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桂林山水风景图片
篇二:桂林山水
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
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
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
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
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通过自主朗读、理解、搜集、欣赏、品味、感悟文中的精美佳句,使学生
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
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
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感
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
2、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通过朗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
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
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就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学习、
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
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
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特色】
1、“以画变话”借画悟文,“以话变画”引导学生想象,把枯燥的文字
变为鲜活的画面。
2、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
感的熏陶。
【教学准备】
1、搜集到的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
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片或投影片。
3、录音机、录音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
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
的桂林山水。
3、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
你们的“心灵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出示图片或投影画面
老师旁述(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一带,奇峰突起,怪
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观为世所罕见,故有“桂林山水甲天
下”之美誉。) 同学们,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今天我们去领略那神奇秀丽
的桂林风光,一起走进那迷人的画卷。
[设计目的]: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他们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欣赏全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
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听录音示范读。
3、看图学文,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
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
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三、巧设情境,激发情感,感受漓江水的美,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利用投影或出示图片,展示桂林山水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把你
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板书:静、清、绿)
3、指导朗读。
(1)小组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2)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3)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
(“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4)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4、了解文章特点,学习写法。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6、总结第二段学法
[设计目的]:教师先创设优美的情境,然后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感悟漓江的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通过观察、比较领略漓江的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篇三: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案例分析
备课背景
提起作文,往往是老师学生都头疼,每次布置语文ab卷,学生最关心的是写不写作文,宁肯多写几遍,也不肯写一篇作文。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阅历少,见识少,在家长和老师的包办下,他们对生活缺少观察,缺少热情,生活中的素材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到了作文时间便东拼西凑,文不成文,句不成句。《桂林山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文章,本文教案中我注意了语言练习,意在加强学生的仿写能力。
案例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他的回答非常准确,但我想简化一下,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
生:静、清、绿
师:非常好,这几个字从几个方面说出漓江水的特点?
生:三个。
师:对,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清而且绿。
生: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
师:真的很棒,现在我们发现了,同一种事物,它可以有几个特点。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我家的洗衣机既省水又省电。
生:这个大蛋糕既好看又好吃。
师:如果让你评价一下我们的校园呢?(此处引出本单元作文《秋天的校园》) 生:我们的校园又大又好看。
师:能不能模仿作者写漓江水的特点来写?
生:我们的校园真大啊,大得一眼望不到边。
生:我们的校园真美啊,美得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生:我们的校园真好啊,给我带来了快乐。
师:如果把这三句也连起来,会怎样?
生:跟课文差不多了。
师:理解非常到位,同学们刚才是抓住校园整体形象来写校园。再想象一下,校园还有什么?用我们说话的模式说出来。
生:校园的柳树好美啊,长长的柳枝像长辫子。
生:校园里银杏树好高啊,高得超过了楼房。
生:校园里的落叶好美啊,美得像一只只迎风飞舞的蝴蝶。
师一边在屏幕上打出同学们的语言,一边提示:还可以用上边的句式,一种事物几个特点。
生:校园的石榴好可爱啊,红红的脸蛋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校园的石榴好美啊;美得头顶上扎个小辫子;校园的石榴好开心啊,开心得都裂开了嘴。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非常棒。我们再看课文,这节是写漓江水的特点的,为什么开头却写了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衬托漓江的水又清又静又绿。
师:是的,这就是对比的手法。我们再穿回校园,你前边能不能也加几句?
生:我去过风景优美的公园,也见过美丽的蚬河,却从没见过附小校园这么美的地方。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刚才说的,老师把他们写在白板上,这就是什么——美丽的校园!(学生答)
教学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能力。”我们课本中的文章,能是经过专家反复对敲,历代学生反复实践,每一篇都是美文,本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特别是《桂林山水》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桂林水、山的特点。利用这篇文章联系本单元的作文,进行写作能力提高锻炼是我讲授本课的目的。
思维是同学们自己的,也是培养训练出来的。本课教学老师讲得很少,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只是领路人,学生的思维拓展很广,并不拘泥一种事物,而是抓住校园的很多特色,鱼池、紫藤架子、山楂树、竹子、操场……等等,语言虽然生涩,但内容极其丰富。结合下段文章以及整篇文章的综合,在语文园地的作文《秋天的校园》中,几乎全班同学的作文都达到了优,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足可以与课本原文相媲美的文章。
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词、有句、有段可写;学会观察生活细节,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真实感人,不落俗套;学会仿写,才能学习好的写作方法,掌握真实的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绝大多数学生怕作文,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最怕作文。而怕作文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外阅读少,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所以对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必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带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作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篇文章。
为此,我校语文组特提出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的课题研究项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认读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读兴趣,为阅读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出一系列课堂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读书,并学会从读书中积累有利于写作的素材。
3、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加强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将刻文字的语言、章法、写作技巧自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的课堂授课技巧,从而达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的语文教学。
五、研究人员的分工及子课题。
研究分工:共分为三个研究小组,各小组的负责人安排本小组的研究进程,并定期召集本小组成员交流研究心得。
子课题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七、实验研究的步骤
课题实验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月5月——2008年6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交流、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总结课题实验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发表有关论文,课题提供有关材料,进行结题鉴定。
八、课题实验研究的组织领导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词汇、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缺乏必要的研究。具体表现在:1、记忆机械,不重情趣。
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方法。
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3、读写严重脱节,只为读而读,或只为写而写,读写两张皮。
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的作文达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目的,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
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老师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2、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
3、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内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不仅是自外而内意义的吸收过程,更是写作的基础。
4、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作文,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问卷、访谈、听课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5、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四、研究的目标
1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五、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
《桂林山水图片》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443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