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风格豪迈的诗句 正文

风格豪迈的诗句

2017-01-27 14:08:47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

作者:赵丹 时间:2010/7/8 13:29: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李清照 诗歌风格 形成原因

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爱憎分明,风格豪迈道劲,颇有大丈夫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本文将详细论述李清照的诗歌风格,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其诗词风格的相互影响。

文翰寓品格,诗章见性灵。李清照是一位真正用心、用情写作的诗人。她的诗作虽大多散佚,现在能收集到的不过十余首,但却皆属上乘之作。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境界较词深广,内容题材也广泛得多,不再拘泥于儿女之情,而是充斥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雄浑沉郁的家国之思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一、豪迈飘逸的诗歌风格

李清照的诗歌风格豪迈遒劲,奇气横溢,颇有大丈夫气概,善于使事用典,借古讽今,想象丰富,语意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李清照的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而诗则大都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整体风格与词不同。

《乌江》(也作《夏日绝句》)是李清照的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全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时要顶天立地做人中豪杰,死后也做鬼中英雄。全诗气魄宏大,感情深沉,用项羽的不肯南渡对比偷安~隅的南宋君臣,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假若人们是初读此诗,谁又能相信这会是出自一位经常咏叹“绿肥红瘦”、“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弱女子之手。《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此诗通过赞美嵇康,严厉地抨击了那些卖国求荣、厚颜无耻地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笔力强劲,震撼人心。《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诗是绍兴五年李清照在金华时所作。气象宏伟,感喟深沉。作者面对胜迹发出兴亡之叹,和一般的题咏诗不同,她把大好河山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以雄峻的笔势,极写了八咏楼的江河横流、旷野无边的景色,气魄卜分宏大。而一个“愁”字又把读者的心思从眼前壮丽的景色带到现实中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如此大好河山竞忍心拱手让与敌人,不禁使人万分愤慨。这几首诗中的雄浑豪迈之气已超越一般男子之所作,其气魄之大,见解之深,思虑之广,已足可俯视巾帼、不让须眉了。

善于使事用典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为了表达她的爱国情感,她偏爱在诗中援引英雄人物的事迹,如《乌江》中的项羽,《咏史》中的嵇康,志在恢复山河的王导与坚决主战的刘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李清照在诗歌中善于用典来表达情感或透彻说理。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中用典二十多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均多借用典故,或明用,或暗用,或正用,或反用。表情贴切,含义深刻。如她为了说明对敌人不可轻信,连举二例“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上半句用了春秋时楚人欲于盟会中袭晋,把甲穿于衣中,使晋人不备的典故,下半句则化用了唐贞元三年,侍中浑城与吐蕃相尚结赞盟于平凉,为吐蕃军所劫事。还有为了劝说二使臣广泛使用当地人才,说道:“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用袁虎、孟尝君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用典十分贴切、得当。

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李清照诗的一个重要特色。她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营造诗境,抒发感想。如《上枢密韩肖胄诗》的第二首七律,便通篇都是作者的想象。“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作者想象宋朝使臣出使金国,经过昔日的国都,必将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反映出北方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土的心情。《晓梦》:“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这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诗歌。诗人描绘出梦中的理想境界,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柬地生活,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一美好世界之中时,梦忽然醒了,看看周围的现实世界,不禁叹道:“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嗟叹之人又何止清照一人,天地悠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理想的难以实现而怆然涕下,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成为人类永恒的悲叹!

二、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清照作为一位久居深闺的贵妇,一介女流竟然能够“做诗以诋士大夫”,其诗作豪迈刚健,奇气横溢,有大丈夫气概,其政治见解也独树一帜,观点新颖深刻,这在当时女诗人中是极少见的,而形成这种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原因。其父李格非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王氏也爱好文学,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的文学造诣日益精深。清照l8岁时嫁给赵明诚,夫妻二人志同道合,伉俪情深。婚后,清照一直协助丈夫收集金石书画,并跟随丈夫仕宦,到过很多地方视野也较一般闺阁贵妇开阔。家庭环境的开明与文学气氛的浓厚给李清照的才华以极大的肯定与保护,在普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虽不是唯一的特例,但却是其中最突出的。她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思想深刻、新颖能发人深省。如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一语道破安史之乱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唐玄宗的“酒肉堆中不知老”,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比张耒“玉环妖血无人扫”的红颜祸水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其次是其独特的性格特点。李清照的身上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力,她对自己的才华十分自信甚至自负。“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学语三十年,缄口不求知。谁遣好奇士,相

逢说项斯”(《分得知字》)。作者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肯定更希望能够在国难当头之时,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封建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是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的,因此她只能感叹“学诗谩有惊人句”。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事实上她一直是活跃地、积极地关注时事,关心朝廷的一举一动,因此才有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才有了《上枢密韩肖胄诗》。李清照性格的又一特点就是刚烈。因为她的刚烈,她可以大胆反抗封建家长,上诗讽刺她的公公赵挺之,这在封建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卷入党争,被革职流放,清照曾上诗给她的公公赵挺之,请求他救助自己的父亲,诗中有“何况人间父子情”这样感人的诗句,但却未能打动赵挺之。而当赵挺之节节高升之时,李清照再次上书,这次却是对这位热衷权势的公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诗中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可谓大胆之极了。清照的刚烈使她对一味妥协求和的南宋朝廷十分不满,写下了一系列充满爱国豪情与深沉无奈的诗句。

第三,是社会原因。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的阴影、亡国的威胁始终笼罩着宋朝廷和黎民百姓.尤其是靖康之难后,江河日下的局势与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山都使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对朝廷的失望都是诗人急于要宣泄出来的,因此,在她的诗中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此类内容。为了避难,清照不得不远离家乡,不断流亡。赵明诚去世后,她孤身一人,流离漂泊,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感都化作一腔悲歌,慷慨激昂地唱出邪浓得化不开的“愁”与“怨”。

三、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

在李清照的创作中其诗作的整体风格与其词作差异较大。她在诗与词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自我。如果说在李清照的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比黄花瘦”、“欲语泪先流”的哀婉女子,那么在她的诗中则充斥着一个激昂豪迈、悼国怀乡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一婉约,一豪放;一细致,一雄浑;一是诗人独抒性灵的心情日记,一为作者参政议政的豪迈文章。如此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于一个弱女子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宋人心目中诗词的不同地位。诗是“载道”、“言志”的工具,而词是“诗馀”,是“小道”,是游戏之作。“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有较多的政治功用,是一种严肃的文体。而词由于兴起于民间,且是教坊歌姬舞伎弹唱所制,所以流于“艳科”,且由于词的特殊形式更便于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李清照的心目中,她是严格区分诗词的功用的,她可以用诗来表达她的政治理想、社会抱负,但她在词中却沉浸在心灵的各种情绪之中,独自品味内心的点点滴滴与离愁别恨。

第二,李清照个人的词学主张。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以便“协律”、“可歌”。由于对词有了多方面的限制,也就缩小了词所能表达的题材范围,可以说,李清照是有意让词成为她抒发情感、伤春悲秋的载体的。

李清照的诗词虽然风格不同,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影响。整体风格为婉约的词作中也不乏气象雄浑之作,而其诗作中也有婉秀灵动的作品,这可以看成是两种风格的渗透。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意境宏大,想象丰富,气势豪迈与易安的其他词不同,倒有些像苏辛派的词作。而其“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化用庄子的《逍遥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飘逸豪放,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有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在她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好用想象与联想,充满浪漫主义的飘逸气质也是其诗的特色之一。在易安的其他词中也有不少风格豪迈的词句,如“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临江仙》)、“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玉楼春》)等。而李清照的诗作也不尽是雄浑豪迈之语,如她的《春残》、《偶成》二诗:“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可谓整篇皆是情语,与词的风格别无二致。

“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这是李清照对自己诗才的肯定,也是对其自身价值的肯定。她用自己的诗作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家国沦亡的悲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她的诗,我们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李清照,一个柔中带刚,自信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才女——李清照。

篇二: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

浅析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

摘 要: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人正宗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使她的诗词也具有了豪放的一面。本文则主要是写李清照诗词婉约风格背后的豪放,文章将从她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爱情的执着与豪放、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和评议施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这一社会环境对其豪放色彩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豪放;女性文化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少见的优秀女性作家,尤其在诗词领域,她巾帼不让须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人称之为“卓越的女作家”、“婉约之宗”。所以自宋代以来,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不乏其人。而评析李清照诗词的艺术风格,更是易安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有王彤的《易安词艺术性探微》、韩慧玲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再论》、樊利军的《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胡峰力的《谈李清照的抒情艺术》等大量作品。作为“婉约之宗”的清照,研究其诗词婉约含蓄性的人自然不少,但其诗词中流露出的豪放也一直不乏有人研究。如在近十几年中,李建国在《论易安词柔中寓刚的艺术表现》中认为“李词貌似婉约,轻盈如水,但温情如火,柔中寓刚,不可以婉约一词以蔽之”。陈在东、阎秀平在《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写到“李词词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清新峻爽’,不可纯以婉约目之”。朱明秋在《技法多姿,姿态百出:论李清照词的魅力》中认为“李清照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技法多姿,姿态百出’,风格变化多端,手法应用娴熟”。而任明刚则一反传统的李词婉约论,在他的《李清照是南渡豪放词家》明确表示,撇开北宋时期不论,李清照就是个“南宋豪放词家”。陈静也撰文论述了李清照与豪放词风的关系,认为从李清照词中可以看到非常显著的豪放风格。

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使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看到了清照诗词中豪放的一面,也带给了我更多的感悟。那么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我想重新认识一下清照诗词中的豪放色彩,并浅析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社会环境对其豪放个性的影响。

一、观其诗词婉约中难掩豪放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

先来看看大家所熟知的两首写物的《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作者首次畅游溪亭时写的一首小令,整首词通过勾勒一幅日暮酒醒的归舟图,把人物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醉”、“兴尽”、“误入”等一连串畅快淋漓的动词,似乎刻画了一位豪放不羁、潇洒风流的少年形象,一股青春的野逸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整首词的风格与其婉约基调有所不同,其中看不出多少含蓄忧郁的感情,而是表现得豪气四射。

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伤春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这首词中作者的感情却是惜春而不伤春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语气坦率又固执,不容置疑,使全词具有了刚健的基调和豪逸的气质,相比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助与迷惘,显得感而不伤,多情又旷达。

再看看她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乍一看,“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萦绕着的是词人悲秋之情,缠绵蕴藉、婉转动人。然而其中还有一句是“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写出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于山水的情感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从而体现出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其豁达豪迈的气势不亚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感情积极真挚,虽然保留了其婉约含蓄的本色,但也富有欢快亮丽的豪放色彩。

(二)爱情的执着与豪放

清照18岁嫁于赵明诚,两个人都才华横益,且志趣相投、相亲相爱,可谓是“夫妇相笃,风雅相深”。所以婚后不久,清照便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词中,清照斜插鲜花,让丈夫看一看比一比,到底是花美还是人美。在封建社会里,讲究“夫为妻纲”,作为妻子,在丈夫面前要温顺乖巧,行为要谨慎得体,仪态要高贵大方,可李清照却做出妩媚之态,风情万种地在丈夫面前撒娇,与花儿争艳。从这一略带顽皮的举动上,我们看到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美的自信,更看到了作为封建大家庭里的少妇之大胆叛逆和豪放情怀。

清照的另一首代表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该词当为清照新婚时赠与丈夫的送别之作。这首词既是典型的婉约之作,又舍弃了婉约词常用的“欲说还休”和“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和羞的表达方式,毫无隐晦、毫不顾忌地把对丈夫真挚、热烈、深沉的爱情和相思表白出来。这样大胆地纵情歌唱爱情,对于在封建社会中饱受歧视和压迫的妇女来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承受一定的压力的。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中指责李清照:“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忌也”,恐怕与此词也不无关系。同时,词在格调上也摆脱了一般婉约词的绮靡和艳丽,显得高洁爽朗,挥洒俊逸。

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悲痛异常,她在《祭赵湖州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深悲。”为了抚平伤痛,再现李赵般美好真挚的爱情,1132年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在理学盛行的时代,“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从一而终”的观念深入人心,可是李清照还是冲破了世俗的偏见,与张汝舟结合了。但婚后不久,李清照就看出了张人品的低劣,她没有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也没有在人前强颜欢笑极力掩饰,而是自暴家丑,亲至官府讼告张汝舟,最后李张之间的婚姻关系虽不复存在,但李清照也“被桎梏而置对”,甚至“居囹圄者九”。这一举动可以说惊世骇俗,让今天的现代女性都自愧不如。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时,已清醒地看到了自己日后的艰难,她在《投内翰綦公崇礼启》中沉痛地写道:“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可她还是决然地与之离婚,可见她的性格何等刚烈,爱憎何等分明,气魄何等雄奇,行为何等激越,虽须眉恐不及也!

(三)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

清照婚后第二年(公元1104年), 由于“党争之祸”,父亲被列为“元祐党人”,一些文学前辈也遭到政治打击,如“苏门四学士”的境遇就使她充满不安。清照献诗向公公求救,不料却遭冷遇。李清照愤而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来表达她对公公的不满。这一举措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和伦理道德是公然相背的,表现了身为人媳的李清照

独立刚正的性格。此时的清照不像一个闺中妇人,而分明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斗士,全然没有南唐后主李煜那种面对政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有的只是对政治官场人情淡漠的愤恨,对冷酷社会、腐败统治的不满,她将这种情感渗透到诗词的创作当中,气势掩盖了妇女的幽幽闺情,形成一股须眉男子都难以比拟的豪放气概。

清照刚正不阿、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她著名的词学理论文章《词论》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在文中李清照不盲从、不随众,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对一些已成名成家的文坛大师的缺点,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驳。如批评柳屯田“词语尘下”,批评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句读不葺”,还指出晏几道“苦无铺叙”,贺铸“苦少典重”,秦观则“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庭坚“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这些大胆的评价使得男人主宰下的文坛为之震惊,南宋胡仔斥责说:“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从这些激烈的语言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论断让充满了男性霸权思想的男人们多么愤怒,同时也证明了李清照眼光不与囿闺阁,欲与男子争锋的豪放情怀。

(四)评议时政、大胆耿直的爱国情怀

学者普遍认为,在这方面是最能展现出清照诗词中豪放情怀的。1100年,张耒写了一首诗为《读中兴颂碑》,当时广为传颂。《大唐中兴颂》是唐诗人元结所作,内容是歌颂郭子仪勤王,中兴唐朝的功绩。由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刻在祁阳浯溪的石厓上。300年后,张耒见此碑文,写了这首典型的怀古诗。诗人感叹道:”百年废兴增叹慨,当时数子今安在?君不见荒凉浯水弃不收,时有游人打碑卖。”那年李清照仅17岁,写下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无论在诗风和内容方面,都与张耒的大相径庭。她大量引用典故,呈现宋诗的特色;内容上,这首诗不怀古,却是首发表政治议论的讽刺诗。她反驳张耒的论点说:“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她认为歌颂郭子仪之类的英雄,不是要务,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做法应该是探求当初误国的根源,找出负国辱国的奸雄。她又说:著碑铭德真陋哉,逎令神鬼磨山厓。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她推翻一般看法,认为元结的诗不值得刻碑。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没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内心光明正大,不存疑惧而已。乱平的真正原因在天理人心的大势所趋。她见解大胆,敢于冒犯长辈,直言不讳,展现出锋芒毕露的豪放个性。而这首诗也正是清照经历了南渡逃亡所写的,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君王昏庸。北方强敌金人长驱直入。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去,康王赵构仓皇逃命。清照为了躲避战火,也不得不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南渡。一路上她目睹了民不聊生、盗贼四起、战火不断的惨痛现实,一股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油然而生。在此诗中她揭露了统治阶级“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的腐败生活,借用唐朝“安史之乱”的史实,告诫统治者要任用“贤相”、“良将”来抵御外侮。她甚至大声疾呼:“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否则就会重蹈唐朝覆辙。可见这首诗不但气势豪放,而且勇于针砭时事、干预现实,足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南渡之初,她就曾写诗表达自己主战的爱国思想。她说: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直刺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更是把矛头直指南宋最高统治者赵构。她耿直傲岸的个性可见一斑。而她的那首《夏日绝句》更是震撼人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深刻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此等豪壮的志向,令七尺男儿也不禁汗颜。加上她的另一首《咏史》:两汉本相继,新市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作者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两汉之际王莽篡政的历史回顾,来斥责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政权,借“新市如赘疣”的历史来咒骂金人操纵下的“大楚”傀儡政权。借烈士嵇康来呼唤人间真正的刚正之气,透露了内心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尊严。清照的这些诗语言铿锵有力,锋芒毕露,一般男子都难以咏唱,而李清照,一个弱不禁风、

坎坷漂泊、沧桑憔悴的女子,却用简略的字句,把内心对腐败统治的愤恨和炽热的爱国情感表现得如此坚定执着,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这些作品一改她以往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风格,异笔突运,显露了另一种的气质底蕴:亡国之悲愤、爱国之炽情、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这是一个无辜的妇人处于战乱中最彻骨的抗争,是身处江山瓦解的悲剧时代最悲壮的呼喊,同仇敌忾的愤恨掩盖了个人的离情别绪,语言豪迈奔放,无所顾忌,是其婉约背后豪放风格的全然释放。

而她的那首被学者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渔家傲》更是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豪放的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我三山去。”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和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满风的帆船,然后穿天心出地腑,达到理想的境界。这首词表现出作者阔大豪迈的气度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颇具屈子李白的风格,一扫过去的香阁闺房的脂粉之气,想象丰富,意境开阔。词写的瑰丽雄奇,笔力横绝,是一首难得的豪放之作。而作者更是通过这次对梦境的描绘,隐喻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星河”、“转”和“千帆”、“舞”将乘船人在船上的感觉逼真地传递给读者。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符合诗人梦境的特点,虚实结合,用虚境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与冷酷。结尾处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又是紧接上片乘船渡海的动作和四周海天相接的景象,化用《庄子·逍遥游》里的句子,进一步对风进行烘托描绘,境界更加宏阔。在大鹏高举的时刻,词人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是豪气冲天,一往无前,确实不愧为豪放词。难怪前人黄寥园云:“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梁启超也说其“绝似苏辛派”(《艺蘅馆词选》乙卷)。一个封建官宦家庭出身的女性能有此不凡的志向和抱负,真是“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了。

金人退兵后,因战乱而流落异乡的人都陆续返回家乡,清照也在久病之后准备回乡。在金华逗留观览“八咏楼”时写下了《题八咏楼》一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单看这诗的气势,无法想象是一个流浪中的女子所写的,倒像是一个亟待收复失地的将军或一个忧国伤时的臣子所写的。确实,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身为异客、孤苦伶仃的柔弱妇人,而是一个不含半点脂粉气息,充满豪情的“女英雄”,没有杜甫登楼的触景生情,有的是“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豁达,是“气压江城十四州”的豪迈,言语情感的气魄也不亚于须眉男子,在女性创作领域独树一帜。

二、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对清照诗词中豪放色彩的影响

提起清照诗词中豪放个性的成因,学者们大都认为宽松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来自父母的良好的基因遗传造就了她青春年少的无拘无束,而甜蜜的婚姻生活又成就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豪放,而良好的秉性又赋予了她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性格,战乱逃亡、黑暗的社会现实又使她具有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前辈们从这几个方面已分析是很透彻,我在此也就不敢再赘述了。但我想在北宋词文化高度繁荣的大背景下来浅析一下当时特有的女性文化对清照诗词中豪放色彩的影响。

(一)宋朝的女词人群

宋朝是词作发展的鼎盛时期,究其原因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但宋代却出现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女词人群。像朱淑真、魏夫人、唐婉、蒋祖兴女等,而且还有大量的艺妓词人、民间女词人和宫廷女词人。在《全宋词》收录的1200多位词人中,女性词人有83位,约占7%。这个数目相对男性词人而言,虽然很微小,但若统观整个文学史,自先秦、汉魏六朝至唐代,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作家不过33位,她们所占

的比例更小。所以我们可以说,宋代女词人创作体现了女性文学创作的高潮。而且在高度繁荣的词文化的影响下,这些女词人不再是等闲之辈,而是个个才高八斗;如徐君宝妻作的《满庭芳》(汉上繁华)、刘氏作的《沁园春》(我生不辰)、王清惠作的《满江红》(太液芙蓉)、章丽真作的《春睡起》(吴山秋)、金德淑作的《望江南》(春睡起)等。就连当时的艺妓都不再是单单以貌取悦客人,而是才貌双全,在陶尔夫的《词苑丛谈》中就有记载“妓女时常与一班文人厮混,故能词者十人而七八”。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中云:“姑苏官妓苏名琼,行第九。蔡元长道过苏州,太守召饮,元长闻琼之能词,因命题即席为之。乞韵,以九字,词云:‘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情性风流,良辰美景在西楼,敢劝一卮芳酒。记得南宫高选,弟兄争占鳌头,金炉玉殿瑞烟浮,高占甲科第九。’”可见当时歌妓的词作水平,另外还有长沙歌妓谭意哥的《极相思令》、成都妓赵才卿的《燕归梁》等。所以当时的文人雅士都争相蓄养艺妓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张先到了85岁,还蓄声伎。苏轼曾作诗戏云:“诗人老去鸳鸯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苏轼本人也有不少家妓,而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平时就与苏轼有着密切的联系。宽松的家庭环境不仅使清照能从苏轼的作品中体会到“刚劲”、“宏大”、“纵横”的男性化风格。但我想同样作为女性,那些被苏轼蓄养并受苏轼豪放气节影响的艺妓对清照诗词中豪放个性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正是这些女性词人们掀起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文学的高潮。若宋朝写词的女性只有清照一人或寥寥无几,相信她再有天赋和胆量,最终也只不过能成为一个以抒情为主的闺阁词人。正是有这些女性词人的陪伴才使她大量作词,这种女性与女性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使清照跨越封建的束缚,在婉约中大胆绽放自己的豪放。

(二)特有的女性阅读文化

宋代士人提倡女性阅读,宋代士人在墓志书写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赞誉女性的阅读。许多士人公开提倡女性应该读书,如司马光认为“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刘清之亦云“女子七岁,教以女仪,读《孝经》、《论语》。”郑侠则曰“:若女子者,深闺内闼,无所闻见,可不使知书哉?是则教子之所宜急,莫若女子之为甚。”许多士人对于女性的赞许,已远远超越贞静、承顺的范畴,并将有识见的女性奉为闺阃楷模。如孙觌公然抨击不知事理的妇人,认为“妇人女子,虽以幽闲静专为德,而尸居块然,懵不知事,如土木偶人,则为愚妇”。袁燮则认为“所谓女士者,女子而有贤士之行也,其识高,其虑远,其于义理甚精,而不移于流俗,闺阃楷模于是乎在,岂独惟中馈是供乎?”可见在当时社会中,女性知书达理是士人阶层的普遍期许。正是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宋代有条件读书的家庭,大都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加之宋代雕版印刷广泛使用,出版事业的繁荣,更为宋代女性的阅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阅读的自主选择性又使她们的阅读内容呈现多元化: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词文、音乐、诸子小说、医药数术等。清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她饱读诗书,自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经国济世的理想。但是在男权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闺中女子,这样的理想永远无法实现,李清照就只能把这种豪情寄予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如她的《打马赋》中有这样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齐驱骥逯,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忽见连线之碎。若乃吴江枫落,燕山叶飞,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或闻望久高,脱复庾郎之失;或声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缓缓而归,昂昂而立。鸟道惊驰,蚁封安步。崎岖峻坂,未遇王良;局促盐车,难逢造父。且夫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无恋豆,志在著鞭。止蹄黄叶,何弃金钱。用五十六采之间,行九十一路之内。明以赏罚,核其殿最。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这一段形象生动的文字,哪是在写“打马”,简直是在描写一次大战,而李清照就是这一战的指挥者,她把棋局当成了战场,想象自己在沙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求实现自己杀

篇三:浅论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浅论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摘要: 苏轼现存约四千首,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我们从初高中阶段就已有所了解了。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本文主要从豪放诗词的传统题材﹑豪放诗词重要内容﹑豪放诗词的基本特征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豪放诗词的分析,简单论述一下苏轼的豪放诗词的优美性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悲壮、凄凉、哀婉之情。

关键词: 豪放;题材;旷达;苏轼,哀婉

豪放诗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与此同时,豪放诗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而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 “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豪放诗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苏轼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元丰二年,因在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被以“作诗讪谤朝廷”之罪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词来抒发心中的忧愤,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哲宗元佑年间,高太后临朝,司马光执政,苏轼被召回京,被委任为朝奉朗知登州,后迁为礼部朗中,又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历任知杭州﹑知颍州﹑知扬州﹑知定州。哲宗亲政后,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在遇赦北归的路途中,于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注3]

一﹑豪放词的传统题材——猎捕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在稍早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作者还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在此将此词录出,读者诸君可与后面的几首词作一比较,会发现与他被贬黄州后是有较大区别的。

二、豪放诗词的重要内容——怀古代英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乃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全词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卷起

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英发,英姿焕发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乃描写周瑜儒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神态,且谋略已定,战法早已作了部署,故而,帷幄中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便焚烧殆尽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此五句,乃写词人自己的感慨。其中,故国,指赤壁之战故地。多情应笑我,乃一倒装句,意思是“应笑我自作多情”。华发,头发花白也,华通“花”。人生如梦,借用曹操诗句。这几句乃无奈之感慨也,故最后只好归于“一尊还酹江月”,即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体出现壮年已逝,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淡淡伤怀。

三﹑豪放诗词的基本特征——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定风波》(莫听穿林)一词,表面虽写雨行,实则表现出词人不惧风雨的抗争精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该词表面写风雨,实则有所寓意,风雨应指词人所受的打击或施虐者。上片,以“穿林打叶”来形容雨,可谓奇语也。“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肆虐、坦然自若的人生信念。芒鞋,即草鞋。一声“谁怕”表现了词人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说,是词人的处世哲学;大意是,平生一蓑可挡风遮雨,足矣。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了词人被谪后的乐观心态。虽然有点冷落,但却有山头斜照相迎,此处寓意应该是词人受到辖地人民的欢迎。料峭,微寒,多形容春意。“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写出了词人的平和的处世心态。萧瑟之来处,寓意京城。归去,寓意再度回京。纵使如此,词人亦会平和对待,故云“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 分析 ,虽然不能概括苏词豪放词风的全部,但是苏轼豪放词的基本状况已经反应了出来。并且体会到词中透露出来的悲壮、凄凉、哀婉之情.。但这不仅不会影响苏轼的人品及文学成就,反而能够加强他在我们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拉近它与我们的距离。

参考 文献 :

[1] 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上册)。

[2] 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本文有关苏轼生平的简介,参见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9页。

[4] 本文有关苏轼诗词鉴赏,参见中国古代歌诗与当代歌词鉴赏 赵飞主编 出 版 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风格豪迈的诗句》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82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风格豪迈的诗句
相关文章
  • 风格豪迈的诗句

    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浅谈李清照诗歌的风格特色作者:赵丹时间:2010 7 813:29: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李清照诗歌风格形成原因论文摘要:李清照的诗歌题材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