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 正文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

2017-02-20 06:28:15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汇总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 (He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

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 (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8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授奖

1917年 未授奖

1918年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 未授奖

1920年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索迪 (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授奖

1925年理查德·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维兰德 (Hei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

1930年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授奖

1934年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

性元素

1936年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保罗·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布泰南特 (Adolf Butenandt,1903—1955)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授奖

1941年 未授奖

1942年 未授奖

1943年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奥托·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詹姆斯·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 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1951年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

锔、锫、锎等

1952年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桑格 (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开尔文 (Melvin Calvin,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约翰·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马克斯·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篇二: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 (Jacobus He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 (He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

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 (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8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授奖

1917年 未授奖

1918年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 未授奖

1920年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索迪 (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授奖

1925年理查德·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海因里希·维兰德 (Hei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

1930年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授奖

1934年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

性元素

1936年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保罗·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布泰南特 (Adolf Butenandt,1903—1955)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授奖

1941年 未授奖

1942年 未授奖

1943年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奥托·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詹姆斯·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 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1951年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

锔、锫、锎等

1952年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桑格 (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开尔文 (Melvin Calvin,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约翰·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马克斯·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篇三: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

蔡蘊明譯

蔡蘊明譯自諾貝爾化獎委員會公佈給大眾的新聞稿: http://www.nobel.se/chemistry/laureates/2002/public.html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至以下網頁點選: http://www.nobel.se/chemistry/laureates/2002/press.html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由三位學者所共享,他們的研究涵蓋了兩個重要領域:質譜與核磁共振。這三位得獎者是美國Virginia Commonwealth 大學的John B. Fenn,日本島津 (Shimadzu) 公司年僅四十三歲的研發工程師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以及瑞士理工學院的Kurt Wüthrich,前二者所專精的是質譜方面的研究,而後者是由於在核磁共振方面的研究而得獎。他們最主要的貢獻,是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巨大的生化分子之結構問題,他們的成就代表了一個革命性的突破,使得“化學生物”(chemical biology)成為現今的“大科學”(big science)。化學家們現在已經可以快而準確的鑑定一個試樣中含有的蛋白質為何物,他們也能夠繪出蛋白質分子在溶液中的三度空間圖像,也就是說,化學家已有能力“看到”蛋白質並瞭解它們在細胞中如何的作用。

生化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

為什麼要研究生化的高分子

所有的生物體 ─ 細菌,植物及動物 ─ 都含有相同型態的大分子或高分子,而這些分子與我們所謂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在細胞中所發生的現象是由核酸(例如DNA)來控制的,我們可稱之為細胞的“導演”,而各種蛋白質則是細胞的“主角”。每一個蛋白質都具有一種功能,並可隨著環境而變化。例如血紅素將氧氣輸送到人體內的各各細胞。

個別蛋白質的研究並非一項新的研究領域,然而蛋白體學(proteomics),也就是研究不同的蛋白質如何相互的聯合以及合併與其它的物質在細胞中共同運作,卻是一個在過去數年間極速成長的新興領域。隨著一個個生物體的基因之定序完成,以及相關的尖端研究不斷向前挺進,新的問題亦隨之而產生:人類約三萬個左右的基因,其密碼是如何的對映到千百來種不同的蛋白質?如果一個基因損傷或缺少了,會發生什麼狀況?像阿茲海默症或狂牛症是如何發生的?上述的新化學領域是否可運用到更快速的診斷出以及醫治好這些威脅到人類的疾病?

要想解決類似這樣的問題,化學家不斷的追求有關蛋白質的更多知識,以及瞭解它們如何相互聯合或與其它的分子聯合而在細胞中運作,這是因為它們的結合將會影響其結構,而在蛋白質結構上一點點的變化,就會對其功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因此下一步就是要掌握其活動狀況: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那一瞬間,蛋白質分子是何長相?尤其是在那決定性的一刻又如何?若想要瞭解,那我們就必須擁有“目睹”的能力。

質譜 ─ 一個鑑定分子的方法

質譜現在能讓我們利用分子的質量快速的鑑定出一個試樣中的化合物結構,這項技術早就被化學家運用在小型與中型的分子鑑定工作上,這項工具靈敏到能探察非常少量的分子。例如在吸毒以及藥物濫用的檢查,食品的控管以及環境的檢測等方面,質譜的運用在現今已是如例行公事般的尋常。

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頁,質譜就已奠下了基礎,在1912年,湯木森(Joseph J. Thompson)就報告了第一例的小分子結構分析。好幾個二十世紀的諾貝爾獎工作就是直接倚賴質譜分析,例如Harold Urey發現氘(1934年諾貝爾獎),以及“碳足球“富勒烯(fullerenes又稱碳六十)的發現,導致Robert Curl,Harold Kroto與Richard Smalley得到1996年的諾貝爾獎。

當然將質譜運用在高分子上的目標早就吸引了許多的科學家,在1970年代已經能成功的將高分子轉化成氣相的離子,稱為脫附技術(desorption technology),這成為過去二十年間在此領域中革命性進展之基礎。

雖然與其它的小分子比較,高分子的確很大,但實際上一個單一的高分子仍然是極為渺小的,例如血紅素的一個分子的質量只不過是10?19克左右,那麼要如何量度這麼小的質量呢?關鍵就在於如何讓蛋白質分子相互分開,並形成一片可自由飛翔,並且攜帶電荷的蛋白質離子雲霧,緊接著量度這些離子質量(因之而能鑑定蛋白質)的常用方法,就是在一個真空室中將它們加速,然後量度其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 TOF),它們達到目的地的先後與其質量以及電荷有關,越輕而且電荷越高者,越快抵達。

現今有兩種做法能使得蛋白質轉變為氣態離子而不會改變其結構與形體,這兩種方法背後的發明者就是今年共享一半諾貝爾獎的兩位學者。其中由John B. Fenn所發展的方法是運用一個很強的電場將試樣噴灑出去(稱為電灑法),而產生一個個帶電荷並能自由飛翔的離子。另一種方式是運用一個強烈的雷射脈衝,在適當的條件下(視能量,與試樣的結構和化學環境而定)運作,試樣可接受雷射脈衝的能量而被釋放成為自由的離子,頭一個展示這種“輕雷射脫附”(soft laser desorption)現象可運用在蛋白質這種大分子的人就是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

Fenn的貢獻 ─ 透過噴灑的飛翔

在1988年John B. Fenn發表了兩篇後來被視為突破性的質譜論文,那是有關電灑高分子的研究。在第一篇論文中,他研究具有未知質量的聚乙二醇

(polyethylene glycol)的質譜,發現可以運用他的方法處理具有高分子質量及高電荷的大分子。他的第二篇論文顯示這個方法亦可運用在中等大小的蛋白質上。離子的釋出是藉由一個電場將試樣噴灑出去,形成許多帶電荷的水滴,當水滴中的水蒸發之後就剩下了帶電而且可自由翱翔的赤裸裸蛋白質分子,這個方法被稱為電灑游離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當這些分子具有很高的電荷時,質量/電荷的比值就會小到可用普通的質譜儀來分析。另一個好處就是相同的分子可能攜帶不同的電荷,因此會得到一系列的訊號,雖然這個現象使得圖譜變得複雜,甚至對早先的研究者造成困擾,但這也產生了更多的資訊,使得鑑定的工作變得較容易。

田中耕一的貢獻 ─ 透過轟擊的翱翔

在同時,於世界的另一端也正進行著另一份精采的工作,在日本東京的島津儀器公司,有一位年輕的日本工程師田中耕一,發表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技術來解決那最重要的第一步。在1987年的一項學術會議中(並於一年後發表論文),田中耕一展示蛋白質分子可藉由輕雷射脫附(soft laser desorption,SLD)的技術而游離。有別於電灑法,一個處於固相或粘稠的液相狀態的試樣以一束雷射脈衝撞擊,試樣接受能量之後被炸成許多小塊塊,然後分子相互分離,釋出自由翱翔的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912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相关文章
  •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访谈

    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汇总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