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发展的话 正文

...发展的话

2017-01-21 07:17:41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篇一:浅析语言发展的原因

浅析语言发展的原因

内容摘要: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结构要素的历史变化,新的语言结构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语言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引起语言的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本文从普通语言学理论出发,以现代汉语发展历史为例,对语言发展的原因进行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语言的发展规律原因现代汉语

一、前言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1语言的发展变化与语言信息相关。新事物的出现,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成员的流动【】

变化,都会促使语言系统随之调整。因为只有这样语言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语言的发展是语言结构要素的历史变化,新的语言结构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的消亡,使语言日益丰富、完善、精密,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语言发展包括外因和内因。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语言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引起语言的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语言的发展跟其他事物的发展不同,它有两个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这两个特点使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既能随时满足新的交际要求,又能维持稳固的基础,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2语言发展的原因是普通语言学中的一【】

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科学认识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因此,为了能正确的理解现代汉语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下面我将就语言发展的原因进行论述。

二、语言的发展规律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律。语言的发展是按照自己的特殊规律

【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17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1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进行的,语言的这些特殊规律就是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可以反映语言发展过程中最丰富的东西,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应该理解为语言的各个构成部分。如: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有规律的变化。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语言中所发生的由量变逐渐过渡到质变的规律,语言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和一切语言发生关系。这些规律不是由个别的语言结构特殊制约的,而是由人类一切语言的特殊本质来制约的。这些规律是一切语言所共有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不可能没有这些规律,这就叫做语言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

语言发展的渐变规律就属于语言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语言的发展不是突然爆发的,也不是把旧的的语言消灭掉后凭空产生了新的语言,而是在旧语言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形成的。语言具有一种历史继承性,新语言接受了旧语言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加以改进和丰富,成了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语言从一种旧的质转变为几种不同的新的质,一种语言形成了几种语言,语言的不断发展,也就形成了语言的新变体。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的基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语言由量变过渡到了质变。如果否定了语言的历史继承性,新语言就会没有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那就不成其为语言了。语言的发展从来没有采用爆发式,它只是通过逐渐扩大和改进语言的要素来实现的。语言的语法构造、词汇和语言系统都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成果,这些发展的过滤绝对不能按照人们的主观愿望突然的建立起来。

语言的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规律也属于语言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语音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词汇则对于客观现实中的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新事物的出现、原有事物的变化、旧事物的消亡都会反映到词汇中来。解放后,现代汉语里增加了许多新的词,例如:网吧、纳米、下岗、电子书、三下乡等等。语言的词汇差不多一直都处于经常的变动中,但是基本词汇却变化得很慢。例如:山、水、葡萄、苹果等,以前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没有变化。

语言的语法构成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得到的成果,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在语言里已经根深蒂固了。因而,语法构造的变化比基本词汇的变化更慢,它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

分。例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的变化比较慢,通常经过几百年才能觉察得出来。一般来说,语音变化比词汇慢,比语法快。

上面这些规律都是语言发展的一般内在规律。各种语言发展的规律都按照该语言所特有的内在规律发展,它只涉及个别语言的变化,它受个别语言的结构特点的制约,那就是语言发展的特殊内在规律。

三、语言发展的原因

1、社会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社会以外是没有语言的。因此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语言要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而语言也就不断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词语以满足交际对它提出的要求,从而使词汇日益丰富。近几十年来,现代汉语吸收了不少新词语。创造了大量反映各方面新成果的词语。例如,传销、选秀、饭局、多媒体、会员卡等等。

2、社会分化推动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分化可以是统一社会的内部,由于社会成员的年龄、性别、职业、阶级等社会身份的差异,使得同样社会身份的人交往更为密切频繁,形成不同的社会团,这是社会的社团分化。也可以是统一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员的迁徒流动,在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相

【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14—515页。

对独立的公团体,这是社会的地域分化。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分化,也带来两种不同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社团分化会带来语言的社团分化,形成不同的语言。

(1) 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的一些差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的差异最主要是体现在词汇方面,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用词上有很大不同。例如:男性和女性,老人和青年人以及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之间,在用词、语音和习惯采用的句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虽然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具有差异性,但也并不妨碍不同语言社团成员间的交流,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内部变异。社会方言不会影响语言的全民性,也不会影响不同社团成员的交际和理解,是语言分化中的最尾端。

(2)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下面还可以划分次方言和土语。在不同语言中,方言间的差别大小并不一样。例如,鲁迅小说《社戏》里写阿发、双喜他们偷吃田里的罗汉豆,这罗汉豆是绍兴话里的词,绍兴附近的宁波话叫“倭豆”,相传明朝的时候这种豆成熟的季节最要防范倭寇的滋扰,因而得名。这种豆别处叫蚕豆。绍兴话、宁波话里也有蚕豆这个词,可那是别处的豌豆。

(3)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的形成也是社会地域分化一致的结果。如果同一语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进一步扩大,完全分裂成为独立的社会,其语言分支就成为独立的语言。但是彼此之间有源关系,这称为亲属语言。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1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

以上我简要介绍了语言分化的几种情形,语言分化是语言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是探讨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材料。

3、语言的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同一社会共同体的统一,会促使一个语言的不同的地域方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逐渐减少分歧最终走向统一。社会的统一会引发各地已经分化的方言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方向发展。

在语言统一的演变过程中,首先要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其它地域方言的共同交际语。它与过去的通用语不同,通用语只是沟通交际的中介语,而共同语则要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一般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使用的方言,对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影响,使用人口较多,这样才能达到推广共同语的目的。例如,北京话至少从明初以来就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代表,再加上用北方方言写的文学作品(宋元话本、元曲、明清白话小说等)有很大影响,说的人也多,因而北方方言就成了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京语音就成为共同语的标准音。1 【】

无论是语言的分化,还是语言的统一,都是社会的分或合所导致的结果。同语言发展的原因一样,都证明了语言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证明了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4、民族之间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频繁起来,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这就必然引起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能引起语言的变化,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可以表现在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词的借用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事实。例如,“葡萄”、“石榴”、“菠萝”等都是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语法的相互影响不如词汇的相互影响那么普遍,至于语言成分的相互吸收主要表现在一般词汇上。语言的基础词汇因为语言具有稳固性的特点一般是不可介入的。如果一个社会集体用了跟原来使用的语言在语法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1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二: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 什么是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2. 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外部因素)

2)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 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

2)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 如何理解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

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5. 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

1)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6.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时刻被人们使用。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

7.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

2) 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8.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

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

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此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9.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什么?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

A.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

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方言的产生上:

1)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

2) 地域方言: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

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

B. 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0. 分析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

1) 地理条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

2) 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

3) 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 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点。

1) 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2) 不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

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12. 什么叫做亲属语言?什么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1) 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

2)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3.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和区分。

A.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

1) 共同点: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

2) 不同点:

a)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

b)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B.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

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

篇三:第七章 语言的发展演变

第七章 语言的发展演变

语言的发展演变的方式有:语言的分化,语言的统一,语言的接触,语言的融合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内部原因;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重要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另有相关性、规律性)。

第一节语言的分化

社会的分化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语言的分化(详见后文)。

语言的分化是指某一种语言的分化,如共同语的分化。分化视程度的不同,或分化为方言,或分化为亲属语言。

方言有两种,一是社会方言,一是地域方言。

一.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指共同语的言语社团的变体。

社会中,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行业、阶层、阶级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共同语的特征,这些人便形成种种言语社团。

官腔、学生腔、文言腔,这些“腔”指言语社团在语言表达上一些共同特点的概括,这些“腔”,就是社会方言。行业用语、科技(专业)术语、阶级习惯语、黑话(隐语)等等也都是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举例:

专业术语:切分、转换、层次分析法、主语、宾语、语音区别特征、音节、义素分析、语义场、句群等等,是语言学术语。

阶级习惯语:十七世纪法国贵族社会曾流行“沙龙语言”把“日历”叫“未来的记忆”,“森林”叫“乡村的装饰”,“请坐”说作“请你满足这把椅子的愿望”等。沙俄时代,贵族妇女使用的“客厅语言”,把“出汗”说成“用一下手帕”,“吐痰”说成“轻松一下鼻子”。这些贵族人士,认为不这样说,就会有失身份。

性别方言:在北京,年轻的女性,把j、q、x说得近似z、c、s,人称“女国音”,男子或中老年女性不这样说。这是追求嗲气和时髦。在语言运用上,男女性别差异往往更为明显。如妇女在交谈中很少打断男子的谈话,她们更关心谈话的顺利进行;而男性则常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插话,或者抢过话头说下去,表现出要控制谈话的较强的欲望。妇女谈话时间大多长于男子,她们说起话来喋喋不休,是司空见惯的。

黑话:也叫隐语。当今香港黑社会把“警察”叫作“花腰”,“打架”叫作“开片”,“吸鸦片”叫作“摆横”。

年龄方言:现在的中老年中国人,语言中还常出现一些“文革词语”、“样板戏词语”、“老电影词语”。如好派、红海洋、密电码、龙江精神、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等等。年轻学生口头上则喜欢加进一些流行歌词、广告用语、流行影视语词等,还喜欢篡改成语或现有词语,如“心不在马”,如“九三学社”(早上睡到九点,下午睡到三点,的懒学生)。

社会方言不是独立的语言,它没有自己的语法和基本词汇,甚至没有完整的词汇系统。

社会方言不同于共同语的特点,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最突出的是一部分词汇。

社会方言一般没有排他性,不拒绝其他言语社团的人们了解和运用,因而社会方言词语常常进入全民语中。如“休克、角色、营养、冲浪、点击、走牛、战役、工程”等等。社会方言词语的客串是常见的,也是丰富全民语言、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途径。但是黑话却例外,它有强烈的排他性,对社团以外的人绝对保密。

社会方言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另有一种现象,叫语言风格变体。

由于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目的等不同,语言使用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构成语言风格变体。

从对象看,有对长者、对上级、对朋友、对陌生人、对家人熟人、对大人小孩、对有文化人、对文盲、对各种行业职业的人等等的不同。

从场合看,有庄严严肃场合、轻松欢快场合、日常生活场合等的不同。 从目的看,有为了鼓动勇气或欲望、为了宣传自己、为了讨好他人、为了惩戒、为了劝解、为了道歉等等的不同。

教材P183-184有对小孩子说话的例子,引自侯宝林的相声《普通话与方言》,可参考。

语言风格变体一般不纳入社会方言,但语言风格变体也是共同语的变异,教材认为它的存在将增强社会方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在谈社会方言时也提到了这一现象。

二.地域方言

地域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它服从于民族共同语。

社会的不完全统一,商品经济落后,社会未彻底分化(如经济缺少往来,而政治确实统一的)、地理的阻隔、人口的大迁移、语言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异族语言的影响等等,是造成地域方言的种种原因。

【异族语言的影响的特别说明。比如我国方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南到北调类的数目逐渐减少。南方方言的调类大都在6个以上,多的可达10个左右;而北方方言的调类都在5个以下,乌鲁木齐、天水、银川等地的方言,调类只有3个。北方方言常同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接触,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是无声调语言,汉语北方方言受到该语系语言的影响,调类减少;南方方言常同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是声调比较复杂的语言,受其影响,汉语南方方言的调类数目也就较多。李宇明2000P201-202】

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一般词汇上,语法和基本词汇的差异较小。即使差异较大的语音,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方言的差异还有层次性: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如汉语——北方方言——江淮次方言——安庆土语(至于安庆下属某县如桐城话,则是土语的土语)。

汉语方言分歧很大,其划分只能考虑语音上的一些重要特点而不管其细微差别,汉语分七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方言等。其语音主要特点可参考黄本上册P9图表。

方言是古代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因种种原因,各自演变的速度不同,因而把各种方言的有关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可以找出语言发展的线索。如上海话有浊声母,广州话有入声,说明古代汉语也应该有这些现象。

三.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1.亲属语言

地域方言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共同语靠拢,方言间的差距缩小;一是分化加剧,形成不同的语言。社会方言不可能分化成不同的语言。

亲属语言:由同一母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语言,叫亲属语言。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母语”也叫“基础语”或者“原始基础语”。各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同源成分必定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地域方言分化加剧而变成的不同语言就是亲属语言。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本质差别,不在语言本身的差异,而在于语言以外的因素,重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所以“听懂与否”不能作为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别标准。

汉语方言,语音差异较大,有的相互间就根本听不懂,但却是方言关系而不是亲属语言关系。在欧洲,俄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波兰语、捷克语和塞尔维亚语之间差异并不太大,说这些语言的人相互能够听懂,能交际,但是它们却是不同语言,是亲属语言。原来,汉语方言区的人们认为他们是同一个民族,——都是汉族人,而且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了统一的政治形式和统一的书面语。说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等语言的人们,认为他们分属于不同民族,其语言为不同的民族语言。

2.语言的谱系分类

亲属语言之间,根据它们从母语中分化出来的早或晚而有或亲或疏的关系。根据亲属语言的这种亲疏关系,可以建立亲属语言的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群)——民族语言(具体语言)。如: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等——苗语支等——苗语、布努语、畲(shē)语等。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等————西日尔曼语支——英语、德语、荷兰语、卢森堡语等。

世界语言语系的具体类别及其有关说明(详见教材P189)。

世界约5千种语言,分为9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毘(pí,同“毗”)荼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还有非洲和美洲的一些语言以及某些语系不明的语言。

3.我国境内语言(详见教材P190)

我国境内共有60多种语言,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还有的语言系属不明,如朝鲜语。

第二节语言的统一

本节讨论的语言的统一,特指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一种老的民族共同语会分化出种种方言;这种种方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又会统一为新的民族共同语。

一.语言随社会的统一而统一

社会的统一是促成语言统一的强有力的外部条件。社会的统一,指的是全面统一,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尤其是经济的统一。中国社会自漫长的封建社会到今天,是一个逐渐走向统一的漫长的过程,但中国社会的全面统一当是出现在解放后,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社会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以来,语言(主要指汉语)也逐渐走向统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先秦时期出现了统一的书面语;宋元时期又出现了统一的白话书面语,但口语一直未曾统一。“官话”虽然出现,在一定的场合作为沟通的工具,但未能普及。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让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但当时的“国语运动”却未能让“国语”成为民族共同语,尽管它在推进共同语最终形成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解放后,确定了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即普通话,并大力进行推广,才使汉民族共同语从书面到口头都得到了真正的统一和普及。

推广普通话工作,今天仍在努力进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推广普通话并非要消灭方言,方言将长期保存。今天社会,希望人们能掌握多种语言,也希望人们能掌握多种方言,至少做到既会讲共同语,也会讲方言。今天,还有专家提出,要保护方言。

二.共同语

共同语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它有书面和口语两种形式。

共同语与方言并存,但高于方言,相对于方言来说,它是一种高级形式,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终取代方言。

汉民族共同语形成于“五四”时期。在此之前,各方言区的人们沟通交际用的是一种“通用语”中央政权也用通用语作为施政工具,但通用语仅起沟通作用,对方言的统一不起多大作用。我国古代说到的“雅言”、“通语”、“四方之通语”、“天下通语”及后来的“官话”等都是“通用语”性质的。

汉民族共同语形成于“五四” 时期,其标准的确定是在解放后。具体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共同语的形成,必须有一个方言。基础方言确认,当依据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不能凭主观意志。

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主要是政治的原因;意大利共同语以多斯岗方言为基础,主要出于文化的原因(意大利在统一前,著名文豪如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等人脍炙人口的作品都用多斯岗方言写作而成);英吉利共同语以伦敦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经济的原因(英国产业革命之后,首都伦敦成了工业中心,劳动力大量迁入伦敦)。

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中,经济的力量在民族共同语形成中显得作为强大,而主要出于政治、文化的原因,也必须有经济的支撑,否则共同语的形成就非常缓慢。汉语共同语的形成就是这样,自宋(辽、金)到“五四”时期,花了近千年时间。英吉利共同语的形成,从产业革命到现在也不过三百年。

还有各“国语”概念,指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如中国的国语是汉语。有的国家有两个以上的国语:加拿大国语有英语和法语两种,瑞士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希语四种。不过多国语中,往往以某一语言为主,如加拿大以英语为主,瑞士以德语为主。

三.共同语的规范(略)(详见P195)

依据规律,确定标准,推行标准。不排除“约定俗成”,不排除习惯用法。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

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人口迁移、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接触多表现为借词、借结构规则,还会产生“洋泾浜”(bāng)、“混合语”等特殊的语言现象。

一. 借词

借词是语言接触的最常见的类型。

借词也叫外来词,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可分为几小类。

1.音译借词 例见教材P200,如雷达(radar)。

2.音译加意译借词 例见P201。即在整个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

义类的本族语语素,如啤酒、卡车、沙丁鱼、拖拉机等。

3.音译兼意译借词 即把一个外来词分成两半,一半音译,一半意译。如: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马克思主义(Marxism) 呼啦圈(hula hoop—意为“箍”)。

4.字母借词 即直接用外文字母构成,或以外文字母与本族文字组合而成词。如:

MTV(音乐电视)、 U.S.A(美国)、 P.L.A(中国人民解放军)、CT、CD、 X光、B超、BP机、卡拉OK、MBA(工商管理硕士)、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今天,字母借词的数量正在增加,许多借词一般人弄不懂。

5.往返借词(主要是日本借词) 本族词语被外族借去,后来本族又借(拿)回来。不过,在这往返中,词语的意义会有变化。

例如:汉语“土房子”、汉语为“板”,指一种地名,如“麻花板”、“库库板”。

往返借词,最典型、最大量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在唐代以后,汉语大量被借入日语,日本明治维新后,赋予汉语词以新义,(日语还使用汉语构词材料构成一些新词),后来中国也学习西方,为了反映新事物新概念。于是成批地从日语中借(“拿” )回来。例如:浪人、背景、标高、参照、参看、场所、登载、等外、番号、方针等。另见教材P202。


...发展的话》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445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发展的话
相关文章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