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诗歌鉴赏 > 爱国思乡的现代诗 正文

爱国思乡的现代诗

2017-01-23 06:52:52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读优美诗歌 品思乡深情

读优美诗歌 品思乡深情

——《长城谣》教学设计

会盟一中 李晓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都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并划出节奏和重音。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jù) 山巅(diān) 焚(fén)

敕(chì)勒川

2、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3、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疑。

如:“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成功和失败,诗歌语言具有形象含蓄的特点。

六、悟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作者希望梦见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不眠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1、 长城是战争的见证,是荣辱悲欢的见证,更是历史的见证。长城饱经沧桑。

2、 长城是民族的象征,是祖国的象征,想到长城有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

3、 梦回故乡。乡愁太深,难以入眠。

总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班齐读全诗

七、品读诗歌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谈谈体会。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学生谈谈每一小节应该怎样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你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句?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九、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板书设计: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反复诵读 感悟诗情

会盟一中 李晓枫

诗歌是文学大花园中最美的一朵,是文学星空最璀璨的一颗。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丰富深厚的情感。诗歌本身就是一首无谱的音乐,因此诗歌教学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品析语言。但是诗歌的朗读要有层次,让学生在读中得以提高。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读的环节:

1、 听读诗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课文朗读录音搞准字音,并且注意节奏和停顿,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读熟诗歌,有个直观的印象。

2、初读诗歌,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有直观到内涵,通过朗读整体上感悟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因为席慕容的诗较为含蓄,学生可能一时读不太懂,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初步读懂诗歌。

3、悟读诗歌,这个环节比前边更进一层,让学生深入地去理解诗歌,读透诗歌。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第一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2、)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说:“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3、)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作者希望梦见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不眠呢?

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思考和讨论,从而读透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如火的思乡之情,并且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品读诗歌,这个品,首先在于品诗歌的语言,学生正处在诗的年龄,应该让他们在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的美感。如,含蓄美: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用词美:今夜月光应如水;修辞美: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间,冷眼看人间的恩怨;句式美: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另外品朗读的感情,这次是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的感情的把握,这时,学生是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并且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所以读的又是自己的心声。这又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这四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感情,提

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篇三: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

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

胡传亮 安徽省宿州市萧城一中高三语文教师 宿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

头人

发表在《作文周刊》高考版

[技法点拨]

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爱民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英雄豪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大国,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或表现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如文天祥《正气歌》;或表现誓死杀敌、为国建功的凌云壮志,如王昌龄《从军行》;或表现结束战乱、迎接和平的强烈愿望,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或表现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的赤子情怀,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它们思想高尚,情感纯真,艺术性强,文质俱美,蔚然成为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有效掌握爱国诗歌的三大阅读技巧,不仅可以迅速把握诗歌内容,领悟其内在情感,而且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艺术营养,最终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

技巧一:关注题目, 把握“三点”

题目是爱国诗的眼睛,常常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集中体现。高度关注题目,把握住题眼、作者和题注,有效解读其中暗示的有用信息,非常有利于我们快速而准确地了解爱国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把握题眼。题眼,即题目中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能透露出作者的内在感情的字眼。比如丘逢甲《春愁》,题眼就是“愁”字,比较直观地表达了作者惊闻宝岛台湾被日本割占后的愁闷之情。

2、了解作者。因为“文如其人”,一个爱国诗人的生活经历、主导思想和艺术追求常常体现在主要作品之中,掌握这些常识,就有助于我们知人论世地鉴赏爱国诗歌。比如两宋时期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诗作,常常表达故土难收、壮志难酬的悲愤,多爱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这些常识,对我们快捷地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具有很大的帮助。

3、关照题目注释。爱国诗歌的题注,往往补充说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其他相关情况,绝不是画蛇添足之举,有效地利用它们,综合辩证地分析诗歌,会大大提高我们鉴赏结论的合理性、准确性。

技巧二:分析意象,抓住“关键”

古典诗词的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喻心志高尚,以折柳表无限惜别,以蝉喻品格高洁,以草木繁盛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因此,爱国诗也大多重视意象的选择,意境的构建,

通过景色的悲乐,氛围的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来表现诗人的主观感情。岳飞《小重山》“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一句,就借助人悄、月朦等意象,创造寂静而迷茫的意境,表达了反对投降、力图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的苦闷。

分析爱国诗,要特别注意抓三个关键:

1、抓典故。基于现实压力和讲究学养、含蓄的诗歌传统,爱国诗人常常借助典故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感情。比如,“黄金台”可以表达受到君王赏识的渴望;“燕赵悲歌”可以表示壮士复仇之意;“破壁”可以表达一展雄才,为国效力之愿??认真分析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抓诗眼。诗眼,即诗句中最能揭示景物特征或表示作者感情判断的字眼。如李益《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一句,诗眼分别为“春”和“尘”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隋家宫阙的破落衰败,而且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中,对亡国暴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表达对国事的深沉忧虑。

3、抓诗骨。诗骨,即爱国诗歌中带有直接议论抒情成分的句子,它们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认识态度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如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尾句“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就比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无奈情绪。

技巧三:利用题材,妙悟情感技巧

由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影响,对自然风物、生活现象,中华民族均会产生许多相似的认识和情感;而这些思想情感,也习惯于通过具有共同文化色彩的素材、行为方式来表达出来。比如,爱国者可以借助十五望月,自然产生怀亲思乡之情,家国破碎之痛,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可以利用典故,借古讽今,自我比况,抒发激烈壮怀,倾诉抑郁块垒。因此,从爱国诗的题材类型入手,就很容易把握其常见的情感范围和惯用的艺术技巧,以便全面、准确、深刻、到位地鉴赏好爱国诗歌。

重点注意以下四类:

1、羁旅诗:感情上,在真挚思念家乡、亲人的同时,也可以表达为忧国忧民、为国效力的渴望;在表现上,常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等传统手法。如杜甫《旅夜抒怀》。

2、咏物诗:表面写物,实际写人,以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托物言志,比况诗人自己的遭遇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如李贺《马诗》。

3、咏史怀古诗:通过凭吊古迹,吟咏古人古事,借古讽今,表现自己的遭遇和抱负。常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边塞诗:往往通过边塞风光、边疆将士的征战生活的描写,表现誓死报国之情和对遭受苦难人民的深深同情。惯用方法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用典、虚实结合等。如李白《塞下曲》。

5、伤时诗:多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

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悲伤。

[跟踪训练]

一、阅读杜甫《倦夜》,做1、2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1)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1、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感受?

2、本诗是什么题材的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唐朝令狐楚《少年行·其一》,做3、4题: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3、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4、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三、阅读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做5、6题: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5、古人认为这首送行小诗“颇为别致”,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理解。

6、诗中哪些字眼体现了作者盛唐时代的豪情和浪漫主义风格?

四、阅读文天祥《南安军》,做7、8、9三题: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7、颔联运用设问句式,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8、尾联使用《诗经·采薇》篇的典故,有什么目的?

9、颈联来源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试比二者在表达爱国情感方面的异同。

五、阅读戚继光《望阙台》,做10、11题: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注释:望阙台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一座山顶。作者常在此处远眺京师,因而命名其为望阙台。

10、前两句的“寒”字和“望”字富有什么内涵?

11、后两句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爱国之情?

六、阅读陈子龙《渡易水》,简答12、13题: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释⑴陈子龙(1608-1647),崇祯进士,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⑵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也发出叫声。

12、这首怀古诗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3、你认为本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七、阅读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做14、15题: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注释]①缟素,缟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缟素即丧服。②投鞭渡,即投鞭断流,喻军队之多。前秦符坚将攻晋,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宜勤师,坚曰:“以我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14、本诗是如何表现作者宏伟抱负的?

15、试分析最后一句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

八、阅读龚自珍《漫感》,做16、17题: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注释:本诗写于道光三年(1823)。当时西北边疆动乱,东南沿海一带英、美等已开始进行经济掠夺。

16、填空:箫、剑是作者诗词创作中蕴涵深厚的意象。本诗中的“箫”是指,照应本诗的第 句诗;“剑”是指 ,照应本诗的第句诗。它们分别从两个方面诠释了作者“平生意”的深刻内涵。

17、有人评价:“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阅读周恩来《无题》,做18、19题: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注释:1917年夏,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并东渡日本留学。东渡时,书此诗赠同

窗好友。

18、本诗使用了哪些典故?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19、这首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革命家务实而又激昂的爱国豪情。请根据诗歌内容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题眼为“倦”字,十分鲜明地揭示了人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疲倦感受;2、伤时诗,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不息、国家多难的时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感慨。3、少年出征图: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少年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诗的前两句刻画了武艺高超、精神饱满、慷慨报国的少年形象。4、后两句

是诗骨,既是少年的心理活动,又是诗人的坚强决心。全诗基调高昂,表现了诗人收复故土、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5、此诗不落窠臼,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只是写出想象中的两个行军镜头,以壮僚友的行色:一是友人迅疾如飞地驰过火山,二是碛西军营惊破战地早晨的号角声。但是,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友人的豪健气概和我军雄壮的声威,叙述自然,比兴得体,可谓别具一格。6、“少”字,体现了行路之难,环境的艰苦;“疾”字,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身手的矫健不凡和一往无前的气概;“太白西”,极言其远,唤起人们庄严雄壮和必胜的神圣感觉;“动”字,表明在天真好奇的诗人眼里,一声号角就可一扫如磐夜气,将胡天惊晓,显示了唐军将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和英雄气魄,体现了盛唐时代的豪情和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7、抗元失败后恨不战死沙场的悲伤和对民族危亡的深沉忧虑。8、借典故委婉而又坚定地表达了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生不作元人,死做庐陵鬼的强烈爱国感情。9、都表现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国家衰亡的黍离之悲。不同点是:杜诗通过客观的景物描写,侧重表达感伤情怀;文诗还表达了元人一时取胜难以改变历史,中华江山千年永固的坚定信念。 10、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海色的清冷,而且写出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抗倭生活的困苦艰难,以及得不到朝廷理解的苦闷感情。一个“望”字,表达了作者摆脱孤立无援处境,期盼抗倭斗争得到朝廷充分支持的强烈愿望。11、诗的后两句,运用联想、想象、比喻等艺术手法,将繁霜染红的满山秋叶,来比喻自己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借景抒情,表达忠于祖国,愿意抗倭事业而献身的高尚品质。12、对比、用典。通过古今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风雨飘摇而慷慨报国壮士难觅的深深慨叹。13、悲壮苍凉。诗人途经易水,感受燕赵悲歌,感叹时世艰难,壮士无多,怀古伤今,悲壮激昂之情溢于言表。14、作者开头就描写了十万将士为南明皇帝服丧,发誓复仇的悲壮场面,显示了哀师必胜的信心。接着使用“投鞭断流”的典故,进一步突出抗清雄师的浩荡气势。最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誓灭胡人”、匡复明室的雄心壮志。15、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式。结句用两个“不”,否定加否定,更加强了肯定语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报效国家的坚定的信心和英雄气概。 16、赋诗忧国的哀怨幽情,二;从军报国的雄心壮志,一。文、武。17、同意。本诗题为《漫感》,其实是有感而发,针对性很强。开篇前两句“绝域从军”、“满词笺”,即点明作者武可从戎、文可经世的雄心,但是,“惘然”、“幽恨”二词,以显豁的语言,深沉地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悲愤。最后两句看似自嘲“负尽狂名”,其实包含无限悲愤辛酸,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18、①“大江歌罢”, 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句子。此处用典,表明其志向的豪迈。②“面壁十年”,指达摩禅师在嵩山少林寺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成禅宗初祖。作者以此反映自己为国刻苦钻研、发奋学习的决心。③“破壁”,源自《历代名画记》的传说,南朝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点睛,巨龙则破壁腾空飞去。作者以此表达如巨龙腾飞、一展救国雄才的人生追求。④“蹈海”,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难酬蹈海亦英雄”,表明诗人为了救国救民甘愿献出宝贵生命的豪气。19、 起句高唱苏轼的豪放诗词,毅然东行,气势雄伟,决心坚定,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次句,直言要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表现了作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务实精神。三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想象和传奇色彩,不仅是一种修辞艺术创造,更反映了诗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力求掌握科学知识的踏实态度和渴望为国效力、担当天下大任的高尚追求。结句,以革命先驱陈


爱国思乡的现代诗》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59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爱国思乡的现代诗
相关文章
  • 爱国思乡的现代诗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表达爱国与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来说最恰当的教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