不料那“劲秀”的两字竟是“同意”,出人意外,顿起波澜。人群里“啧啧的惊叹”,是曲意的奉承。文章至此本来已具有很强的讽刺性了,但作者却以“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逼出高局长的天机泄露——“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使对人物的刻画和讽刺揭露更深入一步:此位局长不仅仅是不懂装懂附庸风雅,而且是一个只会写“同意”的典型官僚。
小说虽然只写了一件小事,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它不仅刻画了高局长那样的典型人物,而且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趋炎附势、奉承拍马。高局长一来,“人们”就“围住”了他,“请”他留字,“写什么都行”。高局长写出与书法根本沾不上边的“同意”二字,“人群里”竟然“发出啧啧的惊叹声”。在这样的“人群里”,高局长自然就感觉良好,无所顾忌了。这样的官僚和这样的“人群”,真是“唇齿相依”、互为因果。这不正是现实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吗?
小说的文字十分简洁,但却很准确传神。如写人们的“围住”、“请”、“得心应手”、“啧啧”惊叹,写局长的“笑眯眯”、“歪着头”、“沉吟”、“轻抖手腕”,字的“劲秀”、“跳”等等,都能够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神态、心理、思想品性,又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是十分成功的。
这篇微型小说,在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对我们的写作教学和学习写作都有借鉴意义,值得好好揣摩品味。
3、罗伟章《独腿人生》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离约定
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2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得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簿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我问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是孬种。”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4、申永霞《弧状人生》
汤红美是个很有点意思的主妇。
她曾经是我的房东。当我随房屋中介者刚踏进她家的房门时,便听到她很鼓舞人心的笑声。哈哈哈哈,四节拍的。
很可能是因为她自己耳背,所以也怀疑别人耳朵不太好使。这就使得她先生跟她说话须像吵架一样,轮到真正吵架时便没有了内容,一来二去,烦恼也就没有了。
她先生比她大了十岁,她的儿子又比她小了三十岁。她在他们一大一小中间,爱他们,也被他们爱。久了,她活得似乎比先生幸福些,比儿子还霸道些。
我见到她时,正是她发胖的时候。平白无故的日子,突然一天比一天胖起来,这真让她不开心并烦恼了。说实话她是不应该再胖的了,因为她的胸脯与腰已像馒头一样炸开了。幸而她的身材不太高,所以只显得可爱,倒并不可怕。有一段时间,我很奇怪她形体的变化竟一点也没损伤她面容的姣美,甚至有一段时间当她胖得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她仍然是一张瓜子脸,面色光洁,五官秀美,笑容颇像一个二十岁女孩那样童叟无欺。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得很。
论起她的婚姻,也是令人奇怪的地方。她嫁给她丈夫老K的代价是被她家人真心诚意地逐出了家门。她说我到底喜欢他什么呀,我喜欢他的耳朵,我那时一见到他耳朵就想笑,笑得截不住。
我正听着听着,她说着说着笑起来。哈哈哈哈,仍是四节拍的。
知道了她的往事,从此我就很刻意地重视她先生的那双耳朵。一次两次,终于还是失望了。我不知道它怎么会吸引了汤红美,照现在看汤红美年轻时确乎是一个很美丽的人。比起她,我觉得即便老K长了一双金耳朵也会显得自愧弗如。
然而,汤红美很爱她的先生。她叫她的先生老K。老K。老K。她常常用大大的声,很随意地喊;下了班换上拖鞋走在屋子的长廊中扭着胖胖的腰很妩媚地喊;有几次,夜里我也能听到她在卧室里很激动地喊老K的名字。
老K会说,嘘,嘘,小声点。
老K是皮鞋厂的一名工人。皮鞋的式样老得惊人,任何一只穿在脚上都能吓人一跳,工厂的效益与工人的工资可想而知。有几次每到月底发工资时,我便看到老K抱着几双皮鞋愁眉苦脸地回来了,老K的同事抱回皮鞋常常被老婆骂得要命,老K的命运真比他们好多了。汤红美一见到他抱皮鞋回来就笑。哈哈哈哈,四节拍一落,让老K心里真是惭愧极了,踏实极了。
有一段日子,老K迷惘得很,全家人指望汤红美一个人拿工资——怎么办啊
但汤红美不这么想,并且她也不给时间让老K想。她整天充实极了,天天早晨要吃油炒饭,油炒饭炒好了,就亮起嗓门儿喊:老K。老K。小苗。小苗。叫嚷之中,先生老K和儿子小苗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吃了饭,然后三口人一块儿抹嘴出门了。老K的自卑全没了,汤红美的一叫一喊使他的上班像儿子上学一样,充满了一种神圣而又严肃的责任。
有时候,老K感慨地想,没有了汤红美,或者换了另外一个汤红美,他的一切将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有一次,汤红美坐下来认真地让我帮她分析长胖的原因。
来来去去,列了以下两个理由。
1.吃肉多;2.睡觉多。
此时汤红美才悄悄叹一口气,说,没办法,累呀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汤红美在单位干的不是轻松活儿。她在机械厂上班,以前靠的是智力,工作轻松,但拿钱不多;后来她就要求换了岗位,加入了搬运工的行列。逢到机器出厂、材料进厂都是她最忙累的时候。
末了汤红美表功一样说,看,工资一下长了两百多。日子如果这样过,除了汤红美偶尔为胖烦恼以外,倒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这个家庭后来却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
一次在搬运过程中,一个工人一失手碰落了摆放的机器,噼里啪啦一堆沉重的铁物砸落下来,汤红美是伤势最重的一个,她被人抬出来时双腿已是面目全非。
在漫长的医疗过程中,汤红美又向人学会了机织毛衣。
初春的阳光常常照在汤红美的脊背上,一边的机器“吱吱”作响,粉红色的线团在她身边跳跃出各种各样的弧线,仿佛在给她从此沉寂的一生唱着赞歌。
这时候,老K就会走过来,默默望着她,说:
汤红美。
5、姜泽华《最后一颗子弹》
万排副是华东野战军的一名优秀侦察员。他善游击,长奔袭,枪法奇准。曾多次出生入死,屡建奇勋,留下许多神奇的传说。而最为惊心动魄的,还是他在一九五〇年和土匪的那次遭遇战。
那次,万排副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夜半归来时,在野外一处狭窄的谷地和一股敌视新政权的土匪突然遭遇。因地形极为不利,万排副边打边撤,退到山坡上的一座古庙里。土匪们从四面围了上来,万排副沉着应战,弹无虚发。到最后还剩三名土匪时,万排副手中的匣子枪突然哑了......
他没子弹了,捉活的!三名土匪狂叫着扑上来冲进古庙。三支枪同时对准了万排副。万排副毫不犹豫地把手中枪指向中间那个好象是头目的土匪。
你没子弹了,一支空枪吓唬谁?把枪放下!土匪喊道。你猜错了,万排副道。我的枪还有最后一颗子弹,本来是留给我自己的,这是我多年的习惯。我老万是什么人,能让你们这帮王八蛋作贱?
老万?他就是那个万排副?三个土匪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
《打针(小小说》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43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