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侮辱的近义词 正文

侮辱的近义词

2016-12-12 07:30:43 来源网站:百味书屋

篇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 1949年)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 - 1949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

时间:1840年6月 - 1842年8月。

起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战争。 过程:清中叶以后,英国等国向中国大量输出毒品鸦片。1838年,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于次年三月,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2万余箱。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鸦片战争自此开始。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要内容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勒索赔款,协定关税,干涉司法等。 中国伤亡人数:22,790人伤亡。英国伤亡人数:523人伤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

时间:1856年 - 1860年。

起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为扩大掠夺利益,列强多次提出全面修改多项条约的要求,但被清政府拒绝。于是列强再次发动战争。 过程: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瑗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以进京换约被拒为由,率舰队炮击大沽。提督史荣椿率守军还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何伯,史荣椿战死。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结果:【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二】,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1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三】,签订《中俄瑷 珲条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

时间:1894年7月 – 1895年3月。

起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事件,清朝应朝鲜要求下派兵进入朝鲜,并依照中日天津条约,知会日本有关行动。事件平息后,日方拒绝撤兵,后来更突袭驻守于朝鲜的清军。清廷被迫向日本宣战。由于该年是甲午年,故又称为中日甲午战争,其后中国战败,清廷向日本求和。

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略)。

结果: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有:

1.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废绝中朝宗藩关系。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

4.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条约》以来外国侵略者加给中国的一个最刻毒的不平等条约,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适应了帝国主义各国向中国输出资本的愿望。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报”银三千万两。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岛)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时间:1900年

起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等地)。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这引起西方列强的不满。因此西方列强(英、法、德、美、日、俄、意、奥(指奥匈帝国))等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派遣联合远征军入侵中国。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结果:清政府与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匈、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

2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清军死伤15000-20000人。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

(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

《辛丑条约》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日俄战争:

时间:1904年2月 - 1905年9月 。

地点:中国东北及黄海地区

日俄战争是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进行的以中国东北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日俄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的灾难。清政府在日本压力下,承认了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埋下祸根。

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派遣海军偷袭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陆军先遣队在朝鲜仁川登陆。9日俄国对日宣战。10日日本对俄正式宣战。4月下旬,日军渡过鸭绿江。5月,在辽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占领金州,围困旅顺口。8月下旬,日俄陆军在辽阳会战,俄军大败。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日俄陆军在奉天(今沈阳)附近决战,俄军伤亡、被俘9万人,日军获胜。5月27日,俄国从欧洲增派的第二、第三太平洋舰队38艘舰艇驶抵对马海峡,遭到日本99艘战舰截击,28日俄国舰队大败,被击沉19艘,被俘5艘,死亡5000人,被俘6000人(包括舰队司令罗热斯特文斯基在内)。

中国人民遭受如此深重的灾难,可是战争结束时 ,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却要中国人民去接受战胜者的宰割。

3

日俄战争期间,中国东北是双方陆上交锋的战场,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顺的工厂被炸毁,房屋被炸毁,就连寺庙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抢走,粮食被抢光,流离失所的难民有几十万人。日、俄都强拉中国老百姓为他们运送弹药,服劳役,许多人冤死在两国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国平民被日俄双方当作“间谍”,惨遭杀害。这场战争不仅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

日本侵华战争: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起因: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军罪行:

4

第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屠杀,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过程。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就在长春活埋了中国被俘人员200多人;11月在齐齐哈尔捕杀马占山部伤兵数百人;1932年9月,在抚顺近郊制造平顶山惨案,屠杀村民3000余名,全村仅存活1人。

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屠杀发生在南京。侵华日军松井石根所部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后疯狂杀戮,血染古城,使30万以上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屠杀,1/3的街道和建筑物被焚毁;同时,还制造了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日军的残暴与野蛮实在是骇人听闻、罪大恶极。

日本侵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血腥“扫荡”中,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犯下了累累血债。据统计,从1937年-1945年,仅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鲁豫、山东、苏皖、中原7个抗日根据地,中国军民就被日军杀害318万人。

第二、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法,在中国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进行细菌战,大量残杀中国人民。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队”、“第100部队”等细菌战部队,总人数达2万余人。他们还对实验对象进行活人解剖。每年用于试验的人达400-6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1945年8月,“731部队”至少残害了3000多人。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侵华日军开始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如感染力强、传染迅速、杀伤力大的霍乱、伤寒、鼠疫、炭疽病等菌种,以及白喉、痢疾等细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区域遍及华北、华中及重庆等广大地区,残杀中国军人和无辜居民数十万人。

除使用细菌武器外,日本还从侵华战争一开始,就使用化学武器。日军还在中国居民区施放毒气,并在水井和河水中投毒。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2000多次,地点遍及中国的18个省区,给中国军民造成9万余人的伤亡。日本投降时,尚有200余万发毒气弹遗弃在中国各地,给当地居民留下严重的伤害和隐患。

第三、不择手段的经济掠夺

经济掠夺是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日本“以战养战”的主要内容。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征粮食和原料,供给前线日军或运回日本。在中国东北,日本强制购销粮食,强迫农民将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伪政府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交售。在关内,日军变相抢掠军粮。1939年,日本仅从华中就运走大米7亿升,1940年则增至9亿升以上。此外,日本还大肆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

二是垄断工农业、交通和贸易等,进行资本输出。1937年5月,日本通过伪满政府公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把21种工业产品置于日本控制之下。

5

篇二:屈辱的近代史

近代的中国历史,挥霍了他那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迎来的是那被迫的跳跃,鸦片战争,多少的白银流入了所谓的“大英帝国”的国库中,但又用来和但是所谓“天朝物产丰富”的中国的交易。五千年的文明就这样被那自高自傲的清朝爱新觉罗氏不断的挥霍,就差把自己的国家也挥霍进去,半殖民地的社会由此开启。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清朝统治下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当时清朝走向衰落,世界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阶段。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对外积极进行侵略,寻找殖民地,英国是侵略活动的急先锋。由于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于是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英国把大量的鸦片偷运到中国来。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也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道光皇帝看到银荒兵弱对他的统治不利,就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1840年6月,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鸦片问题作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丧失领土和主权,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演变为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搜刮人民,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破产,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计陷入困境,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农民运动。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要求按照平均主义原则重新分配土地,即土地归天父公有,将田地划分九等,由农民平均分耕,所谓“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无疑,这种土地改革方案,表达了千百年来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大胆否定。虽然这个方案不可能真正实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这种平分土地的主张对许多农民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如果说农民的支持是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初期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么,太平天国政权后来的衰亡则与失去农民的支持有关。 在土地政策方面,《天朝田亩制度》的改革方案,虽然对动员广大农民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对于农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对于近代中国的农民来说,没有土地就失去了一切,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政治热情。太平天国既然不能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那么也就不能指望农民对它继续支持。事实上,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异化,其领导人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规定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特权,从反皇权到迷恋皇权。天王洪秀全成了“独一真神”,为了神化自己,自

称“天生真主,命作君主”。整个领导层为“繁华迷惑”,穷奢极欲,愈来愈腐化,完全脱离了广大农民。随着太平天国上层的皇权化,其乡村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异化。乡官和乡官制愈来愈不能维护农民的利益,甚至走向农民的对立面,这就极大地动摇了太平天国的政权基础。最后,当面临中外敌人的联合进攻时,太平天国由于再也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就只能陷于孤立无援的绝境。

太平天国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其政权在下层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不仅如此,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将农民置于新的等级统治之下,其上层领导开始全面腐化,甚至因争权夺利而发生严重内讧。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一切财产公有等主张,本来是太平天国动员农民起义的激动人心的口号,现在却成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利用农民、谋取私利、享受特权的幌子。这样,太平天国以一种落后的东西去否定另一种落后的东西;靠农民起家,但又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从依靠农民到失去农民,最终自身也被农民抛弃。这就是太平天国的悲所在,也是所有农民政权的悲剧所在。但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揭开了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序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为了防范外国侵略和镇压国内革命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名,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中央以奕訢为首,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其目的 “安内”“御外”为目的;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军

事工业、兴办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设立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由于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因而他们引进了大量的工业设备,新的技术及文化、思想等,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向近代化的进程。 但是弊端体现在首先,洋务派是在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这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形成适应近代化工业发展的良好的环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一点在军事工业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各局厂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体制,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成为清政府的一个分支部门。其一,所有权属于清政府,采取封建衙门式管理。其二,就企业的经营目的看,虽打着“求富”的目的,但仍必须满足清政府的特殊需要。这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很难得到充分发展。

从洋务运动所处的国内环境看,封建顽固派盲目排斥一切新事物,并幻想回到闭关自守的时代。他们反对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洋务派不得不做出让步,使许多计划难以实施。

从国际看,列强他们想完全控制中国,以便创造他们经济侵略的良好环境,因此不会真正对中国进行技术开放。

因此说由于洋务派本身的弱点,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它不可能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不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再次,洋务派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因此,洋务派学习西方只是浮浅的模仿,只是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肌体上的嫁接,他们不能也不

敢推翻封建体制,所以在维新思想出现后,他们就同顽固派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新思想。 同时,洋务派在当时由于他们的封建性,不可避免地要抑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因此说,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中国变成它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城市工业和农村手工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人们逐步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维新变法。他们以著书、讲学、办报、组织学会等活动宣传变法,并多次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

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结果戊戌变法被以那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

随着帝国主义政治和经济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袒护教会和教徒,人民群众不能忍受;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加上黄河连

篇三: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启示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

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还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巨变。

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开放政策,把科技、教育、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以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到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落后的半封建办殖民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封建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统治者的自大和腐败无能 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军事机构冗繁 军事能力差科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改变落后的状态必须推翻落后的制度


侮辱的近义词》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3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侮辱的近义词
相关文章
  • 侮辱的近义词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840年-1949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起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借口中方销毁鸦片而派兵入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