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正文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2016-12-30 06:21:25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 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 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 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 90 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其意为:一 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教育、 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中 。 国的“软实力”一说, 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 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 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 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 GDP、硬 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软实力”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由来已久。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天下之至 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以德服人”,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提 出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思想都蕴含了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软实 、 力是通过一个国家公民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强制的和习惯的、宗教的和世 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的,以此展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族群特征和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 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种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 创业之举。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 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 国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 150 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 一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 展示和提升中国 的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在 21 世纪,综合国力的博弈对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着关键性作用。文 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 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 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 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 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上海能够举办世博会以及世博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不但惠及经济层面的硬实力, 也会 带来间接效益,尤为突出的便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 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 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 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 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 所以, 大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 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 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 经过新中国 60 多年特别是 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努力,以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 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也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又为展示中国 文化、 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 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

市的美好生活, 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 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 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 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 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

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 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 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 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 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之,上海世博会的效应不只限于 184 天,还将长远地发挥。通过世博会的主办,努 力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发展之路, 将对城市形象、 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产生 综合性和潜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即将到来,通过构 建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 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 化的复兴作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 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一,是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 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 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 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事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能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 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 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 化产业快速发展。 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坚持以 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 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 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 骨干作用, 保护好、 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 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 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 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 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 国家文化的影响力, 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 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 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 凡是传播手段先进、 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 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 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是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 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 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 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 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 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 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提高 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 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 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篇二: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奥运会

正文: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能够将各种文化产品连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行销全世界,除了国力的支撑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语言优势,这也是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强大”的一个重要表征。为了维护自己的语言文化利益,扩大在国际传播中的份额,目前许多国家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

文化软实力现状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

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文艺影视也有类似状况。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08年国内艺术团体的北京演出次数与2007年相比,减少1.56%,但与此相反,外国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次数增加36.3%。中国出口到国外上映的电影可谓凤毛麟角,而国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却赚到盆满钵满,《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在我国文化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我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的一个原因,不是我们缺乏形成软实力的文化资源,而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不了解海外受众的需求,不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不善于运用国际经验和惯例来传播中国文化。我国着名艺术家金曼指出,我们不仅需要一批一流的文化产品,我们还需要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世界文化市场,善于市场策划和运作的国际文化经纪人。许多我们认为不错的文化产品因为缺乏市场化运作,在海外没有引起反响甚至受到冷遇。文化经纪人的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加强对专业性文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议

1.多方位传播:提升文化感召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化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成就与思想底蕴。中国自2001年申奥成功的那一刻起,就把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目标之一,以中国传统元素为创作源泉,诞生了一批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灵魂的精品,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汉文化传播到世界。

2.多维度实践:增强文化凝聚力

李光耀曾指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只有当一种文化在实践中发挥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良好效能时,他国才能信服,进而对其心向往之。如果在本国失去生命力,在国际社会就自然会失去吸引力。这就需要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聚集、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内聚稳定的内聚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北京奥运会中,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用友善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的热情与友好,志愿者们用行动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使中国人民重新树立起优秀的道德规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说过,“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北京奥运会从不同视角、全方位地向世界诠释了汉文化的精髓,在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唤起了国民的文化凝聚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多元化沟通:促进中西文化交融

“奥林匹克”一直代表着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2008年,奥运来到千年古都北京,呈现给人们一次空前的文化大碰撞。开幕式上,古老的汉文化与现代高科技有机结合为汉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气息。世界各国文化之间既存在着相

互学习与促进,又存在着文化多元化与本土化的交融。北京奥运会在展示汉文化魅力的同时,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成果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北京奥运会以“人文奥运”为理念,大力传播汉文化,在世界范围掀起了“中国热潮”。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都以说汉语、穿唐装、吃汉菜为时尚,武术、京剧、书法、国画也成了他们的宠儿。北京奥运会完美地展现了古老又独具魅力的汉文化,将其推广到全球。尽管中国文化软实力仍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北京奥运会为国家提供了绝佳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契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感召力,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为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和新途径。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三:中国文化软实力综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综述

摘要: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和施加对外影响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动力。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要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几个层面,努力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加大投入、创新体制和优化政策,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

引言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标志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一、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产业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之一。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发布,根据以往的数据推算,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391亿元。

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与各项统计数据相伴的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急切心态是否过了头?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中央党校教授谢武军对当前“过热”的、“盲

目”的心态提出了警告:发展文化产业能否以“又大又快”作为改革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按规律办事,这是要出事的。文化企业发展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切忌浮躁、“一口吃成个胖子”。

另外,中国文化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还有科技。一支点到中国地图的哪个地方就能唱哪个地方民歌的电子笔,不仅保护了原生态的民歌,也提升了自身的销量;一些宣扬本土文化的网络公司,短短几年迅速成长并纷纷在美国上市??受访专家指出,科技对于提升我们传统文化产业的作用不可低估,由科技引发的产业发展“不可预料”。

二、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在1999年的《软实力的挑战》(TheChallengeof Soft Power)一文中对其作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定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以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它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它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当前,我国还面临着多诸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说到底可能都是文化问题。近些年,许多省份大打文化牌,努力创建文化大省,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为推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利益等诸多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之间,无不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硬实力之强和软实力之魅。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软实力对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因软实力大厦坍塌而不打自败的典型例子。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

实力则必然会僵化和萎缩。从根本上看,软实力所以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由其中的文化软实力因素决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大力增强中国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此,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和拓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为做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进一步增强中国综合国力服务。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

专家认为,科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4D电影等;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此外,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从近几年在政策协调和在基层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 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目前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在的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业相比,我们全国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产值都在600亿左右徘徊,而德国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39亿欧元。我们产业集中度低,低到什么程度?全国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国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们的演艺也是如此。

因此,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

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以前把文化细分成“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这三个领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比如,广电的两张网,即有

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出现电视图书馆、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等新业态,到时就很难说这些是属于上述哪个领域中的了。

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今后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就是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弊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强规划及调控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制订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

四、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

2005年12月,约瑟夫·奈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的文章,指称中国的软实力崛起与美国相比虽然还有待提升,但是未来发展趋势已威胁到了美国利益,美国应尽快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尽管国内主流学界及时对这一观点做出了反应,认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软实力仍是中国软肋。但约瑟夫·奈这一观点的提出足以证明,在全球化视域中,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加强,中国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国际学界意识到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软实力”也在逐步提升,而作为“软实力”重要构成元素之一的“文化软实力”更是国际关注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在中国已经成为高频词汇,2007年更被称为“软实力建设的标志年。”基于目前国内学界的“软实力”研究热。唐慧云曾在《国内学术界中国软实力研究现状述评》中总结中国“软实力”研究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四,其一为纵横比较法,其二为传统文化路径法,其三为中国模式路径法,其四为国际层面分析。

唐慧云对中国软实力研究路径由横到纵、由点到面的归总,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国内软实力研究现状,而国内“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路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和细化。当前,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层面对“文化软实力”展开了阐释与论述。基本上也表现出四种路径的选择,即理论寻根探源法、传统文化转换法、横向比较借鉴法、流行文化升华法。

总结: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事关国家兴衰成败。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

在明确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深刻把握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意义。我相信,我国文化软实力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一伟大创造中来吧!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83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